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26713129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1. 几种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采用情况: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规模分为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两个基本要求:测试的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和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实验法:在控制某种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两种。个案法: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心理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构造主义:奠基人德国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 行为主义:创始人美国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2. 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在发育的后期,它们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回复;其次胶质细胞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叫髓鞘;胶质细胞第三个作用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3. 神经冲动: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的重要特性,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用两根电极一根插入神经元轴突,另一根与神经元细胞膜相连,发现轴突内为负,外为正,这种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得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神经元细胞膜的特性有关,也与细胞膜内外的一些化学物质有关。4.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局部电流使邻近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这种传导称为电传导。人体内神经兴奋每小时运行速度为3.2320公里。(服从全或无法则)5. 突触的结构:突触包含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出后成分,突触的这种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与它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6.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共31对)、脑神经(12对)、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与脑。脊髓是脑与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干包括延脑(集体基本生命活动,生命中枢)、桥脑(睡眠调节控制)、中脑(中央灰质、中脑四叠体、大脑脚)7. 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由白质与灰质交织混杂,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按功能可以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下行网状结构也叫下行激活系统,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8. 间脑由丘脑、下丘脑(调节交感神经和复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组成9. 边缘系统:大脑内侧面最深处有一些机构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结构叫边缘系统,这些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最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等。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在记忆功能中有重要作用,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10. 大脑的结构:P60(分左右两半球,脑回有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机能区域:1.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2.初级运动区3.言语区4.联合区。分布功能为上下颠倒,左右交叉)11. 言语区:布洛卡区(言语运动区)受损引发运动性失语症,说话不流利,遗漏功能词;威尔尼克区(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语言有关)受损引起听觉性失语症;12.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由于内分泌腺中脑垂体的特殊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支配的;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分泌腺的活动。13.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生命中枢;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第三章感觉1. 感觉:感觉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意义: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的性质。2. 感觉的编码:所谓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3. 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受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感受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绝对感受性=1/绝对感觉阈限)4. 差别感受性: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它们的强度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才能引起差别感觉,即人们能够觉察出它们的差别,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5. 韦伯定律:K=At/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6.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按照这个公式,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时间部门有重要意义。但他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经为事实所否定,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7. 网膜的构造: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其最外层是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8. 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椎体细胞是昼视细胞,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9. 明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10. 颜色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11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部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12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13.视觉中的时间因素: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后像、闪光融合、视觉掩蔽14肤觉的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痛觉15.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后者是人耳的听觉器官,耳蜗分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16. 触压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17.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视觉对比、边界突出的马赫带、视敏度第四章知觉1. 知觉的定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 图形的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3. 深度与距离知觉的线索:肌肉线索(生理线索):调节辐合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双眼视差4. 听觉的方位定向: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叫听觉的方位定向。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从圆锥面上的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5.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 意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里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2. 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3. 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的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4. 三类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5.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6.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7.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8. 注意的品质: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第六章记忆1. 记忆的作用:在知觉中,人的过去经验有重要作用,没有记忆的参与,人就不能分辨和确认周围的事物。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起着更大的作用。2. 记忆的分类: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3. 记忆系统:外界刺激一感觉记忆一(箭头标注:编码)短时记忆一(箭头标注:存储)长时记忆一(箭头标注:提取)短时记忆一(箭头标注:新异刺激,选择性注意)4. 感觉记忆:即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接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因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过程包括:编码、存储、短时记忆的转换5. 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6. 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类似L形)8.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9.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干扰作用(干扰说)10.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干扰说)11.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12.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1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简答)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但非常印象外显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外显记忆中,人们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收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第七章思维1.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具有以下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2. 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3.抽象与概括3. 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2.经验思维和理想思维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辐和思维和分析思维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4.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5. 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6.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7.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8. 想象的功能:想象具有遇见的作用、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想象还有代替作用、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技能活动过程。9.想象的综合过程:1.粘合2.夸张3.典型化4.联想10.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11. 概念形成的策略:1.保守性聚焦2.冒险性聚焦3.同时性扫描4.继时性扫描12.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意解决的过程。例如,证明几何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13.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14. 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15. 在发散生成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第九章动机1. 动机的涵义:动机是由目标或者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 需要的涵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3.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4. 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的关系。5. 生理性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6. 社会性动机:1.兴趣2.成就动机3.权利动机4.交往动机7. 冲突的种类:1.接近-接近型冲突2.回避-回避型冲突3.接近-回避型冲突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8. 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2.果断性3.坚定性4.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1.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3. 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3.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4. 姿态表情:姿态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5. 情绪外部表现表情:1.面部表情2.姿态表情3.语调表情4.感觉反馈6. 情绪的理论:1.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的活动结果(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2.情绪的中暑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称为坎农-巴德学说)3阿诺德认为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定-兴奋学说)4.沙赫特和辛格认为,特定情绪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的哦啊高度的生理唤醒;二十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5.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6.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认个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认个子系统简历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第十一章能力1.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潜力,这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4. 能力的结构:(一)能力的因素说,1独立因素说桑代克,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2二因素说一皮尔曼,两者因素分别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3智力多元理论加德纳。(二)能力的结构理论,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5. 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是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6.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比奈在西蒙的帮助下,编制了一个包括30个项目的正式测验,每个项目的难度逐渐上升。根据儿童通过项目的多少来评定他们智力的高低。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一个量表。7. 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力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公式为:智商(IQ)=智龄(MA)/实龄(CA)X100.8. 离差智商: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由比率智商修改而来,公式为IQ=100+15Z其中,Z=x-x/SD,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9.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长,智力发展趋于缓和。2.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到达顶峰(也有人说到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3.根据对人的智力的毕生发展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以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一个工作时期。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5.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10. 智力的三个纬度:内容、操作和产品第十二章人格1.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 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3. 人格理论:一。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1.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2. 体质特征和环境特质。3.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三)现代理论特质三因素模型(艾森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五因素模型(塔佩斯)-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二。类型理论三。整合理论4.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5. 场独立性场依赖性: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要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场依赖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6. 人格测验:1.自陈量表式测验2.投射测验3.情景测验4.自我概念测验。第十三章学习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的三个含义: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2.学习引起的行为改变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2.学习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系列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 多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二.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3.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4.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形成的条件,1.无条件反射,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2.条件反射,狗听到脚步声,唾液分泌就开始增加;规律,1.习得,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应得习得过程。2.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捉奸灰逐渐消弱,直至消失。3.泛化与分化,泛化指的是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是指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4.二级条件作用,在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果将条件刺激用作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就能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作用。5.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研究,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也称应答性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即强化。6. 托尔曼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将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称为“认知行为主义”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含三个方面,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2.经过某些中介变量3.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行为发生的机制1.位置学习,2.潜在学习。7. 正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8. 负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9. 技能的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可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妨碍学习新的技能。10.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趋向自动化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向内反馈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