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流风机行业企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7326712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流风机行业企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射流风机行业企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射流风机行业企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流风机行业企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一、 我国新风系统市场竞争格局我国新风行业仍由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外资企业主导,远大、绿岛风等国内领先新风设备厂家亦表现出色,但整体行业集中度不高,中小品牌众多行业尚未洗牌。随着马太效应的逐渐显现,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新建新风类产品生产线将为应对后续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奠定产能基础。现阶段我国新风系统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主要生产厂商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这些地区配套设施齐备,供应商资源丰富,物流体系发达,区域内竞争企业较多。新风系统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2021年新一线城市住宅新风系统市场规模占比4254%,二线城市市场规模占比2585%。新风行业还未经历洗牌阶段,集中度有待提升。目前国内新风行业企业数量有600-800家,中小品牌偏多,行业集中度偏低。我国新风企业根据年销售额可以划分为三个梯队:1、第一梯队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包括松下、大金这类涉及新风业务的外资综合性企业;百朗、兰舍、造梦者等外资专业新风企业;远大、环都、绿岛风等内资专业新风企业。这类企业研发生产水平高,销售网络广泛,品牌知名度高,竞争优势明显;2、第二梯队的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包括爱迪士、迈迪龙等外资专业新风企业,皓庭、霍尔、普瑞泰等内资专业新风企业,美的、海尔等进入新风行业的国内家电企业;3、第三梯队的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二、 通风设备冷却塔和空冷器领域发展情况冷却塔是以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某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来降低温度的装置;基于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冷却塔分为工业冷却塔和民用冷却塔,其中工业冷却塔是现代工业企业循环冷却系统的重要装备,用于工业冷却水的冷却;民用冷却塔一般为大型空调的循环水冷却装置。未来随着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电厂数量的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家用和商用领域建筑市场的活跃性大幅提高预计将会推动冷却塔产品的需求,到2025年,全球冷却塔市场预计将达到485亿美元,冷却塔和空冷器行业应用产品将有广阔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制冷行业的不断发展、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以农产品及食品冷冻冷藏用制冷风机为代表的中高端制冷行业配套风机需求规模持续增长未来在冷库、冷链物流领域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制冷行业所需风机配套产品在行业内也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三、 通风系统设备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一)通风系统设备行业节能降耗技术升级与改造通风系统设备作为轨道交通和核电等大型基础设施、工业、民用等领域重要的基础配套设备,是重要的能源消耗环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要求下,国家出台了强制性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将3级能效作为强制性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生产和使用先进的、高能效等级的风机;同时在国家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中,也将节能型风机、通风机设备(能效等级为1、2级)等风机制造行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了对通风系统设备较高的节能升级需求。通过气动仿真计算和测试数据的收集分析、优化设计参数、选用高效节能的组件、采用变频调节技术改善风机与系统的整体匹配性,此外通过对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提高设备运营管理水平、发挥设备的节能潜力等,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风机运行效率、降低能效损耗。(二)通风系统设备行业产品和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随着中国步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应用于各行业的通风设备除了向高效率、低噪音方向发展外,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相应发展趋势,要求具备配套的高精度数控加工设备、大型性能测试装置以及CFD仿真技术等软硬件。此外,随着物联科技和数字化管理应用的发展,风机的实施运行状态、能耗监测成为新的数字化应用趋势。四、 全球工业通风设备市场趋势从2015年到2019年的过去五年里,全球的工业通风设备市场规模从六千一百三十二点二十万美元增长到目前的七千二百五十点六十九万美元,收入增长率就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点二十八,其增长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下游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带动。而在地理位置来看,目前的工业通风设备的消费地区有北美、欧洲与亚太地区,并且亚太地区是全球比较大的消费市场,在2019年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是百分之四十一,之后才是欧洲与北美地区。全球的工业通风设备市场并不是很集中,大型跨国企业与小型本地企业全球都有,Greenheck,Ebm-Papst,Systemair,TwinCityFan,AirSystemsComponents都在2019年工业通风设备市场里占着全球收入份额的前五名,并且占到全球市场收入份额的百分之三十一。产品的类型有离心通风机和轴流通风机,其设备都是用在建筑,化学,制造,金属金属矿产与其他领域里,就从数量来说在2019年,一般制造业的应用占了主导地位。预测在2026年全球的工业通风设备市场会达到九千四百八十三点七十四万美元,在2020年到2026年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是百分之三点八十九,同时分析师认为这个行业还要考虑目前工业通风设备的需求,前景是一片光明。五、 通风设备在海洋工程领域发展情况近年来,全球新船订单结构由传统三大主流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向五大主流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客船)均衡发展,LNG船和客船(含豪华邮轮)未来市场空间较大。受疫情影响,航运市场出现集装箱船一船难求的现象,各大船东纷纷启动造船计划。自2020年开始,大型集装箱船市场迎来了新的造船高潮。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至三季度,集装箱船新接订单约为去年同期14倍,迎来了井喷式增长。随着疫情逐步缓解,遭受沉重打击的邮轮旅游业逐步恢复,国内外邮轮公司逐步启动了邮轮的制造。邮轮因需保障其乘坐的舒适性,对通风产品的噪音要求极高。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南海开发进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空间开发等相关装备的需求更为急迫,也对我国高端海洋装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的通风冷却产品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六、 通风系统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通风系统设备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轨道交通、民用、核电、工业等下游行业的基础配套性设备,应用场景繁多,其发展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及工业、建筑领域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根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风机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下属会员企业工业产值由2016年度的36195亿元上升至2021年度的598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59%。十四五期间,我国风机行业定位在产品质量、市场定位、专业性等方面进行提升,目标诞生一批全球领先的压缩机、鼓风机、通风机产品提供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行业头部企业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加服务的制造服务商转变,从单机制造销售、向成套设备和服务多元化延伸。根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预计,通用机械行业2022年预计年增速为7%;假设2022-2025年按照年复合增长率7%预计,到2025年风机行业产值规模可达78477亿元,市场规模较大。在轨道交通领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占用空间少、客运能力大、速度快、环境污染小、乘坐体验好的地铁轨道交通成为了各大城市积极建设的城市交通方式。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69条,运营里程8,708公里,车站5,216座。根据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完成投资263万亿元,同比十二五增长11282%,年均完成投资5,2557亿元;其中2020年中国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共完成建设投资6,286亿元,同比增长55%。截至2021年末,国家发改委批复的55个城市建设规划在实施的项目总投资高达456万亿元。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持续的拟建线路投入,为作为基础配套设备的通风系统装备创造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在民用领域,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受城市商业需求、市政场馆需求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因素驱动,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约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2%,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随着城镇化的提升,以及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需求的加强,催生了对包括市政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场馆、机场等大型市政公共建筑的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数据,中国市政建设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014年的23,360亿元增至2020年的28,9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2%,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约33,332亿元。市场将为专业通风系统装备厂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核电领域,核电是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截至2021年底,全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326万千瓦,预计十四五末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工业领域,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由2011年的6758万亿增长至2021年的1412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5%。此外,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条基本方针,在基础工业制造业升级的过程当中将出现大量的工业厂房升级、作业环境升级的需求,推动通风系统设备的市场拓展。七、 新风系统产品周期性在行业发展的周期性上,室内通风系统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行业没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会随社会整体经济情况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在区域性上,现阶段我国室内通风系统行业整体集中度不高,主要生产厂商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这些地区配套设施齐备,供应商资源丰富,物流体系发达,区域内竞争企业较多。从销售区域结构来看,我国华南、华东地区气候相对炎热、多雨、潮湿,当地居民对室内通风系统产品在换气、除霉、除湿方面有更多诉求,同时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因而成为主要销售市场。华北地区受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影响较为突出,当地居民对空气净化功能需求较为强烈,亦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室内通风系统产品主要附着于建筑物,春节期间受建筑施工暂停等因素的影响,产品销量减少,第一季度通常表现为行业淡季。正常来说,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在10到15年之间,不过因为不同新风品牌所使用的配件和技术不同,所以在使用年限上也会有些差异。八、 新风系统产业发展历程1924年,英国大气污染处理专家奥斯顿淳于1935年发明人类首台热交换新风系统,即现代意义上新风系统,标志着第一代新风机的诞生。伴随着人类对室内空气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新风系统逐渐得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现代意义上人类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最早可源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因大规模工业生产所致如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这些事件引发了人类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反思。1946年,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发表DIN1946标准中第二部分关于通风和空调:技术卫生要求的修订案。该标准首次对建筑物通风标准进行了规定,不同于1956年英国空气洁净法案,DIN1946-2修订案标志着人类首次对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新风系统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国新风系统主要经历了产品引进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整合阶段四个发展历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针对住宅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的政策建设较为滞后。但从2018年起,我国室内环境政策密集出台,新风系统相关标准也逐渐完善。2018年,住建部出台了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从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住宅新风系统的技术进行规定。2020年1月,住建部发布了严格的室内环境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其中规定夏热冬冷地区,严寒及寒冷地区等采用自然通风的类民用建筑最小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05次/h,必要时应采取机械通风换气措施。室内通风系统行业的现行管理体制主要为国家宏观指导与协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业自律组织主要包括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下属的风机分会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国家发改委主要承担行业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负责制订产业政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指导行业结构调整等工作。工信部主要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行业日常运行,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下属的风机分会具体承担行业引导和服务职能。协会负责研究制造发展方向,建设行业技术、生产与管理经验交流中心,经济技术情报信息中心、技术经济咨询中心、企业经营管理指导中心和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促进政府和企业的双向融合,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维护行业健康的竞争秩序,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反映企业的意见与要求,促进产品发展、维护产业安全等。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室外污染防护及室内污染控制政策,对建筑物通风换气、空气净化及污染物限值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疫情的冲击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政策趋势。在室内环境标准日益趋严的背景下,各地也陆续发布住宅设计及新建校园新标准,对室内通风换气提出具体要求。此外,随着住建部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和北京住建委居住建筑新风系统技术规程的发布,新风市场的设计、施工、验收等行业标准逐步建立,有助于引导新风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