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923556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6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26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课标要求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探究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起 政权。(2)国内外的 相勾结,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2.目的: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3.主要措施(1)农业:实行 。(2)工业:加速实行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商业:取消一切 ,所有生活必需品均由 集中分配。 答案 苏维埃敌对势力历史叙述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品贸易国家 (4)分配:实行普遍的 。4.评价(1)得到 的理解和支持,保证了 的胜利,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起 的严重不满,进而影响到 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 。 答案 义务劳动制前线人民广大农民政治危机工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大特征,分别是如何体现的?(1)“余粮收集制” “实物配给制” “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具有“战时”特征,如果在和平年代执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可想象的。(2)“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因为这些措施全面否定了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重点精讲 材料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思考 (1)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的是什么?答案分别指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答案 深化探究 答案 思考 (2)为了赶走“野兽”和“暴徒”,苏俄采取了什么政策?其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答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的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在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 ”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1)农业:用固定的 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措施,帮助农民 。战时共产主义 答案 历史叙述实物税粮食税恢复生产 (2)工业:重要工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 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租让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开办 。(3)商业:实行 ,发展商品经济。(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 。4.作用到192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中小企业私人小企业自由贸易 答案 工资级别制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特点是什么?(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重点精讲 (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之后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重新重视货币的作用,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归纳总结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易混易错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深化探究 思考(1)材料一中失败的尝试是什么?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 思考(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答案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经济。思考(3)从苏联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背景(1)1922年年底,苏联成立。(2)列宁逝世后, 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斯大林取消 政策。2.含义从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 的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新经济高度集中 答案 历史叙述 3.特征(1)实行单一的 ,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以 手段管理经济。(3)实行 ,否定市场经济。4.建立途径(1)工业化方针:1925年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以优先、高速发展 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实施:从1928年起,苏联先后实施两个 。公有制高度集中 答案 行政命令计划经济重工业五年计划 结果:基本实现_;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_、世界第二位,仅次于_。(2)农业集体化背景:_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实施:从1929年起,开始_运动;到_年,基本完成。结果:苏联人民的_得到了改善,_也得到长足发展。工业化第一位 答案 美国工业化全盘集体化1937物质文化生活文化教育事业 5.评价(1)积极: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_,为后来战胜_提供了物质保障。(2)消极:战后,苏联继续沿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严重危害。原因(弊端):片面发展_,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_提高缓慢。限制_,否定_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_状态。工业国德国法西斯 答案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商品货币关系停滞价值规律 “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和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涵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或固定模式。概念阐释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什么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归纳比较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3)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4)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归纳总结 思考(1)与西方国家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深化探究材料一苏联工业化的宣传画苏联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 思考(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下苏联的工业化。答案评价:一方面,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思考(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现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成为一股社会风潮。 答案 材料二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思考(2)斯大林所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答案利: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思考(3)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谈谈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答案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着手,必须改革这种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返回 课堂小结 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 产粮区的联系 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解析根据材料“战争条件下” “实行余粮收集制”等信息可以判断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 解析答案 反馈训练区 2.右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解析图一表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图二指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A 解析答案 图一旗上写着“誓死 图二1920年苏俄保卫苏维埃政权” 发生示威游行 3.“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苏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这种政策的调整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C 解析答案 4.对于苏俄农民而言,“ 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解析苏俄在1920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因此“阴云密布”,而1922年时如D项所说,所以“阳光灿烂”。C项农民的赋税没有免除;B项权利归国家,A项说法错误。D 解析答案 5.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 (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A 解析答案 返回 6.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市场经济体制 D.斯大林体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这是由于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C项错误;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 解析答案 教材问题解答链接阅读教材第92页提示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链接阅读教材第93页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链接阅读教材第95页提示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思考教材第96页提示1.实行余粮收集制,要求农民将全部余粮都交给国家;加速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所需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保证了俄国在战争前线的胜利,也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掌握政权,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财富和公正性。 3.(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成为苏联在国内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支持了工业化的进行;农业集体化有利于使用大机器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也利于政府控制农产品,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2)材料二显示苏联由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占优势的国家,国民经济结构中过分重视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跟不上去,从长远看,对苏联经济发展不利,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返回 (3)一方面,“斯大林模式”使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明显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长期实行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发展停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