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文化意蕴论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07516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文化意蕴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黛玉文化意蕴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黛玉文化意蕴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黛玉文化意蕴论摘 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物。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坦率真诚,自尊而又自卑。虽然具有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意识,但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其一生的遭遇及最后的结局都让人十分怜惜。关键字:林黛玉;生命历程;性格心理;人生追求林黛玉文化意蕴论一、林黛玉的生命历程前世绛珠还泪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运用众多的意象来刻画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其中既有如湘妃、西施等的人文意象,又有如斑竹、芙蓉花等的自然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来隐喻林黛玉的相貌、性格、以及命运,但更巧妙的是曹雪芹还以绛珠仙草为意象为林黛玉的前世设计了一个“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这林黛玉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当时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它,日复一日,再加之雨露的滋养,绛珠草最终脱去了草木之身,幻化为人形,游离于离恨天外。绛珠仙草整天一心想报灌溉之恩,时正逢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便下世以眼泪回报灌溉之恩,最后泪尽而亡,魂归离恨天,进入太虚幻境。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中,“绛珠仙草”这个意象耐人寻味,脂砚斋曾明确的提出“绛珠”是“血泪”之意,这与曹雪芹的“绛珠还泪”正好符合。曹雪芹大概也是因为林黛玉的形象和历代中国文人对“草”所赋予的精神气质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才选用了“绛珠仙草”这一意象。首先,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便是绛珠草“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其妖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散”的幻化。其次,林黛玉从小聪明出众,在大观园中与众姐妹创办诗社,为多处景物命名,教香菱学诗,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女子。这与我国古代传统中认为草是极其奇妙灵异之物是想通的。除此之外,草也常常用以寄寓离别、相思之意。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后,口吐鲜血,焚烧了题诗的旧帕和诗稿,彻底的离开了贾宝玉,魂归了离恨天。林黛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因爱生恨的焚烧了贾宝玉的诗稿,身边有众多人的陪伴,她唯独在口中说着“宝玉,宝玉,你好”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她对贾宝玉未坚持彼此的爱情想恨又恨不起来的无奈和对贾宝玉的相思不舍之情。这与古代文人笔下草所孕育的情感文化也是相照应的。曹雪芹通过“绛珠仙草”这一意象将林黛玉的相貌、气质、身世命运表现的更生动饱满,林黛玉就是“绛珠仙草”的化身,其形象在绛珠仙草意象的表现下更入木三分。今生寄人篱下林黛玉本是侯门望族出身,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从小就让她读书习字,像教养儿子一般教养她。在林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贾氏因病去世,外祖母贾母念及林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便将其接入贾府来照料,没几年,父亲林如海寄来书信称身染重疾,便将林黛玉接回去,林黛玉回去没多久父亲便病逝,黛玉便再次来到贾府,从此就彻底的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在自己家中是掌上明珠,有父母疼爱,有老师教学,进入贾府以后,虽然贾母对她百般疼爱,但终归不如自己家自在,尤其是父亲去世后,彻底入住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更加强烈。父亲生前在贾府居住一段时间还可以回家去,父亲去世后常住贾府,再也不像先前在家那般无所拘束,而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喜悦无人分享,有委屈无处诉说,处处感觉自己是个多余人,时时生怕别人取笑自己。即使表面上经常与众姐妹们吟诗作乐,但诗中也往往蕴含着自己的情绪,看到落花便联想的人生的短暂易逝,听到别人提及自己的家乡便簌簌落泪,正是这种寄人篱下无所依傍的境遇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复杂的形象。归宿太虚幻境我们知道,绛珠仙子本来就是为了还泪而来,因此,林黛玉泪尽而亡也就回归了太虚幻境。林黛玉与贾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对彼此都十分了解,林黛玉欣赏贾宝玉的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为官做宦”的混账话,二人在反对封建仕途的基础上互生情愫,坠入爱河。但由于林黛玉孤高自许,不食人间烟火,贾宝玉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再加之封建家长制度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二人的爱情最终走向悲剧。林黛玉一生为贾宝玉以及自己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流尽了眼泪,最终在“宝玉,宝玉,你好”的呼喊声中离去。林黛玉的呼喊声包含了她太多的感情。这俩声“宝玉”既体现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不舍,也包含了她对宝玉未坚持彼此的约定的憎恨,这个“好”字也是多重复杂情感的结合,说到这个“好”字,林黛玉便离开了人世,这个“好”字是爱与恨的交织,一方面是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她发自内心的希望贾宝玉好,另一方面也包含她对贾宝玉的埋怨:没有林黛玉,贾宝玉真的能好吗?但是林黛玉真正憎恨的不仅仅是贾宝玉她更憎恶的是这个冷酷的社会,因此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喜结良缘之时,她在绝望中离开了这个于她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回归了太虚幻境。二、林黛玉的性格心理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敏感多疑,总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胡思乱想,忧心忡忡。自从进入贾府以后,贾母对她百般疼爱,她在贾府过着和贾宝玉一样的生活,但自从薛宝钗来了以后,丫环们都觉得薛宝钗豁达随和,远比林黛玉好,都愿意和薛宝钗亲近,而不是林黛玉,林黛玉为此也经常闷闷不乐。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不仅表现在与人相处这一方面,还体现在对待外界自然事物上,她总是见花掉泪,见月伤心。她看到落花落到地面无人怜惜,就联想到了自己,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她担心自己有一天也像这落花一样无依无靠的凋落了,不忍心花落在地上任人践踏,所以便将落花装在绢袋里用土掩埋了让它随土化了。花开花谢本是自然现象,但她却能由落花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薛宝钗的哥哥从江南贩货回来,带了许多小礼物,林黛玉看到自己家乡虎丘的土物,便又开始触物伤情了,她想到了自己父母双亡,寄居在亲戚家,也因此思念起了家乡,要去薛宝钗家听听南方的古迹儿。林黛玉就是这样的多愁善感。林黛玉不仅多愁善感,而且还特别的敏感多疑。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是人尽皆知的,但她还是时常猜忌,经常会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而郁郁不乐,暗泣于无人之处。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远不止这些,就连她所写的诸多诗词中都流露着她的这种心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与她父母早逝,漂泊寄居的处境有很大的关联。她寄人篱下,无所依傍,看别人眼色行事,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因此经常生出许多烦愁。再者,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她对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也早有了自己的思考,心中难免总会胡乱思量。再加之,林黛玉生活在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就造就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的的性格,她的泪就是她这一性格的最好诠释。孤高自许,心胸狭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就写道:薛宝钗行为豁达,不像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林黛玉总是喜散不喜聚,喜欢自己在清净处独处,她的孤高自许,心胸狭窄是路人皆知的。初入贾府,她不仅不把下人们放在眼里,就在与大观园中的众姐妹相处时,也总是尖酸刻薄,不注意分寸,不谦逊礼让,总是句句带刺,微嗔薄讥。在第八回中,薛宝钗生病了,林黛玉去蘅芜苑探病,发现贾宝玉也在,便说“自己原不该来的”这样带刺的话,让贾宝玉和薛宝钗都下不来台。林黛玉对别人说话总是句句带刺,但是又见不得别人说自己,史湘云说一个戏子打扮得像她,林黛玉就生气了。林黛玉在与贾宝玉的爱情里也是任性唯我,爱耍小性子,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一次,林黛玉和贾宝去薛姨妈家吃酒,薛宝钗劝贾宝玉吃冷酒会伤身体,贾宝玉听后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林黛玉见二人如此心中便不自在起来,刚好雪雁送来了小手炉,林黛玉便含沙射影的嘲笑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关爱太过度了。嗔怪贾宝玉听从了薛宝钗的劝说。贾宝玉无意中夸薛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便不高兴了。就连贾宝玉平时同其他姐妹说笑,林黛玉也经常心生醋意,暗自难过。不仅如此,林黛玉的好胜性也很强,每次和众姐妹吟诗作对,她总是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才能。林黛玉也是侯门望族,书香门第出生,父亲位高权重,她在身份地位上并不输给大观园中的众姐妹,再加上父母视她如珍宝,从小便让她读书习字,她比园中其他姐妹都多几分书卷气,而且又有贾宝玉这位公子哥至死不渝的独宠,这众多的因素使林黛玉有了孤傲的资本,这种孤高自许,心胸狭窄也与她寄人篱下,怕不被尊重有关.坦率纯真,以诚相待在众多人眼中,林黛玉是一名多愁善感,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的女子,但这些都发生在最初阶段,在后来与众人相处中林黛玉处处流露着自己的坦诚,真挚和善良。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薛蟠的小妾香菱喜欢上了学诗,林黛玉很高兴的随即就答应了,让香菱拜自己为师。在教诗的过程中,她耐心的为香菱讲解如何作诗和作诗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她还向香菱讲述了王摩诘、李青莲等著名作家,并且给香菱推荐了很多重要篇目,让香菱不仅要读,还要学着自己多写,她为香菱命题并认真的批改指正香菱的习作,对香菱总是孜孜不倦,最终促成了香菱的佳作。香菱是薛家人,但她却没选择薛宝钗而是选择了让林黛玉教她作诗,这点足以看出林黛玉并不是一味的孤高。一次下雨天,贾宝玉来看林黛玉,林黛玉担心雨会下大,急忙催促贾宝玉早点回去,先是询问有没有人跟着,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灯给了贾宝玉,还教贾宝玉如何打灯笼如何走路不被雨淋。林黛玉时时处处都为贾宝玉着想,对贾宝玉既温柔又体贴,足以看出她的真诚与善良。在对待薛宝钗方面,林黛玉也是非常坦诚的,二人本为情敌,但仅凭薛宝钗不让林黛玉看禁书杂书等几件事,林黛玉就改变了对薛宝钗的成见,不仅对薛宝钗真诚相待,还开诚布公的将自己以前对薛宝钗的看法与不尊敬都告诉了薛宝钗,果断的承认错误,并向薛宝钗致歉,从此以后与薛宝钗像亲姐妹一样,这份情谊连贾宝玉看到都感到惊奇。林黛玉在对待大观园中的下人们也不是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她对贾母送给自己的丫环紫鹃情同姐妹,比对自己贴身带过来的丫环都热情,这种主仆情谊是大观园中其他丫环们都羡慕不来的。平时贾母送来的月钱,林黛玉也不忘分给自己的下人,送燕窝的老婆子来了她都会给钱让去吃酒。做海棠诗的时候,林黛玉与丫环们为伍,一起嘲笑贾宝玉的诗。换做平常,她一定又会多疑大家是拐弯抹角的嘲笑她。自尊而又自卑在林黛玉丰富的性格中,较为突出的便是她那种说话尖酸刻薄的“小性儿”。在这种“小性儿”背后隐藏的是她那颗极度要强的自尊心。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就牢记母亲曾经说过的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于是她不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担心做错事被人看不起。在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去怡红院找贾宝玉,刚好晴雯在气头上,没听出是林黛玉的声音,便说宝二爷已经就寝了,没为林黛玉开门,林黛玉就错怪在贾宝玉身上,先是自己在墙角里暗泣,回家后又倚着栏杆流泪,史湘云、薛宝钗在贾宝玉那儿受了委屈,最多也就是满脸通红,一时不说话了而已,而林黛玉因为受了一点儿小委屈就伤心落泪,觉得贾宝玉不重视自己。贾宝玉因作诗受到了父亲的赞赏一时高兴,将自己佩戴的饰品都送给了下人们,林黛玉以为贾宝玉将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送给了下人们,觉得贾宝玉不尊重自己,就对贾宝玉说你以后别想再要我的东西,回去就把为贾宝玉做了一半的荷包绞坏了。每次与众姐妹作诗林黛玉总是全力以赴,深怕出了差错被别人耻笑。林黛玉极度自尊的背后是极度的自卑。在薛宝钗生日晚散时,史湘云说一个戏子的打扮像林黛玉,贾宝玉给史湘云使了眼色,林黛玉事后便误会贾宝玉的好意,觉得贾宝玉把史湘云看的比她高贵,就说出“史湘云是公侯小姐,自己是贫民丫头,自己不配与史湘云玩”这样自卑的话。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不自信。在与贾宝玉的爱情中也是如此,她总是觉得薛宝钗与贾宝玉门当户对,自己无依无靠,又体弱多病,贾家一定不会接受她和贾宝玉的爱情。贾宝玉挨打以后,林黛玉去探望贾宝玉,听下人们说王熙凤来了就着急要走,怕王熙凤看到她的眼泪说笑她和贾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本是人尽皆知的,但林黛玉还是唯唯诺诺,怕被别人说是非。就连她对自己评价中都极其的自卑,觉得自己比不上薛宝钗,不是什么金什么玉的,自己就是个普通人罢了。对林黛玉而言,她的自尊与自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早逝,漂泊寄居使她产生了深深地自卑,为了掩饰这种自卑,林黛玉总是竭尽所能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她的自尊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整体来看,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位既敏感多疑,又见之以诚,既孤高自许又坦率纯真,既自尊又自卑的女子。她这一系列的性格心理都是她寄寓漂泊,孤立无援的产物,也正是因为她这种丰富复杂的性格,造就了她令人同情而又惋惜的悲惨结局。三、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对人格尊严和爱情尊严的追求林黛玉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尊严。初入贾府时,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时时处处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姿态,总是担心不被人尊重。史湘云说一个戏子的打扮像她,林黛玉觉得把自己比作戏子是在侮辱她的身份。由于父母早亡,自己寄寓漂泊,林黛玉总是通过这种人格上的尊严来保护自己。在对待爱情方面,林黛玉更是任性唯我,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她见不得贾宝玉与众姐妹们亲近,尤其是薛宝钗,对贾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薛宝钗“不离不弃,仙龄永继”的金玉良缘,林黛玉总是耿耿于怀,就连贾宝玉和史湘云的雌雄金麒麟她也吃过醋。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容不得别人拿他们的爱情开玩笑,更容不得贾宝玉与别人不清不楚,林黛玉觉得这些都是对她和贾宝玉爱情的亵渎。因此,林黛玉总是小心翼翼的维护自己爱情的尊严。激烈的叛逆精神林黛玉生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但她并未被封建思想所束缚,而是积极的有封建思想做抵抗。她与众姐妹们在大观园中创办诗社,组织众姐妹们吟诗作赋,不但自己毫不避讳封建思想,还教香菱这样的小妾读书作诗。在红楼梦第八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薛姨妈家吃酒,李嬷嬷劝贾宝玉少吃酒,当心贾政回问起功课,林黛玉一边冷嘲热讽李嬷嬷多事,一边又极力助长贾宝玉,丝毫没有对封建家长制的畏惧。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的,林黛玉欣赏贾宝玉的淡泊名利,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从来不说让自己为官作宦的糊涂话,二人有着相同的反封建思想。林黛玉追求爱情自由,抗拒封建家长所认可的“金玉良缘”,当自己的爱情被封建教条所扼杀,林黛玉以死向封建社会做出了反抗。林黛玉的这种叛逆精神,体现了她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民主主义思想。林黛玉执着的要求尊重女性,反对封建教条对女性的压抑;追求自由民主,不因为门第之差而放弃自己的爱情。林黛玉自尊孤高的一生,就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虽然她最终被封建势力打垮了,但她的形象永远是美的。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林黛玉最终的结局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但与她自身也是分不开的。林黛玉最大的悲剧就是缺乏独立意识,她从来也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总是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眼里,时刻在意别人的看法。对待自己的婚姻,林黛玉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父母都已不在,她总是埋怨贾母、王夫人不关心自己的婚事。林黛玉把贾宝玉看做是自己的一切,认为自己是为贾宝玉而活,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她与贾宝玉的爱情中,当这份爱情被粉碎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支撑她活下去的支柱了,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就连在平时与人相处时林黛玉也总是小心谨慎的压抑着自己的个性,总在意别人的眼光,从来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写到林黛玉抽到“莫怨东风当自嗟”的签,意在表明林黛玉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林黛玉也是持批评态度的。林黛玉这种彻底迷失自我,压抑自我,将希望寄于男性身上的行为彻底毁灭了她的一生。曹雪芹希望广大女性都能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活出一个独立真实的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女性也不能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寓于男性身上,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四、总结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虽然貌美、纯真、有才华。但与薛宝钗相比,她尖酸刻薄,不够圆滑,不懂得审时度势。林黛玉反对封建教条,与封建家长制作斗争,反对封建思想的条条框框,不懂得左右逢源,而薛宝钗却是一切言行绝不违背封建礼教,揆情度理,讨封建家长的欢心。在与贾宝玉的爱情中,林黛玉追求自由恋爱,爱情至上,而薛宝钗则毫不在意,无不体现自己的庄重,因此薛宝钗最终得到了封建家长的认可,林黛玉为自己的性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林黛玉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奇女子,分析林黛玉要将其置于文化传统这个大领域中。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今生为还泪而来,泪尽而亡,又魂归离恨天,这种讲究前世今生的轮回,便是佛家思想的体现,贾宝玉与薛宝钗“金玉良缘”的爱情也是佛家姻缘天注定的文化传统,另外,林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受尽了苦难,她极力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却败给了残酷的封建教条,尝尽了人生苦蒂,却在“求不得”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林黛玉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她的任性、率真、反对封建思想正是道家反教条的完美诠释。在林黛玉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凸显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她恪守孝道,母亲生病时“侍汤问药”,母亲去世后,哀痛过伤,以致身体薄弱。从小学习了儒家的四书,读书时也总是避讳母亲的名字。红楼梦中处处体现着儒释道文化,林黛玉就是这三大精神支柱的典型。儒释道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