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上传人:yi****21 文档编号:22024269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荣凤娣 暑假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惬意的,同时也是用来充实自己的。我利用暑假时间仔细阅读了林宏老师所写的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一书,感触很深。长期以来,教师被世人喻为”春蚕、蜡烛、人梯”,在这些褒奖的词汇里面,人们更多地强调教师所具有的奉献角色,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现在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抱怨,比如学生越来越难管了,不知道怎么教育学生,从早到晚忙碌到很晚,学生还不一定能体会你的用心,有时候还跟你唱反调,这说起来我想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堆苦水。看了这本书,我思考了下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对幸福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别让幸福成为包袱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中,许多人认为完美就是幸福。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花无百日好,人无一世平。在教学中,目标的全面、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环节的顺畅是教师想唱响的完美之歌。教师力争每节课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有了教学形式上的”花哨”,但是往往这些”完美”之举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结局,使教学不堪重负或流于形式。但是教学其实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也就是说,教学很难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次承载太多的”重任”,也不可能一次承接太顺的”呵成”.所以教学要学会放弃,这有助于我们成为赢家。在教学中,知识与方法不是多多益善,而在于精益求精。教学既要有所取,学会做加法,又要有所弃,学会做减法。 二、换一种”看法”上班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的幸福感的难度相应会增加。普通教师更容易对”不称职”持有恐惧心理,屡屡滋生退缩之意。其实成功者的能力不见得比你我更高,他们也一样是”不称职”的,甚至可以说,越成功就越不称职,但是他们显然拥有更大的野心。因为所有晋升几乎都是根据他以往的出色表现,升到一个他尚不能胜任的岗位。一个人的事业越是发展,他也就越容易置身于”不称职”的境地。所以,教师要不怕”不称职”,相反要怕”称职”,因为称职可能就代表不进步或者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要想让自己进步,就应该多向周围的人请教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自己的”不称职”中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从而不断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三、走科研之路,做一名创造型教师人只有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创造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才会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无意义的工作只会孵化无意义的人。同样,今天教师生活的无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呆板僵化。场景在变,学生在变,可内容形式不变,用同样的方法,重复就是无意义的代名次,只有创造,才能幸福并快乐着。教育是一个创新的天地,思考学生的个性,分析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考虑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在生活中反思这些内容,会发现这里有收获和发现,有欢乐和痛苦,是积累而不是重复。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深刻。 四、做一名师德高尚的人高尚的师德是构成幸福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只有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热爱教育事业,真诚奉献,尊重和爱护学生,不断地净化自己的人格,以满腔的热情、高尚的人格去感召学生,才能最终达到幸福的境界。 五、保持健康体魄和专业精神 身体健康是干好工作的保证,是实现理想目标的基础,是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关键。教师应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学会关心自己,保持健康的体魄。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惜牺牲肉体,那只能是一种悲剧性幸福。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核心是专业心态,即人生态度。”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坚持自己的新年,并竭尽全力去做好它,不要犹豫彷徨,相信自己就在自己手中,积极乐观地面对每天的朝阳,每天都是新鲜的人生。 六、换一种”心态” 一位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和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密切相关。有了好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书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 通过阅读教师幸福之路的思考,我深深感到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只要自己认为是幸福的,再苦再累的工作也会其乐无穷。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就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就要有一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要有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的工作是快乐的,我们当教师的也是幸福的。 第二篇:幸福之路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罗素先生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后讨论了幸福的原因。在篇章上半部分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忧郁、竞争、疲劳、嫉妒、犯罪、被虐、畏惧和舆论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形成人们不幸福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在什么使人快乐的文章中,罗素先生对什么使人不幸的外在形式、因素及对自我专注的三种最普通的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进行的论述,得出了造成不幸的主要结论“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当然,后者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前者的产物”;同时也阐明了其目的在于: 为现代文明国家里大多数遭受的日常不幸提供医治的处方。环顾周围,我们很多人因工作不稳定、孩子的就学问题、买房经济压力而感到生活过的很艰难,心理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重。一人不过日食三餐,夜宿七尺而已,在利益的诱惑和自身贪念让很多人走上歧途,这类人虽锦衣玉食,但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是幸福的,但他的幸福不是那种心理健康的人都会仰慕的幸福。因此上,正如书中所言:通向幸福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外在修养,我们从外在的修养来改变不幸的困惑,使自己幸福。 在快乐是可能的吗文章中,罗素先生通过对两类人:一类幸福是对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另一类幸福则对能读会写的人情有独钟。告诉我们:“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量广泛,使你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尽量友善,而不是敌视”。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很多情况下受到环境影响,但我们只要有进取心,同样也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文章中,罗素先生以自己亲身经历写到:“我曾经认识一位少年时双腿便残废的男子,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他非常宁静、幸福,他之所以会有这么幸福,是因为他创作了一部长达五卷的关于玫瑰花枯萎病的专著”一位残疾人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凭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为自己赢得了幸福,为他人创造了幸福。因此上,在一般环境中,我们通过自我的调整,感兴趣的事多了,快乐也就多了,也就感到幸福。 在幸福的人文章中,罗素先生说:幸福,显然一部分靠外部环境,一部分靠一个人自己。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与个人自身相关范围内,幸福的诀窍是十分简单。主要的观点:必须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在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只关注自身,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当理想与现实差距拉大时候,遇到挫折,就会精神萎靡不振,乃致丧失自己和他人生命。如:今年在西部某农村,男子因得了不治之症,自己想着死了后,家中妻女生活会艰难,残忍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杀死,说是为母女少受罪,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断送了妻女的幸福,很悲哀的。因此上,当跳出自我为中心的怪圈,走出困精神境时,心情就开朗了,就会很容易付出爱和接受爱,同时也感到幸福就在身边,成为幸福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 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自我,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据说,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 最后我想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书中为提供了跟上时代步伐的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读书可以为我们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生活快乐了,就感觉幸福。当我们精神感到困惑时,不妨看看幸福之路,它让我们读懂自己,读懂生活,是帮助我们通往幸福之路的钥匙。 第三篇: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告诉过我,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哲学,要想读懂一本关乎哲学的书你必须要先去了解作者的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我所读的幸福之路是由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写。罗素生于英国辉格党贵族世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约翰穆勒是伯特兰罗素的教父。罗素4岁时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罗素的家庭背景也为他后来对自由幸福的探讨奠定了一定基础。幸福之路出版于1930年,那个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大国相继完成,人们已经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相对和平但人们普遍不安,在这个时候罗素的幸福之路孕育而生。幸福之路出生于1930年但他同样也属于今天的我们,今天我们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一切的信息事物都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我们在相对和平的世界里接受更多的变动和不安,越来越发达的信息化,越来越多的机器代替人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比1930年更加热烈,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在读了幸福之路后我明白了很多。 幸福之路一共有十七章,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前九章的主要内容像是第一章节的延伸主要在讲一个主题什么使人不幸, 从十到十六章的主要内容像是在回答和解决第十章的问题-如何获得幸福,第十七章阐明作者的观点何谓幸福的人,人人皆可获得幸福。在这三个部分中给我带来最大的是第一个部分什么使人不幸,他就像是人们自身出现的病变一样,而且我们只有在知道了这种病变是什么的时候,才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不至于漫无方向,什么使人不幸就是在给通往幸福的路指明方向。 作为方向作者在第一章什么使人不幸中指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方向,为什么向往幸福,在作者的文字中我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每个人的幸福使我们社会走向真正和谐的保障。在文章中我很认同这样一句话“我们文明时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求一种没有战争的社会制度;然而人类如此不幸,以至于相互杀戮比持久地享受生活的阳光显得更为诱人。在这种情况下,再美好的制度也是难以实现的。”当你足够不幸开始抱怨一切的时候失去信心的时候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推而广之当你自己都是不幸的你有什么理由去制造社会的幸呢。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敢自信的说我是幸运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觉得自己是不幸福的。别的不说,单单是看最难获得幸福的人自我关注过度的人,从罗素笔下的角度来讲我们都可以说我们自己是一个罪人,一个自恋者,一个夸大狂。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一条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教导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又有几个人吧反省到的错误全部改正的呢。再则,自恋和自大几乎可以说 是全人类共同的本质,心理学有做过研究表明人都是希望自己是对的是美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的,人天生就是自恋和自大的。当然我们大多人在大多时间里是在正常指标范围内,但我们知道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那么幸福。如果有一条幸福的路我们干嘛要去选择不幸呢。 在作者2-9章里阐述的8种不幸的来源,在拜伦式的不幸、竞争、厌烦与兴奋、疲劳、嫉妒、负罪感、虐待狂、舆论恐惧症中我想谈一下与我们在校大学生及其相关的给我感触很特别的几个方面,一是:竞争,文章中“如果你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对快乐的最大的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我相信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当今的大学里,我们有无数竞争,竞争班干部,竞争学习成绩,竞争奖学金,竞争男朋友或女朋友等等,而且前面还有未来的考研竞争和工作竞争以及孩子学习生活的竞争。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罗素所处的时代变了,但竞争的压力并没有改变。这些压力不断促进我们马不停蹄向前赶,我们似乎把竞争的结果当作是我们幸福的源泉。而作者却在最后告诉我们“把竞争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事情,这种观点太残酷、太顽固,使人的肌肉太紧张,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于如果将它当作人生的基础的话,连一二代人都难以延续。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引起神经疲劳,各种形式的逃避,对快乐的追求同对工作的追求一样紧张艰难因为松驰宽裕已经不可能了最后,因为不育症,导致整个家族消亡。不仅 工作受到竞争哲学的毒害,休息也一样深受其害。那种安逸闲适、神经松驰的悠闲生活也令人感到厌烦无聊。这一切必然导致连续的加速运转,其自然的结局便是吸毒和崩溃。治疗之方无他,就是承认在一种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适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仔细想来我们似乎的确在竞争的泥沼中东倒西歪,迷失了平衡,所以让我们稍微放慢节奏吧,奏响青春的恋歌。 再者,我认为在幸福之路中述说的包括竞争在内的诸多病症中都隐藏着一个不幸的共通之处:不自知,不自觉。那些竞争嫉妒等都源于对自己认识的不透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失去了本真。我还记得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渔夫整日惶惶不知所终连基本生存都没解决,那我对他的幸福是不尽然的,也就是说我认为自知带来的幸福必须是在满足了基本生存的条件下(这点只适用于大多数原则,有极少数可以打破这一看法,如:信念强的民族英雄在奋斗时)而对于这个故事中的富翁就故事中的人格来看,他绕了一个大圈子去追求他 的幸福,就是源于他对自知的缺乏。当今时代也有一些错误的自知观,如“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她们对富贵的认识已经超越的对自己的认识,也就难以幸福。没有自知就难有自觉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导致我们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逼迫自己,达到世人眼中的目标,而非自己想要的目标。更进一步,我们甚至连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何来幸福呢。 幸福离我们那么远又那么近,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政院2021级大二班向平20210501167 第四篇:平凡教师的幸福感言平凡教师的幸福感言 今年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三年。回顾过去的教学时光,我感觉虽然辛苦但确很充实,幸福。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没有鼓舞人心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但从工作到现在我一直感受到我的生活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我的付出不仅可以换来孩子们的成长,还能从中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记得刚工作第一年,我每天都满怀激情地走进课堂,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学好英语。那时候我鼓励我班学生每晚写完作业后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节目并学会积累新的词汇和句子。那时候每天早上都有一些学生拿着小本子跑到我面前问我这个单词怎么读,那个句子怎么用那是我感觉能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学会新知识后兴奋的神情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也许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换来学生的振作;也许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也许一个信任的微笑,就能抚平学生的创伤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的幸福真谛。每天早上,走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一路上走过一个个笑得像花儿一样天真可爱的孩子,一路上听着银铃般的问好声,你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能不幸福吗。 工作的第二年我做了班主任,虽然事情变多了但在我看来感受幸福的机会也多了。当我看到某个淘气的学生从孤独冷落后终于在我的努力下融入班集体,当他最终获得同伴的认可与欢迎时,我是幸福的。当孩子们踏上了未来成长的正道,奠定了健康成长的基础时,我也是幸福的。 教师就是这样的播种幸福的人。 第五篇:教育科研:新教师的幸福之路教育科研:新教师的幸福之路 朱 桦 (四川省丹棱中学校 620210)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认为是教师提高自身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教师参与研究可以使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1”。在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作为新教师,怎样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呢。 一、“小题大做”课题自然而然长出来 对新教师来说,所谓的教育科研显然不是要出什么专著和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自己尽快地熟悉教材、了解本学科的体系,尽快地了解学生并掌握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简言之,新教师的教育科研是为了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有成效;让教师教得自信,教得幸福,教有所为。 1.以课堂为现场,从教育细节中寻找问题 教育细节存在于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只有对平时的教育非常留心,以研究者的目光才能发现。细节成败一切,教育更是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教师的仪表、普通话、站姿等细节,足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细节中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可变性。只有随时随地抓住细节不放,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从细节中表现出高素质、高品位。细节并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它将伴随着教师的整个教育生涯。每一位教师现在都应当把细节研究作为长期目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教学为中心,从学科教学改革实践中提炼问题 新教师准备上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备课。新教师备课往往会出现以下这些问题:一是备教材不备学生,新教师由于对教材不是很熟悉,所以花在教材研究 -1-上的时间较多,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却考虑不周;二是备章节不备体系,新教师备课往往只关注局部,而不注意整个学科体系;三是备课内不备课外,以为一堂课结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因此,新教师备课局限性很大,备课的对象往往是教材,结果是一篇教案,目的是方便教师讲课。 新课程强调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学科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作为新教师,应当学会根据所教课程及单元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并通过对学生目前的知识背景及认知水平的分析,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设计教学方法,配置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和设计评价方案。 3.以学生为中心,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中发现问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同时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导,从心理上和学业上为学生的“减负”服务。对学生来讲应是低成本的,即学生能花最少的时间却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些学习策略包括:复习(重复练习以便加强记忆)、推敲(以自己的话语消化所学习的材料,并且设法与先前所学取得联结)、组织(将所学习的材料大纲化,显示其结构,以便记忆)、理解监控(能随时书家踪用以增进理解的各种策略,并且能了解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同时,又能实时加以调整)、情意的监控(维持专注学习的意愿,在接受学习成果评估时能减少焦虑,并且减少对失败的恐惧)等等。 二、行动反思以“研究”的姿态强化“教学设计”活动 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 1.树立“研究”意识,“想方设法”地搞好教学 课题研究的实质是:当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 -2-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只不过这种“设计”更强调对“问题”保持某种追踪(持续地关注)。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如果对“他人的经验”缺乏了解,只是凭自己个人琢磨去“解决问题”,其结果就可能是使很多教学问题“不了了之”。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搞好教学,这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在“想方设法”地教学时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作为新教师,这种比较主要是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进行比较。如,听所教学科的课,新教师应先自己备好同一堂课,再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同上课老师的课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差距,要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同时也试着分析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听不同年级或不同学科老师的课,要预先看一下课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教学思路;听课时要做好听课记录,课后同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同时可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如询问学生对这一课的反映等;下来后还应整理听课笔记,写出听课后的感想等。 2.变单纯的讲课为教学对话,实施生成性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的过程。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暴露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过程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立个性与创新精神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2。”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创设了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有利于民主、平等气氛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对话,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引人入胜的,有对话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使人流连忘返的。教学的科学性在于预设性,即按照教学规律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的艺术性在于生成性,即师生、生生之间由思维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产物。它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是教学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3.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 -3-师的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三、成果表达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 在问题解决之后,无疑需要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叙述”。无论是“笔述(写作)”或“口述(说课)”,都要叙述出来,以便于公开讨论和交流。新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成果体现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隐性成果,即思想性或价值成果,方法论或思维性成果。它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总结,形成了某种价值判断,得出自己对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观念与看法,逐渐理解或掌握有关教育现象必然性的知识或原理,同时也形成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可操作的思路及方法。二是显性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教学设计,上的一堂课,带的一个班级,写的一篇论文等。 作为新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显性成果,更多的是以教学日志、教学叙事、反思札记或教学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变: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自己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自己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自己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又遭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这样叙述出来的研究报告即成为类似于“记叙文”的、或“散文式”的、或“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也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叙述的方式,新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021年8月5日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第494页。2克林伯格(klingberg,l.)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和主动性。 -4-姓名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论文题目第一作者简历朱桦职务教科室主任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电话区号0833出生年月1963年6月四川省丹棱中学校电办7202108话宅7268696邮编620210四川省丹棱县丹棱中学校教育科研:新教师的幸福之路1982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从教22年,著有小学计算机教室(系列教材共四册)于2021年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教材于2021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实验教程(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验教材)于202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研究四川省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应用几何画板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已结题,并获四川省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 -5- 第 19 页 共 19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