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20261544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投资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投资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投资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投资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绪论6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6二、 项目建设地点6三、 项目建设进度6四、 项目提出的理由6五、 建设投资估算8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9七、 主要结论及建议10第二章 市场分析12一、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12二、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有利条件14三、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定位16四、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17五、 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19六、 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第三章 经营战略方案22一、 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22二、 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地位和实质24三、 企业品牌战略的典型类型25四、 技术竞争态势类的技术创新战略26五、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划分33六、 技术来源类的技术创新战略35七、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39八、 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41第四章 企业文化方案44一、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44二、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62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67四、 技术创新与自主品牌70五、 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71六、 企业文化管理规划的制定73七、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76第五章 运营管理模式81一、 公司经营宗旨81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81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82四、 财务会计制度85第六章 公司治理分析89一、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89二、 内部控制的相关比较92三、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95四、 内部控制的种类98五、 激励机制103六、 公司治理的框架109第七章 财务管理分析114一、 营运资金的特点114二、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116三、 决策与控制116四、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17五、 流动资金的概念119六、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19七、 财务管理原则121第八章 投资估算126一、 建设投资估算126建设投资估算表127二、 建设期利息12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8三、 流动资金129流动资金估算表129四、 项目总投资13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0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1第九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33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7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3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0三、 偿债能力分析14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42报告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民生的两个重要目标,其中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并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通过自然和人为手段实现对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抵消,并将排放量减少至零的状态。由于我国以煤炭为主导能源供应体系,因此能源领域是我国主要碳排放源,实现碳减排首先需从能源领域入手,以清洁替代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种措施来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968.2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2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58%;建设期利息25.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6%;流动资金1114.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55%。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0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8303.55万元,净利润1756.9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6.73%,财务净现值5573.0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03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其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市场前景较好;该项目外部配套条件齐备,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财务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综上,该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经济效益较好,其建设是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绪论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项目单位:xxx有限责任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三、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有限责任公司将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四、 项目提出的理由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峰值并逐步减少,最终实现零排放或负排放的目标。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推广低碳生产方式、健全碳市场等。同时,碳达峰碳中和也将对各行业、企业以及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共治。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我国未来减排战略目标,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碳达峰需要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量控制在峰值之上,并力争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提前,而要实现碳中和,则需要在2060年前把碳排放量降至几乎为零的水平。为此,我国将继续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投入,推进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碳市场管理,推进碳交易市场创新。这些举措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政策制定,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了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对于那些荒芜的土地资源,应当进行开发利用,适度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土地利用质量。(三)加强资源保护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工作。要严格控制土地面积增长,合理利用已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力度,让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四)落实土地资源管理责任为了切实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明确土地资源管理责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责任,加强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综上所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制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资源保护、落实土地资源管理责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五、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968.2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82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1.58%;建设期利息25.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6%;流动资金1114.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55%。(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827.92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295.2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92.83万元,预备费39.83万元。六、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10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8303.55万元,纳税总额1088.84万元,净利润1756.90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46.73%,财务净现值5573.0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03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2968.211.1建设投资万元1827.921.1.1工程费用万元1295.261.1.2其他费用万元492.831.1.3预备费万元39.831.2建设期利息万元25.671.3流动资金万元1114.622资金筹措万元2968.212.1自筹资金万元1920.622.2银行贷款万元1047.593营业收入万元107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8303.555利润总额万元2342.536净利润万元1756.907所得税万元585.638增值税万元449.299税金及附加万元53.9210纳税总额万元1088.8411盈亏平衡点万元3217.37产值12回收期年4.0313内部收益率46.73%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5573.06所得税后七、 主要结论及建议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要求,符合市场要求,受到国家技术经济政策的保护和扶持,适应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相关产品日益发展的要求。项目的各项外部条件齐备,交通运输及水电供应均有充分保证,有优越的建设条件。,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能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建设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先进,成熟可靠,可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第二章 市场分析一、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中国将提高2030年全球自主贡献力度,早日将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什么是碳达峰?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时期内首次达到最大值,之后再逐年减少。2、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指企业或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或负数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不增加温室气体浓度的目的。3、为什么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1)全球变暖问题严峻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和环境灾害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防止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社会提出了限制全球变暖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便是其中之一。(2)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以加快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3)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行动,也是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4、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2)加强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我国需积极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产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等。(3)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能源开采、利用和管理,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使得能源排放量减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4)发展碳汇项目发展碳汇项目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活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生物体中,实现碳的减排。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工作也是促进碳汇的一个有效途径。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做好准备,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有利条件(一)政治条件1、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并推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此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和目标,大部分国家已经将其写入了国家的发展规划中。2、全球减排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全球减排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国在减排方面互相学习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及其下属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国际法律文件,为全球减排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基础。(二)技术条件1、清洁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技术基础。如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燃煤、燃油等能源。2、碳捕集利用和储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碳捕集利用和储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技术手段。如CO2的生物固定、化学吸收、地质封存等多种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三)经济条件1、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少传统高碳产业的比重,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绿色低碳化。2、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如各种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保障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政治、技术和经济三个方面的因素,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三、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定位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总量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推进实现碳中和,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净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定位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一)碳达峰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顶峰后逐步下降,并在适当时期内向负增长转变。为实现碳达峰,需要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切实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中国在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碳达峰。(二)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将人类社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零或接近零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的。我国实施碳中和需要在能源生产、工业制造、农林牧渔、交通出行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广,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三)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定位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我国需要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制度集成和协同管理等策略,构建合理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更加完善的减缓气候变化治理框架。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全球治理水平,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总之,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定位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推进该定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四、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碳排放高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此举旨在通过降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目标,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碳达峰碳达峰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中国政府于2020年9月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努力争取尽早达成这一目标。碳达峰的实现需要多重手段,包括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二)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将碳排放量降至接近零或负值的状态。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将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达成这一目标。碳中和的实现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碳排放管控、推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型等途径来实现。(三)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措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危机。其次,它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碳达峰碳中和还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环境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四)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一些挑战,如能源结构过于依赖煤炭、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政策落实难度大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如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拉动消费增长等。总之,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要措施,而且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五、 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低碳经济模式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碳达峰碳中和则是低碳经济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达顶峰后开始逐年下降;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零。因此,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两项任务。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及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我国应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比重,发展非化石能源,促进煤炭去产能,鼓励能源互联网建设,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二)促进工业和建筑领域绿色发展。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制造技术,鼓励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推广新能源车辆,鼓励公共交通,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和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六、 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指通过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增加碳汇,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减少,使之逐步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一)能源结构转型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在传统能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低碳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同时,加快推广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工业绿色化改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还需要对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能、环保等。倡导绿色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三)城市绿色化建设城市绿色化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建设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绿色生活,减少车辆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城市,增加城市绿地率。(四)碳税与碳交易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需要建立碳交易体系和碳税制度。碳交易是指通过市场手段,在碳排放权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优配置。而碳税则是在碳排放超过一定标准时征收的环境税。这两种制度都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减少排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以上是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通过全面、系统的实施,定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章 经营战略方案一、 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企业常见的投资方式有银行存款、股权投资、P2P投资、股权私募基金投资等。(一)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比较稳定安全,资金的收入由国家信用提供保障,银行和存单的真假很容易识别,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二)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购买其他准备上市或未上市企业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股权投资的最终股权能否高价卖出无法确认,最终能否得到分红和数额也是由董事会独家控制,收益不确定。但由于投资前需要对准备购买股权的公司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对公司未来上市或被并购的可能性也要进行专业的研究,因而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支持才能进行股权投资。(三)P2P投资P2P投资是互联网投资,又称点对点网络借贷,是指以公司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借款方可以采用无抵押贷款或是有抵押贷款,而中介一般是以收取双方或单方的手续费为营利目的,或者以赚取一定息差为营利目的。P2P投资是电子凭证,而电子借款凭证作为法律上的借款依据具有显著缺陷,单纯使用个人信用无法保障还款必要,产生违约借款无法追回,收益也较低。由于无法得知借款平台和借款方的真实信息,对借款方的资金使用也没有控制力,整体模式中资金均缺乏法律保障,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此模式中没有太大作用。(四)投资股权私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是指从事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对象范围相对公募基金要窄,但是其募集对象都是资金实力雄厚、资本构成质量较高的机构或个人,这使得其募集的资金在质量和数量上不一定亚于公募基金。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最终是否按照预期产生分红、投资清盘后分账收益,其可能性由项、操作团队和投资模式多种因素确认,收益不确定。私募基金的收益完全取决于操作团队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资源水平的高低。二、 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地位和实质(一)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经营目标,投入有效资源,使一定的产品或服务进入、占领目标市场,并扩大其市场份额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这一概念的要点是:(1)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目的,是要把企业确定的目标市场转化为企业实际所占领的市场;(2)进入、占领和扩大市场必须投入有效的资源,使之合理使用;(3)用适当的产品或服务适时地打入适当的目标市场。(二)市场营销战略的地位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来制定的,也就是说,先有了企业的整体战略才有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与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关键性的职能战略之一,在职能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市场营销战略的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市场营销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三)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质市场营销战略的任务就是要调节市场供求的水平、时间与性质。因此,市场营销战略的实质是企业对市场的“供与求”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谋略,即通过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本企业产品对市场的供给量,以及采取对策对付竞争对手,来调节顾客需求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三、 企业品牌战略的典型类型不同企业产品不同,面对的市场不同,品牌理解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领导层的个人风格不同等,使得企业所采用的品牌战略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多少个企业就有多少种品牌战略。概括地讲,品牌战略有四种典型类型;(1)以需求为中心,例如宝洁就是其中典型代表。(2)以产品为中心,例如苹果电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3)以品类为中心,例如加多宝红罐凉茶就具有这种特点。(4)以市场为中心,例如娃哈哈就具有这种特点。无论什么企业,无论其是大型的国企还是有着百年传统的外资企业,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还是明星企业,从品牌经营的决策模式来说,任何企业的品牌战略不是属于这四种的其中一种就是属于这四种在不同程度上的组合。四、 技术竞争态势类的技术创新战略(一)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是以生产技术为中心的战略,以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基础,并保持后续的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例如以Intel,IBM、高通等为典型的领先战略创新型公司,其共同点是在基础科研方面投入较大,在业绩取得辉煌的时候也能保持持续的科研资金投入。IBM和贝尔实验室每年都花费几十亿美元的科研经费,用于技术创新,因此一直保持创新领先的优势。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是:(1)研发的独立性。这些企业往往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研发团队,有自己的实验室,并拥有大量该领域基础科研的专利,对于后续的研发不需要依赖于外部的技术和科研力量。它能自己独立自主地实施从技术向产品的一个完整的转化过程。(2)不可预见性。科研在风光的外衣之下是一副沉重担子。这些产品在投入科研的时候都是没有百分百的可预见性的,高风险、高回报,投入的资金往往占到企业营收的相当一部分,而科研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一些企业往往等不到研发出新产品就已经被市场淘汰。但是一旦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持续推出科研成果,就能垄断这个领域的市场,从而拥有更多的资金扩大优势。实施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是:(1)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这是一家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基础。(2)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开发的能力。即具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和较好的人才储备以及适应时代的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机制。(3)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特别是资金的支持,不具备资金实力,领先创新是纸上谈兵。(4)具备专利保护和分享能力。一个好的企业能通过将专利的应用与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联系起来,同时保护好专利也是公司保证科研成果的必要途径。(二)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不以抢先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技术战略中心,而是采取追随方式,对市场上已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迅速模仿和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减少技术领先企业对其造成的威胁。所以,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以降低风险为基础来提高技术实力和产品的创新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在领先型企业首先发布产品之后,追随型企业通过自己的研发团队对其产品和技术进行开发和升级,这样的一种方式大大降低了追随型企业研发的风险,同时能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是;(1)目标的追随性和赶超性。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的初始目标具有明显的追随性,在一段时间内,就技术的整体水平而言往往处于从属的位置。在这期间企业将瞄准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或新技术,通过技术吸收、消化、创新,使本企业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其终极目标是逐步缩小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同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差距,最终达到赶上和超过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水平的目标。可以说,企业实施技术追随战略的目标是明确的、积极的、有力的。(2)过程的适应性和跳跃性。由于实施追随型技术战略的企业和率先行动者在技术上存在差距,因此,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缩短距离、不断适应的过程。如企业需要逐步适应率先行动者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制度壁垒、相关工艺技能等。过程的跳跃性同目标的赶超性是一致的。所谓跳跃,指的是从一种低水平的技术体系向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和根本变化的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跨越。这就需要企业的技术改革要连续发展,最终达到技术结构总体的最迅速和最大幅度的进步。(3)方法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施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应该是主动的、自觉的。企业将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方式方法,如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强生产与科研结合、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等来实现技术追随的目标要求。企业在吸收、消化新技术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创新,创造出更符合本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的或是在国内外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势是:(1)风险优势。与率先创新企业相比,选择追随型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否成功、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否具有市场、市场是否稳定、技术突变等方面面临的危险要小得多。(2)成本优势。选择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会少走弯路,这样就为企业节省了许多的研究费用。追随型企业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改进产品。(3)消费者优势。追随型企业可以通过比较市场上的产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合理的方向对产品进行改进,相比而言,这样做会比领先型企业更能把住消费者的脉搏。(4)生产优势。追随型企业可以通过引进的技术,结合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生产。一旦率先行动者的技术老化,追随者可以通过技术市场来引进新的技术,从而确定生产规模。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的不足是:(1)晚于领先型企业进入市场。由于“落后”一步,其产品进入市场会面临较大的进入障碍,能够占有的市场容量也很有限。(2)领先型企业已经占据了技术的高地。追随型企业必须“跨过高地,另觅高山”,快速进行技术方案的改进并拥有自己的注册专利是产品占有市场的重要前提。(3)受专利保护的制约。受专利保护的技术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允许随便仿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消费者对后来者产生一定的排斥。所以,追随型企业只有在找到合适的市场切入点时才可以进攻,否则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实施追随型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具有很强的技术和市场情报力量。技术创新“跟着走”虽然是条捷径,但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易事,要求“跟着走”的信息一定要灵,企业能够迅速了解其他企业的研究动向和最新成果,否则,就会跟不上。我国的国产手机也曾采取在发达国家同行后“跟着走”的技术创新战略,由于在跟踪的过程中犯了大公司病,反应迟缓,动作不快,结果产品出厂时已届市场饱和点,致使事倍功半,留下了长久的遗憾。这一教训十分深刻,企业在实施“跟着走”策略时应该认真吸取。(2)具有较强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分析他人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强大的研发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企业要有快速应对营销的实力,即具有素质优良的营销团队、扎实的生产团队和成熟的销售渠道,能在产品研发完成后的最短时间内将产品呈现在消费者的眼前。(三)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不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为技术创新战略中心,而是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模仿型企业的创新能力相比前三者而言要薄弱一些,其创造产品的途径还是在用领先者的一套技术。模仿创新战略的特点是:(1)模仿的追随性。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收、继承与发展率先创新者的成果。当然,这种战略不是简单模仿的战略,而是巧妙地利用追随和延迟所带来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战略。(2)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不仅仅是对率先者技术的模仿,更是对率先者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开发。该战略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和改进。(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重要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聚积于中部。(4)被动性。这主要是指竞争的被动性,包括技术积累、营销渠道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被动,这是由模仿创新者只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决定的。实施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是:(1)非常敏锐的技术信息的嗅觉。通过对市场产品变化情况的了解,能及时掌握技术更新的程度,进而及时调整步伐,引入先进的技术,弥补技术上的劣势。(2)足够的其他优势。模仿型企业可能是原材料的掌握者,拥有相对便宜的成本,具有成本优势,或者政策优势。例如,蒙牛乳业公司,通过提出的建造“奶都”的想法,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将其推上了与伊利同等的地位。另外,当产品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的时候,模仿者可以通过对自己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打造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超越前者在该产品上建造的技术优势。实施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续能力不足。当技术领先型企业有了技术上的突破时,就会在瞬间拉开与模仿者之间的差距,模仿者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弥补。而这样的一个时间差可能给领先型企业在市场扎根提供了机会。所以,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发展自己的技术力量就会始终受制于人。五、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划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是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一是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还是防卫型;二是研究开发何种技术;三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由此,技术创新战略决定着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是正确选择创新战略的首要条件。不同的企业所主导的“技术”是不同的,其分类也会不同。英国学者弗里曼将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的不同分为进攻型战略、防御型战略、模仿型战略、传统型战略和投机型战略。而尼德尔则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将创新战略分为市场领先战略、追随领先者战略、应用工程战略和模仿战略。目前对技术创新战略较普遍多见的划分是:(1)依据按技术来源分类,可划分为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2)依据技术竞争态势分类,可划分为领先型战略、追随型战略和模仿型战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分析一个企业时,很难说出这个企业采取的是哪一种或者几种技术创新战略,因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往往今天还在用的战略因时势的变化就必须改变或调整。就像当国家提出要发展新能源之时,若企业还是在研究煤炭等传统动力上的技术创新活动的话,短期内也许在个别地区还有生存空间,但长期看这样的技术创新前景就不明显了。六、 技术来源类的技术创新战略(一)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基本上都是率先创新,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而且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2)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自主创新的优势主要是技术与市场方面都具有领先的优势,率先性是自主创新的目标。这种率先性不仅有利于企业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而且在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方面也具备了成为行业统一认定标准的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创新与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过程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良好环境。(4)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为保证竞争优势地位,必须能够持续进行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创新贯穿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较高的资金和强大的人力投入。同时,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资金投入具有很强的外溢效果和较强的迟滞性,所以,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二)合作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与企业或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尽快开发、实施技术创新的一种创新行为的谋划与安排。合作创新战略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条件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共担风险,可发挥各方优势加快开发速度。与自主创新相比,合作创新要求企业只需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专业研究开发人员或技术、设备,合作创新可使投资费用明显下降,同时技术成果的商品化速度加快。 合作创新能够产生共生经济。所谓共生经济是指独立的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形成合作组织间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果。合作创新可以改善资源结构、分散和降低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扩大创新空间、减少无效投资、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所以,合作创新战略具备以下特点:(1)合作主体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于世界范围内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使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因此,以企业间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通过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2)创新时间缩短,企业竞争地位增强。合作创新战略的实施可以缩短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费用;可以使创新组合趋于优化,从而缩短创新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通过合作各方技术经验和教训的交流,减少创新过程中的因判断失误造成的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成功的合作创新可以为参与合作的企业赢得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3)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过程中创新成本的分摊和风险的分担与合作创新的规模和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创新项目越大,内容越复杂,成本越高,风险越大,合作创新分散风险的作用也就越显著。(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引进就是引进别人比较好的技术;消化吸收就是把别人的技术学会、理解透彻;再创新就是在消化吸收别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加以改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就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学习、借鉴、引进他人先进技术的再创新做出的规划。其核心就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相同点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为基础,不同点在于自主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产品,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是产品价值链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的重大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就是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对创新形式做出的谋划与安排,是发展中国家或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普遍采取的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加了技术积累,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特点是:(1)可以节约大师的资金与时间。从发达国家或技术先进企业引进技术,是“借助巨人的肩膀前进”,对引进企业而言,采用这种技术创新战略,通过大规模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在短时间内增加资本回报。(2)注重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无法保证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权,企业若只重视引进技术,不注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就容易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引进技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进方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完成再创新,形成通过引进技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机制,以便实现跨越式发展。七、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含义与必要性企业经营战略控制,是指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将反馈的执行情况与经营战略目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偏差,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纠正,以确保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进行企业经营战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1)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制定时所预测的环境与经营战略实施时的环境相比有重大变化,使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的实现发生某些困难。因此,需要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以保证所确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的实现。(2)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本身存在某些缺陷。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时,不可能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因素和条件都把握得十分准确,常常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和不确定的因素,使制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并在实施中暴露出来。因此,需要根据实施环境的要求,对经营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规划进行局部的或重大的修正,使之切实可靠,发挥其正确的指导作用。(3)企业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个人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属于企业整体目标,它必须分解为各部门、各环节的分目标,直至分解为个人的小指标。但分解的目标常常会与各个局部的目标、个人目标不一致,容易发生矛盾,从而造成企业总体目标难以落实。因此,必须加强调控,尽可能使各个局部目标、个人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相互协调,在适当兼顾局部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同时,强调服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目标。(4)解决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战略控制。为了保证制定出正确的企业总体经营战略,最高领导层必须实行集权;为了调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经营单位负责人参与制定分经营战略,以及努力实施总体经营战略和分经营战略的积极性,又必须适当分权。但某些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下属经营单位负责人,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太高,不能正确地行使所掌握的权力,导致经营战略失控,策略无效。因此,要求高层领导者在正确地实行分权的同时,要加强经营战略实施中的控制,对下级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八、 企业战略目标的构成及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一)战略目标的构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转化为具体的一系列指标,成为各部门、各单位直至每个人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战略目标不止一个,而是由若干目标项目组成的一个战略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企业的战略目标体系可以分解成一个树形,即在企业使命基础上制定企业总的战略目标,为了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必须将其层层分解,规定保证性职能战略目标,也就是说,总战略目标是企业主体目标,职能性战略目标是保证性的目标。从横向上来说,企业的战略目标又包括多个方面。由于对战略目标的认识不同,因而对目标的构成也有不同的看法,分类的角度也不同。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将战略目标划分为四类:(1)发展性目标,即提高企业各方面素质,增强其发展能力的目标,如生产规划目标、人员素质目标、技术进步目标、产品开发目标、管理现代化目标、质量水平目标等。(2)效益性目标,如产出目标、投入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资金利润率目标等。(3)竞争性目标,即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争取顾客、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如新市场的开发和传统市场渗透等目标。(4)利益性目标,即在增加对国家贡献和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增加对投资者的回报目标,增加企业收益和经营者、劳动者收入的目标。第二种分类方法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大致分成两类:(1)用来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项目目标。这些目标项目又可以分解成业绩目标和能力目标两类。业绩目标主要包括收益性、成长性和稳定性指标三类定量指标。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综合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事组织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等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2)用来满足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个社会群体所要求的目标,即社会贡献目标。与企业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主要有顾客、企业职工、股东、所在社区及其他社会群体。第三种分类方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划分为八个方面的重要目标,即市场推销目标、创新目标、人员组织目标、财务资源目标、物质资源目标、生产率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利润目标。这也是值得考虑的分类方法。(二)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战略目标决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战略目标水平的选择。关于目标定多高,一般可提出高、中、低三个方案,企业领导者应根据企业使命的要求和企业内外环境提供的可能条件做出选择。(2)重点战略目标的决策。企业制定了多方面的战略目标,但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突出重点目标。如何选择重点目标呢?企业领导者必须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中心和市场地位的分析,做出决策。经营中心即企业所从事的主要经营领域,它是企业的主战场,即企业的经营重点。因此,企业领导者应按企业的经营重点来选择重点战略目标。其次还应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即根据竞争能力强弱来确定目标。竞争能力强弱不同,目标水平也不同。总之,企业领导者要从企业内外环境的实际出发,考虑需要和可能性,做出重点目标的选择。第四章 企业文化方案一、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与其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地之间的关系一样,只有肥沃的企业文化土壤,才能孕育享誉中外的品牌,或者说,一个知名的品牌背后一定有深厚的企业文化根基;当然,品牌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以后,也以它巨大的扩散效应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一)品牌文化的民族性1、品牌文化民族性的根源品牌中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文化内涵,它源于品牌制造者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尽管各国市场紧密相连,很多公司的业务跨越国界,但品牌还是有国籍的。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文化。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现象。当今国际的竞争已不再是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经济主体,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企业效益好,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就高。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树立起来的。品牌是优秀企业形象的集中体现,一国的国际品牌则更是该国国家形象的体现。奔驰、西门子代表德国的形象,丰田、索尼代表日本的形象,三星、现代代表韩国的形象。当越来越多的人开着福特、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抽着万宝路、用着IBM的时候,谁又能否认这意味着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呢?日本著名经济学者中谷岩男,对品牌的民族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来源于日本文化,这就给日本企业赋予了重要的宝贵的独特性。如果在生产时不珍惜这种独特性,冷落了民族文化,便会削弱“产品籍别”。日本人重视“产品籍别”,原因在于他们更看重品牌产品所代表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荣誉,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对产品寄托的浓重的民族“情结”。这种“情结”促使他们多出优质品牌产品,不断涌现的品牌产品又加强了民族的自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这种“情结”无论在哪个民族,都是弥足珍贵的。中谷岩男提醒日本企业家,要使自己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强有力的产品籍别,使人联想到日本的形象,必须创立一种教义文化理念,它就“像灿烂的北极星那样为世界各地的经营活动指明方向”。日本松下公司有“产业报国”等七种文化观念,并随历史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加深它的意义,扩大它的内涵,并用它鼓励遍及世界的一代又一代松下员工,松下电器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