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3)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075231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 (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陈涉世家 (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陈涉世家 (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广学校教师教学案模板 课题: 智取生辰纲 主备人: 第个教案 总第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能力目标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重点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难点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一) 导入: 1、水浒传了解:刚才我们大家听了好汉歌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与水浒有关,你了解水浒传吗 ? -学生从题材、作者等角度说。(一个学生回答) 2、了解题目:水浒里有许多精彩片段,如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题目。 从题目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吗? -学生从“智取”、“生辰纲”、“人物的绰号”等进行理解(一个学生回答) 3、 了解课文里好汉的绰号:刚才我们讲到吴用、杨志都有一个绰号,大家还知道课文里讲到的英雄人物的绰号吗? -一个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连线。(一个学生回答) (二)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昨天同学们写的对联也用到了人物的绰号,现在我们一起展示好吗? -出示幻灯片,依次展示学生写得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的对联各三副。(让几个学生学生个读、评价、齐读) -展示自己写得整篇文章的对联,让学生齐读,并再次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文章明暗两条线索。 (三) 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 刚才我们知道了课文是由明暗两条线交织而成的,课文写得更多是明线,主要是刻画了杨志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是多角度的,课文是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进行的,相对集中第四自然段。下面请大家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有感情地读读,并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辅导、巡视、指导学生用读勾画的方法进行学习。(3分钟) -读后评议:让学生读出感觉,引导学生说出杨志谨慎、急躁、老练的性格特征,并出示幻灯片。(让5个学生回答并朗读) -找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再次自由放声朗读,尽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推荐4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旁白、杨志、老都管、虞侯),众军汉大家一起读,尽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四) 杨志失败原因分析: 从我们的分析的情况来看,杨志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而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小组讨论。(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引导学生说出杨志的性格原因、吴用的技高一筹、人和原因等意思相近的原因。(四个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信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杨志的悲剧是与当时的时代有关的。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分析了这么多。出示幻灯片,学生自由读。 (五)拓展延伸 从杨志失败原因来看,想说些什么吗?自己思考一下或者同桌合作一下, -学生开发地说,教师从为人、团队精神以及如何阅读(应该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分析性格特征、用审视的眼光去赏析)等方面去作引导。 (六)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家庭作业:课后反思: 课题: 杨修之死 主备人: 第个教案 总第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力目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首先播放杨修被杀影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情境,导入新课。接着,教师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阅读: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三、检查预习1、正音(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庖官(po)主簿(b)谮(zn)绰刀(cho)恃才放旷(sh)麾(hu)2、解释加线的词v()适疱官进鸡汤恰巧v()数犯曹操之忌忌讳v()人皆不晓其意明白v()植然其言认为对的v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就四、初读课文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1、 杨修因犯何罪被杀?惑乱军心2、 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教师由“数犯”二字引出第三个问题: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学生寻找、勾画、概括,教师展示表格,指名学生填写:五、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问题: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学生深入思考、交流、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一是杨修卖弄聪明;二是杨修揭穿曹的心思;三是杨修参与曹的家事(最主要原因)六、研读课文1、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几人回答,最后归纳、展示:2、后人评价(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诗)杨修这个素负才名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2、课外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板书设计:家庭作业:课后反思: 课题: 范进中举 主备人: 第个教案 总第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品味小说语言,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品味小说语言,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情感态度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重点品味小说洗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难点品味小说洗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2)自学文中的生词、解释重点词语,以及科举制度的知识和作者介绍。写在预习笔记本上,并能熟记。 (3)掌握好小说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流程:1.教师导入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课件展示课题及板书)2.温故达标:(自由检测课前预习情况)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自由检测课前预习情况。(识记字词、作者介绍、小说常识等)3.展示目标。让学生齐读的方式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内容。(课件展示)4.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我们发现在读范进中举的时候,常常会因人物的某个动作,某句话而发笑,这是作者把讽刺手法运用到人物描写当中。那何为讽刺呢?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5.合作、交流、展示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赏析当中的讽刺艺术。(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或朗读。)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四人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小结:我认为-可笑,这处描写揭露/批判/嘲笑-。6.深入理解、探究新知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故及科举制度的罪恶?(课件展示)(1)经济地位(2)社会地位(别人的态度)小组讨论之后进行总结:讽刺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板书)中举后第二天,正当大家还沉浸在范进中举的喜悦中时,报录的气喘吁吁的赶到,叫道:“报错了!报错了!中举的是彼县的范进,不是此县的范进!”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讽刺性的描写,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描绘出其听到这消息后的反应。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板书设计:家庭作业:课后反思: 课题: 香菱学诗 主备人: 第个教案 总第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形象的悲剧之美。能力目标学习批注法读书,学会留心揣摩字句。情感态度1、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重点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难点1 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一、导语设计(播放“枉凝眉”)“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看着这幅对联,听着这样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生谈,师引导到对红楼梦及作者的介绍)同学们讲了很多,很好,我们通过老师的补充再了解一些红楼梦的知识。(多媒体出示)今天我们来走进这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小人物香菱。(请学生介绍香菱身世)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香菱向林黛玉学作诗。香菱如痴如醉地学习作诗。2、多媒体显示:品读一下,你对香菱写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学生讨论,完成练习,然后交流。)明确:第一首: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缚住Fzh捆住第二首:黛玉道:“这一首过于穿凿了。”Chunzo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穿凿:Chunzo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第三首: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意趣:yq意味和情趣“意趣”表现在结句的感叹本是作诗者自己的,偏推给了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的主题;“团圆”二字,将月和人和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三、问题引领,自主学习:1、第三稿写成后,众姐妹称赞说:“这首诗不但写得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见,香菱作诗成功了。那么,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边默读边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明确: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有一位好老师林黛玉善于鼓励让香菱多读要求严格讲究讨论2、 大家眼光都很犀利,很善于发现!讨论到现在,香菱成功的原因已比较明确了,两个人物形象也渐渐鲜明了吧?请各用一句话评论香菱、黛玉。明确:香菱是一个乐学、善学、苦学的人,黛玉是一个善于教导的人。香菱是一位勤奋用功的学生,黛玉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香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学生,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老师。3、香菱学诗的精神感染了我们,相信大家也是欲欲跃试吧,这里老师给大家出一幅上联,大家结合本文内容对下联如何?上联:黛玉循循善诱乐授徒;(学生思考,并做练习)下联:香菱如痴如醉苦呤诗1、香菱学诗取得了成功,你和她是否有过相同的经历,能说一说,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你认为学习或做事成功,还需要哪些条件,能举自己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一下吗?板书设计:家庭作业:课后反思:课题: 词五首 主备人: 第个教案 总第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能力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三、朗读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望江南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2)学生讨论。(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答案提示:“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武陵春1、朗读这首词。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六、质疑问难。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江城子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答疑。答案提示:(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4)总体分析: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三、质疑问难。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课堂作业:1.【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表达将士壮志未酬,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体现作者希望北宋皇帝能够知人善任,重新起用自己的句子是:3、,日晚倦梳头。4、,亲射虎,看孙郎。5、梳洗罢,。背诵五首词板书设计:家庭作业:课后反思:-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