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0003000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 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 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 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名家介绍:埃弗雷特汕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 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 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 扩散网络等。80年代著有硅谷热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 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o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 创新的概念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 组合比率P=f (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 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角度)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 播学角度。“创新”不同于“发明” 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2.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 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 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 (蔬菜当地消费 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国企 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 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 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3. 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 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 的程度。(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 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 创新本身的性质。(2)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 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 行归类。(4)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5)可观察性 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般 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 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 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 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 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 就会发展到感兴趣。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 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 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3.评价阶段。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4试用阶段一一尝试阶段。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5采用阶段一一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 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 实施创新。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 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三、创新采用者分类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 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有的是从 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 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 (如图 1-1)。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 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 5 种类型:“创新先驱者” “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 “后期多数”, “落后者”。图1-1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仿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 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 受不少损失。“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 者”。“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 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2. 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 1-2:图 1-2 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仿杨士谋)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V早期多数V后期多数V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V早期多数V后期多数V落后者。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 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 9.5年 时问,比先驱者长 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 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 1.5年。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表 1-l 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采用人数1934 20 29 42 67 95 100 100 100 16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1936 20 41 62.5 100 100 100 36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1938 25 79 100 100 461939 30 91.5 100 361941 54 3(杨士谋农业推广教育概论) 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 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 大。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 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 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 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 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 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启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 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实例:丹玉13的最初推广和90年代,掖单号玉米品种代替丹玉 13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 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表 1-2 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 1964 年的一项研究结 果。表 1-2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信息来源 阶段认识 感兴趣 评价 采用邻居朋友 29.6 38.0 46.9 21.6小组接触 24.1 25.4 26.2 21.0个别接触 23.9 23.6 17.2 44.2大众接触 14.9 10.0 5.6 8.0商 人 4.4 2.4 3.5 4.7自己经验 0.3 0.3 0.3 0.5其 他 2.8 0.3 0.3 (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对表1-2 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纵向表示在不同采用阶段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百分比分布,也可知道哪种信息 来源在本阶段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种信息来源在哪一阶段作用较大。1. 认识阶段 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从信息来源讲,在认 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 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2. 兴趣阶段 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 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3. 评价阶段 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 策具有重要作用。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 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已的经验来决 定是否采用。又据唐永金、陈见超等(1998)研究,在四川省分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调查了 7 个县共820户农民家庭,了解到当地农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大体可归纳为 5 类,即乡镇农技推广站、大众传播媒介、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及家庭成员从外地带 回。其中,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作为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占 71.03%,其次是亲朋邻居,占 17.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 7.78%,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则 分别仅占2.1%和 1.63%(见课件)从农村不同行业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看,种植业创新第一信息来源为乡镇推广站, 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养殖业创新第一信 息来源是集市贸易,其次为乡镇推广站,依次为亲朋邻居、大众传播媒介及外地带 回;外出打工第一信息来源为亲朋邻居,第二为集市贸易,依次为大众传播媒介、 乡镇推广站及外地带回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从创新采用过程可知,一般从认识到采用要经历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 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对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对于不 同的阶段,推广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一)未曾推广过的技术假如某种作物或品种过去从未在本地区种植过,经过试种后发现可以适应当地条件,这种情况 下,推广人员首先要帮助农民充分认识、了解该作物或品种的特点和优越性,通过大众媒介向 农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同时,可以进行巡回访问,同农民个别交谈,组织参观成果示范,使 农民发生兴趣,并帮助他们试种、评价。(二)曾经推广过的技术假设某个玉米单交种曾经在当地种植过,并已有不少农民采用了这个品种,但其他农民仍没有采用,这就 要仔细分析这些人为什么不采用?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就可以了;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搞好评价。 总之,要分析推不开的原因,是认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或者是支农服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推广方法在采用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在不同阶段采用适合本阶段的最有效的方法。1.认识阶段 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成果示 范、展览会、举办报告会和组织参观等方法,尽快地让更多农民知道,加深认识和印象。2. 感兴趣阶段 农民发生兴趣信息不一定都来自大众传播,也可能来自其他渠道。成果示范和个别 访问是帮助农民增强兴趣的有效方法。3. 评价阶段 农民对创新有了初步了解后,是否采用尚在犹豫之中,应尽可能为农民提供 先期试验结果和组 织参观,协助他们正确地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策。该阶段以小组讨论效果较好,集中大家的 智慧和经验,以增强信心,促使其采用。4. 试用阶段 推广机构应鼓励农民做试验以验证原来的试验结果,使该结果更可靠,农民更放心。也要注意使 用方法示范,加强对农民试验的指导,避免发生人为的试验偏差,降低试验误差。5.采用阶段 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为主要方法。(四)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选择方法时,要结合当时当地具体农民的实际情况。例如,大众扩散在那些广播电视尚未普及的地区就不能奏效,应改为巡回访问,广为宣传。(五)要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 不同农民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进展速度不同,有些农民对某些创新渴望已久,“一见钟情”,一知道有此 信息就马上准备试验;而有些农民则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也有些农民则长时间无动于衷。要根据他们各自 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认识阶段兴 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大众传播法)(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小组讨论)(技术指导和方法示范) 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发现,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呈常态分布。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 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先驱者” “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 “后期多数”, “落后者”。“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 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 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地区的扩散。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对于更好地提高推广工 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在农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社会及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扩散手段的不同,使创新扩散表 现为多种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为如下4种方式。1. 传习式扩散方式(世袭式) 主要采取口授身教、家传户习的方式,由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使创新逐渐扩散到一个家 族,一群村落。这种扩散方式在原始农业社会阶段最为普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所以主 要采用此种方式。由于是代代连续不断往下传,故又叫“世袭式”。这种方式,经扩散后创新几乎没有发生变 化或只有微小的变化(图 1-3(a)。o凳于齢Q _0_oOo M哋tttf.5)楂力式ftwtrst(门方式 阻力时,创新就会扩散开来 专家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 段(图 1-4)。图 1-4 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4个阶段 突破阶段;紧要阶段(关键阶段);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张仲威农业推广学)1. 突破阶段“驱动力” “阻力”的阶段(相互作用)创新先驱者付出大量心血,背负舆论压力,克服重重阻力,来进行各种试验、 评价工作。他们一旦试验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效 果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2. 紧要阶段紧要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这时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 果,如果确实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则这项创新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引起人们更 高的重视,扩散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创新成果创新先驱者 早期采用者扩散早期采用者也有较强的改革意识,也非常乐意接受新技术,只不过不愿意“冒 险”,但对先驱者的行动颇感兴趣,经常观察、寻找机会了解创新试验的进展情 况,一旦信服,他们会很快决策,紧随先驱者而积极采用创新。3. 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当创新的效果明显时,除了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继续采用外,被称为“早期多数” 的这部分农民认为创新有利可图也会积极主动采用。这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 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4. 从众阶段当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纷纷采用创新时,创新的扩 散就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时,个人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 群体所推动,被动地“随波逐流”,使得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普及采用,“后期多数”+“落后者”=从众者。在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速率曲线上,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故 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以上的阶段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但实际上每项具体的创新的扩 散过程除基本遵循上述扩散规律外,还具有各自本身的扩散的特点;另外,不同扩 散阶段与不同采用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农业推广人员应研究掌握创新扩散过程规律,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扩散手段 和对不同类型的采用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提高农业创新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 围。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一) S型扩散曲线及其成因l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无限性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时间的有限性,使农业 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而某项具体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大量研究表明,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成果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扩散趋势可用 S 型曲线来表示。时间为横坐标以创新采用累计数量(或累计百分数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由图1-5可看出,扩散曲线为S型扩散曲线。图1-5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图1-6农业推广工作时期(郝建平等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2. S 型扩散曲线的成因 一项农业创新刚开始推广时,多数人对它还不太熟悉,很少有人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一开始扩散的比 较慢,采用数量也不多; 当通过试验示范后,看到试验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后,采用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加,使扩散速度加 快,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当采用者数量(或采用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由于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旧成果被新成果逐渐取 代,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变小,曲线也就变得逐渐平缓,直到维持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这样便形成了 S型 曲线(图 1-5)。表示农业创新扩散速率的常态曲线(图 1-6)则表明了创新扩散速度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特 点。(二S型扩散曲线的数学模型IQ 1年491-8不同类型农业创新的扩散速率杨建昌“农业革新传播过程的数学分析”)分析表1-6资料可知,不同创新项目的起始传播势(R)以浅免耕技术为最大,杂交水稻次之,模式 化栽培最小。起始传播势的大小反映了一项创新被农民掌握的难易程度和开始推广(扩散的速度的大小。在本 研究中,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较小,而且能节省工本,农民容易掌握,接受采用较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早,分别为1.7年和2.7年,仅6年 时间就已经被 99%的农户所采用;而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性、作物生 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易很快掌握,起始扩散势较小,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 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分别为5.5年和6.4年,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杂交水 稻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在农业推广学中,S型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S扩散理论”。郝建平等 (1989)归纳并系统提出了 S扩散理论所包含的农业创新扩散的阶段性规律、时 效性规律及交替性规律。这些规律对指导农业推广工作有较大的作用。1. 阶段性规律及其应用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征性变化,可把其分为 4个不同时期 即投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试验示范期 发展期 推广期 交替期创新引进 示范成功 推广面积逐渐增加 出现衰退迹象 推广面积下降 专家认为,一项农业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 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2. 时效性规律及其应用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为创新进入衰退期是必然的,只 不过早晚而已,人们无法阻止它的最终衰退,但是可以设法延缓其衰退的速度。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种“磨损”所致。主要 有:(1无形磨损。创新不及时推广使用就会被新的创新项目取而代之从而过期 失效。(2 有形磨损。创新成果本身的优良特性由于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丧失,从而失 去了推广价值,如优良品种的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抗病性的丧失等均为有形磨 损。(3政策性磨损。指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变化与调整所造成 的农业创新的早衰。(4价格磨损。指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而造成的创 新的磨损。(5 人为磨损。指由于推广方法不当所造成的磨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推广人员应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作为推广人员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首先,创新出台后,必须尽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入示范;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早期试验阶段进 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特别要防止过早衰退。其次,把握好推广速度,不能超越推广人员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否则,欲速则不达。3. 交替性规律及其应用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寿命有限,不可能长盛不衰,而新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 这就形成了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现象(如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代替平展型玉米品 种)。新旧交替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根据交替性规律,推广工作者要不断 地推陈出新,就是说在一项创新尚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积极地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 目,保证创新交替的连续和发展;也要选择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不早衰,又要 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桥。图1-9农业创新更新交替示意图(许无惧农业推广学)A、B表示 创新交替点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一、经营条件的影响经营条件对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影响很大。经营条件比较好的农民,他们具有一 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资金较雄厚,劳力较充裕,经营农业 有多年经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同社会各方面联系较为广泛。他们对创新持积极 态度,经常注意创新的信息,容易接受新的创新措施。美国曾对16 个州的 17 个地区 10733 家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经营规模对创新的采 用影响很大。经营规模主要包括土地、劳力及其他经济技术条件。经营规模越大则 采用新技术越多,这说明,经营规模与农民采用创新的积极性呈正相关(表 1-8。表 1-8 经营规模与采用创新的关系经营规模 每百户采用农业创新技术数 每百户采用改善生活创新技术数小规模经营 185 51中等规模经营 238 73大农场经营 293 96从表 1-8 看出,中等规模经营的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比小规模经营农户增加28.6%,采用改善生活新技术数增加 43.1%;大农场经营比小规模经营的两种新技术采用分别增加 58.3%和88.2%。日本的一项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表1-9。表 1-9 经营规模对采用创新数的影响(日本)经营规模 调查个数 采用创新数量(件/户)小于 1 公顷 9 14.911.5 公顷 13 15.01.5 公顷以上 11 23.6在我国,就种植业来说,以全国 0.94亿公顷耕地,1.87 亿户农户计算,平均每户 0.56 公顷耕地,每户平均 9.7块土地。土质不同,土地分散。这种很小规模的生 产,从采用创新方面看显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二、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一般地说,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其采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可分性大的如作物新品种、化肥、农药等就较易推开而可分性小的技术装备(农业机械的推广就要难一些。第三,技术的适用性。如果新技术容易和现行的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而经济效益又明显时就容易推开;反之则难。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情况。1.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2. 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3. 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4.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5. 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6. 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7. 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中,农民的知识、技能、要求、性格、年龄及经历等都对接受创新有影响。农民的文化程度、求 知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技术的钻研、是否善于交流等,都影响创新的采用。1. 农民的年龄年龄常常反映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新事物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他们的经历以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日本(1967)报道,100位不同年龄的农民采用创新的数量,最多的是3135 岁年龄组(表1-10)。处 在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对创新的态度、他们的经历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都处于优势。而 50岁以上的人采用创 新的件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少,说明他们对创新持保守态度;同时也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及在家庭中的 决策地位逐渐下降有关。唐永金等(2000)在四川省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地区平均来说,一般户主年龄在 3160岁的中壮年家庭采用创新数量相对较多,而户主年龄在30 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家庭则采用创新的数 量较少。表 1-10 农民年龄与采用创新的关系年龄 采用创新数 年龄 采用创新数3135 岁 387 5155 岁 284 3640 岁 321 5660 岁 2834145 岁 320 60 岁以上 2232.户主文化程度据四川省的调查(唐永金等,2000)发现,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采用创新的数量越多,一般是 高中初中小学半文盲和文盲。日本新泻县曾对不同经济文化状况地区的农民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 民对采用创新的独立决策能力是不同的(表 1-11。表明,平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农民各种素质较高,独 立决策能力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独立决策能力强,则越容易接收采用创新。表 1-11 不同文化发达地区农民独立决策能力(日本)类别 调查个数 能自己决策(%) 不能自己决策(%)山区农民 22 36.4 63.6半山区农民 15 40.0 60.6平原地区农民 17 70.6 29.4合 计 54 48.1 51.93.家庭关系的影响(1 家庭的组成。如果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则人多意见多,对创新褒贬不一,意 见较难统一,给决策带来一定难度。如果是独立分居的小家庭,则自己容易做出决 策。(2)户主年龄与性别。家庭中由谁来做经营决策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中、青 年人当家接受创新较快,而老年人则接受较慢。户主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户主家 庭采用创新数量多于女性家庭(唐永金等,2000)。(3 农业经营和家庭经济计划。家庭收入的再分配、家庭发展计划和家务安排计 划,都对采用新技术有一定影响。(4 亲属关系和宗族关系。采用新技术改革的过 程中,特别在认识、感兴趣及评价阶段,有些信息来自亲属,决策时需要同亲属商 量研究,这些亲属或宗族关系的观点、态度,有时也影响农民对创新的采用。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1.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旧的农业传统和习惯技术,“盘古开天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粪 大水勤、不用问人”等,排斥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更有极少数人相信命运和神的主 宰,满足于无病无灾有饭吃就行,“宿命论”影响了人们采用科学技术。2. 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农村社会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能否 处理得好,各级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和健全,贯彻技术措施的运营能力,各部门对技 术推广的重视程度,都影响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另外,农民之间的互相合作程度, 推广人员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也都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3. 政治因素的影响 国家对农业的大政方针,农村的经营体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 权,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等等。国家的农业开发项目和目标与农民的目标是否一 致;政府对推广新技术增产农副产品的补贴和价格政策、生产资料、电力能否优先 满足供应。政府的农村建设政策,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邮电通讯网的建设。综合 支农服务体系的建设,供销和收购站点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新技术推广的鼓 励政策、优惠政策;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的经费投资;对科研、教学、推 广人员的福利政策等。思考题:1 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 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3 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4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