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现状及发展

上传人:d**** 文档编号:20299533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秦腔现状及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突围之路一一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巩富强?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 浏览/评论:646/1 ?日期:2009年3月22日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 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 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 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 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几百年来,它的 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然而物换星移、 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 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 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 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 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 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部分戏迷。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 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 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困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默默坚守的勇 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难生活状况,我忧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 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 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 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 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 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 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 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秦腔所演的剧目, 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 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 恶如仇的个性。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 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 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 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创剧目不断搬上舞台,优秀艺术家脱颖而出,整个西北大地弥漫 在豪迈奔放的秦腔浓浓的情韵中。如今,说起那段好时光,许多秦腔表演艺术家和观众都有一种盛事不再的怅惘。曾在秦 腔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 43个春秋的定西市秦剧团副团长、导演党小平说起当年秦腔的红火场 景时显得非常激动,他说:“20世纪70年代,秦腔在定西周边地区演出非常红火,演职人员 创新热情高涨,我们新排演的小刀会、铁路战士等剧目在兰州、西固等地演出时场场 爆满,久演不衰;那时候,定西秦剧团还汇集了一大批优秀艺术苗子。多年来,从定西市秦 剧团走出去的雷通霞、孔桂玲、胡林唤、李志翔、康建海等著名演员早已闻名全国,成为陕、 甘、青秦腔界的骨干力量。因此,在甘肃秦腔界,只要一提起定西市秦剧团,梨园同行总会 由衷地说:定西秦剧团是培养优秀演员的摇篮。”他顿了顿,无可奈何地说:“现在,创排 剧目缺经费,演戏缺演员,只能用临时工,有限的财政拨款发工资都不够,更不用说置办设 备了。”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团情况非常好,曾连续6年被评为 全地区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但现在,我们只能勉强维持。直面现实:困难重重定西市现有市秦剧团和陇西、临洮、通渭、岷县、漳县、渭源等6 个县级秦剧团,在演出市场萎缩、经费紧缺、演职人才缺乏的困境中,这些剧团苦苦地支撑 着,因为这些秦腔人相信,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西北人的精神支撑,它的影响是 深入人心的,只要坚守,秦腔就不会消亡,就会有振兴的一天。困境一:经费紧张,设备简陋,舞台艺术效果无从谈起?我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制约剧团发展的瓶颈是经费紧缺。市秦剧团是全市秦腔演出团 体中的龙头老大,市财政每年拨付95%的人头经费,约110万元左右,加上演出收入,一年 有可支配经费120多万元,但依然面临着经费捉襟见肘的尴尬处境。据杜建军团长介绍,2001 年剧团新班子上任时,账面上只有800元钱,下乡演出连2000元的经费都没有,只好向私人 借钱。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无钱购置设备,团里使用的设备、戏箱既简陋又破旧,当时演 出必须的设备戏箱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置办的,其中一些还是解放前戏剧班社留下来 的,不少服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难以穿戴;一些乐器、道具不仅陈旧落后,而且个别因 短缺不得不从外面借用;舞台表演必备的灯光、音响、雨雪机等设备破旧不堪,大多已不能 使用。在“喇叭不响、灯光不亮”的情况下,不但不敢奢谈好的演出效果,往往连正常的演 出也难以维持。现在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财政每年拨付离退休人员和在职正式职 工95%的人头经费,加上剧团现有的26名临时工的工资,仅人头经费就有很大的缺口,若将 每年必须的戏箱、设备更新改造和正常业务费用计算在内,每年资金缺口就更大,达30余万 元。市秦剧团如此,各县秦剧团就更是雪上加霜了。我们去通渭时是9月份,走进通渭县秦剧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萧条。刚下过雨的土院 子泥泞冷清,几排土木结构的房子缺门少窗,破烂不堪。随便走进一间开着的门,屋子里狭 小、湿冷,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条凳外,就是摆在墙角用来做饭的一个小煤油炉、 锅碗瓢盆、半袋面粉和半袋洋芋,此外,别无余物。这是崔官余等四个临时工的宿舍。21岁 的崔官余单纯而腼腆,他是陕西戏校的毕业生,去年应聘来通渭秦剧团,每月只有300元钱。 谈起生活状况,小崔有些忧伤,他说:“日子苦得很,每天吃洋芋面,一个月才能吃一顿肉, 不敢买衣服,一套运动服就能对付大半年,就这样300元钱还是不够花,需要家里资助,为 了节约,我们四个人合伙吃。要是工资不按时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问他这样艰难怎 么还要坚持唱戏时,他说:“从小就学唱戏,除了唱戏,其它什么都不会,再说,真要离开舞 台,心里还真割舍不下。”也许是女孩子爱美的天性,临时工陈丽的宿舍要相对整洁一些,桌 上摆着一瓶塑料花,墙上挂着一面写有“艺苑奇葩”的锦旗,锅里的洋芋菜汤还没有喝完。 她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说,现在生活苦了点,但是只要坚持住,唱好了戏,成了名角,就有 好日子了。我心里一动,这就是热爱的力量,这就是秦腔的魅力。这些身处困境而痴心不改 的秦腔苗子,让我们看到了秦腔艺术的希望。?在苟成文团长的办公室里,说起剧团的现状,他显得很无奈。他说:“剧团现有正式职工 15人、临时工21人,每年财政只拨付3个人的工资共3万多元,其他人的26万多元工资要 靠演出收入来支付,剧团一年演出大约240场,每场400元左右,毛收入9.6万元,除去演 出成本,只够发三、四个月工资,不足部分都是我贷款勉强发放的。现在9月份的工资还没 有着落,我心里急得很,让娃娃们饿肚子,我怎么对得起大老远把孩子交到我手里的父母们 啊。”苟成文是个铁杆戏迷,在还没有成为团长前,他是一个书画装裱店的小老板,经过多年 辛苦经营,他有了 20多万元的积蓄。2006年9月,他怀着振兴通渭县秦剧团的雄心,接手 承包了几乎瘫痪的县秦剧团。刚开始时,他满怀信心地跑省秦,要了些灯光、音响、桌凳等 设备,自己又拿出15万元购买了戏箱,使剧团面貌焕然一新。但县剧团的戏源主要是庙会, 通渭本地有八、九个业余剧团与县剧团抢饭吃,因此戏价上不去,一场只有400元左右甚至 更低,演出收入根本保证不了工资。“现在为了发工资,我已贷了 5万多元款,借遍了朋友, 以致许多熟人见我都躲着,怕我借钱。现在我真的有些支撑不下去了。”苟成文无奈地说。与通渭县秦剧团相比,漳县秦剧团处境更加艰难。漳县秦剧团与县文化馆比邻,与同是 文化单位的文化馆牌子鲜亮的办公大楼相比,漳县秦剧团的牌子显得灰头土脸,丝毫引不起 人的注意,若非认真搜寻,还真的很难找到,加之倒塌的围墙,院内缺门少窗的土木结构的 破房子,给人一种很破败的印象。漳县秦剧团韩团长说:“现在连这个院子也很快就不属于剧 团了,最近已被拍卖掉了。”据韩团长介绍,漳县秦剧团5个正式职工的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 付,临时人员的工资靠演出收入来支付。而漳县每年只有5台庙会,全靠外出演出增加收入, 今年剧团下乡演出跑了 11个县,演了 250场戏,毛收入8万多元。要发工资,要添置些必要 的设备,经费很紧张,没办法,今年只能将临时工工资改为天工资,有戏唱时就来唱戏,按 天领工资,没戏唱时就回家种地或到别处去唱。韩团长说,地方被卖掉后,剧团就没有了阵地,以后要演戏拍练时,临时工连个住处都 没有。如果那样,漳县秦剧团真的就名存实亡了。由于全市秦腔演出团体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多数剧团连工资都无法保证,就更谈 不上更新设备,添置戏箱了。演出时常常面临“灯光不亮、喇叭不响”的尴尬状况。临洮县 秦剧团经费拮据,无钱购买戏箱,演员只好穿着破旧的服装登台演出,演刘备东吴招亲的戏 时,堂堂“刘皇叔”竟然穿着打着补丁的破旧袍子,舞台效果可想而知。困境二:人才匮乏、队伍不稳,缺乏精品剧目的坚强支撑剧团的兴旺,要靠在观众中立得住、叫得响的名角和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精品剧目的 有力支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剧团现行体制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机制,一些优秀人才 因工资待遇等问题而不断流失,加之老艺人的相继退休,且只退无补,使剧团演艺人员青黄 不接,严重断档,只得聘用临时工以解燃眉之急,但临时工由于工资低,转正无望,许多人 有走心无守心,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和严重断档,严重制约着 新创精品剧目的创排,许多剧团仅靠一些传统戏和折子戏支撑门面,勉强维持演出,给剧团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通渭县文化局总支书记、曾在通渭县秦剧团工作过17年且任正副团长10年之久的老艺 人张国胜说起剧团的现状时显得十分焦虑。他说:“通渭县秦剧团自被苟团长承包以来,县财 政每年只拨付3个人的人头费,其余13个人和21个临时工工资靠微薄的演出收入根本难以 支付,许多人好演员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兰州唱茶园子来勉强维持生活,这难免会对正常演 出造成影响,更谈不上创排新剧目了。”“如果工资发不出,连临时工也留不住,剧团就会面 临着解散的危险。”通渭县秦剧团团长苟成文说。漳县秦剧团不仅人才缺乏,而且还面临着没 有活动阵地的困境。“我团除了 5个财政拨款的正式职工外,其余全部是临时工,本县有 15人,其余是外地人,这些临时工表演水平参差不齐,仅能维持演出,戏的质量无法保证, 更没人没钱创编新剧目。剧团场地被卖掉后,以后临时工连住处都没有了,真不知道剧团怎 样生存。”韩团长的话语间流露着无奈和痛心。陇西县秦剧团每年财政拨款15万元,为了发 工资、维持剧团的生存,剧团常年奔波在外出演出的途中,每年演出大约500多场,收入近 30万元,这些收入仅能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职工工资待遇低,优秀演员或去做生意,或去 唱茶园子,人才流失严重。剧团演出的剧目还是那些传统剧目,想拍新剧,一没钱二没时间, 也是干着急没办法。?和县级剧团一样,市秦剧团也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扰。团长杜建军说:“多年来,由于一 些优秀演艺人才因工资待遇等原因而离开和老艺人的相继退休,2001年退休6人,今明两年 还将有4名老艺人退休,导致我团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主创人员青黄不接,主要行当 演员单一、匮乏,且严重断档,只有雇佣临时工来补充。目前团里的20多名临时工虽有不少 已成长为挑大梁的业务骨干,但由于每月400-200元的工资实在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多数人 有走心没守心,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给我们创排新剧带来了很多困难,剧团每逢排演新剧都 要从省上请作曲、舞美师等,并高价购买别人的本子,使有限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严重制 约着我们创排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剧目。”困境三:市场萎缩,恶性竞争,演出收入利润微薄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它本身古老的表演程式、陈旧的唱词、“梆子加板胡” 的伴奏音乐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等诸多现代文 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因而失去了大批的戏曲观众,它在城市的辉煌已经不再,城里人可 以花几十元、几百元去歌舞厅,却不愿意掏几元、十几元或者免费去看秦腔演出。可见,一 个不争的事实是秦腔演出市场已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就像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散文秦腔 中所说的那样:“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下乡, 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 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 秦腔名角。”据市秦剧团团长杜建军介绍,秦腔在农村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农村逢年过节唱秦 腔是必不可少的。粗略统计,全市农村每年秦腔演出在4000场次左右,每场按500元计,农 村秦腔演出有近200万元的市场。但由于农村市场缺乏规范,恶性竞争,演出利润十分微薄。 全市除7个专业剧团外,还有260多个业余秦腔自乐班,这些自乐班虽然在表演水平和舞台 效果等方面没法和专业剧团比,但他们规模小,一般以清唱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往往 唱一场戏只挣一两条烟、几十块钱,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剧团的戏价被压得很低,市秦剧团 每场1000元左右,这是农村一般演出点戏价的最高承受能力,但这对于一个近60名演职人 员的剧团来讲,人均每场演出的利润仅15元左右,还不抵一个打工仔一天的收入,若扣除设 备服装折旧和正常的耗费以及低微的演出补贴,基本就没什么剩余。定西市秦剧团的老演员张述良说:“我是1963年来到团里的,当时地区有4个剧团,那 时演出时观众简直要挤破头;现在市里只有一个秦剧团,常年要到偏僻的农村去赶庙会,由 于农民刚刚解决温饱,经济还不富裕,拿不出钱来,所以戏价很低,市秦剧团一场戏只挣1000 多元钱,县级剧团就更低了,四五百甚至二三百都演,有时除去演出成本,利润少得可怜。” ?市秦剧团导演党小平说,目前专业剧团都是财政差额拨款,由于资金缺口大,团里只有 靠不停演出创收维持生存。其他县区的剧团大多也是如此境况,每个剧团为了挣工资只能高 频率滥演,有些剧团每年演出多达300场次,保证秦腔的艺术效果已无从谈起,大多数剧团 已经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迎接挑战:艰难突围?秦腔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使它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在目前情况下,许多人关注的是秦腔 在农村的群众基础究竟怎样?秦腔振兴的道路还有多远??对此,那些常年奔波在农村演出的演员们心里都有一本帐。市秦剧团演员孟芬说:“秦剧 在农村很受欢迎,老百姓爱得要死。一次我们在秦安演出时,有两个老汉白天看了一天还不 过瘾,晚上连家也没回,准备看晚上的演出。谁知老婆赶来叫他们回家,他们不回,三言两 语就骂了起来。这时,戏开演了,锣鼓一响,奇怪的是他们竟不骂了,全都津津有味地看起 了戏。”市秦剧团从艺30年的生角演员赵天让说:“去年冬天去靖远泚泥水演出时,大雪, 风裹着雪粒打得脸上生疼,冷得滴水成冰。但观众还是黑压压地挤满了露天场子。我很受感 动,那时我想,即使只有一个人看戏,我也要坚持唱戏,因为老百姓太爱戏了”在陇西县秦 剧团干了 10多年的董子武说:“陇西县秦剧团活跃在甘谷、武山等地,本县基层老百姓看不 到高质量的秦腔演出,但老百姓生活中又离不开秦腔,这也是秦腔自乐班纷纷产生的原因。” 陇西文化局局长刘军是个地道的秦腔迷,他说:“秦腔苍劲粗犷的唱腔总是给观众以强烈的心 灵震撼和一种坚韧刚强的力量,老百姓喜欢秦腔,是喜欢那种热烈的气氛,喜欢那种痛快淋 漓的情绪的释放。许多爱看秦腔的人说,看一场秦腔,心里就舒坦了,什么泼烦事也没有了。 因此秦腔在老百姓中有很深厚的基础,我们搞全县秦腔大赛时,影剧院连续几天观众爆满的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不仅农村老百姓喜欢秦腔,就是城里人也对高质量的秦腔演出非常欣赏。我们团举办 的几次秦腔名角演唱会虽然一张票高达二三十元,但还是场场爆满,还有许多人因买不到票 而抱憾。”市秦剧团老演员张述良充满信心地说。一方面是老百姓对秦腔艺术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是秦腔演出团体生存发展举步维艰。那 么能否寻找到一个制衡点,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看大戏的需求,又能促进秦腔艺术的 大繁荣、大发展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腔所处的困境磨砺了我市秦腔界有识之士的意志,使他们具有 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自觉进取的奋进意识。穷则思变。定西市秦剧团近年来的不懈探索所取 得的成果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秦剧振兴的希望。陇西县文化局局长刘军说:“秦腔是我国古老的优秀剧种,加之定西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 贫困地区,仅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政府都应该给予大力扶持。”市秦剧团团长杜建军对秦腔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秦腔要大发展,一是离不开政府的 大力支持,二是要创新求变,以贴近生活的精品剧目赢得观众,开拓市场。”近年来,定西市秦剧团直面困境、沉着应对,背靠政府,面向农村,精心打造精品剧目, 积极拓展演出市场,在全省秦腔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在贫困地区发展秦腔 艺术的创新之路。他们立足实际,提出了“政治建团、剧目立团、人才兴团、产业助团”的建团方针,以 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效益提升为重点,以机制创新、剧目创新为突破口,迅速 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他们多方奔走,找领导、跑财政,积极筹款,先后投入近40 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购置灯光、音响、乐器、戏箱、道具,使设备戏箱焕然一新,大大增强 了舞台艺术效果;他们还在剧团内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为剧团争光添彩的 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业务水平,许多剧目和演员在全省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 绩,受到市委、市政府嘉奖。定西市秦剧团终于通过改革在困境中崛起,迎来了剧团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团里不仅 拥有一批获得全省戏剧最高奖一一红梅奖等各项大奖的优秀演员,而且在剧目创新上也取得 了令全省秦腔界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他们狠抓剧目建设,共恢复和新排传统剧10本、传统折 子戏15个、现代小戏2个,使演出剧目达到60本(折);同时重视剧目储备,自2001年以 来,共储备剧目5个,其中大型现代剧两个,(引洮梦、侯新民),新编历史剧1个(虎 案传奇),现代戏曲小品2个(连心桥、孤雁归),搬上舞台演出的小戏两个(红腰带、 打电话),其中除引洮梦外,其余全部是该团演职人员创编的。在短短几年内能创编、 储备如此数量多、质量好的剧目,在剧团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精益求精的创排态度,加上实力扎实的演员队伍,定秦打造了许多舞台艺术精品,在全 省秦腔界为我市赢得了殊荣。2001年在全省首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中,全团19名参赛演员中 有13名获得等级奖,名列全省各地、州(市)院团前茅。在2003年首届全省小戏小品调演 中,该团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出色成功的表演一举夺得16个奖项。2004年该团编排的舞蹈 节目在首届甘肃省民间艺术节开幕仪式和兰州人民剧院的专场演出中引起了轰动,受到了省、 地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巴当舞还荣获了表演三等奖。2005年在“特色文化大省宣 传周暨全省首届戏曲生角大赛”上,该团参赛的6个剧目取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3个三等奖和1个优秀表演奖的好成绩。2006年,在全省新创剧目调演暨第二届甘肃戏剧红 梅奖大奖赛上,该团新创大型现代秦剧泛金的黄土地一举夺得了红梅大奖赛金奖和新创 剧目调演综合二等奖及23个单项奖,同时参加“红梅奖”大奖赛的5个折戏也获得了一个优 秀剧目金奖、一个表演一等奖和编剧、导演、表演等14个单项奖。泛剧以深刻鲜明的时 代气息、激烈的矛盾冲突、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赢得广大观众的心,达到了为定西马铃薯产 业树碑立传的宣传效果,在我市剧目创新和舞台艺术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市秦剧团的决策者们深知老百姓看大戏的迫切需求。因此,他们克服许多困难,坚持常 年送戏下乡。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只要哪里的群众需要,他们就一定会出现在 哪里。尤其是每年的春节,当别人阖家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时,定秦的演职人员却离别妻子 儿女,冒着严寒,奔赴一个个偏僻的山村,把高质量的戏曲送给山区的乡亲们,也把欢笑和 温暖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由于演艺精良,演出台风正,近年来定秦的演出市场已从本地 区拓展到了天水、平凉、白银、兰州等四个周边地区的50多个乡村社,每年演出达150多场 (次),观众达50多万人(次),不少演出点都为他们送锦旗、挂匾牌,热情地称赞他们是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出色的业绩,为定秦人赢得了荣誉。去年,剧团被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列为重点调研单 位;今年3月,市秦剧团被安定区委、区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9月市上召开表彰大会嘉 奖泛金的黄土地创排和全省新创剧目调演暨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先进集体 和个人,市秦剧团不仅荣获先进集体殊荣,而且获得了6万元重奖。可见,要让秦腔艺术散发活力与生机,还需要唱一出改革的戏。而改革的最终目标,就 是促进秦腔艺术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市秦剧团团长杜建军说:“正在进行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本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 力,促进全市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则,市上将市秦剧团确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 位,并按照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在原来市秦剧团的基础上,着手组建陇中艺术剧院,实行 事业体制,由市财政重点全额扶持。借着改革的春风,我们将迎来一个秦腔大发展的新时代。” 秦腔的发展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桃桃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 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 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 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 响。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 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 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 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 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 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 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 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 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桃桃戏)流行于西安一 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 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 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 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 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 已抄存的共2748本。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 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 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 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 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 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 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 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 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 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 恍恍声,俗称桃桃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 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 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 ,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 子腔系统的总称上。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 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 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 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 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 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 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 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 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 安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秦腔的表演朴实、 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 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 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 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当 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 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称东路秦腔;流 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称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叫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 西安乱弹(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 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 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 因时代久远,散佚颇多,据现在统计,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目前还正以惊人的 速度继续流失,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抢救,历代人民用心血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将永诀于 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