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1948970 上传时间:2021-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岱简介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 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 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 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 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取饮一勺,当能知味。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 “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 我住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 湖中游人全无, 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 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芥叶, 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 那两个人 ) 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痴情赏雪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 (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 “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释】崇祯五年:即 1632 年。俱:都。绝:绝迹。第 1页是日:这一天。更定:指晚上八点。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孥:携,带。毳:细毛。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惟:副词,只有。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芥:小草。【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第一部分 (1) :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然后用量词“痕” “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第二部分 (2) :描绘了西湖的雪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注释】焉:怎么。疑问代词。更:还。大白:大酒杯。客:客居。【段析】“焉”突出喜不自胜状。“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第三部分 (3) :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我”同饮的情景。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第 2页【段析】 言描写比 含蓄。第四部分 (4) :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文崇 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 声也都听不 了。 一天天 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 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 雪景。 挂晶 ,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 到的影子,只有西湖 堤一道淡淡的痕迹, 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 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 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 有两个人 着毡席, 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 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 。那两个人看 我,十分惊喜地 :“湖中哪能 有 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 喝了三大杯就告 。 他 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 候,替我 船的人喃喃自 地 :“不要 先生痴, 有像你一 痴的人。”一 行 中的三次心灵 湖心亭看雪 析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行 的 家, 屈原吟楚辞投汨 , 太史公披腐刑著史 , 姜太公 , 子陵避官,阮籍放歌,李白 酒,陶潜 他 的行 不 是 榜一份清高更是力践一种拔俗。 岱,晚明才子,一生落拓不 ,淡泊功名。早年品 ,寄情山水,悠游卒 。年至五十,身 离乱,抗清不得遂避迹山居。 其散文小品描叙山光水色, 民 民俗,抒写真情真性,展 了他丰美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与他的作品可以 都是晚明思想解放人性回 的 践。朱光潜将人分 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 于 多事物都 得有趣味,而且到 求享受 种趣味”的人;另一种 是“情趣干枯的, 于 多事物都 得没有趣味”的人。他称后者是俗人, 前者是 家。 而 岱在自 墓志 中称自己 “极 繁 , 好精舍,好美婢,好蛮童,好美食,好 。好 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 。 ”以此看来, 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生活的 家,行 的 家。 湖心亭看雪便是他 自己一 行 的真 再 。此文堪称 岱小品文的代表作, 他以独特的 美情趣构筑了独特的 美意境,表 了他独特的人生况味: 在 茫如太虚之初的雪景中完成了他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三次心灵 。在孤独中与自己 。 文学中不乏文人墨客 雪咏雪的 雅韵事, 但惟有 岱与众不同。他偏偏 了最寒冷的 , “大雪三日”后的“更定” 分, 是黎明前最黑暗的 候,其 “湖上人 声俱 ”一片凄清孤寂。 不算,他又刻意“独往湖心亭看雪” 。邀友同行当非 事,然而他偏要“独”行,而且 雪的地点定在“湖心亭” , 无异于将自己放逐于孤独之中。或 他正是想借 种 茫寂寥的天地 自己的心灵 造一个完整的空 , 来 放自己的孤 雅 。 然, 已不 是 雪,他的行 已成 一种极致,超越于 世, 高于 ,成 一种行 之 。 于是我 在他 的叙事中, 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茫茫的黑暗中在无 的雪地里踽踽独行。 或 惟有孤独才能 心灵以充分的自由, 但他究竟在和自己做怎 的 第 3页呢?在空灵中与自然对话。湖心亭看雪历来倍受推崇的是对雪景的这段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天与云与山与水” ,三个“与”字大胆重复,一气呵成,自上而下,绘出“雾凇沆砀”的迷蒙全景,画面开阔,意境旷远。再点以长堤、圆亭、扁舟,疏落有致,丰而不满,构筑了散淡空灵的意境。恰如元人倪赞的写意山水画,不着一字粉黛,简洁清淡,素净脱俗。这段文字全用白描,与画面意境相符,皆以简为美,以虚为美。留白处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而张岱不仅是这幅画的欣赏者, 更是这幅画的创作者: 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这种美, 更以发现美的行为创造了这种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假如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界的美就等于不存在。人,是这幅画卷中最重要的一笔,人的活动为这幅画卷注入了灵性,赋予它艺术的生命。而置身其间,天地之苍茫,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又必然触动敏感者的灵魂,引发他的思考。叔本华说: “美丽的风景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和净化我们的思想。 ” 无怪乎子临川上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作为这“两三粒”中的一“粒” ,张岱在一片空灵中走进了与自然的对话。在淡定中与社会对话。 初读此文有许多人对文章的第二段不甚理解, 其实,这一部分正是此文的重点,披文入情,我们便能窥见作者曲折含蓄的情思。人是自然之子,更是社会的产物,自然能让我们升华澄净,但最终却必须立足社会,回归到与社会的对话中。 张岱独自出游, 本是欲借质洁无暇的山水排遣满怀郁闷孤寂之情, 不意亭中竟已有赏雪饮酒之人。 萍水相逢却心意相通, 寂寥情怀立即充盈起来。 古来文士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操守的高洁,常将知己视作千金。作者一生特立独行,孤高自赏,不愿与流俗为伍,始终以看客的姿态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而此时竟然遇到“与我心有戚戚焉”之人,岂能不喜出望外?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强饮三大白”为证。然而,作者的审美情感依然含蓄不张扬,只言“客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实则借客之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情感在此处起了第一次波澜。作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能以鉴赏的眼光将社会中的一切纳入欣赏范围,他理解社会,而社会并不完全理解他。芸芸众生何人会“独行”意?无怪乎他会将这二人视作同侪知己,犹如他在西湖七月半中所称之“吾辈”。于是才有“问姓氏”之举,不意却是“客此”的他乡人!失落与怅惘可想而知,他的情感再一次起了波澜。从他与金陵客的这种神交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与社会的对话姿态:清高却不免孤独。 因而潜意识中他充了满对理解的渴望与珍惜。然而,诚如朱光潜所言,社会上既有金陵客这样的雅士,更多的却是俗人。张岱刚与金陵客挥手作别,就马上跌入了无奈的现实社会, 而他与社会的这一阶层的对话则难以展开。全文不足二百字,他却在文章末尾不惜笔墨引了舟子的这样一句话,“莫道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显然另有深意。如果说金陵客是雅士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俗夫的典型。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驻笔之际,作者心中怕是感慨良多吧。事实上,历史上有哪一个生活的理想者、行为的艺术家不曾被误解不曾忍受孤独与寂寞呢?虽然不能与同好长伴, 但湖心亭偶遇毕竟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样想来,别初交的伤感也能释怀了吧。读完此文,留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张岱清新散淡的文字, 含蓄深沉的情感, 更有他高洁风雅的艺术人生。我们循迹玩味,精神亦能得到一次澡雪。那么,你是否会在大雪之日作一次张岱式的出游呢?是否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呢?这恐怕也是张岱留给读者的第四次对话吧。第 4页解读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这篇文章曾被高中语文读本收录, 后来又被人教社编入初中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可见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都是值得鉴赏品味的。“崇祯”是明朝的年号, 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 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 人与鸟俱噤声不出, “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 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 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是日”即三日之后, “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 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 “拥毳衣炉火”, 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 任性风雅。“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 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 天、云是上面的, 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 虽与“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出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则以意观景, 并非以眼所见。 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 以眼而察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鹜八极”的超脱与空灵。“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两人,酒炉已沸,可见早就来了。“见余,大喜”,此处妙在作者对自己见到他们的惊奇避而不谈, 而从对方的角度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余, “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暖色调的情。 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 原来和作者一样, 同是异乡人, 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处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喃喃自语、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这是对全文的绝妙点染,“更有”并非减损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调来作陪衬,更加突出作者的“痴”。“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 “天道酬痴”等等。 舟子的话并非有意要说给作者听, 而是如前面第 5页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 一 , 属有感而 , 脱口而出。 两句 都用了一个“更”字, 表达了一种由衷的感 , 只不 金陵客的感 是由于惊喜若狂, 而舟子的感 是由于百思不解。文中人物 不多, 但形象各异。 煮酒的童子默默无声, 然已深 自己主人的性情与志趣,早就 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 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 直人快 , 了凡夫俗子的 生活, 他整日的操心 力可能就只是 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没有那份 情逸致, 所以他 些“怪异”的行 是百思不得其解。 岱与金陵客在生活 度和 美追求方面 可 志同道合, 但在性格气 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 雪,是二人 伴同行,而且 上了好酒, 文的同 ,“一樽 酹江雪”,何等洒脱快 、 达豪放!足 此二人胸襟开 、 心情开朗,与其 是来 雪,不如 是来享受自然, 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 意外地 到“我” 个不速之客,他 是“大喜”、 邀, 情爽朗,坦 真 。他 “我”一 如故,完全接 ,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 型。 相形之下, 岱 然表 出了一种 得称道的 雅不俗的情 ,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 百川的胸 。你看, 人盛情相邀,他却“ 三大白而 ”, 个“而”字,表前后两个 作的承接,酒一喝完, 上作 ,似有些敷衍之意。 行才想起 人姓氏,并不久留, 身而去。个性倒也 明,只可惜不易接近, 令人 解 道 岱是一个孤僻的人 ?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 他的知己深交?只要多加了解, 我 就会 年少 的 岱其 是个十分喜 繁 的人,他原是一个大家子弟,一直 着富 豪 的生活。他在他的自 墓志 中 写道:“蜀人 岱,陶庵其号也。少 子弟,极 繁 ,好精舍,好美婢,好 童,好 衣,好美食,好 ,好 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 ”明亡以后,他才“避迹山居”。明亡之 , 岱“年至五十”,所 “繁 靡 , 眼皆空,五十年来, 成一梦”(陶庵梦 自序),痴人 梦,遂有陶庵梦 ,内中皆 旧之文,可 他 去繁 生活的片断 ,心 是 多感慨, 但着眼 尽是人世的美好、 故国 土的可 ,洋溢着人生情趣,抒写着率真性灵。崇 五年于湖心亭看雪的 岱三十又五,那 的他生活 、思想情感都已非常丰富。他知 广博,著述浩繁, 好享 ,又怎会是孤僻之人?那么,是他 金陵客不配成 他的知己深交 ? 也不是。 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盛行于晚明, 示着明朝万 以后文学趣味的 迁,也是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大抵言之,“居 堂之高 其君, 江湖之 其民”之“先天下之 而 ,后天下之 而 ”的政治情 与抱 ,是小品文所极力要 脱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与描写的 景, 是一个 与美感的世界。 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 脱古文以“政治”作 人生唯一追求指 的立 , 而 以“ ”来 生活的可能。即 一个角度看世界的 度, 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托的美学要求。 因此,“明月清 ”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 度, 而“人无癖不可交”、 “只可与雅者言, 以 俗人道者哉”逐 成 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学信仰。 因此,尽管我 在 岱的湖心亭看雪之 ,无一例外地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 ,然而 心体会就能 ,柳宗元所追求的“境” 与 岱并无二致天地之 如此 而寂静,一 不染,万 无声,人 迹,但二者所 达的“情”却是方 殊趣。置身“千山 , 万径人踪 ”的世第 6页界,“孤舟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 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恰恰是由于诗人借山水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而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大概与古文人的“宁可食无肉 , 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的。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 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 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 从这种意义上说,假如时空可以移植, 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 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 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从文中所叙来看,应该说金陵客那种清雅不俗的情怀与志趣已经和张岱达到了一种惊人的契合, 若说张岱认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与金陵客偶遇对酌,作者的兴致看来并不很高,笔者私下揣度,原因应当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一谓“雅”。“雅”者,免“俗”也。什么叫“俗”?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 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张岱是个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夺利争名,甘居人后”,然而“观场游戏”,却无论如何都不肯“让人先”的,甚至下棋赌博,都不懂得计较胜负,然而“啜茶尝水”,却“能辨渑、淄”。秉持这种性情志趣的人,总是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对此,张岱倒也达观:“自且不解,安望人解?”这种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间能有几个?故此,当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间, 与二位更早出行赏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时,心中不禁暗自将他们引为知己, 询问之下方知他们原来也是客居于此, 同在异乡为异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后会无期。可叹知音难觅,一如镜花水月,今日虽能偶得,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复失更加令人惆怅。如此想来,纵然有美酒助兴,也难有热烈的情绪。二谓“狂”。张岱曾在其金山夜戏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日暮时分至北固山,因见“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遂“大惊喜”,半夜划船至金山寺佛殿, “盛张灯火”而唱剧,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 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惊吵众人,吓煞寺僧,世人不敢为,而竟敢为之,不但为之,且著文述之,且这种“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 正是出于这种“狂”意, 他才会特地选择大雪三日之后、 黎明破晓之时,而且在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 才出门看雪的。 此时的他可能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与自赏, 万万没有想到还会与人“狭路相逢”,并且不止一个,并且比自己来得更早,并且还不忘带全了炉酒童子,还有那一派主人声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直搅得分辨不清谁才是看雪的正家了。这多少会让张岱在意外的发现“吾道不孤”的欣慰之余产生一点点挫折感和失落感, 因而有些扫兴。张岱的这种“狂”,在某种意义上凸显了我国古代文人所谓的“清高”之气,这种“清高”之气, 还须得我们抛却今人世俗的眼光来欣赏方能谙此中三昧。 如张岱之行者,古人中并不鲜见。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许,唐人祖咏的终南望馀雪 ,是他在长安科举应试所作,按规定应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写下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第 7页寒。” 其原因,祖咏答曰:“意尽。”他 做,是冒了落第的危 , 种把人生前途低置于个人 学思想之下的行 无疑是“狂”到了极致。 坡在 承天寺夜游 一文中感 道:何 无好景致?只是我和 民 的人不可多得 了! 大 也是略 一些“狂”情的自 吧。三 “痴”。前面 到 岱“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 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 天盖地,西湖万 俱寂,黎明破 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个中“痴意”又有几人能 体会?不 是作 曾 的世家公子, 是后来的 居文人, 岱 于西湖的 情都是 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 如陶庵梦 之 的集子里 常提到之外,他 有 掌故逸 的西湖梦 。从那些 文中,我 可以略略体会 岱 于西湖的复 情 。譬如他在西湖梦 的 中曾将西湖和 湖、湘湖做了比 ,且一概用女人来比 ,他 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 子, 腆羞 。 湖 是名 秀, 然令人 敬,却不可以狎弄 近。西湖呢,“若西湖 曲中名妓,声色俱 ,然倚 献笑,人人得而媟 之矣。人人得而媟 ,故人人得而 羡;人人得而 羡,故人人得而 慢。在春夏 之至,秋冬 冷落矣;在花朝 喧哄之至,月夕 星散矣;在晴明 萍聚之至,雨雪 寂寥矣。”西湖果然美 ,然 是 女子的美 , 使国色天香,也 逢 作 ,所以 都可以 之近之,也就 都可以 之弃之,繁 的 候 庭若市,冷清的 候 无一人。在此 的自序中,他劈 就 “余生不辰, 西湖二十八 ,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 未 一日 余也”,又 :“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足 他 于西湖的情 , 慕有加,怜 有余, 得却又 舍,魂 梦 ,几欲生死相 。由于 种深情而又 感的心 , 西湖的欣 , 岱以 ,“雪巘古梅,何 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 朝花 ;雨色 濛,何 晴光 。深情 略,是在解人。”西湖于他,不 冬春,不 日夜,不 晴雨,都是美的,而 种种的美,都是由于他的深情 略。所以他一直以 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 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 会她的性情、她的韵味、她的美 、她的哀怨、她的快 、她的寂寥所以,他才会 要等到游客散尽之 ,才 舟西湖,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伴着那“拍人”的“香气”, 入那“甚 ”的“清梦”(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会唯愿与西湖相 于无人的雪后清晨,与她独 ,和她 ,再无外人能 介入他 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温馨。我想,在 种心境之下,意外地遇 金陵客,他的 致是无 如何好不起来了的。了解了 些背景, 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独行、 他的寡言少 、 他冒寒看雪的 烈的冲 、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 看到了 达与痴情共同 成的 美的意境。 有曰“子非 , 安知 之 ”, 但我 若 将湖心亭看雪 当作一篇山水游 来欣 ,而 作者的心灵 言不予解 ,等 之,恐怕我 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湖心亭看雪整体把握湖心亭看雪是 岱的代表作,出自回 陶庵梦 ,写于明王朝 亡以后。 故国往事的 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 看似不着痕迹, 但作者的心 可从中 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 、目的地、天气状况。 是“崇 五年十二月”,作者仍第 8页旧使用明代的纪年, 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 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 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 体现了俗人之见, 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全文笔调淡雅流畅, 看似自然无奇, 而又耐人寻味, 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湖心亭看雪问题研究、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 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 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 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 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 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 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第 9页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 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 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