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20685653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5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社会学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社会学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 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 建设。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 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 ?个体的人 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怎样培养 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 色 ?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一、社会化的定义 从狭义的社会化到广义的社会化 狭义社会化:人接受社会文化从“生物人”变 “社会人”,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 广义社会化: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 变“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 会价值标准、学习社会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 活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 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 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 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社会化的定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 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 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 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以上具体内容参见教材 83-84页) 与教材稍有不同的另一种分类方法 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和三大类型。 1、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一级社会化、初始社会化) 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时期的社会化 主要任务: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交际语言、社会规范、 内化文化与角色、形成个性人格和完美的自我 婴儿期( 1 3):学习语言 幼儿期( 3 6或 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 6、 7 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 13 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 15 28):延长趋势, “ 心理上的断乳 期 ” ,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 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过 程 青年继续社会化:工作角色社会化 中年社会化:必要性(科技发展、新的角色)、内 容 老年社会化:去生理化、去社会化(社会地位和社 会角色发生改变)、对待死亡 中年和老年社会化由于个体世界观的定型,同 时相对于青年来说,由于其接受新事物速度的 缓慢,易产生 代沟 3、再社会化 使个人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 新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与行为的过程 主动与被动 再社会化通常发生在戈夫曼所说的全面控 制机构( total institution)中:为了基本 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把一 个人一天 24小时完全监管和控制在某个独立封 闭的地方。监狱、军队、等等 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 “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 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 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认知 (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 行为 (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情感 (感觉与感情 )”。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 的总和。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 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婴儿刚出生没有自我意识,自我意 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A、库利 “镜中我”理论 B、米德 “角色扮演”(或称“角色置换” )理论 C、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 /潜意 识) D、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认同危机) E、皮亚杰 认知发展理论 F、柯尔伯格 道德的发展 (注: A-D参见教科书 91-94页; E-F参见教科书 103-104) 2、生命历程理论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 序列。认为个体的生命历程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 的产物。 在考察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以 下四个方面着手: 1)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间的相关性 3)生命事件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 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需要 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 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条件 : 大脑 语言能力 : 思维能力 : 学习能力 :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教材 86-87页)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外界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因素、场所)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 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 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 介等。 ( 1)家庭 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 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 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 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家庭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童年期关键;特殊的社会化场所;情感和爱 父母:父与母的作用不同;教养方式(溺爱、严厉、放任、民主型) 祖辈:传统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 子女数目、出生顺序 兄弟姐妹扮演同伴、竞争者、朋友角色 ( 2)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 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 替代。 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 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 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 ( 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学习知识与技能;隐蔽课程:微型 社会,将各种特定角色、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筛选作用) (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 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 于: 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 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4.工作单位 社会化、社会地位确立 检验成果的场所 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 着函数关系 企业文化与个人行为的倾向性 5.大众传媒 : 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籍、杂 志等)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 电视对人社会化的 积极作用 :它使人们有效地了 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 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 消极影响 : 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 2)电视 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 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 考。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2、青春期问题 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基本上进入到从他人导向 为主到自我导向为主,从依附到自主的社会化进 程。但对青少年而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 充满着复杂性和矛盾的,出处存在危机和困惑。 因此,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危险期”。在现代社 会青春期问题增多,其主要原因在于: ( 1)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的不平衡。心理成熟滞 后于生理成熟。因此,如何自主、独立地判断是 非和建立良好地社会关系,如何言行一致,以怎 样的人为学习的楷模等问题,使他们在憧憬中显 得朦胧,迷惘。苦恼和不安。这种行为与心理上 的游离和不确定性,为其社会化增加了难度。 ( 2)与青春期提前的同时,结婚年龄推迟了,从 形成熟到结婚往往相距 10年以上,即在性成熟与 社会性成熟之间产生明显的不平衡。 二、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 重要标志,生活在这里的人几乎都成为某一种媒体的俘 虏。传媒提供的信息有好的有坏的东西。传媒在给青少 年提供的文化中虽然不乏健康向上的内容,但社会上流 传着许多介于黄色边缘和灰色,甚至是非法充满暴力和 色情的电影、电视、杂志、画报、录像带等等这些反文 化的糟粕,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严重的危害。 传媒把教师和家长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正统的价值 观冲击得摇摇欲坠,代之以各种各样的虚构和不现实的 英雄形象(从高僧、侠女到江洋大盗,尤其是网络游戏 中的暴力、色情、恋爱、婚姻等),有些甚至是反文明 的,反社会的。 传媒使这种虚假的形象认同代替了对社会价值和规 范的认同。由此,所达到的社会化不是真正有利于身心 健康的社会化,而是一种虚假的社会化。对青少年进入 成年以后的继续社会化埋下了隐患 。 三、中老年危机: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的中老年社会化 在青少年由他人导向转向自我导向的社会化过程中,充满 了艰辛、荆棘与冲突、矛盾,但是又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 关键环节。即使青少年社会化已经顺利完成,但人生今后 仍需继续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于人生的始终。这是现代社 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大量的经验现象和学术研究表明, 人进入成年期以后还会有中年危机。 人大约 18 25岁左右进入成年期。从习惯上把人生 40岁 左右到退休成为中年期。大多数人的基本社会化在青年期 就已经完成,而且形成了一种核心身份和主要角色。但这 并不意味着社会化的结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年人继 续社会化任重道远。成家、立业和知识更新是中年社会化 面临的重要任务。不适、矛盾和冲突由此而来。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 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2、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是各方面的权威,他是对别人实施教 化,而不会有重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转型期和现代化社 会表明,老年人面临继续社会化。老年期的人意味着个人 从明确的有意义的角色突然变成模糊和几乎无意义的角色。 从过一种独立生活和较有经济保障的生活突然变得依赖他 人和较为窘迫的物质生活。这为继续社会化带来难题。 ( 1)劳动角色转变为被供养角色,产生危机感; ( 2)决策角色转变为平民角色,家长角色转变为接受照 顾的角色,容易产生被抛弃感和寂寞感。 ( 3)工具性角色转变为情感性角色,即由职业角色转变 为家庭角色、朋友角色,性别角色也变得模糊伴随老年夫 妻冲突;父母角色转变为祖父母角色,产生亲子冲突和婆 媳冲突。 ( 4)空巢带来的孤独和寂寞; ( 5)健全的身体转变为疾病缠身,甚至配偶一方死亡。 凡此种种,使老年人必须继续社会化,才能安渡晚年,健 康长寿。 四、代差或代沟与双向社会化 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解释,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 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 社会化的角度讲,代沟指两代人在不同社会化背景中行为、 关系以及代际文化传递活动中所显现的差异。狭义的社会 化是指父母子女之间的差异;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中年轻 一代与中老年一代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 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代沟是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存在, 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传统社会不明显,现代社会更突出, 甚至出现不同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 爱好、情感倾向、行为方式上的很大差异、对立和矛盾。 代沟有正面作用,只有代沟存在,才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 变迁。代沟又形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就 是双向社会化,即反向社会化和正向社会化同时进行。 双向社会化:是指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社会文化和实 施教化,同时下一代人反过来向上一代人施加影响,向他 们传递新知识、技能,传授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的过程。 后一过程称为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 象。 两代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并相互学习。从而调适代际 关系。 1.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 有哪些发展 ?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 ?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 ?各自 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 5.社会化理论有哪些?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小论文: 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 思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