《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02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23220194 上传时间:2021-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0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0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0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能初步应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数学思考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体会分析问题的一种思想分类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解决问题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体会分析问题的一种思想分类思想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会运用“边边边” 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情感态度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教学方法:操作研讨探究式三、教材分析:1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是在全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两个封闭图形关系研究的开始。 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其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三角形全等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能使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材的重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教材从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 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力图使学生不仅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教材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中,特别是提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 正确的分析, 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而七年级学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 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因此对七年级学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四、教学媒体:投影仪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题 1: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问题 2:ABCA BC用符号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AABCBC即 AB=A BBC=BCAC=A C A=A B= B C= C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活动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看问题( 出示多媒体 ) :“啪”地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得赶紧去配一块,可是玻璃已被打碎,该怎么办?”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点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引入了本课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问:要配置玻璃你先想到什么?)所配的玻璃与原玻璃全等。问:按照概念,三角形全等需具备几个条件呢? 活动三 学生展示自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1 A BC与 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有几种情形?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该问题学生通过短暂的想像即得出了结论。)2A 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两个,有几种情形?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给出两个条件,请同学们讨论,画出的三角形有几种情况?有三种情况,已知一边一角、两边或两角。请大家按照三种情况作出三角形,看是否能全等。出示练习:(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30,一边为3 cm;(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 50;(3)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 和 6 cm。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然后将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把同一条件下画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比一比。( 点评:在此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然后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为学生顺利探索出结论创造条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不能保证三角形一定全等。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强化学生认识。( 点评:教师的演示只能起强化作用,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过程。仅仅利用课件的演示来完成教学过程,虽然能提高课堂容量,但不能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要做到多媒体的演示与实物演示及学生操作的有机结合,多渠道反复强化学生认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3A 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有几种情形?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点评:教师两次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关注学生能否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结论,目的是使他们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四种可能:三个角、三条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请大家看看这个例子是否能全等。出示练习: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0, 60, 80,画出这个三角形,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点评:这里教师给出一个反例,使学生体会已知三个角时画出的三角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 点评:因为七年级学生缺乏思维的严谨性,不能对问题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 所以教师设计上述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情况, 分别进行研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在本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中,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要测量三角形窗框的边长就可以配出一样的玻璃。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活动四 只有尺子, 你该怎么办?问题:已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30 cm, 40cm, 50cm,画出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在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图,剪下来,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收集。 全班几十个三角形摞在讲台上, 形成了一个高高的三棱柱。学生看着讲台上的三棱柱,心中充满了自豪。看着我们的成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些三角形全等。总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 SSS”。 ( 点评:教师的这种设计前后呼应,不仅使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五 巩固、运用及其推广问题 1:教学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求证ABDACD。AAB=AC, AD是连接A 与 BC中点D 的支架,BDC设计意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思考过程, 指名说出解题过程, 重点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学生能否用简练的语言, 有条理地说出解题过程。问题 2:巩固练习 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 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 OA,OB上分别取 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 M,N 重合。过角尺顶点 C 的射线 OC便是 AOB的平分线,为什么?AMOCNB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比赛,组内矫正、评价。重点关注学生能否运用“SSS”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问题 3:思考题已知,点、在一条直线上,。要用“边边边”证明ABC,除了已知中的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学生独立思考,把思考过程说给周围同学听。关注学生能否根据“”定理来进行思考、判断。问题 4:由前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边的长度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 它的大小与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先实物演示,再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类比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形有无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作用。活动五反思小结: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体会?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设计意图:回顾、总结、矫正、提高。学生自学形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作业:第 60 页第 61 页 1。教学反思1如果把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当成一种形式,那学生不可能真正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获取分析问题的经验。 因此让学生花费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全过程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不能省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过程中,目标是明确的,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不仅出现了平移,还出现了旋转、 翻转等运动, 更出现了因作图错误或边角位置不对,而导致两图形不重合的情况,教师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形不重合的原因,探索出确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取,才能适应新的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