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21689456 上传时间:2021-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其聚焦点为各国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水平高,数量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使得学生品德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和自由创新,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中种种道德冲突,不会迷茫无措。这些也正是“纲要”所倡导的最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观念。本课题的提出体现了“纲要”的这一指导精神。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在各学科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自我探索的创新实践能力,尤其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格为主阵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认真研究努力改进“教学创新”的新举措、新方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力求界定“教学创新”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型中涵盖的理念、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课型为载体,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途径方法上更具多样性、灵活性。 依据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尝试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品德的自主建构,即让学生在德育情境中调出原有的道德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进行判断,获取新的道德认同并组合到原来的结构中,从而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焕发创新活力。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关于建构主义的研究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影响下,社会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被建构、不断被改造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认为应十分注重建构过程中的社会性活动对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是在成人或较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得形成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公共文化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更是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起来的,并指出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关于探究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关于探究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专家论述很多,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纵观各科领域研究的成果,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探究型学习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具有如下特征:A、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言语信息比较少。B、探究教学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认知策略贯穿整个过程。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联系:本课题提出的自主建构与建构主义普遍认为的“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的观点是一致的, 同样将道德认识、 道德行为纳入学生的自主建构范畴之内; 本课题中的 “探究型生活化教学”与一般的“探究型”教学研究一样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区别:针对性。本课题切中当前品德教学的流弊,以此为突破口,研究教学优化因素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是自主建构主义的实践性研究。已有的研究着重阐释的是“探究性教学”本身的规律、要素、途径等,本课题主要指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课型”中的探究,重点着眼于均衡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讨方法不同。已往的品德教学模式空洞说教的多,情感体验的少,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已有道德认知体系难以与新的认知融合,自主建构新体系的能力相对较弱。本课题研究旨在生活场景设置及一系列情感体验活动中探究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建构道德规范的新途径、新方法。迁移性。本课题具有思想学科独有的人文特征,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它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具有相互迁移的特征。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自主经历了品德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建构,培养了“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首创“前所未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对其他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和推动作用。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开辟一条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向学生现实生活具体的重要路径。(2)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 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主动建构打下基础。(3)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场景” ,运用建构的德目规范,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事实证明一切抽象、理性的事物只有转变为每个人的个体的能动性,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释放。(4)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了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却往往得不到预想中的效果,道德认知仍然游离于学生道德体系之外,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现在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为载体,全程调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可大大提高教育效益。(5)构建起一整套“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经验范式。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具体教学的角度为其提供可资操作与模仿的理论模型。进一步丰富“生活基础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本模式的构建旨在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自主探究解决道德难题,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丰富新课改理论体系提供感性积累、经验范式。研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领域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借助教育资源实现学生道德规范的重建?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理论准备充分。对与课题中“创新教育”“ 创新教学”相关的材料进行了收集、整理。我们还组织思品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吸收新的课改信息,及时传递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篇篇经验文章。科研基础雄厚。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生态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顺利通过鉴定并结题。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相关条件优越。本学科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使学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呈现勃勃生机,以往的说教课被充满灵气、智慧、诗意的体验型课代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求索精神得到应有的呵护。一种以创新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个体主体性生成的新课型正孕育而生。五、课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1、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1)自主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其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同新信息的进入发生和改变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外部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进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的建构过程不仅包括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大量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诸多道德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对学生的两方面建构具有较强的启发性。(2)探究性教学法:是利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的结构。探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自主创造精神,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对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认识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二者不可或缺。2、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该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境进行建构,而不仅是提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只有着丰富的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这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自学性的发展极有裨益。课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确结果,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是的检验和调整过程。思品教材中道德命题的内化应成为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假想道德情境中自我理解,主动检验、调整的建构过程。(2)创新教育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指向的教育。六、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目标设计1、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运用教育创新的思想、教育系统论的观点从深层次上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突破与创新,藉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以自主建构为主导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将有利于小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有利于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2、研究目标通过实践与研究,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课题组成员及学科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的目的意义有所了解,基本上树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一致的学科教学思想,较为自觉地运用新理念组织教学。(2)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各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3)构建“自主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七、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教学创新”的基本问题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理念确立,课堂呈现方式操作行为、结构类型突破。对内容侧重点不同课型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质量教学评价研究体现“教学创新”的听课评课新机制研究,建立个人跟踪成长记录袋。3、品德自主建构的个案研究对教学个案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现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4、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教学、生活化教学、主体自育型教学进行研究。八、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1、文献研究阶段时间: 2007.8 2008.9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拟写研究方案。形成当前思品教学弊病调查报告。2、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时间划分:达成目标:分别完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主体自育型的教学研究。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3、模式构建阶段时间划分:达成目标:构建“自我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教学”模式。阶段成果: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4、总结、结题阶段时间划分:达成目标:全面总结三年研究的成果,通过平行对照班的终端对照实验假设。阶段成果: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九、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1、历史研究: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学习方式的精华,展开研究、总结。2、文献研究:汲取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来分析现状,对症问题,引申出一般问题。3、准实验研究:以临沂市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为实验基地,通过教学实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平行对照等方法来验证实验成果。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1、 组织保证:成立子课题组。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题组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确保课题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一次。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将在研究经费上请求教科研经费的支持,以求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使调查实验、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出版等各项支出能如期支付。预算三年的总研究经费为5000 元。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教学研究报告。完成时间: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研究报告。完成时间: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主体自育教学研究报告。完成时间:24、“自我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与操作的研究报告。完成时间: 205、总课题报告。完成时间: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