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范文)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8217878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茶干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目录一、 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3二、 内部技术风险的特征5三、 流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估5四、 流程风险的应对8五、 运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发展9六、 运营风险的表现及其特征11七、 故障树分析法12八、 事件树分析法16九、 风险识别的过程16十、 风险识别的方法25十一、 趋势分析法25十二、 杜邦分析法26十三、 选择对冲风险的衍生工具需要考虑的因素30十四、 常见的对冲工具31十五、 建立信用额度36十六、 筹集外部资金36十七、 长期债券融资36十八、 风险证券化38十九、 项目简介42二十、 产业环境分析46二十一、 豆制品行业发展环境47二十二、 必要性分析50二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51二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53二十五、 发展规划分析55二十六、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58劳动定员一览表59一、 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技术的先进性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所拥有的专有技术方面的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失败的可能性。1、技术创新风险存在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存在于以下领域。(1)技术的先进性。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是否具有独特优势,是否已被市场所淘汰。(2)技术的可靠性。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无故障地发挥其特定功能的概率。(3)技术的合规性。本企业所拥有或使用的技术,与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是否一致,技术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否相符合。(4)技术的市场可接受性。一项技术是否为使用者接受,决定了其市场前景。2、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1)技术领先地位的不确定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均很难一直保持在同行业同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迅速,这种时效性越来越短。如果企业失去技术领先的地位,其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影响技术领先地位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三方面原因。其一,技术本身的特点。如果技术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即技术凝结于产品的性能结构或服务方式中,随着投入市场,可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如果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则可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此外,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也会影响到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如果具有较大的先进性,则竞争对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模仿。其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竞争对手实力较强,则可能短期内取代本企业的技术优势,反之,则需较长时间。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到被模仿的可能性。其三,企业自身保密工作的有效性。在技术开发,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如果十分重视技术保密工作,可以减少技术资产被窃取的危险,从而维护技术优势。(2)社会环境的变化。外界变化对企业技术收益的实现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技术会否过于超前以至于不被顾客所接受,法律法规的变化等。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禁止出售任何形式的基因食品和药品,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从事基因药物和食品研制企业的经营。又如,不符合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可能无法在市场上出售。二、 内部技术风险的特征1、内部技术风险是一种可以管理的风险无论是哪一类技术风险,如果管理得当,都能将其限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例如,技术创新风险。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技术开发。如果开发不成功,则不仅使相关的投入成了损失,而且使企业在经营上处于困境。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对信息系统投资前,进行可行性评估,充分权衡其投入产出;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加强组织管理,树立风险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2、内部技术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内部技术的开发或运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有的过程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风险特征。由此决定了技术风险管理过程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风险管理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针对不同特征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考虑,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三、 流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可用于流程风险分析的方法很多,本书介绍4种适用于流程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方法:风险清单识别法、流程图法、风险矩阵评估法和内部威胁分析法。(一)风险清单识别法风险清单识别法是指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清单(或表格,问卷),根据了解的情况或请相关人员逐一回答或补充清单所列示的内容。这样的清单应详细列示企业经营流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由于强调完整性,所以清单可能会很长。风险管理者根据风险清单的填写内容,构建特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并据以评估特定企业特定流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寻找可供改进的途径。(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是指用表示有一定含义的符号和图形来反映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内部业务在该组织内部有序流动的图表。它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以及管理信息的流向。流程图有不同的画法。绘制良好的业务流程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某项业务在单位或组织内部执行的情况。一张流程图的核心内容可由3部分构成。(1)流程目标。流程目标是对业务流程所要达到目的的明确阐述。(2)流程活动。流程活动反映了在流程中为达到流程目标而采取的个别行动和步骤。业务流程中的业务活动种类繁多,包括决策制定、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沟通、流程监控及改进实施行为等。大多数业务流程包含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又由更具体的步骤构成。(3)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也就是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何种信息以何种形式在内部流动,或者传递到单位外部。(三)风险矩阵评估法风险矩阵评估法是评估运营风险的常见办法。它是采用风险矩阵分析表,对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的一种结构性方法。通过风险矩阵对流程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是一种操作简单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风险清晰、直观地显示出来,识别出哪一种风险的影响最为关键,同时风险矩阵还可以对整体风险给出综合评价。基于风险矩阵的流程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主要由风险矩阵设计、风险等级的确定、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指标重要性权重的确定、总体风险水平评价等内容组成。(四)内部威胁分析法内部威胁分析的目的是评价流程风险对组织的影响。它可分为4个关键步骤。(1)识别流程风险源。(2)确定流程控制所涉及的控制活动。流程控制指企业管理层设计的用于处理各种流程风险的控制活动。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一种控制活动可能降低多种风险,但是流程控制活动往往倾向于关注流程中的某一特定风险。(3)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可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流程风险是否构成直接威胁的基础。这首先需要确定应当监控哪些评价指标,然后将这些指标与特定风险联系起来,并判断这些风险是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4)评估流程风险。该工作可分为以下3步。评估风险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评价指标和风险分析相结合。识别高风险领域。四、 流程风险的应对流程风险涉及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且具有明显的向后传递性。为控制流程风险,企业一般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获取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流程风险的控制,往往涉及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作业方式的变动,只有取得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与参与,才可真正地发挥效应。(2)以战略为导向,把企业流程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减少流程管理的盲目性,并以战略愿景鼓舞员工进行流程风险控制的信心。(3)流程风险管理与企业业务拓展、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其最终目标必须面向顾客和市场。(4)在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深入剖析的情况下,对各个具体风险领域按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并选择时机和环节,对其加强精细化管理或进行流程再造。(5)控制流程风险所涉及的流程改进一般应采用渐进式、分阶段推进的办法。(6)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自动化控制与人工控制相结合。(7)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8)在流程风险控制中设置风险管理与预警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预警预控。五、 运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一)国外国际上,运营风险的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是随着金融类机构,尤其是保险业对风险管理关注的发展而发展的。保险是转移企业运营过程中纯风险的损失,对保险的管理也就是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因而,随着保险业对风险管理关注程度的加深,运营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在萌芽。到20世纪50年代,成本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1988)。该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范,标志着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性研究的开始。其后更于2003年提出金融类机构运营风险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后,在非金融领域中相继出现严重的风险事件(主要由运营风险和战略风险造成),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绩效,而且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运营风险管理开始在非金融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实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发现这些风险因素绝大部分能够管理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风险管理逐步向监督、管理和控制有关组织机构的管理流程的方向发展。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OX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以确保提交的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它是对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推动。而COSO委员会的ERM报告(2004)则是对运营风险进行控制和应对的原则及程序的重要指南。(二)国内在国内学术界,张纪康企业经营风险管理(1999),张继焦控制链管理:防范客户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200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2004),高立法等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务(2009)等著作均是专门针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极大地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运营风险管理的实务要求。六、 运营风险的表现及其特征运营风险是任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风险的一个固有部分。在许多企业中,风险损失的一个很大部分是由普通的处理偏差所造成。除了这些日常损失外,企业还面临更大规模的运营风险事件。这些事件中有些因意外事故或失败造成;另一些则是有意的,比如欺诈或其他犯罪活动。虽然这类运营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后果却很严重,可能使整个企业遭受经营危机。更糟糕的是,在日益增加的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中,其效应可能进一步传播至企业外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机构。除了对企业最终损益结果的影响外,运营风险可能因为其行为丧失商业道德、欺诈等犯罪活动,导致对企业声誉的巨大损害。这种损失很可能影响到与客户的关系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此外,企业声誉的损害也可能对企业的资本市场业务产生负面影响,融资成本可能变得更加品贵。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运营风险,资本市场可能会低估企业股票或债券的价值。与之相反,有效的运营风险管理则可能会带给企业重要收益。至少包括:提升企业实现其各种经营目标的能力;使管理层有机会去关注增加收入的业务,而不必被迫地去应对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减少日常业务活动中的损失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在运营管理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运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运营风险的上述特征,企业需要通过一个包含各种政策、流程与程序的框架对运营风险加以管理,各业务单元通过该框架来确定、评估、监督与控制其运营风险。七、 故障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地揭示出事故的潜在原因。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故障树分析法首先是由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于1961年为研究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时提出来的,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运用FTA对核电站事故进行了风险评价,发表了著名的拉姆逊报告。该报告对故障树分析作了大规模有效的应用。此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而迅速在许多国家和许多企业应用和推广。我国开展故障树分析方法的研究是从1978年开始的。目前已有很多部门和企业正在进行推广工作,并已取得大量成绩,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故障材法就是从某一事故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寻找引起事故的原因,即从结果推导出引发风险事故的原因。故障树法也是我国国家标准局规定的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之一。(一)故障树分析用故障树法分析导致某些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并说明哪些前提条件对于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必要的,哪些是辅助性的。故障树法的理论基础是,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必定是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相继出现的结果,前一事件的出现是随后事件发生的条件,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件有两种可能的状态,即成功或者失败。故障树中的逻辑关系说明如下。“非”:输入事件不发生,输出事件就发生。“条件与”:输入事件同时发生且满足某条件,输出事件才发生。“条件或”:在满足某条件下,输入事件中至少有一个发生,输出事件就发生。“顺序与”:输入事件都发生,但满足一定先后顺序,输出事件才发生。“排斥或”:输入事件中仅有一个发生,输出事件才发生。“单事件限制”:输入事件仅一个且满足某条件,输出事件发生。以上关系都有代表符号。上例中,若知各个基本事件的概率,则所有组合情况下,上一层事件的发生概率可以求得。(二)故障树分析的优缺点故障树分析法是以选择某一风险因素为事件,按照逻辑推理推论其各种可能的结果及产生结果的途径。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点如下。(1)由于故障树分析法是采用演绎方法分析事故的因果关系,能详细找出系统各种固有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为安全设计、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要点提供了依据。(2)能简洁、形象地表示出事故和各种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逻辑关系。(3)在故障树分析中,顶上事件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事故,也可以是预想的事故。通过分析找出原因,采取对策加以控制,从而起到预测、预防事故的作用。(4)可以用于定性分析,求出危险因素(原因)对事故影响的大小;也可用于定量分析,由各危险因素(原因)的概率计算出事故发生的概率,从数量上说明是否能满足预定目标值的要求,从而明确采取对策措施的重点和轻重缓急的顺序。(5)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事故作为顶上事件进行分析。这和事件树不同,因为事件树是由一个故障开始的,而引起的事故不一定是使用者最感兴趣的。故障树分析法的缺点如下。(1)故障树的绘制需要专门的技术。在风险识别中,故障树的绘制需要专门的技术,这也是风险管理人员较少使用故障树法分析问题的重要原因。只有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较大或者存在很深的安全隐患时,需要采用故障树对系统进行整体分析。(2)采用故障树法识别风险的管理成本比较高。由于风险管理经费的限制和不断增加的风险管理工作,会使风险管理受到限制。故障树分析风险事故的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会导致风险管理成本的增加。(3)相关概率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估测的结果。在故障树分析中,有关事件概率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风险识别的结果。八、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正常、失败及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一个事件树由初因事件和系统事件组成。初因事件是引起事故的起因事件,一个事件树只有一个初因事件。系统事件是由初因事件引起的事件,一个事件树可有多个系统事件。事件序列是表示事件发生过程的一系列符号。事件树分析的步骤归纳如下。(1)确定或寻找可能导致系统严重后果的初因事件,并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可能导致相同事件树的初因可归纳为一类。(2)构造事件树,先构造事件树,再构造系统事件树。(3)进行事件树的简化。(4)进行事件序列的定量化。事件树简便易行,但受分析评价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九、 风险识别的过程风险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暴露和危害(损失)等方面信息的过程。例如,工业溶剂渗漏会使作业现场的工人吸入有毒气体,导致工人中毒的风险事故。对于这一事故可以进行以下分析:风险事故是工业溶剂的渗漏;风险因素是使用工业溶剂的车间通风条件较差,工人在没有防护工具的情况下离工作台太近;风险暴露是生产设备突然失控使得工人们必须进入通风条件较差的车间进行抢救;损失是工人吸入有毒气体,致使呼吸道出现严重问题。风险事故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工人住院治疗,使企业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企业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行政处罚;风险事故导致的长期后果是工人申诉、请求鉴定为职业病、获得相应的补偿。防止这一风险事故再次发生的办法是重新设计工作台、安装车间的通风设备、防止工业溶剂的渗漏、向工人发放防毒面罩等。风险识别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发现或者调查风险因素在风险事故发生以前,发现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是风险识别的核心。因为只有发现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改变风险因素存在的条件,才能防止风险因素的增加或聚集。一般来说,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企业面临的最基本的风险来源,例如暴雨、山洪等天灾都会引致损失。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对许多行业带来重大损失,例如,建筑项目会因雨天的多少而影响其进度;旅游业会因地震等灾害而影响游客人数。(2)社会经济环境。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改变,物质要求不断提高,人类行为及社会框架也间接成为风险源。例如,最常见的种族歧视导致国家间的争斗;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混乱、灾害,都会导致社会环境出现危机。一个社会的政治环境往往能影响其经济环境,如政府行动可以影响国际资本市场或引致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或萧条也是经济系统内互相影响的要素。而一个地方的利率变化、贷款政策改变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3)政治及法制因素。政治环境是最难以捉摸的风险源,执政党的变更、外交关系的建立、区域联盟的形成都会对商业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特定政府越来越难以控制国际经济环境。在地方经济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政府减少对地方政府的资助,制定严格的有害废料处理条例,都会使企业面临各种破产的风险。在国际领域,政治风险源表现得更加复杂。外资面临被当地政府没收充公的风险,税收政策的突然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破产的风险。除了政治因素外,国家法制健全与否也会构成风险。司法制度若不健全,将使投资者增加风险。例如,政府奖惩标准的变化,司法系统对商业活动态度的变化,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政府奖惩标准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在国际领域中,国家间的法律标准是大相径庭的,这会使许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例如,进行跨国投资的企业员工的权利,是否可能在其他国家得到更好的保护,司法系统是否可能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安全等,这些风险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4)营运环境。企业的内部运作过程也是产生风险及不确定性的来源。例如,企业在聘任、调升、开除员工等方面须有正式及合理的准则及步骤,以免触犯有关劳工法律。又如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及安全的工作环境,否则当事故发生时,企业便有可能面对巨额赔偿。从正面而言,若企业能有效地提供健全的营运环境,将使企业在赢得美好声誉的同时,也促进其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企业带来利润。(5)意识及沟通因素。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能力去了解、观察、度量和评估风险。然而风险的认定和评估带有主观性。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最大的难题是怎样辨别某一风险元素,是概念上的可能还是真实的存在。因此,在认定和分析风险时,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及肯定某一概念性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二)减少风险因素增加的条件在发现或者调查风险源以后,应该寻求引发风险因素减少的条件。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2006年修订版)中对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公司的风险因素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前景、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周期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市场饱和或市场分割、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市场占有率下降等;经营模式发生变化,经营业绩不稳定,主要产品或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过度依赖某一重要原材料、产品或服务,经营场所过度集中或分散等;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导致的风险、资产周转能力较差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现金流状况不佳或债务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偿债风险、主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风险、主要资产价值大幅波动的风险、非经常性损益或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以外的投资收益金额较大导致净利润大幅波动的风险、重大担保或诉讼仲裁等或有事项导致的风险;技术不成熟、技术尚未产业化、技术缺乏有效保护或保护期限短、缺乏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依赖他人、产品或技术面临被淘汰等;投资项目在市场前景、技术保障、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融资安排、与他人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营业规模、营业范围扩大或者业务转型而导致的管理风险、业务转型风险,因固定资产折旧大量增加而导致的利润下滑风险,以及因产能扩大而导致的产品销售风险等;由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使用、产业政策、行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引致的风险;可能严重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汇率变化、外贸环境等。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引发重大事故的风险因素要及时处理。一般来说,按照风险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风险因素划分为4类:第1类是事故后果可以忽略,可以不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因素;第2类是事故后果比较轻,暂时还不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应该考虑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因素;第3类是事故后果严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的风险因素;第4类是可以造成灾难性后果的风险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排除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分类提供了考察风险事故后果产生过程的方法,改变了风险因素产生的条件,可以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三)预见危害或者危险危险就是造成损失的原因,危险不能用来指那些可能带来收益的原因,因为危险一词具有损失的意义,不同的环境可以产生相同的危害和危险,造成企业、个人财物上的损失。例如,火灾危险可能产生于物质环境(如闪电),也可能产生于社会环境(如纵火、骚乱),但是,无论由什么风险因素引发的风险事故,都会产生危害,造成损失。因此,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是能够预见到危害,将产生危害的条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四)重视风险暴露风险暴露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可能面临损失的物体,都有风险暴露的可能,必须重视风险的暴露。例如,放在家具旁边的沾满汽油的破布是风险因素,这块破布有可能引发火灾的风险,这幢房子可能被烧毁,就是风险的暴露。风险管理实务中,任何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可能暴露于风险的威胁之下,企业的价值来源于五类资产。为了分析风险方便,企业一般可以把风险暴露分为:实物资产风险暴露、金融资产风险暴露、客户资产风险暴露、雇员/供应商资产风险暴露和组织资产风险暴露。目前,风险管理部门还没有找到适用于解决所有领域风险暴露的方法。相反,风险识别常常因不同的领域而有所不同。(1)实物资产风险暴露。实物资产风险暴露是指有形资产(如机器厂房存货等)如暴露于风险之下,可能导致企业损失或收益。企业资产若受破坏或损失将会降低其本身价值,或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正确使用所拥有的资产,这可称之为损失元素。企业实物资产包含的损失元素主要有未经许可的盗用、使用效率低、巨大损失以及不可接受的成本等。相反,资产暴露于风险亦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例如企业在地产投资上因明智的买入卖出而赚取的可观利润。(2)金融资产风险暴露。拥有金融资产如现金、应收账款、普通股和抵押债券的人面临此类风险暴露。金融资产代表着一些明确的、金融方面的权利,例如,获得收益的权利或按某一价格购买一项资产的权利。金融资产面临的损失元素主要有:经济表现未如理想;缺乏资金获取渠道(债务或股本);不可接受的损失;意外损失;资产流动性不强;使用效率低等。与实物资产不同的是,金融资产的增值或损失常常与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关,与这些资产所代表的资产权益的变化有关,但不表现在自身的物理变化上。(3)客户资产风险暴露。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就像潜在的未来事件可能会影响有形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一样,同样,它们也可能会影响主要无形资产的价值,如客户资产、员工/供应商资产和组织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虽然由于计量等问题,还不能进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形成表内资产,但这些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重大,因而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资产的风险管理。客户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客户资源中,能够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产。主要包括客户、渠道和关系公司。客户资产面临的损失元素主要有:普遍的客户质量问题;关键客户或渠道大量流失;渠道效率低;市场份额或市场机会丧失;联盟效能低。(4)雇员/供应商资产风险暴露。企业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还包括对雇员/供应商投资形成的雇员/供应商资产。一些常见的雇员资产风险暴露如员工受伤、管理人员或员工死亡、罢工等都会直接影响雇员资产的管理。不过,这种风险暴露虽对人力资源造成损失,但也有一些好处,例如可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等。所以一个成功的风险管理策略是要将潜在的损失减至最低,相反则将潜在的利益增至最高。需要指出的是,雇员/供应商资产,不仅仅指员工身体、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供应商倒闭导致企业直接财产损失等,而且还包括企业员工损伤或供应商减少带来的利润的减少、支出的增加,例如失业和退休等都是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企业员工的安全和福利措施等,是人力资本风险暴露的重要组成部分。雇员/供应商资产面临的损失元素主要有:人才短缺;停工滞工;士气低落;供应商绩效低下;供应商成本太高和交货周期太长;供应商产品或服务质量低劣;与供应商合作效能不力等。(5)组织资产风险暴露。组织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能力、企业战略、企业知识和价值观、独特品牌、创新性流程和专用系统等。组织资产面临的损失元素主要有:领导力不足、战略不明确或陈旧过时、组织整体学习不足、流程效能差/效率低、经营行为不可靠、诉讼纠纷、知识共享不足、系统陈旧老化、决策的原始信息不充足、管理专业资格证书造假、业务中断、知识产权丧失耗竭、品牌弱化、名誉损失、入市过迟、安全遭破坏等。十、 风险识别的方法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同,以及不同的风险识别阶段,运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也是不同的。通常,风险管理单位不可能有足够的损失资料和风险管理人员识别经济单位面临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识别风险,风险管理者首先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风险管理资料,然后,运用一系列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去发现风险管理单位面临的风险。风险识别的方法有许多,主要有风险清单分析法、风险源分析法、标准调查表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和故障树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各具特色,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具体的风险识别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风险识别方法,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十一、 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是指根据企业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有关项目的金额,以揭示本期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变化之趋势。会计报表的趋势分析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在会计报表中用金额、百分比的形式,对各个项目的本期或多期的金额与基期的金额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纵向比较法又称垂直分析法,是对会计报表中某一期的各个项目,分别与其中一个作为基本金额的特定项目进行百分比分析,借以观察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企业某年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同期销售收入为10000万元。该指标表明该企业销售的获利能力。但是,单独计算这一指标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将这一指标同以往各年的可比指标进行对比,如上年度销售利润率、计划销售利润率、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等对比,才能揭示出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才能确定企业本期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才能分析是否存在着经营风险。同样,企业的成本率、费用率也可以运用趋势法进行分析。十二、 杜邦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仅仅观察财务报表无法洞察财务状况的全貌,同时仅观察单一的财务比率,也难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全面情况。为此,需要把各种财务比率结合起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是一种综合分析法。作为一种很实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它利用若干相互关联的指标对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由于这种分析法在美国杜邦企业首先使用,故称之为杜邦分析法。这种方法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权益净利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满足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的需要,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一)分析的基本思路(1)权益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2)资产净利率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对资产周转率的分析,需要对影响资产周转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明影响企业资产周转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扩大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而扩大销售,同时也是提高资产周转率的必要条件和途径。(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企业负债程度高,企业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资产负债率低,权益乘数就小,这说明企业负债程度低,企业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反映的主要财务比率及其相互关系决定净资产率高低的因素有3个: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对权益净利率有很大作用,销售净利率越高,权益净利率也越高。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是销售额和销售成本,销售额高而销售成本低,则销售净利率高。杜邦分析方法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各项主要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动原因和揭示各项财务比率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杜邦分析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力,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短期财务结果过分重视,有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忽略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工业时代的企业能够满足要求。但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顾客、供应商、雇员、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杜邦分析法在这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同样,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无形知识资产对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杜邦分析法却不能解决无形资产的估值问题。(三)利用杜邦分析法作实例分析杜邦财务分析法可以解释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以及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下面以一家企业为例,说明杜邦分析法的运用。1、对权益净利率的分析权益净利率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能力的指标。权益净利率充分考虑了筹资方式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因此它所反映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财务决策和筹资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企业的权益净利率在2007年至2008年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分别从2007年的0.097增加至2008年的0.112。企业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依据这个指标来判断是否投资或是否转让股份,考察经营者业绩和决定股利分配政策。这些指标对企业的管理者也至关重要。企业经理们为改善财务决策而进行财务分析,他们可以将权益净利率分解为权益乘数和资产净利率,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解可以明显地看出,该企业权益净利率的变动在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变动和资产利用效果(资产净利率)变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该企业的资产净利率太低,显示出很差的资产利用效果。2、分解分析过程权益净利率的提高是由于资产净利率的改善所致。通过分解可以看出杜邦分析法有效地解释了指标变动的原因和趋势,为采取应对措施指明了方向。导致权益利润率小的主要原因是全部成本过大。也正是因为全部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净利润提高幅度不大,而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就引起了销售净利率的减少,显示出企业销售盈利能力的降低。资产净利率的提高当归功于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销售净利率的减少却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十三、 选择对冲风险的衍生工具需要考虑的因素企业在选择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收益的预期。企业持有一定的期权可以在风险因子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时收益,其代价是支付一定的期权费,而期货和远期只是将预期收益锁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特定水平。(2)柜台交易与交易所交易的权衡。一般,远期、互换等柜台交易工具比较简单,监控也比较宽松,但不利之处是,缺乏流动性较强的二级市场,必须重视和加强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因此,当对冲风险是风险管理程序的组成部分并由有经验的风险经理来负责时,选择交易所交易工具较为合适;否则,按企业需要定制的柜台交易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成本可能更低。(3)基础风险最小化。风险对冲要求存在与既存风险暴露紧密相关的可流通资产。当被对冲的资产价值与对冲工具的价值存在差异时,就构成基础风险。对冲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冲后企业利润波动性的降低程度。出现基础风险的原因可能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暴露的估计不准。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不同于企业面临的风险暴露,或者衍生工具的到期日与企业风险暴露的期限存在差异等。比如,在利用远期合约对冲外汇交易风险时,风险经理选择的交割月份必须在风险暴露终止以前,并尽量使两者接近。如果市场上不存在以对冲资产为标的资产的期货合约,则风险经理必须合理选择期货合约,确保该期货价格与对冲资产的价格相关性最高。(4)非线性效应。资产价值之间很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难以在线性模型中得到反映。非线性关系往往是因为产品的内含期权而产生的。比如,许多银行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隐含了一项期权,即客户可以在贷款满期日之前偿还贷款,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该项期权的价值会急剧上升,这种非线性风险必须利用非线性的衍生工具加以对冲。十四、 常见的对冲工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对冲可以在交易所或场外交易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不同衍生工具的价值将随着标的资产价值的波动而变化。运用适当的衍生工具定价模型可以估计对不同价格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常见的对冲工具包括在交易所进行的期货和期权,在交易所外的场外市场(OTC市场)进行的远期合约、互换及其他不同种类的复合产品。(一)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是一个双方当事人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买卖某项资产的协议,同意在约定日期以约定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另一方称为空头。约定的价格称为交割价格,它的确定应该使得签约时合约价值对双方是对等的。远期合约不是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在签发合约时,无须发生现金交换;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时,空头一方向多头一方交付标的资产,多头一方按交割价格向空头一方支付现金。期货合约也是一个双方当事人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买卖某项资产的协议,所不同的是,它在规范的交易所内交易,可以用来对冲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期货合约可以说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相比于远期合约交易,它在4个方面实现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即远期合约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合约对冲平仓制度、结算体系和制度。为了使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交易所详细规定了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条款,并对未必相识的期货合约双方作出承兑保证。期货合约未必制定确切的交割日期,很多期货合约在到期日之前通过建立一个与初始交易相反的头寸进行平仓,而不必进行实际的标的资产交割。期货合约主要有三大类:农产品期货合约、生产资料期货合约和金融工具期货合约。期货合约在到期日的损益状况类似于远期合约。(二)期权期权是一份合约,它赋予期权持有者在约定期限内(或约定日期)按照约定价格买卖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的标的资产可以是股票、股票指数、外汇、债务工具、商品、远期和期货合约等。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种基本类型。看涨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而看跌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期权合约中规定的价格称为执行价格或敲定价格,规定的日期称为到期日或满期日。根据可执行权利的期限不同,期权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前者可以在期权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执行,后者只能在到期日执行。期权持有者向期权的签发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获得做某件事情的权利,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是否执行该项权利。比如,作为看涨期权的多头,在合约满期时,如果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就可以按较低的执行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然后按市场价格出售,获取差价,扣除所付出的期权费后即为净收益;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看涨期权的多头不执行合约,净损失为期权费。作为看跌期权的多头,在合约满期时,如果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就可以按较低的市场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然后按较高的执行价格出售,获取差价,扣除所付出的期权费后即为净收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看跌期权的多头不执行合约,净损失为期权费;期权空头的损益恰好与多头相反。这一特点使得期权不同于远期和期货,远期和期货合约的持有者有义务购买或出售特定的标的资产,合约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是对称的。期权持有者没有强制执行的义务,其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如期权多头的收益是无限的,而风险是有限的,其最大损失为权利金。而期权空头的最大收益为权利金,但损失是无限的。(三)互换互换是双方当事人私下达成协议,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交换现金流,可以视为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主要用来对冲现有负债的风险和降低债券发行成本等。常见的互换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在利率互换中,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若干年的现金流,即约定金额(称为名义本金)乘以约定的固定利率所产生的利息,而乙方同意在同一期限内向甲方支付相当于名义本金按浮动利率所产生的现金流,两种利息现金流使用的币种相同。签订这种互换协议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企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进行贷款是极其有利的,有的企业在固定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有的企业在浮动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但有时企业需要的贷款无法从本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获得,这就产生了互换的需求。互换具有将固定利率贷款转换成浮动利率贷款的效果,反之亦然。货币互换将一种货币贷款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几乎等价的另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它的产生原因也是不同公司在不同货币的贷款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四)复合产品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基本衍生工具可以进行组合,产生各种特定的现金流,以应付公司未来可能遇到的现金需求。在利率互换市场上形成的互换期权赋予买方在未来特定日期执行利率互换协议的权利。互换期货是一种基于利率互换的期货协议。利率上限期权是一系列基于利率的看涨期权,与浮动利率互换相结合,可以使公司在利率下降时获利,并抵消利率上升时的重大利息损失。同样,利率下限期权是一系列基于利率的看跌期权,利率双限期权是利率上限期权和利率下限期权的组合。十五、 建立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安排好企业可以得到贷款的条件。事实上,这是企业与银行就一项期权进行谈判,内容是在某一约定时期内按约定利率融通约定金额的贷款。企业可以在需要时动用信用额度来支付损失。信用额度只能缓解现金需求的压力,因为贷款必须如期偿还,支付损失的负担最终还是由企业股东来承担。此外,银行对企业作出提供资金(尤其是当资金量较大时)的保证,可能会收取一个相对较高的利率。十六、 筹集外部资金如果企业不事先安排融资工具,也可能在损失发生后试图向银行贷款或发行新的债券或权益类证券来为损失融资,以解燃眉之急,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事实上,风险事故发生后,企业资产价值严重贬值,经营状况不稳定,信誉下降,此时企业处于不利的融资地位,但对现金的需求却又十分迫切,从而使得融资条件变得非常苛刻。而一个损失前信誉就不太好的企业,在此时可能借不到一分钱,不论其答应什么条件。尽管如此,从外部筹措资金为损失融资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因为保证企业生存和业务正常进行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十七、 长期债券融资企业的财务杠杆(即负债与权益之比)不会影响企业本身的风险暴露,但会影响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后的生存能力和机会。但是,与完全权益融资相比,负债有其特定的好处。负债融资产生的利息费用可以在计算所得税之前扣除,从而可以产生节税效应。而企业权益融资后对股东的回报,如股利只能在企业所得税之后支付,并且股东个人在收到股利收入时还要支付个人所得税,存在双重征税的问题。因而负债融资比权益融资具有税收方面的优势。此外,负债融资由于筹资程序简化、获取资金时间较短、还款期限固定且不会稀释企业控制权,而对经理的约束较强、可以防止经理过于任意地支配资源,并且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所以很受国内企业青睐。负债融资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首先,由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介入,增加了融资成本;其次,我国法律对企业贷款有较严格的限制,贷款数额也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大量资金的企业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财务杠杆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了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置几道对付损失的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用资本金吸收非预期损失,第二道防线是债券持有人为重大损失提供的保障。对于银行来说,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存款人。当损失超过所有者权益后,企业就可能违约。负债水平越高,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较高的负债率提高了发行新债券的难度。这说明企业杠杆比率越大,风险管理的努力越有价值。换言之,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利用债券融资的优势。目前关于最优的或合适的负债水平尚无定论,但需要大量从外部融资的企业倾向于负债融资,也许是因为这些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具有广泛的规模经济。预期现金流风险不高的企业倾向于保持较高的杠杆比率。比如,房地产企业由于预期现金流(租金)非常稳定,方差很小,可以使用高杠杆比率。高杠杆比率在高风险企业中不太常见,当企业管理层希望保持较大的业务控制权限时,杠杆比率也不会太高。十八、 风险证券化风险管理具有重大创新的一个领域是对自然巨灾风险的规避和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从产生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巨灾证券的年发行量已超过1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亿美元。风险证券化为风险融资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需求分析对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需求分析可以从传统再保险的缺陷和巨灾风险证券化对投资人的好处这两大方面加以分析。(1)传统再保险的缺陷。对于诸如自然灾害等巨灾风险,保险人通常无法依靠大数法则加以分散。这类风险可能几年、几十年不发生。一旦发生,过去几年、几十年的累积盈余都不足以赔付,严重时可能引起企业破产及整个保险业的偿付危机和信任危机。面对这种风险,保险人通常求助于传统的再保险市场。由于再保险人通常在更广泛的地理领域经营业务,其分散风险的能力明显高于一般保险人。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连发生。据Sigma统计,在1970年至1999年中,全球保险损失最大的40起灾祸中有26起发生于90年代,损失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17起中有14起发生于90年代,其中高居榜首的“安德鲁”腿风(1992年8月24日),损失达190亿美元,名列第二的“北里奇”地震(1994年1月17日)损失达141亿美元。这些巨灾事故的频频发生使得保险人、再保险人的盈余急刚减少,对新业务的承保能力降低。损失影响到了再保险人的承保能力,使再保险变得稀缺而且昂贵起来。随着巨灾风险分析模型应用的不断增加,对损失的估计出现了上升的势头,保费也随之增加。从市场的另一面来看,公众对自然灾害的意识以及保障需求也增加了。面对市场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出现了新的将保险和金融联结起来的规避风险的工具:巨灾风险证券化。(2)巨灾风险证券化给投资人带来的好处。巨灾风险证券化或保险联结型证券可以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机会。在一个完全市场中,任何一种现金流均可以由该市场中交易的某些证券组合加以复制。而保险联结型证券的现金流取决于洪水、腿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通常无法由股票、债券等传统资产的组合来复制。因此,保险联结型证券处于非完全市场中。利用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可以证明,将保险联结型证券引入非完全市场,可以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偏好,构筑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资产组合。更为直观的解释是,保险事故的发生与股票、债券市场的回报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保险联结型证券属于一种高收益证券,投资于此类证券既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又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随着这种交易成本的不断降低,投资人会越来越感兴趣。(二)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避险工具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形式包括巨灾期权、巨灾债券、保单条款与相互制、巨灾权益卖权等。(三)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运作方式证券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风险,而不仅仅是巨灾风险。巨灾风险承保能力的严重不足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率先发展。保险人向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发行巨灾风险证券,将筹集到的资本用于设立一个专门的再保险机构,称为“特殊目的机构”。类似于一家自保公司,然后由它向母公司出具传统的再保险合同。整个交易过程通常涉及4个经济主体:投保人、保险人、特殊目的机构及投资人。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是通常意义的直接保险业务。投保人按合同规定预缴或分期缴纳保费,保险人自合同生效之日起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如果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约定保险事故(如财产损失、身故、残疾、医疗事故等),保险人遵照补偿性原则给予理赔,合同因履约而终止,如果保险期限内未发生约定事故,合同期满终止。保险人与SPV之间缔结的再保险合同通常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的行业损失指数为参照标准,当实际损失指数超过约定值时即保险事故发生,SPV就提供相应的补偿,否则合同期满终止。通过这一交易,保险人相当于购买了一个买入期权。当保险人对投保人进行赔款时,SPV未必需要向保险人补偿,只有当原保险业务的损失金额累积到一定程度,保险人的资本和盈余难以承受时,才会行使买入期权,得到SPV的支持和补偿。SPV与投资人签订证券交易形式上类似于普通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但预期现金流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合同中定义的巨灾事故没有发生,或保险人未行使买入期权,利息收入将高于纯粹债券;否则,得不到任何利息,部分本金甚至全部本金都可能丧失(取决于所投资的证券类型)。当SPV将剩余的资金偿还投资人后,整个风险证券化交易宣告结束。通过这一运作方式,保险人的巨灾损失能够得到完全或足够的保障,投保人也因此得到完全或足够的保障,投资人承担了巨灾风险,其好处是得到了较高的风险报酬,并进一步分散了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欠发达,基础设施、政府监管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分散风险面临着种种制约因素,比如巨灾证券化的交易成本过高,巨灾风险证券的流动性难以保证,巨灾风险证券化的透明度限制、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资信评级机构不够发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