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0260687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 ,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 ,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 ,你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 ,那么你能帮帮他们吗?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两名小朋友在分盘中4块饼的情景图。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分法称为什么分法?提问:如果盘中只剩1块饼了 ,我也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 ,那该怎么办?课件演示盘中只剩1块饼的场景。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有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 ,同学们遇到过吗?请说说。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 ,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评析:分食品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 ,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再现生活中“分饼的场景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 ,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 ,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手操作 ,自主获取1.进一步认识1/2。1刚刚 ,我们把这块饼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个小朋友吃了其中的几份?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小朋友吃了这块饼的1/2。谁能学着老师的这样说说另一个小朋友呢?为什么?2学生活动。 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一个不同的图形 ,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 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局部是这个图形的1/2? 汇报成果。请拿长方形的同学展示: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拿的是长方形的纸; 都平均分成了2份;阴影局部都占长方形的1/2。不同点:折法不同再展示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 ,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为什么要对折? ,对折的目的是什么?阴影局部是这个图形的1/2 ,你还不能知道什么?2稳固练习一。课件出示:下面图形的阴影局部能不能用1/2表示 ,为什么?通过这个练习 ,你知道了什么?评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的1/2 ,这一环节的设计 ,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 ,提供了探究的材料 ,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稳固练习 ,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1/2的意思。2.认识几分之一。课件演示:将一圆平均分成3份的活动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 ,能用分数1/2表示吗?你怎么知道它是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几份?那么1份是这块圆的几分之几?谁能说说还有哪局部可能用1/3表示?让同学们上来指指 ,说说。你还知什么?如果要得到这块圆的1/4、1/8呢?3.通过活动认识几分之一 ,并能比拟大小。学生活动:1每个成员到组长那儿领取一个同样大小的圆片 ,动手折一折 ,折出它的1/4、1/8 ,并把它的一份涂上斜线。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们小组的成果和刚刚折的圆的1/2放在一起比一比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样比的?小结汇报:通过刚刚的学习 ,你发现了什么?你对分数有了哪些认识?评析:又给学生创造了自己动手画画、折折、拼拼、比比的时机 ,在比拟中发现了1/2、1/4、1/8的不同特点及大小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开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学分数的各局部名称及读、写法对于分数同学们已经有一点了解 ,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它各局部的名称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 ,并画下重要的地方。1.汇报学习成果。2.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分数 ,那该怎样写“分数线、“分母和“分子呢?3.同学们每人写两个读同桌听 ,再让他看看写得对不对。四、反应练习 ,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1 先让学生填一填;2 再说说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3.“想想做做第6题。1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2 再组织学生交流。4.开放题:你能用几分之一表达自己的生活实际吗?请说一说。宋以后 ,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 ,学堂兴起 ,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 ,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 ,比方书院、皇室 ,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五、小结:今天同学们学得快乐吗?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分数还有许多奥秘 ,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总评: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本节课中 ,教师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 ,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 ,并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感知“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1/2 ,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 ,从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有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 ,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整节课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带近 ,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 ,使一堂死气沉沉的概念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局部 ,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 ,我读一句 ,让幼儿读一句 ,边读边记;第二通读 ,我大声读 ,我大声读 ,幼儿小声读 ,边学边仿;第三赏读 ,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 ,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 ,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