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21684426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 心灵的慰藉佛教美术科目: 美术教学对象: 高一课时: 1提供者:王晓曼单位: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本课内容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壁画的艺术形式和本土化过程。本科上承礼仪与教化的神秘崇拜文化的同时下启人间生活的世俗情怀,在对学生的心灵感化熏陶上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本中的位置不可或缺。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并且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提问、讨论、研究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学生能够体会佛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了解四大石窟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撒造像的一个演变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由信仰佛教的心灵寄托转移到靠自己面对现实克服困难的德育上来,以激发他们更热爱生活。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知识与技能: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以佛本生的故事来解释壁画作品,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教学策略: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电子白板。 学生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评比。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体会佛教,初步认识佛教所给我们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佛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难点:结合四大石窟,了解佛像、壁画、菩萨在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本土化的一些演变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的导入师: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观众的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像,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播放视频牵手观音师:同学们知道视频当中运用了舞蹈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教师介绍牵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师:好,同学们都对牵手观音这尊佛像并不陌生,由于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佛教神灵牵手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使百姓得到心灵的寄托。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的美术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教师板书并出示课题PPT心灵的慰藉佛教美术观看视频,进入课堂情境。生:千手观音 利用视频、音频等感官刺激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为学生营造出本堂课中心内容,佛教的情境与气氛。并且将佛教这样比较生疏的事物与我们的现实拉近。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视频中的佛教形象拉回到问题中来。更进一步的深入到我们课堂的重点内容中来。二、新课学习1、抛出问题,建立情境师:提到佛教美术,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会闪过哪些艺术形象?(教师展示PPT,总结关于佛教的形象)师:同学们脑海中的画面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佛教进行宣传的结果,同学们继续思考,佛教为什么要用美术作品进行宣传呢?师:佛教宣传的对象是谁?劳苦大众。许多的平民百姓不识字,为了吸引和感化更多的信徒,佛教采用了直观、易懂、生动有趣的视觉形象来宣传教义。所以,产生了这些大量的佛教美术作品。师:那么我们把这些美术作品(壁画、雕塑、建筑等等)集中到一起便出现了一种非常壮观的、气势宏大的美术形式石窟艺术。(教师出示PPT)师:石窟最初是佛教徒、供养佛教、打坐静思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为供人们朝拜的场所。2、自主学习(出示PPT,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P26-P28.讨论,发现探寻以下几个问题。一会儿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有奖竞答,先答对的同学获得一件小奖品。(1) 佛教由哪里传入中国(2) 关于佛教的传播,书中涉及到了那几个朝代?(3) 中国有哪几座著名的石窟?(4) 石窟中有哪几个有代表性的石雕佛像与壁画?(教师板书,朝代时刻表)抢答完毕。师:同学们找的非常迅速准确。通过这个环节我们了解到佛教在东川的过程中经历了印度、两汉、到隋唐达到鼎盛,中晚唐之后逐渐衰落,这期间佛教美术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教师板书朝代)3、教师、学生共同探讨(教师展示PPT)印度笈多佛头像、释迦牟尼面像、卢舍那佛面像的特征变化。佛本生故事壁画、九色鹿壁画、维摩诘像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师:印度佛的形象大都是依据印度人的头像来进行创作的,我们对比一下。(展示PPT)笈多头像(教师完善板书)师:印度笈多时期的头像,我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师:对了,这个时期的佛像都有明显的西域特征,我们发现这些佛像都眼睑下垂,似乎是在沉思、冥想,强调的是佛的内心世界。这也正是佛像给我们一种神秘、庄严感觉的原因。释迦牟尼像(教师完善板书)师:时刻表中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是哪座佛像?释迦牟尼。我们仔细观察,有什么样的特点?师:好,同学们发现了这尊佛像的变化。我们仔细观察,他前额宽阔、直鼻大耳、目光凝视,给我们一种超然大度的风范。尽显佛祖的威严与静穆。卢舍那佛像(教师完善板书)师: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唐朝的龙门石窟,那么又是哪一座佛祖在这里静思了千年呢?同学们发现他又有了怎样的特征呢?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它较之魏晋时期的释迦牟尼像,面容更为柔和了些,眉目修长、面容丰满、双耳垂肩、头微低、目光朝下,给人一种安详、庄严、慈爱、亲切的感觉。 据说,这尊佛像就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面貌修建的。(出示PPT,比较三尊佛头像)师:好,我们回过头来在将不同时期的佛祖头像进行对比,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我们发现佛的形象也在渐渐的发生变化,越来越像中国人,越来越本土化。这与当时所处的时期有很大关系,比如唐朝的审美风尚是以肥为美,所以我们看到的卢舍那大佛脸型封丰满圆润。并且,由卢舍那大佛开始,在中国佛教的象形又逐渐融入了女性的形象。养鸡女(教师完善板书)佛教在晚唐以后逐渐迈向衰落,那么这个时期的佛教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大家请看这是南宋四川大足石窟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佛像雕刻,它与前面的佛像有什么不同之处?师:有同学疑问说着不是佛像,那么为什么呢?我们在雕像中丝毫看不出神秘的气息,只看到一位淳朴的农妇养鸡的画面,说明佛教在中国越来越本土化甚至走向世俗化的趋向。这也是咱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想,佛教宣传自己的佛教教义除了利用雕像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宣传?壁画 (出示PPT)师:对,这时期呢在石窟当中除了大量的佛祖的雕像以外还出现大量的壁画作品来宣传。大部分的壁画内容是佛修道的一些故事,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割肉饲鹰”,“九色鹿”等等。有谁知道这些故事吗?(教师完善板书)师:为什么出现如此多的忍辱牺牲的故事呢?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的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世界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轮回的佛教对于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些释迦牟尼生前修行的故事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意在佛教可以救护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一时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师:同学们都发现了色彩的特点,我们发现色彩较重,画面由色块组成,这是因为西域的壁画绘画方式是用色块的轮廓来表示人物外形轮廓,用线条勾画结构;采用晕染法,用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使之生动逼真,鼻翼和面部的四周要明暗分明的立体感,最后一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这种方法也称之为凹凸法。这是西域壁画绘画的主要方法。师:我们再看,利用晕染法,突出了人物的面部的立体感,眼窝较深,这也正是西域人的面部特征,说明这一时期壁画还带有明显的西域特点。师:随着佛教在唐朝的盛兴,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绘制佛像的美术家,吴道子就是一位比较杰出的佛教画家,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壁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PPT)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发现人物变了,变成了我们中国人的面貌了,那么绘画技巧也沿袭中国绘画的特点以线造型。(自古以来,墓室出土的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都注重用线造型)那么吴道子的绘画更是将这种线条体现得淋漓精致,我们再来看一幅吴道子的绘画作品来品味它的特色。他画的线条如同微风吹拂的飘带,磊落飘逸,婉转起伏,被誉为“吴带当风”。师:壁画的绘画风格也随着佛教的东传,更为本土化,由西域绘画发展为中国绘画。生:壁画、飞天、佛像等等。 生:直观、易懂学生分组讨论,抢答问题生:头发卷曲,五官立体,眼窝较深带有西域色彩。生:五官饱满、更加慈祥、眼神望向远方。生:眉毛弯曲,目光柔和,慈祥、安宁。生:女性、不是佛像。生:绘画、壁画生:回答。(知道就回答,不知道教师简单讲述。)生:佛祖自己的故事都是苦难的故事。生:构图简单,色彩鲜明,生:变成了中国人的形象。线条比较多。热身活动,一方面学生熟悉佛教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目的地设问,直击课堂重点。学生自主学习,从课本当中,探索发现问题。并且与老师共同探讨佛教美术作品的本土化变化。学习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贯穿整堂课的重难点,带学生一起发现佛教的本土化发展变化,并且能够结合所处时期的审美风尚进行分析鉴赏。再次强调佛教的心理安慰作用,强调本堂课的重点。换角度从壁画的方面共同探讨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让学生全方面的理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从而能衔接到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究。三、自主探究师:同学想想在你了解的佛教人物形象当中有一位可以说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佛教人物是谁?大家经常会把它佩戴在我们的胸前,保佑我们?师:对,菩萨,按照佛教的解释,是对佛教教义有了深邃的领悟,能下救众生而尚未成就佛果的高僧。观音菩萨只是众多菩萨中的一位。随着佛教的本土化菩萨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展示PPT 思考与交流)师:同学们分组讨论,试着从下面的莫高窟中四幅不同时期的菩萨中找出造型上的变化。并填入到学案的表格中。教师总结评价。生:观音菩萨学生分组讨论,填表格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自主探究环节既是一个提高学生探索研究的环节又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之前与老师一同研究了雕像、壁画的本土化变化过程中学习到了如何鉴赏佛教美术,在这一环节灵活应用,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一个升华环节。在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以及鉴赏分析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述能力有所提高。同学小组评比当中将学习的热情推向了最高点。四、总结 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的审美标准和信仰将形象本土化。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们解决生命中的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精神作用,也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处于痛苦和无奈、无助境遇的人们可以从神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不能真正解除痛苦;要获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摆脱幻想,面对现实。老师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教师将本课的重点再次强调,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就宗教信仰话题提高到人生观角度教育学生,达到课堂中德育教育,从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方面使本课内容得到升华。七、教学评价设计观察内容275窟328窟45窟194窟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社会审美标准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千手观音舞蹈视频拉近学生与本课所讲的佛教的距离,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发现佛教造像以及佛教绘画在东传的过程中本土化的变化,最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以菩萨彩塑造像为例,自主讨论分析,造型本土化的变化过程。在师生共同探讨佛教造像本土化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恍然大悟的表情,告诉了我这样一个讯号,学生领悟的本节课的重点,并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升华的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我在板书正中完成了一幅双手合十的图画,并送给了学生一句话:命运不藏在掌纹里,而是握在十指中。从情感态度上紧扣本课重点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学生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但是,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是,不够形象生动,过于理论化,高一的学生还处于对形象视觉的内容比较有兴趣的阶段,过多的理论知识点反而使得孩子们的兴趣慢慢退却,这无疑是本节课的败笔。我希望在之后本节课内容的改进中,加入一些更加形象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堂课会更加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