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等总结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20347485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地貌等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质地貌等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质地貌等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造岩矿物:形态、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端口、比重、磁性、 弹性、扰性、压电性、检波性等。摩氏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 金刚石。指甲2-2.5度,玻璃5.5-6,小刀5-5.5,钢刀6-7。解理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按解理产 生难易程度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无解理(只有断口)。断口指矿物在受外力作用后,产生的不规则断裂面。常见断口形态有贝壳状、 参差状、锯齿状、平坦状等。火成岩又称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分为酸 性、中性、基性及超基性岩石。前两种富含Si、Al,后两种富含Fe、Mg,岩石 岩石由酸性到超基性为由浅至深。例如:酸性岩石的矿物成分以石英、正长石为 主,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角闪石,其岩石的颜色为浅色。基性及超基性岩石以 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为主,岩石的颜色为深色。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多见于深成岩和浅成岩 中,如花岗岩。半晶质结构,岩石由结晶矿物和玻璃质组成,多见于浅成岩,如 闪长玢岩。非晶质结构,又叫玻璃质,多见于喷出岩。显晶质结构分为粗粒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直径为1-5mm,细粒直径小 于1mm,隐晶质结构颗粒直径小于0.1mm。按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不等粒和斑状结构。斑状结构岩石中两 种矿物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大晶粒矿物分布在大量细小颗粒中,大晶粒矿物称为 斑晶,小颗粒称为基质。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一般抗风化能力较差。常见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构造。沉积岩是地壳表层岩石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硬 结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由碎屑、黏土、化学沉积、有机质及生 物残骸等。沉积岩的结构,按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特点,沉积岩一般分为碎屑 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构造层理构造。层面上常见结核体、波 痕、泥裂、雨痕等。变质岩,地壳中原来的各种岩石,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作用,导致物 理化学条件改变,在固体状态下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 石。接触变质、交代变质、动力变质、区域变质四种。变质岩的结构,变晶结构,岩石在固体状态下发生重结晶形成的结构。变余 结构,在变质过程中原岩的部分结构被保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如变余花岗结构, 变余砾状结构。压碎结构,在动力变质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变质而成的结 构,原岩碎裂成块状称碎裂结。若被碾成微粒状,并有一定的定向排列,成糜棱 结构。构造,片理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眼球状构造。 地质构造: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若褶皱枢纽向两端同时倾伏或扬起,则岩层界线成环状封闭,其长宽之比小 于3:1的背斜叫穹隆,若为向斜则叫构造盆地。若长宽之比在10:1-3:1之间成为 短轴褶皱。当在褶皱的翼部发育有许多一级褶皱时,则分别称为复向斜和复背斜。剪切节理,是岩石受剪扭应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一般成X形共轭节理。产 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平滑密闭,常有剪切滑动留下的擦痕。 剪节理常成对出现,发育较密,节理之间距离较小,特别是软弱薄层岩石中,常 密集成带。张节理,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而形成的破裂面,常成锯齿状。节理产状不稳定, 延伸不远即消失,节理面弯曲且粗糙,多是张开,并常被岩脉充填,发育较稀, 节理间距较大,很少密集成带。断层面倾角大于 45,称冲断层,介于 25-45之间的称为逆掩断层,小 于 25 的称为辗掩断层。地貌和第四纪地质构造剥蚀地貌山地1、桌状山和方山:主要由倾角小于5的水平岩层构成的地貌形态, 并由坚硬的岩层构成平坦的山顶。2、单面山:是由单斜构造形成的地貌形态, 岩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顺层坡较缓,一般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剥蚀坡较陡。 当岩层倾角较大时,顺层坡和剥蚀坡的坡度大致相等,山脊高凸,猪背岭,山脊 多为较坚硬岩石组成,走向平直。 3、褶皱山,由褶皱岩层形成的地表形态,背 斜成山,向斜成谷,若褶皱形成的地质年代久远,长期遭受侵蚀破坏,则背斜多 成谷地,向斜多成山。山地与沟谷的走向与褶皱轴向相一致。 4、断块山,由断 裂作用上升的山地,有地垒式断块山,为中间升高的正地形,常形成高原,山岳, 丘陵。极高山,海拔大于5000m,高山3500-5000m,中山1000-3500,低山500-1000。 丘陵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 500m。剥蚀残山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 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 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剥蚀准平原低山经过长期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 伏的地形,基岩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等,剥蚀平原的地下水埋藏很深。构造平原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沉积的海底、湖底,由于地壳的缓慢 上升,而付出水面,或由于冰体融解露出的冰积表面,形成的平原。分为:洼地、 平原,绝对标高在200m以下的平展地带。高原:绝对标高在200m以上的顶面平 坦的高地。断裂谷及断裂盆地地貌形态。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斜坡:山坡和岸坡。倒石堆:由山体崩坍下来的岩土体在坡下平缓地带成锥形体状的地貌形态。 坡面泥流:斜坡上厚层风化的土石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 部流动的现象。坡积裙:由山坡上的面流将风化碎屑物质携带到坡地平缓处或山坡下,并围 绕坡脚堆积,形成的裙状地貌。洪积扇:山间洪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在山沟沟口处,由于坡降突然变化而 堆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或锥状堆积体。山前平原:山前堆积的大量的洪积物、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宽广平坦的山 前平原。山间凹地:被环绕的山地所包围形成的堆积盆地,称为山间凹地。由周围的 山前平原继续扩大所组成。河流地貌河谷:河流侵蚀切割塑造的线形洼地。包括谷底、谷坡、谷缘。谷底包括河 床、河漫滩。谷坡常有阶地发育,谷坡与原始山坡地面交界处称为谷缘。少年期河谷: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急流险滩多,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成 V 形。壮年期河谷:河谷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呈不对称的 U 形,以侧向侵 蚀为主,河曲发育,晚期有蛇曲及牛轭湖生成,原始地形受到强烈破坏。老年期河谷:整个河流均达到平衡剖面,侵蚀作用停止,堆积作用显著,河 谷特别宽阔,阶地完整,牛轭湖和蛇曲发育,巨大的河流缓流处则出现广阔的冲 积平原。河谷地貌:河床,河床时水流占据的谷底部分,按形态分顺直、弯曲、汉河、 游荡型河床。包括侵蚀和堆积地貌。岩槛,是横卧于河床上的坚硬岩石被侵蚀形 成的陡坎,岩槛高度大于水深时会形成瀑布。岩槛被破坏后残余基岩略高于床底 构成险滩,高出洪水位的基岩呈河中岛。壶穴,河底漩涡流携带着砂砾快速旋转 磨蚀河床基岩,形成的圆坑称壶穴。深槽,河床中的槽形坑。心滩与沙洲,心滩 是河床中水流遇阻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平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洪水期 可徐徐向下游移动。稳定下来并露出水面的心滩称为沙洲。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称为河漫滩,是河流横向环流作用形成的。牛轭湖:当河流弯曲得十分厉害,一旦截弯取直,由原来弯曲得河道淤塞而 形成的,在枯水期或平水期,牛轭湖内长满了水草,渐渐淤积成沼泽。牛轭湖一 般是泥炭、淤泥堆积的地区。阶地:位于洪水以上,呈阶地状分布在河流谷坡段地貌形态。是间歇地壳运 动与河流下切形成的。其升降次数和幅度不同,生成的台地级数和高度也各各有 不同。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在构造沉降区,有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形成的平原。冲积 平原上堆积物常常很厚,基岩埋藏较深,如华北平原自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厚 达5000m以上,最浅也有1500m左右。河口三角洲: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积了大量的碎屑物,构成了一个三 角洲地区,成河口三角洲。由于入海处受到海浪或湖泊的顶托,流速很小,使淤 泥等细小颗粒全部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淤泥层。三角洲地下水一般很浅,地基 土的承载力比较低,常为软土地基。河间地块:河谷相互之间所隔开的广阔地段,称为分水岭。在山区,分水岭 通常是高峻的山脊,在平原地区,分水岭成常表现为较平坦的地形,外表上不是 很明显,水仅从一个稍高的地段流向两条不同的河流,这种分水岭称为河间地块。水系地貌:水系是指同一归宿的水体所形成的水网系统。树枝状水系、格状 水系、平行状水系、放射状水系、环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扇状水系、倒钩状水 系、辫状水系、羽状水系。岩溶地貌: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破坏和改造形成的地貌形态。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流沿着石灰岩坡面或者裂隙发育地带发生溶蚀形成的, 溶蚀的凹槽称为溶沟,溶沟宽十几厘米至几百厘米,溶沟之间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是石灰岩表面最初的溶蚀地貌形态。石林是由石芽进一步发育而成,一般高达 20-30m。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峰与峰之间形成U形的马 鞍地形,相对高差一般为200-300m。峰丛之间常发育溶蚀洼地、漏斗及落水洞。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峰群。孤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 峰,常常分布在岩溶平原上,相对高度由十米至百余米。孤峰和岩溶平原是岩溶 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落水洞和竖井:落水洞是连接地表水流和地下暗河的垂直通道,一般沿着裂 隙发育,其形态受裂隙控制,是溶蚀并伴随塌陷形成的。竖井与一般井状落水洞 的区别在于其井壁特别陡直,往往从竖井可以看到暗河的水面。坡立谷又称岩溶盆地、岩溶平原。是岩溶地区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溶蚀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形洼地。底部常有垂直裂隙 或管道与地下暗河相通。溶蚀洼地:是由溶蚀漏斗逐渐溶蚀扩大或相邻漏斗合并而成的小型封闭洼地 直径可超过100m,最大可达1-2Km。干谷和盲谷:干谷是岩溶地区的干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 带下降,地表水流沿落水洞和漏斗转入地下。盲谷是在岩溶地区,有的河流突然 中止于石灰岩壁,有时会从岩壁另一侧流出,前方没有出口的河流称盲谷。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结构面特备是其相互交叉的地方溶蚀和侵 蚀形成的洞穴。地下河: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征的位于岩溶区地下水的汇集和排泄通道。 岩溶泉:岩溶洞穴的出口处常形成泉,暂时性、周期性、涌泉等。泉水出口 地带有泉水沉积的碳酸盐类物质称石灰华,泉钙华。黄土地貌 黄土是一种颜色、质地均一,具有疏松多孔隙,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育, 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特征的土状堆积物。黄土沟谷地貌: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在失去植被保护的情况 下,极易遭受水流的侵蚀、破坏,形成不同规模的冲沟。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 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海岸地貌:具有一定宽度的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其上界是风暴浪作 用的最高位置,下界为波浪作用开始扰动泥沙处。海蚀崖:海浪长期对海岸冲刷,研磨和溶蚀形成的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 海岸阶地: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海滩:与陆地相连接的砂砾质堆积体,平行于海岸线伸展的平缓地形,微微 的倾向大海。砂坝和砂堤:底流携带泥沙流回大海时,遇到后浪,流速抵消,堆积成与海 岸线平行的砂坝。砂坝继续堆积形成暗礁,当突出海面后成为砂堤。潟湖和海滨沼泽:砂堤和海岸之间与大海隔离的部分海面为潟湖。当潟湖为 水草填满时,为海滨沼泽。砂咀: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深入海中的泥沙堆积体。 海滨平原:由海成阶地组成。湖泊及沼泽地貌 构造湖主要有地堑湖(云南滇池)、火山湖(天池及五大连池)、外力作用形成的湖:河 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湖、河流被堵形成的堰塞湖、溶蚀盆地或溶洞积水形成的岩溶胡、风蚀或 风积盆地形成的风蚀湖、冰川和冰水侵蚀、堆积形成的凹陷积水所形成的冰斗湖和冰水湖、 海岸砂堤间凹陷中的滞水构成的潟湖。湖泊中的堆积物,从湖滨至湖心依次为砂砾石至粉细砂、亚砂土至粘土、淤泥等。沼泽是地表长期处于湿润,喜湿性植物丛生,并有大量泥炭和有机质淤泥堆 积的地段。由泥炭、有机质淤泥及泥沙组成。冰川地貌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区严寒,年平均温度在oc以下,地表积雪逐年增 厚,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逐渐变成冰川冰,冰川冰受自身重力或冰层压力 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形成冰川。冰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羊背石。冰斗:是山地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冰斗在冰川退缩后积水成为冰斗湖, 冰斗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成为刃脊,几个 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尖锐山峰成为角峰。冰川谷(幽谷、槽谷),冰川移动的山谷成为幽谷,冰川下蚀的侧蚀的结果。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平面为椭圆形, 长轴方向和冰川方向一致,朝向冰川上游的一坡坡面平缓,下游方一坡被冰川挖 掘的高低不平,坡度也较陡。冰碛地貌冰川侵蚀产生大量的松散岩屑及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 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被搬运的岩屑叫做冰碛物。基碛地貌,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积到冰川谷底,和底 碛一起统称为基碛。有基碛丘陵和鼓丘。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在冰川谷的方向两 侧形成长堤状地形。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间停 留在某个位置,这时冰碛物将在冰川末端形成堆积,向下游弯曲的弧形长堤称为 终碛堤。冰碛丘陵、冰碛平原:当冰川退缩时,冰碛物全部堆积下来,成为底冰碛, 底冰碛的厚度可达数十米,当冰碛物堆积于冰期以前的丘陵上,就形成了冰碛丘 陵。当冰碛物的分布面积很广,就形成了坡度缓和呈波浪起伏的冰碛平原。冰水地貌冰水扇冲积平原:冰川底部的冰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 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 水冲击平原。冰砾阜及冰砾阜阶地:是一些圆形或不规则的低矮小丘。 蛇行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状地形。锅穴:冰水平原上的一种圆形洼地,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 坑。9、风成地貌风蚀地貌石窝(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其表面形成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小凹坑,状似蜂窝。风蚀蘑菇和风蚀柱:孤立凸起的岩石或裂隙比较发育不太坚硬的岩石,受风 蚀作用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的 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柱称为风蚀柱。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干涸后形成的裂隙,风蚀后形成沟槽和垄岗相同的破碎地面。 风蚀洼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被风吹蚀搬走而形成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 风蚀谷和风城:干旱气候地区洪水冲沟,经风蚀扩大形成风蚀谷。 风积地貌 砂丘:具有一定形态的砂质堆积地形,新月形沙丘或新月形沙丘链。 沙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堆积物称为沙垄。 荒漠地貌:气候十分干旱、地表裸露、植被稀少的地带称为荒漠。 岩漠:风蚀地貌的基岩裸露区,多形成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 砾漠:主要由砾石组成的荒漠。戈壁。 沙漠: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并发育有各种风积地貌的荒漠。 泥漠:由黏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冻土地貌 石海: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 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分布下限比雪线低 200-400m 。石河:在山坡上寒冻风化产生的大量碎屑物质滚落到沟谷力,堆积的厚度逐 渐加大,在重力作用及堆积孔隙中水的反复冻结和融化,使其体积膨胀和收缩而 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石冰川:由尖角岩屑组成。 石环、石圈和石带,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 边形成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冻胀丘和冰核丘:冻土区的粒度和水分的分布不均匀,含水多的细粒土中结 冰后形成局部隆起的丘状地形。其高度几厘米到几米。冻土中夹有未冻结层,其 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冰体,使地面膨胀隆起,便形成冰核丘。冻土阶地:由于冰冻风化和泥流作用产生的,多发生在冻结的山丘和丘陵顶 部,具有一个陡坡和平缓的表面,陡坡高几米至数十米,表面宽可达数百米,并 被崩积物和泥流所覆盖。热岩溶:气温较暖,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洼地内常 积水成湖,多年冻土的高原或平原地区,大大小小的热岩溶湖星罗棋布,直到湖 底地下冰全部融化后,湖泊才停止下沉和扩大。多边形构造土 火山和熔岩地貌 火山地貌火山锥是火山喷发时,有大量气体、熔融的岩流和固体碎屑,通过 火山喉管从地球深部喷发出来,大量碎屑物质随气体喷到空中,在落下堆积成锥 形的火山体。碎屑锥、熔岩锥、混合锥、岩滴锥。火山口是火山锥顶上凹陷部分。 火山熔岩地貌,火山喷出的高温熔岩在地表流动一段距离后,所含气体逐渐 散失,温度不断降低,流动速度也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在地表形成各种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组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丘。 熔岩垄岗和熔岩盖,垄岗是岩浆沿地表流动冷凝形成的长条状地形。在地势 平坦地区,熔岩流从中心向四周流动,形成宽广的熔岩原野,叫熔岩盖。熔岩隧道:在熔岩中形成的通道。 熔岩堰塞湖及熔岩湖:当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形成熔岩堤坝,使上 游河谷积水成湖成熔岩堰塞湖。第四纪分期指约243万年(2.43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在短暂 的地质时期内发生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相应的地层分别下更 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中国牛逼只分了更新世Qp和 全新世 Qh。原生结构面指在成岩阶段形成的结构面,可分为沉积、火成和变质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层理面、沉积间断面(假整合、角度不整合)及原生软弱夹层。 火成结构面:流层、原生节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及软弱接触面。 变质结构面:片麻理、片理、板理等。构造结构面: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在岩体中形成的破裂面或破碎带称为构造结 构面,包括劈理、节理和层间错动带等。次生结构面是地表浅层的岩体经风化、卸荷及地下水等作用形成的结构面, 如风化裂隙、卸载裂隙和泥化夹层、爆破裂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