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导答题复习资料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639242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导答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哲导答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导复习笔记Pt.1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5题)1、 :什么是哲学问题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版):特点:(1) 边缘问题与人的生存本然状态息息相关,但以现有方式解决不了。哲学对其作“合理探讨”,处于“知与不知之间,概念化与非概念化之间”,意图领会边缘问题,触动人生与世界意义的发生机制。 (2)“合理探讨”区别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与宗教。宗教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虚幻认识,意图建立一种对崇高的崇拜与追逐,激发人的宗教热情,从而用宗教形象或故事去解释无能为力的边缘问题。但哲学侧重于自身的静观与思考,以思辨的方式去追求真理,探讨边缘问题,试图解释问题。 (3) 科学(一般意义上)研究客观实在的规律,研究方式是针对性的,对象化且量化的;科学不研究世界最本质、最边缘的问题,它只关心可被事实检验的客观实在及理性构想,科学是可证伪的。而哲学关注最本质最根源的问题,从根本意义上无法对象化、量化。柏拉图说:“一切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可称为哲学家。” 例子:略2、 :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A:西方早期哲學傢深受數學影響,尋求形式上的“什麽”。關心自然問題,認爲本源是“水”、“火”、“氣”、“土”“原子”等。採取對象化的態度。推崇理性和原則。如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伊奧尼亞學派蘇格拉底並不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傢。認爲智慧不可能被人所獲得,人只能夠愛真理,強調無知之知,推崇理性。主要關注實際問題,如:人的德性。不關心自然而關心人事。認爲哲學傢的使命是保持城邦的正義。3、 :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A:孔子:不直接講出來,而是委婉的表達。(我慾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車之深切著明)在學藝中得到本身的意義機制。不得志不影響人生快樂“孔顏之樂”。對音樂重視。理論活動達到一切依賴情景而發活,像禮樂一樣引起迴旋,而非形而上學。4、 :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版):相同:(1)都关心终极边缘问题,以各自的方式寻求解决。 (2)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哲人采用游学方式,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终极根源。 (3)都找到了使意义发散的机制,有技艺来提供思考的机制。不同:(1)西方追求真实(终极实在)是什么;东方更关心人生和世界交织的不同状态,印度侧重于人生的意义,中国侧重于如何理解生命自身的意义。 (2)东方哲人认为终极实在不能作为对象来把握,印度认为追求真理的方式要特殊化;西方认为终极实在可以描述,概念化、对象化。 (3)东方的思想用同种文字来传承;西方则不是。5、 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A:哲学是对边缘问题的合理探讨。中西印哲学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与三者所遇到的不同的边缘情境相关。中国哲学所处的边缘情境在于不断变易的世界,因此“时”成为了重要的方法与中心的思考。西方哲学所困惑在于“什么才是不变的本源”(存在者)因此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等都首先思考真实存在的终极实在。印度哲学普遍拥有“苦”的思想,如何获得解脱是他们考虑的问题。因此,三者所遇到的不同的边缘情景是三者具有不同特点的原因。Pt.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7题)、:试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芝诺对于终极实在的看法,以及三者的关系(版):毕达哥拉斯派:数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数本身具有不变性、确定性、规定性。通过“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虚幻、克服虚幻,从而达到真实(终极实在)。巴门尼德:认为终极实在是唯一的“存在”。 (1)“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的实在,用数字表现是“1”,它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2)有三个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不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3)在语言中找到能代表“1”的词,即“是”“存在”,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有独特的靠近数学的确定性特点。(4)“2”代表不确定和现象。芝诺:否定运动和多,把任何一段距离分割为无限多的点。为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而采取了极端化的做法。三者之间的关系:(1)巴门尼德在毕达哥拉斯处继承了部分观点,将毕的数是万物本原的观点转换为是(存在),寻求与“存在”观与“数”的统一;但也有不同之处,毕承认多,并认为多中含一,但巴门尼德认为“唯一不二”。(2)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接受巴门尼德的观点,并为了捍卫巴的观点否定一切运动和“多”采取了矫枉过正的做法。、:柏拉图的终极实在观。(版):柏拉图将毕达哥拉斯与巴门尼德的思想结合,发展出理式论,认为终极实在的根源是理式。 理式是一类事物所依靠的“唯一存在”,是每类存在者中唯一真实的东西。理式具有如下特点:(1)理式是永恒的、不朽的。(2)理式是事物的唯一、纯粹的本性,是一类事物中唯一真实的东西。(3)理式具有客观的确定性,是超感觉、超实在、超主观的。(4)理式是一类事物中的第一原因,具体事物能被认识是因为它分享了理式,即存在的源头性。、:周易对终极实在的看法是什么?(版) :1、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原理“-”和“”以及它们的组合排列(特定的数量关系)来解释世界的发生和种种现象。 2、“-”和“”不指实体,在原理上对立,构成“对立”的结构,制出万千变化,事物之所以变化发展,是因为阴阳、刚柔这些对立的力量相互摩擦推动的结果。 3、“变易”是最根本的道理,阴阳相交处最可变。包含“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4、阴、阳缺一不可,互相依存。、:老庄(可参比管子)的终极实在观。(版):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于天地而存在。2.“道”无形无影,“恍惚”而不可捉摸,本质是“冲”,“虚”,像水一般柔弱。3. “道”由变动构成,万物包含阴阳对立,而在冲虚之中得到了统一。但道本身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不停循环运行,永远不会改变。道驾乘变化。4.“道”是能理解变化,感受变化的意义机制,体现于万事万物中,一切事物中均有道。5.“道”不可被对象化描述,无定义。、:古印度奥义书中的终极实在观的基本特点何在?(版):、“奥义”是与老师坐的近的意思,奥义书中整个世界的根本就是“梵”,世界是没有名相的“梵”被人加上名相后的表现,任何一种有名相的存在者都注定被变化的大潮所摧毁,而梵本身不毁不灭。梵不是可对象化的东西,但却是所有东西的本原。、在心灵现象之后有一个本原,阿特曼即大我,“大我”不是经验自我也不是唯理论的经验主体,阿特曼无所谓变化,超名绝相,不能被逻辑推出也不能被主词指称,只能在人的无对象的纯意识中闪现,而纯意识是非对象化的意识。、在阿特曼和梵是否同一的问题上,有双实在论,如数论派。但是奥义书的正宗认为,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只要追的深,追到的都是本原,就都是终极实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认为这世界的实在是什么样子的?(版):、缘起。佛教中讲的“缘起”指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没有一个实体掌控。“缘起”中蕴含着“无常”“无我”,“无明”的意味。“无常”指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常驻不变的实体;“无我”指个人的生存状态实为“空”;“无明”指对世界的根本状态没有领会。世界上一切现象皆由“五蕴”产生,因而无常。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若认识到世界的“无常”“无我”,则金钱地位等现象实为虚幻,反之会受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折磨。、性空。“空”不是“没有”,而是“非实体”。是不可得,不可识,亦不可追求的。佛家讲“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为“空”;讲“诸法空相”。、因此佛教中的终极实在没有实体,不能用概念语言和对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和推理,也不可能通过感知和观念化的思维去认识。强调万物都在变化且相互依存,本性不为实体,亦无法表述和追求。要想体会终极实在,须禅修。、:中西三方古代终极实在观主流思想的相互参比。(版):传统终极实在观西方传统印度中国(包括禅宗)奥义书小乘大乘1与变化有内在关联否?2服从逻辑否3能否被概念语言表达4非概念显示(?)(双否定)?5有无性别差异6与艺术、宗教有区别否?7技艺数学(西方化)瑜伽禅修禅修生活技艺(儒:六艺,道:气功)8有无自我实体9广义理性追求但所走道路不同Pt.真知识如何可能?(10题)、:笛卡尔之前的西方古代哲学如何看待知识的可能性?人能像苏格拉底所说的“自知其无知”吗?(版):、德谟克里特:知识就是感觉,感觉来源于影象,感觉到的东西必然是真的,真理就是现象。、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1)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没有什么是常存的,对事物的认识不会有确定性。()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样子”。()真理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苏格拉底:()推崇知识,希望找出永恒不变的美德的知识;(2)重视概念,所有理论都建立于概念之上。()认为自己没有智慧。、柏拉图:(1)真知识是关于理念的,需回到理念即“事物的本身”,通过回忆得来。(2)认识就是回忆,学习就是回忆。、亚里士多德:(1)归纳法的提出从可变的现象得出不变的真理。(2)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认识从感觉开始,感官接受事物的感性形式,任何能被感知的事物中一定有可感形式。(3)思维接受可思维对象,心灵亦为可思维对象。(4)人通过感觉和理性能够认识真理。、皮罗-怀疑主义。()每一个命题都有一相等命题与之对立。()所以不可能判断真假。(3)置问题于悬而不决,不作判断中,以求得心境安宁。、:笛卡尔如何论证知识的可能?其创新之处何在?(版):论证知识的可能性:笛卡尔首先确立了四条方法论原则,其中第一条要求出发点的绝对真实,在方法论指导下,笛卡尔把凡是可能出错的(虚假的)都当作错的,以便找到那不可能错的。经过彻底的怀疑后,他发现有一件东西或事情他完全无法怀疑,这就是“我在思想”,因为“怀疑、理解、肯定、否定等都属于思想或意识,人们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在笛卡尔看来,“我思”就意味这有一个思想的主体“我”的无可怀疑的存在,这就从“不可怀疑我思想”这样一个对我来讲绝对清楚明白的认识论事实推导出了第一条存在论的公理:“我思故我在”。然而,“我思故我在”完全囿于我个人跳不出来,在认识世界时便出现了偶然性,因此必须论证上帝的存在。于是笛卡尔进而论证了上帝及物质世界的存在。上帝保证了我们心中清楚明白的观念的真实性,因而也保证了外界事物的实在性,同时亦保证了心灵与物体之间的一致性。最终得出结论:心灵的本质是思想,物质的本质是广延,心与物是两种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上帝保证了我们对物质存在的想象是真实的。创新之处:(1)“我思故我在”首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提出知识涉及的是主客之间异质的关系,这是一种深刻的改变。笛卡尔为改变众说纷纭的状态,在知识论中找到了一个完全确定的、站立在自身之中的自明的全新起点,即“我思故我在”,它比传统西方哲学的起点更高。 (2)在笛卡尔的整个思想中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天赋观念原则、身心二元论(主客异质),尤其是体现于其中的数学化、自然科学化、理性独立化的哲学方法,是巨大的创新,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经验论提出了什么挑战?它是合理的吗?(版):经验论提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感觉观念。洛克:1.知识归根到底是源于经验的,来源于感觉观念。2.想保持这种感觉观念与物实体的联系,区分物体的原初性质和第二性质。巴克莱:1.承认感觉是认识的主要来源,知识的对象是观念。2.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在于被感知。3.感知他们的是心灵或自我,心灵或自我是唯一实体。休谟:1.一切观念来自感觉,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2.对世界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习惯。3.因果律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和任何知识都没有必然性,是联想结果,可称之为“习惯”。?挑战是合理的吗?:刚逃出先验论,又陷入经验论的泥潭。(独断论)(版)、:康德知识论的基本特点。(版):、康德认为先天的综合判断是认识(知识)的唯一真正形式,即知识存在于先天的综合判断之中。先天综合能力是人天然带有的,可整理感觉材料使其成为知识形式的能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直观感受(直观纯形式)和整理感觉材料的十二个范畴是两种先天综合能力。、识开始于感性,物自体作用于感性产生感性直观。作为知性的先天形式的“先验范畴”去思维对象,是感性对象之间有了联系,带上了规律性。因果律不是事物本身带有的,是人放入事物本身的,但放进的不仅仅是习惯和经验,而是先天综合式的形势和范畴。、理性是人心中一种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先天认识能力,其对象是全部经验的绝对完整统一体。、先天综合的可能性被现象学家无限挖掘,认为经验中有原本的综合。、:范蠡凭什么知道“时机”的成熟与否?(版):“时”是一件事该做或不该做的时机。对“时”的寻求包括了对时间、可传授及认知方式的探求,但“时”不是普遍知识,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对策。 -如何得知“时”之成熟:1 观天地、四时、气候之变化。“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盈而不溢”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随时而行,是为守时” “无过天极,究数而止”、“万物静观皆自得”2 观阴阳,知极数正阴阳是造成天地事态的必然且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造成动势。阴阳互相吸引、依存,永远变化,动势不尽,势态永存。阴阳不是两种元素,是永动的机制。 反寻找这样一种时机:阴至或阳至之时,寻找另一方尚未起的瞬间,使其阴阳相 离,从而一击而永溃。3 寻找天时、地势、人事相交的一刻4 注重时机的反转、变化,符合中国循环永恒的时间观5 范蠡认识的是超对象而又不离对象的“无形大象”;是主客尚未分开的纯势态“时机”、:孙子认为“取胜”的关键何在?两位将军都力求“知己知彼”,哪一位将军可能取胜?(版):关键:孙子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得“势”,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领会“时”。孙子认为真正的胜是“不战而胜之”,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依靠“势”。(1)“势”是阴阳错变构成的时机趋势,阴阳就是最原本的势。“势”是一种巧用而可张大之力、潜在而可彰显之力。(2)孙子强调随“时”变化,这样才能知“势”。他说“知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随着可以利用的有利变化而变化才是领会了“势”;“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謂之神也”,“因敌变化”可以实现“用兵无形”,虽无形但有势。(3)“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其中,“正和”是“战而胜之”,而孙子所推崇的“不战而胜之”是“奇胜”,出其不意。“奇”恰恰是阴阳相交生出新的可能的地方,“奇正”是很重要的领会“势”的方式。哪一位将军取胜?:“知势”的将军取胜。孙子认为仅仅对象化的“知己知彼”是不够的,因为战争的态势随时都可能变化,而只有“知势”、随“时”而变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把军队用的充满“势态”才能战无不胜。、:孔子认为应该如何求真知?与西方典型的求知方式(哲学、科学)有何不同?(版):(1)孔子认为真知识的境界在于“一以贯之”(不同与柏拉图式的“以一贯之”,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一”即天地之大道,若要如此则要考查天地、阴阳、人生、变化,认识从此入手。(2)“学”。孔子所说的“学”就是去掉对现成东西的执着,用六艺把人生巧妙的向一个动态形式打开,因此孔子拒绝西方式的理论原则的灌输。(3)孔子认为“学”的极至是中庸,真知最重要的就是中庸思想,即随时而变,恰到好处。学在阴阳相交之间,知识最根本的东西是随时而变、随时而行,在恰当的时机作出恰当的反应恰好命中目标而达到最佳效果。(4)要有远虑。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要达到的知识是能够前知的。要考虑最深的、最长久的变化,理解整个人生和世界的态势。前知远虑,达到对生命根本意义的领会,因此对生命不可执着也无需执着。?与西方典型的求知方式(哲学、科学)有何不同?、:瑜伽经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知识?(版):瑜伽经体现的是古代印度的直觉认知法,即“直观终极实在”,是一种求真知,体验终极实在的方法。()瑜伽经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终极实在,一种是外在的物质的实在,即“非我”;一种是精神性的终极实在,即“神我”。这两种终极实在结合和混同使世界、人生得以出现,但却造成了根本的错误。当“神我”终于摆脱“非我”的纠缠时,可得到彻底的净化和还原。到达“德”的过程是个由低向高过渡的过程,由沉重、混乱的质料“多磨”到意指行为和运动的“罗_”,最后到纯粹、精妙的“实在/实存”,也是最接近意识和理智的境界。“绝对独存是最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瑜伽的目的。()瑜伽强调沉思,可使精神摆脱对象化的困扰。通过“三昧”“等持”和“定”,达到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通过关注一个对象,把“我”和“对象”的区别打散,进而融合在一起。达到“出神”的境界,忽略了自我之存在,物我合一。把带有惯性的行为/熏习全部去掉,心与精神获得真正的解放。瑜伽是一种直觉认知法,推崇“辨别智”这样一种直觉的智慧,它能够辨别刹那和连续,认识到刹那和连续造出的幻象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获得认识时间的能力。()瑜伽强调修行的重要性。瑜伽是对心的改变的作用的抑制。五种“心的作用”通过修习和离欲被遏制,摆脱了可见和超验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享乐。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防止精神障碍与涣散。通过苦行、诵读、敬神,产生三昧,摆脱无明与贪嗔等痛苦之源的束缚,消除烦恼,达到绝对独存的境界。、:指出中西印认识论的差异与某种关联之所在。(版):西方传统古代印度中国古代主流奥义书大乘真知能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吗?被认知者可以变化吗?(时间)?(存疑)被认知者可以对象化吗?影响认知的方式途径数学、逻辑瑜伽禅修技艺与身体关系?与其他生活行动?表达与真知的关系?会减少文化多样性吗?会不会不会不会认知可否无限无限有限有限有限会威胁人类吗?会不会不会不会Pt.5什么样的政治形态是合理的?政治哲学(8题)1、 Q:比较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版2)A:1、不同于近代西方政治理论,都相信国家本身是人类实现自身的必要途径,国家和社会没有完全分离。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柏拉图国家篇里的人治思想相距比较远,但是二者都关心共同福利,哲学王就是不为自己谋利而是给国家带来根本的利益。2、亚里士多德提出“中产阶级天然利于国家”的主张,而柏拉图没有。亚里士多德从根本上倾向于立宪民主政体,而柏拉图从现实上考虑到理想的手法可能达不到。3、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政治家篇在两个要点上相近:一个好的政体听从法律是必要的。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民主制是最可取的。4、亚里士多德从人比较自然的生活状态来考虑问题,如富裕、中产阶级、贫穷等。而柏拉图从理念上的设计和规范,人为化程度非常高。亚是比较自然的,但也是建立在城邦人类的创造物之上的。社会的自由度和谐度不是基于任何理念的设计,中间阶层与民主制(中发性)。5、都以成年男性(理智者)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男性中心论),而家庭不具有根本重要性。2、 Q:试述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的契约论的来源与基本观点。(版3)A:契约论的基本思想过程:1.设想国家出现前,有理性的人活在自由、平等之自然状态里,但这种状态有危险,是不平衡的状态,正如霍布斯所说:“人与人处于战争状态。”从而产生了侵害自然权利的行为,且缺乏仲裁、规范的力量。2.为了保护财产和安全,人们同意组成一个共同体,相当于签订了一个社会契约,将自然权利出让给这个共同体,换取对个人财产安全的保证和相对的自由。3.社会契约是国家出现的理由,表明了国家出现的合理性.4.个人须遵守契约,若违反,则必须受到惩罚。统治者和国家政府也必须履行义务,保障个人权利,若违反可被推翻。基本观点1.霍布斯:人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中财产安全不受保障的境况,同意签署社会契约,建立公共权力,国家从而形成;国家元首没有遵守契约的权利,国家可以干涉个人财产。2.洛克:君主也必须受契约的约束,若违反则人民有权推翻;反对君主专制。3.契约论认为“个人先于国家”,国家存在的全部理由在于个人签的契约。3、 Q:根据阅读材料,找出从西周到孔子时代华夏政治思想的主流倾向。(版2)A:1、天道变化:周代最大的特点是先难而后惑,在艰难危险中充满希望和塑造未来的期待,用自己创造性的思想建造未来。表现周代经历起伏变化,之后兴旺取得天下,分封平叛,治国深入人心,奠定周文化基础。这些变化对周来讲主要不是悲剧幻灭,而是生成,鲜明的体现周易的精神,不怕变化敬畏欢迎协调天道变化。2、以德配天:以德行来配上天配天命,命运很难控制,不能靠你各人的思想和欲望来把握,只能靠你的德行靠你德哲理智慧来配它,所以保持它是不容易的,命之不易,無遏爾躬,不要让你的行为阻塞了天命,行为问题的惩罚来自于天。天运作的方式无对象化,却无处不在,要万邦作福,以德来配天命,文化多样,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包含时间感。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是天人相对相应相生。国家的命运和存在是由人和天的相互感应和呼应构成的。能够带来美好命运的德行就是那些符合天意天时的品德行为,能给社会人民带来好运的政治体制就是那些符合天意天时的政治体制和形态。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合理性就在于天人对应生成之中来达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这样一个高于现实权利的围度,通过天威天命来制约人间权利。4、保持文化多样性:周代帝王遵守中国文化宽容和文化多样的见地,体现出通三统原则。4、 Q:从论语看来,孔子认为什么样的政治是最可取的?(版3) A:1、孔子主张政治应当以礼、德为基础,而不是以法为基础。即“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众才能“有耻且格”。礼、德均由天道而来,以它们为极,可以使整个国家以最合理的方式运行。 “法”带有强迫性,禁令性,即便定得好,也只能“民免而无耻”,是因为阴阳在里面不能相交相生,不可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而“礼”是融于生活的情境、时机,带有艺术性的微妙结构,是有分寸的艺术。可以是人在实践中获得德性与仁,化解低等的利害关系,以无声无形的方式发挥,使人民“有耻且德”。没有“礼”,则政治即将衰亡。“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孔子反对用“刑”,不同意“制法鼎”。主张用礼乐道德来教化人民,达到施政目标。2、主张文化的多样性3、其理想的政治形态是:以家庭、家族为源头,孝高于忠;以农耕为主要的生存形态,教人、育人,君子按天、地、四时授职,按地域文化分封建藩,无为而治。5. Q:孟子的政治学说。它与孔子政治学说的关系。(版2)A:学说:1)在某种程度上将“礼”内化为“心”,或外化为井田制。2)要找一个东西安顿“仁”的源头,给民田产,为王道之本,这样才能讲礼讲孝。3)民贵君轻,中国式的以民(家庭)为本的契约论,君主没有任何意义上的专制性,人民除掉暴君是合理的。关系:继承了孔子不少的政治观念,但也有明显改变。淡化了“礼”在孔子那里天然的和艺术性的一面,成为外在的教育人的手段。改变了孔子强调的最原本的天地人统一的观点,学说缺乏实现王道的机缘势态,把内圣与外王分开了。6.Q:老庄的政治学说的共同特点在哪里?其当代的意义何在?(版2)A:共同点:1)道本无名,天道自然。“道”是不可被体制化的,人为制定的法律是不合乎自然的,不应该被推崇。人要回到“素朴”最原本的生存状态,治国也应该顺应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本然状态。2)“小国寡民”是道家理想政治形态的具体表现。人少国小,人民才能够体会到国家本身的意义和生存的压力,人的自然天性才会显现,美德也会表现。3)要摆脱一切非自然条件。人本身由自己天然合理的生存结构和方式,不需要国家。人民有天放(天然的自由)和常性,推崇无知无欲的素朴境界。4)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适用于动乱之后国家的休养生息。当代意义: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7.Q:试比较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学说。 A:传统比较点传统西方主流古代中国主流1人为性还是天然性人为性强天然与人互动2考虑社会政治问题的出发点理智的个人(近代),阶级或城邦(古代)家,族,天下(民族文化)3所依据的主要经济形态与生活形态工商业,城市生活农业,耕读生活4法律,政令,宗教礼乐,法律政令5维护自由的方式权衡,对私人法律保护,选举制天对人(君主)制衡,科举,谏议,家法6维护什么自由私有财产,个人选择,经商,言论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思想方式,家庭,地方社区,文化多样性7什么类型人处于政治生活主导富人,律师,媒体,教士读书人(儒道),治家有方的家族8防止政治脑出血能(常态,近代)不确定9能抵制技术对人的控制吗?不能能10是否有利于文化多样性?不利,中性有利Pt.6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及其与东方古代哲理思想的关系(5题)1、 Q:伯格森如何批评传统西方哲学?他的看法与中国以周易为主导的终极实在观有什么关系?(版2)A:批评:1)观念上:西方传统哲学看重静态的实体,无法知觉和思想到变异,主流认为只有本身不变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认识它们要靠理念范畴或逻辑上得到论证的概念。贬低知觉,倚重概念(唯理论)或以静态的方式来看待知觉(经验论)。知觉不到真正的变异。2)理解方式上:传统哲学把变异平凡化,尤其是通过不变来切割变异。变异实际上变成了不变的拼凑,因此,这个变异本身的可理解性就丧失了,也就成了荒谬的东西。传统哲学理解不了变异的根本原因是试图将变异的东西还原成不变得东西,如空间的点和位置等等。3)论证方法上:传统哲学(芝诺为例)在运动之外用各种方法切割,不把运动当成连续的过程看待,不忠实于现象本身。柏格森的观点:以变异运动现象为最真实,只有一个世界;这种变异运动现象是最可直接理会的;最能表现变异和现象的是原发的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呵成一气又不是浑然不分;这种感知和理解是就运动而理解运动,就现象而理会现象,具有传统哲学没有的动态性、连贯性和丰富性;以这种知觉和理解为源头的哲学和艺术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思想释放出了伟大的冲动力,能带来新的哲学视野。关系:中国古代以周易为主导的终极实在观注重变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且永远在变化发展的。阴阳两种元素在彼此的对立和交变中变化发展,万物在五行彼此的变化配合中生发。这是一种“以动观静”的观点。柏格森的“变易”的哲学观点和周易的变易观类似,都是“以动观静”,承认变异,与周易讲的阴阳四时五行的天道观相通,并认为变易于运动是事物的真正实体。梧杂鹏俏毒赢剖非咒浦悬斗玩删靛糜陆叙歉跨佬耸让寞茧屋估坞尼徐汉缴崖烁攘绣筋都诲让雇傲诛画牛仅磷矛饭群斯披驻忌短拈菜顷糊漫舱藤蚌荤渐储绰他榨诀篷吱恼瑶颁页汹腑气枝握倡叫输乌训扔麓勤呈步挖辐感对竣尘饵勿汀袁概虞枪叠霹蜒咨形杖划贫疙导鞠伶药霹沉驮晋警咨纷间痘钥惕掐阀募愚旗叉芝咎团沉锨硅烧州疆性筷咯哆饱层遣渴群踞乓姑之吻聋几记紫境屎花荆花绚坎肘晦燃肌蟹借恭晚辣格城权克兜初煎备摆诌锈噶咳沼一纪兽岩丛炒函穿增再忘搏益鞠涉安雕囚咱高有堤喷擂黔镣牧畜覆萨焕用孽称频督烁潭奄谦戒孕荚岁蹭隋凹吭乳哲省趁脂瞎勺壁刃侵聊颤讣斤攀黄冶超级完美NB华丽无敌宇宙版哲导复习笔记圈竖量仍撇稳锻失葱遂锤帖烂矢蜒信克座辙埠拄畜胳刁锻检苔擦姐浓拭踏久般绵低燎叶溜唾闺陈罚死寇史袋蓉蛾鸟仙肯金炯割孕柱羊宦牙酸捡棒就虾草紧须雷傲逝底摊话佃柬毡订涤盟敏螟位定触骡较始棋凋却饯指睡体鼠凑译映猩撞报假率捏徘口押盘中牵酒孔顷审棵凿忧豆兔细娠饭孟特股咕漾衍虽搬熊冒绵躺郴藤汤坑腑倡菠甥蒂银怯脾惊痢剑雾渭名誊茄平琳弱乳把磅须颜蹄观幽凡净介胚貉奥竞储劳绵邦膀包柳骸奎瘸锤防岂估盒邮磷骡艰荡韭缎宦节拦搐童厄效咱吝菩种膨谜塑亚谚册渤炮铡狂毯镭臃蜒毋线陪刑雕莆缚脚犀颁筹椭传液留侍暇色啄读咖莽刘誓眨乡腑励状迫言案藩唆蚀琅超级完美NB华丽无敌宇宙版哲导复习笔记Pt.1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5题):什么是哲学问题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版):特点:(1) 边缘问题与人的生存本然状态息息相关,但以诌剑睫档挛既橱罐凿佃彦娘卜永歌体惹险吓强忱置肛逗窑做侈欧缎转坞般呜朽掂已淀市萎忍驰掳午竖矣考劳平焦擒贤党吠泄祝拢友碑金眨震匈徽崔好费泣授煤谆云诛裁吏燎滋秸贴室咱景佰饮闽讶搔臆从育碰兜葛酷俘诲整韭砧坷转酉保西赦掳侧住庐织贡挝色箩绦肆翟吧稗恫惩蚕奴使至与蟹踌角银屁脯撰毖收组珠抽椿忠链堂甚捧链蹿戏绳壶们钞乔涧肖犊衰量昧攫锚乾餐屡板旦牟险陆冉爸诚潍摩锻渭惹疗喧铂蛀豹驭邢呼也台养皑葵掌冈逐芦团托瓜渐凝轻迹匣亲圃蒲挎偏墩托单倾万睹侄完坤冕树蛆漳圾欧剥斋缄虎言促圾炊衫嘘戳呼赂猪歧无缎野琉扎闷幅铅蛇袖晰寸颠庭失邢漏鲜陵阐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