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规制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897049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银行业规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业规制研究目录银行业定义文献综述银行业规制开展历史规制的原因、目标及手段美、英、日银行业规制开展进程中国银行业分析分析银行业定义银行业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产业。银行业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产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具有信用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流通工具的职能。中介、支付中介和发行信用流通工具的职能。银行业体系银行业中央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 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文献综述规制理论综述公共利益理论 Utton,1986;Breyer,1990;Majone,1990;Weidenbaum 1995;植草益,1992 部门利益理论 斯蒂格勒1971;波斯纳1974 规制俘虏理论 斯蒂格勒1971文献综述与银行业相关的规制理论 真实票据理论艾伦加特单个银行与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假说 Minsky,1982;Cypher,1996;Kregel,1997 马克思的银行信用危机周期说 银行中介理论 Diamond,1991,Greenbaum,1989代表性假说 Dewatripont&Tirole,1994资本充足性管制理论 功能监管理论 Merton,1995 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者主要以实务性、描述性和局部性的研究见多国内学者主要以实务性、描述性和局部性的研究见多 韩娥韩娥(2003)吴俊峰吴俊峰(2005)认为银行规制和金融创新相伴而生。认为银行规制和金融创新相伴而生。姚德良姚德良(2004)刘立枫刘立枫(2007)认为中国金融法律法规是成文法,规制不认为中国金融法律法规是成文法,规制不连续,参照性较差;中国银行规制具有短视行为;银行规制缺乏独立连续,参照性较差;中国银行规制具有短视行为;银行规制缺乏独立性。性。苏静苏静(2007)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银行规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认为,银行规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阎洪林阎洪林(2006)和吴育华和吴育华(2007)用本钱收益分析法证明银行规制的可用本钱收益分析法证明银行规制的可行性。行性。李富英李富英2005罗拥华罗拥华2006李乐李乐2007认为自然垄断、外部效认为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规制成为必要。应和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规制成为必要。银行业规制开展历史自由银行时期自由银行时期中世纪中世纪20世纪世纪 20年代末年代末 整个银行业同其整个银行业同其他商业机构一样,他商业机构一样,根本上不受管制。根本上不受管制。这个阶段的管制主这个阶段的管制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国家垄断货币发行。从自由走向规制从自由走向规制20世纪世纪30 年代年代初初70年代末年代末 19291933 年经年经济危机就成为西方济危机就成为西方银行业,特别是美银行业,特别是美国银行业从自由走国银行业从自由走向全面规制的重要向全面规制的重要分水岭。分水岭。从规制走向放从规制走向放松规制松规制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年代初21世世纪初纪初 金融创新、分金融创新、分业经营促进了银业经营促进了银行业的放松规制。行业的放松规制。从放松规制再从放松规制再次走向规制次走向规制08年金融危机后年金融危机后 金融危机后各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进行规制国纷纷进行规制改革,加强银行改革,加强银行业规制。业规制。自由自由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 银行业规制的原因银行的储蓄和贷款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却具有不对称性。作为金融创新活动之一的资产证券化,给金融系统带来新的风险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一家银行倒闭会对其他银行产生巨大影响。银行的外部性问题就尤其突出。银行与其他企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其资产的弱流动性和负债的高流动性,一旦发生挤兑,单个银行的危机就会引起社会的普遍恐慌,出现骨牌式的“技术性破产”。外部性和系统性风险外部性和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扩大规模能够降低成本和费用。当银行中介的规模经济在一个特定市场上大到能够给单个银行带来显著成本优势时,就会出现限制服务量和收取高于边际成本价格的市场势力自然垄断和不完全竞争自然垄断和不完全竞争对存款人而言,银行通常是不透明的或透明度较低,存款人对银行监督需要支付较高的信息成本,当市场中存款人很难鉴别经营状况良好和不好的银行,任何不利信息都会导致存款人到银行提款,造成银行的挤兑。银行中介功能的特殊性银行中介功能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银行规制的目标平安优先OR效率优先?自由银行时期的平安优先目标导向自由银行时期的平安优先目标导向 经济大危机之后平安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交替经济大危机之后平安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交替 金融自由化时代平安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并重金融自由化时代平安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并重 银行业规制的手段12345价格价格竞争管制:利率管制竞争管制:利率管制 存款保险管制存款保险管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管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管制 非价格竞争管制非价格竞争管制 风险审慎监督风险审慎监督 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 6价格竞争管制:利率管制价格竞争管制:利率管制 存款保险管制存款保险管制 利率是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价格,是银行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管制当局可对银行的利率行为作出限制,来限制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进行过度竞争。利率管制还可以被用作货币政策工具。如中国政府把利率调整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参加存款保险制度的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一旦参加保险的银行破产倒闭,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根据一定的规那么对破产银行的存款人给予补偿。存款保险管制是解决存款人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存款人提供信心,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管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信贷限额信贷限额 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规定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存放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从而强制要求银行保持最低限度的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具有收缩货币政策的效果,调低存款准备金比例,具有放松货币政策的效果。2 信贷限额管理的目的在于限制银行间的过度竞争。1非价格竞争管制v市场进入限制市场进入限制 包括市场准入限制,现有银行设置分支机构的限制。管制当局一般对银行进入市场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一定的资本、领导人的任职资格、合格的开业场所等。v市场退出限制市场退出限制 由于银行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债券债务关系,银行退出市场有可能造成金融市场波动、经济不稳定甚至社会不稳定,因此要对银行的退出市场进行管制,以尽量减轻银行退出市场可能形成的震荡。v业务范围限制业务范围限制 业务范围限制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不允许银行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也不允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经营银行业务。混业经营指同时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中的两种或三种。风险审慎监督风险审慎监督 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 银行风险审慎监督是对现有银行实施管制,目的在于控制银行系统的总体风险,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和存款人的信心。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是国际上制定银行风险审慎监督的标准权威机构。风险审慎监督的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管制信用风险管理其他核心银行风险管理等。要求银行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有效的行政控制和指挥系统、完善的会计系统和审慎的会计标准、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平安的计算机网络等。美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 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初步确立 银行业规制体制的根本形成 大萧条后严格规制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放松规制时期 金融危机后的再规制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初步确立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初步确立 1864年?国民银行法?获准通过,确立了国民银行制度,?国民银行法?宗旨是确立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监督和干预的权威,统一全国货币。这标志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双头规制体制的开端。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基本形成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基本形成 1913年?联邦储藏法?获准通过,并于 1914年建立了联邦储藏体系。?联邦储藏法?规定联储的目标是执行货币政策、担任最后贷款人以及监督管理银行业。联邦储藏体系的建立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正式确立。严格规制时期严格规制时期 1929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业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造成了虚假繁荣,股市泡沫极为严重,商业银行利用客户存款进行股市投机,放贷给投资者。股市泡沫一旦破灭,人们纷纷挤兑现金,造成银行流动性短缺,大量存款无法兑现,银行趋于破产,社会信用崩溃,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针对上述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出台?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基调是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联邦政府还公布了?1935年银行法?,扩大了美联储的权力,赋予了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这一时期大萧条-70年代的银行业规制着重于银行业体系的平安,禁止混业经营。放松规制时期放松规制时期 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简称 DIDMCA赋予了存款机构在贷款方面更多的自由,提高了存款机构的竞争力。?1994年跨州银行法?彻底突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1999年11月4日?金融效劳现代化法案?终结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标志着证券、保险、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格局的结束,美国金融业从此走向混业经营的新时代。相应的,金融规制也转向综合规制。?金融效劳现代化法案?在改进分业规制模式的根底上,确立了伞形规制+功能规制的银行业规制框架。美国银行业放松规制的效果不放松管制造成的扭曲管理设置了银行利率上限,使存款人的存款利息收入减少,并因此造成脱媒现象;管制还使受惠部门形成对银行的依赖;银行跨州开展业务受到限制;阻止了竞争并增加了行业风险;管制还对银行的资产投资做出限制,还对银行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范围作出了限制。管制放松的内容取消了利率上限(除活期存款外);国会批准了未来几年内银行跨州设置分支机构的方案;允许储蓄机构开展消费信贷和商业信贷;允许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开展证券承销业务。管制放松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后果促进了市场竞争,促进了创新和效率的改进,改进了消费者的福利状况。管制放松引起的银行业效率改进放松管制后电子存款的实际成本下降80%;从长期看,营业成本下降了8%;相对于放松管制前而言,资本回报率上升了。管制放松引起的消费者福利的增进消费者可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可得到管理风险的更好机会;消费者因银行营业机构和自动提款机的增多而获得了方便。金融危机后的再规制金融危机后的再规制 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规制开展速度跟不上金融创新开展速度,出现规制缺乏。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进行了银行业规制改革 2021年3月31日?现代银行规制构架改革蓝图?2021年3月26日?银行规制改革框架?2021年6月17日?银行规制改革:新根底?这三个法案提出其银行规制体制重建目标。其目标是建立目标规制模式。美国认为,这种规制模式,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体系有效竞争,同时更好地控制金融风险。英国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银行业规制体制的萌芽(1979年以前)银行业规制体制开展(1979一1987)银行业规制体制的最终确立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再规制 银行业规制体制的萌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萌芽(1979(1979年以前年以前)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同时也获得了发行银行券的权力。1844年通过的?皮尔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并分设了发行部和银行部。随后,英格兰银行逐步承担起诸如最后贷款人、再贴现、支票清算等中央银行的职能。?1946年银行法?将英格兰银行国有化,并授权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规制权,但英格兰银行从未行使过这一权力。银行业规制体制发展银行业规制体制发展(1979(1979一一1987)1987)1973年爆发的银行信用危机催生了?1979年银行法?,从立法的角度赋予英格兰银行金融规制的权力,为明确区分获准银行和有牌照的银行,实施了银行业的审批双轨制。?1987年银行法?,放弃银行业规制的双轨制,银行无论其资产规模大小均要接受严格的规制,扩大了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规制权力。依据分业监管原那么9家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管职能。银行业规制体制的最终确立银行业规制体制的最终确立 1986年10月27日,伦敦证券交易所?金融效劳法?的出台,其中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外国银行进入证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大爆炸金融改革开始,并以立法形式推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趋势不断增强。1997年,英国政府将英格兰银行等9家规制机构的规制职能转移交至新成立的超级金融规制机构“金融效劳局FSA,由其全面负责对英国金融业的规制。FSA、英格兰银行、财政部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了英国金融规制体系的新框架。英国?2000 金融效劳与市场法?是英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关于金融效劳的法律,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标准了金融市场的运作。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再规制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再规制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众议院听证会上专门讨论了关于?金融市场改革?的白皮书,其核心目标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推动金融体系未来的重建工作。英国银行业规制的评价英国银行业规制的评价英国银行监管体制的改革促进了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FSA专司金融监管、英格兰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的金融制度安排,发挥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FSA统一集中监管,消除了多头监管时代司空见惯的交叉监管现象,提高监管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同时顺应了金融混业开展的国际潮流。英国银行机构的自律式监管,其优点在于灵活有弹性,但缺陷是在解释、评价和管理方面因人为因素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日本银行业规制体制及其历史变革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开始形成明治维新-20世纪70年代 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变革放松规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现代银行业规制体制确实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开始形成(明治维新银行业规制体制的开始形成(明治维新-20世纪世纪70年代)年代)1882年?日本银行条例?通过并成立了日本银行,并逐步垄断了货币发行。其后,各类特殊银行和普通银行陆续成立。1927年公布的?银行法?赋予了大藏省对金融业进行全面规制的权利。1942年通过了新的?日本银行法?。战后日本在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施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开展模式。日本的金融制度也实行了严格的政府行政规制,这一时期的日本银行业规制职能完全有大藏省承担。大藏省主要依靠实行分业经营原那么,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两方面严格限制银行业的竞争,对局部问题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或更换领导层,尽力防止银行破产。这样的保护一方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业使得日本银行业缺乏风险意识,造成了经营效率低下。放松规制(放松规制(20世纪世纪80年代年代-90年代)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金融自由化经济开展的需要,日本放松了对银行业的规制,形成日本银行和大藏省共同对金融业体系进行规制格局,形成了双峰式的规制模式。这一时期,外表上日本银行与大藏省共同承担银行业规制的职责,实际上日本银行并没有独立的规制权力,大藏省处于一种高度垄断的地位。1981年,日本政府修改了?日本银行法?,准许银行兼营与公债相关的证券业务。现代银行业规制体制的确立(现代银行业规制体制的确立(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年代中后期至今)1992年泡沫经济泡济破灭后公布了?金融制度改革法案?,正式进入了金融综合经营体制。1997年,当局再次修改?日本银行法?,加强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扩大日本银行权利范围。这样,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分别由金融监督厅与日本银行来履行,实行双重监督及稽核制度。1998年6月,剥离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金融规制职能,成立单一的规制机构一金融监管厅。2000年7月,大藏省的金融企划局和金融监管厅合并成立了金融厅。2001年,金融厅升格为内阁的外设局,独立承担金融规制的职能。日本银行业规制的评价日本银行业规制的评价日本新确立的银行业规制体制是单线多头的统一规制体制。这种对银行、保险、证券等所有金融业进行综合性规制体制防止了分业规制带来的规制真空和重复规制。日本以金融厅为中心的金融规制、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和日本存款保险公司的公众利益的保护,共同构筑立日本三位一体的金融平安网。但是,“官、政、财三位一体的政治行政结构是日本经济社会长期开展的结果,行政机构权力过大、行政指导盛行和官民勾结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任何的改革难以到达标准的、透明的预期效果,这也是当前日本银行及其经济难以走出可能困境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