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仪器存储技术综述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9437864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仪器存储技术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仪器存储技术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仪器存储技术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仪器存储技术综述地球物理勘探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等一系列的技 术与工作。在整个系统工程中,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地震数据,也即地震数据是地球物理勘 探工程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经济有效地保存地震数据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地震数据 也是一种信息,它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介质,这就涉及到地震数据的存储。一、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发展历史作为地震勘探仪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数据存储技术也一直随着地震勘探技术、 计算机技术、工艺材料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按时序和技术特征 将地震勘探仪器划分为六代,那么按存储介质和技术特征相应地可将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划分 五个主要发展阶段与类别。这五个发展阶段既是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历史,也是通用信 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轨迹。1、感光纸存储技术最早的地震勘探仪器是模拟光点记录仪器,它将采集的地震数据(一般不多于24道)通 过感光照相技术,以波形方式在感光纸上绘图。也即最早的地震数据是存储在感光纸上,此 后的资料解释工作直接在记录纸上进行。简言之,此时的存储技术实质上就是模拟照相技术, 所存储的地震数据是一次性的也是不可共享的,这对于高投入的地震勘探无疑是一种浪费。 为此就需要寻找新的存储技术,这便是模拟磁带存储技术的由来。2、模拟磁带存储技术模拟磁带存储技术对应的是模拟磁带记录地震勘探仪器。由于感光纸存储技术无法实现 地震数据的重复和共享利用,地震勘探仪器设计制造者自然就开发了具有记忆且可再现的磁 介质存储技术,其做法是通过磁鼓将地震数据以模拟电流方式直接写入磁带,也即磁带上存 储的是以连续变化的磁通量表示的地震波形。这种存储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地震数据的 长期保存和共享利用问题,但模拟磁带存储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因为磁带上存储的是模拟 的地震波形,那么随着读取次数的增加,就可能因磁粉的脱落和再次磁化等而改变原有的磁 性,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震数据失真甚至完全不可利用。因此模拟磁带存储技术只解决了地震 数据的长期记忆问题,但没有解决地震数据的长期保真问题,为此又发展了数字磁带存储技 术。3、数字开盘磁带存储技术早期的数字磁带存储技术应用的是0.5英寸宽的9轨开盘磁带,它对应的是14或15位 A/D转换器数字记录地震勘探仪器(主要是第三代和第四代)。这种存储技术的核心是在地震 数据记录磁带之前,通过模/数将其转换成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然后地震数据再以“0”和 “1”两种状态记录到磁带上。由于磁带上记录的是磁通翻转或不翻转两种状态,而不是连续 的磁通变化,所以不怕干扰也不怕磨损,也即不会因重复读取磁带信息而导致数据失真。因 此数字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地震数据长期保真问题。地震数据到磁带的存储或读取要借助特定的装置,这种装置就是俗称的磁带驱动器(磁 带机)。数据记录和读取的效果与驱动器密切相关,为保证正确无误地读、写数据,应该定期 地调校驱动器,主要包括张力传感机构、读写电流和灵敏度等。只有当驱动器工作在合适状 态时,信息的读和写才有可靠的保证。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开盘磁带存储技术带来的困难。为了使磁带上的磁通变化与写数据流建立对应关系,也为后续数据的正确读取建立还原 模式,数据在记录之前要进行特定规则的编码。早期的编码为反相不归零制,其记录密度可 达800bpiu。为尽可能在一定长度的磁带上记录更多的信息,此后又发展了相位编码制,相 应的记录密度可达1600 bpi。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数据以字节为单位经奇偶校验同时记 录到九个磁轨,这样做便可以在发生错误时通过奇偶校验来检测读取数据的正确性。采用调相制编码后,虽然记录密度提高了一倍,但仍不能满足野外地震数据量日益增涨 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反相不归零制不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成组编码(GCR)记录技术。这 种技术的实质就是以轨为操作对象将一个字节分成两组,并作4位到5位的转换,转换的规 则是使记录数据不能出现连续两个以上的零。由于连续“零”的控制就可以实现更多的磁通 翻转,使得读时钟就可以“1”来同步,结果是记录密度大为提高,实际达到6250 bpi。另 外,成组编码技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经CRC校验检测任意轨的错误,且最多可同时 纠正两轨的错误数据,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记录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GCR编码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数据的记录密度,实时记录速度最多能达240道/1ms 左右,但因勘探方法和技术的进步,野外所采集地震数据总量也在快速增加,240道/1ms左 右的记录能力就不适应三维地震采集,为此迫切需要有更高记录密度和速度的存储技术。正 是因为开盘磁带存储技术在记录密度、速度和容量方面的局限性,适应不了实时多道(500 以上)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加之开盘磁带驱动器涉及许多机械和电路调整内容,为发展新 的存储技术提供了动力,这便是盒式磁带存储技术的由来。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寻求其它有效 的存储技术,其中典型的且在地震勘探中得到适量应用的就是磁盘存储技术。4、盒式磁带存储技术如前所述,开盘磁带存储技术存在速度慢、容量低、驱动器故障多等问题。为有效地满 足千道甚至万道地震数据采集的需要,就迫切需要研制免调试且高速度、自动化的磁带驱动 器,以及生产更高记录密度(包括增加单位面积内的轨数和位数)和记录速度的磁介质。为 此在地震勘探仪器(主要是24位A/D型的第五代仪器和全数字式的第六代仪器)中引入盒式 磁带存储技术。盒式磁带存储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驱动器技术,二是磁带制作工艺材料技术。 驱动器技术主要表现在工艺结构、自动控制和定位精度方面,而且盒式磁带驱动器引入计算 机程序控制技术,不再需要人工的调试(只需要输入必要的参数)。由于自动控制程度的提高 以及精密的结构设计,就可以保证在更高的运转速度下磁带保持平衡稳定,磁头保持精确定 位。这就使磁带运行有更高的速度且磁头具有更多的轨数(早期为18轨、36轨,后来发展 到128轨、256轨、384轨、512轨等)成为可能。磁带技术主要表现在磁粉的均匀性和载体 的强度等方面,通过采用最新的工艺材料技术,使得盒式磁带的质量迅速提高,也使得数据 的位存储面积从最早的500002级发展到当今的12级,也即记录密度和容量成几何级数地 提高。盒式磁带存储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到了今天它仍然在不断的进步当中。早 期的盒式磁带是3480,其记录轨道一般为18,磁带容量为200MBC视长度不同容量也有差异)。 后来又发展了 3490、3580、3590、3592等,其记录轨数也成几何级数增加,磁带容量也从 200MB、800MB、发展到 10GB、20GB、40GB、60GB、100GB 等。应该说盒式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尤其表现在记录速度、位密度和容量方面, 但与地震数据采集总量的递增速度相比,它还是显得有些滞后。主要反映在,随着记录密度 和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对驱动器的精度要求也就更高,相应地对记录环境的要求就更为苛刻, 甚至不能适应野外作业(如3590)。另外数据存储速度也不能无限提高,当采集数据流达到 一定量(每秒60MB以上)时,目前的盒式磁带速度也满足不了实时记录要求。由于盒式磁带 存储技术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实时万道地震数据采集的要求,所以有关设计制造商正在研究 开发新的盒式磁带存储技术,以适应更高的地震数据流量。与时同时其它相关的存储技术也 相继引入到地震勘探仪器当中,其中富有代表的就是硬盘存储技术。5、磁盘存储技术几乎在发展盒式磁带存储技术的同时,磁盘存储技术也开始应用到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早期的磁盘存储技术,由于受单盘容量(一般为几十或几百MB)限制,大多采用磁盘阵列来 暂存地震数据,当时间允许时再将磁盘上的数据转录到磁带,也即磁盘仅作速度缓冲器用。相比盒式磁带存储技术,磁盘存储技术要简单得多,一来它不需要外加的驱动器(转录 系统除外),所以操作更为简单,二来它直接从主机以磁盘格式将数据写入磁盘,速度快且不 需要作格式编排。实质上磁盘存储技术就是计算机的硬盘数据存取技术,只是地震勘探仪器 存储的是特定关系的地震数据而已。后来,随着计算机外部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个物理磁盘的容量达到近百GB甚至几百 GB,便有了今天的移动硬盘存储技术。移动硬盘存储技术也是磁盘存储技术,只是此时的磁 盘属外置式,可以更方便地装卸和携带。移动硬盘存储可以通过网线或USB接口等实现数据 传输,其存取速度可达几十甚至几百MB/s,这个速度可以满足目前仍至将来实时地震数据采 集的需要。新式的408UL仪器就以网线实现NAS盘记录,而系统四仪器则通过USB 口来实现 地震数据到移动硬盘的记录。尽管移动硬盘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更高的记录速度,但因目 前的最终用户(主要是油公司)还不能接收为以磁盘为介质的地震数据,所以一般还要作磁 盘到磁带的转录。相信随着移动硬盘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人们对硬盘作为最终地震数据 存储介质认可度的提高,或许不久的将来移动硬盘要成为地震数据的主要存储介质之一。二、计算机存储技术掠影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从属于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仪器就是特殊用途的 计算机系统),实质上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计算机存储技术的跟踪应用和简单 再现。宏观上看,计算机存储技术和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方式。实 际上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外部数据存储技术的延伸应用,只是计算机存储技术比地震 数据存储技术在内容上更为广泛,因此熟悉和掌握计算机存储技术更有利于掌握地震数据存 储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存储技术一直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计 算机技术的每一次革命和升级,都会有存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二十年前,PC机的硬盘空间 只有几十MB,发展到今天普通机型的硬盘容量就达几百个GB,同样物理尺寸的硬盘容量增加 了几千倍。计算机的外部数据存储技术种类很多,一般是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存储技术, 这里仅就几种有表代性的且可能用作地震数据记录的存储技术(如磁带存储技术、磁盘存储 技术、光盘存储技术和电子盘存储技术)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以此来分析和展望未来地震 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走向。1、磁带存储技术磁带存储技术是计算机存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几十年来一直保持常胜不衰的势头。 磁带存储技术主要包括驱动器技术和磁介质技术两个部分,驱动器的灵敏度、平衡度、精确 度与磁介质的均匀度、稳定度等共同决定磁带存储技术的记录密度、记录速度和数据安全性 等,所以磁带存储技术是磁带技术和驱动器技术的综合。描述驱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连续传输速度、突发传输速度、平均加载时间、平均访 问加载时间、搜索速度、倒带速度、缓存容量、误码率、磁头寿命、磁轨间距、平均无故障 时间、抗振动能力等。描述磁带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轨迹宽度、记录密度、记录容量、剩余 感应强度、矫顽力、磁带宽度、磁带厚度、磁带长度等。磁带存储技术和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同步发展,也从模拟磁带、开盘磁带发展到今天以 3590、3592等为表代的盒式磁带存储技术。就目前已经实现的技术看,0.5英寸宽磁带的容 量达500GB,轨道间距达5.5Mm,存取速度(非压缩)达60MB/s,记录密度达 6.87kftpmm(168400ftpi/155000bpi)。就已经掌握的线性技术和螺旋扫描技术、AME技术看, 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空间仍很大,不久的将来单盘容量可达4TB,存取速度可达240 MB/s。 就这点而言,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空间能完全满足今后万道甚至数万道实时地震数据采集的 需要。虽然磁带存储技术在存取速度、容量等方面仍有明显优势,但也应该看它存在的不足。 磁带存储涉及驱动器和磁带两个独立元素,二者对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 驱动器对环境要求更为苛刻,在高速(40 MB/s以上)数据流工作下,保持驱致力器平稳和 洁净就成为必须。实际工作条件特别是野外工作条件要做到防振、防尘、防电磁干扰是极端 困难的。因此,随着存取速度、记录密度等的进一步提高,磁带存储技术面临的挑战可能主 要来自工作环境和条件,这也是3590磁带在野外地震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2、硬盘存储技术就计算机存储技术言,硬盘存储技术一直是主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硬盘存储技 术就没有停止过快速发展的脚步。早期的硬盘容量只有几MB,发展到今天,硬盘容量做到TB 级已不是难事。硬盘实际也包括磁盘驱动器和磁盘盘片两部分,只是制作时把二者集成为一个整体,所 以外观上看它是一个部件。硬盘存储技术的基本原理还是磁性记忆,从这一角度看它和磁带 存储技术是同源同宗。描述硬盘存储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容量、平均寻道时间、转速、缓存等。就目前所 达到的最新技术言,硬盘的容量在几百 GB以上,平均寻道时间在10ms以内,转速达 10020RPM3。硬盘的另一特点是便于组合,视需要可以将多个硬盘组合成更大容量的磁盘阵列,只要 条件允许磁盘阵列容量可以无限扩展。作为硬盘存储技术的分支,近些年,移动硬盘存储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全球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大脑之外的信息记忆模式,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已 经不能满足信息爆炸的速度,为此就迫切需要携带和装卸方便且有足够容量的移动式存储技 术,这就是移动硬盘的由来。目前,移动硬盘的容量已达几百GB,存取速度可达100MB/ s。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硬盘存储技术(包括移动硬盘存储技术)在体 积不变的情况下,单盘容量有望超过TB级,存取速度在800 MB/ s以上,这无疑是人类的福 音。硬盘存储技术固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硬盘驱动器就是其中的薄弱环 节。随着记录密度的提高,磁头与磁盘的定位精度也就要求十分严密,也许较大的外力冲击 就可能致使磁头和磁盘位置关系的改变,以至不能按约定的位置关系读取信息。这就要求在 访问、运输和保管期间的任何时候均要有相当好的防振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盘数据 丢失,这也是移动硬盘还没有在地震数据存储中得到推广应用主要原因之一。3、光盘存储技术光盘存储技术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是音像制品。光盘又分为 LD、CD、DVD、CD-ROM、MO等品种,其中大多用来保存声音和图像,真正用于数据存储的只 有CD-ROM和MO等。光盘存储的原理基于光学,相对其它存储技术言,它具有保存年限久(30-100年)、使 用寿命长(10万次)、单片容量大(10GB)、存储密度高(10-100MB/cm2)、存取速度快(达几 百MB/s)、成本低等,此外还在抗振性、环境适应性等有明显优势。极大多数光盘是只读型或一次性写入型,只有MO光盘(MO光盘实质上已超出了早期光 盘的范畴,它是一种光学与磁学原理相结合的新式盘)等可以作无限次的读与写操作。与磁带存储技术相似,光盘存储技术也涉及由光盘驱动器(光驱)和盘片两个部件,由 于光盘是基于光学原理实现数据的存储,所以激光头就是其中的关键部件。光盘存储技术的 主要技术指标有:光驱的读盘速度、光驱的容错能力、访问时间、缓存容量、光盘容量等。 随着精密光学仪器和光学介质材料的发展,光盘存储还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成本、访 问速度、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保持一定优势。光盘存储技术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却惊人,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但因 光盘较其它存储介质更怕机械划伤和挤压,且一旦受伤就不可恢复,所以在地震数据存储领 域还没有得到应用。也许随着光盘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更高机械强度和更好安全性的光 盘将会问世,那时采用光盘存储地震数据也许是更经济的选择。4、电子盘存储技术电子盘存储技术实质上是半导体存储技术,其典型的产品就是当今广为流行的U盘。电 子盘与光盘或磁盘的原理不同,它存储信息的机理是利用半导体的记忆功能。电子盘也是一 种E2PROM,可以无限次地读和写,而且断电后仍可以保存信息。与其它存储介质相比,U盘的体积更小,可以即插即用,也不怕振动和电磁干扰。目前 市面上可购到1GB或更高容量的U盘,但按体积存储密度算,它甚至比硬盘还高。U盘的主 要技术指标有:存储容量、存取速度等。民用级U盘有128MB、256MB、512MB等,其存限速 度主要取决于接口技术,应用USB 口能达60MB/,。随着半导体材料加工制作工艺技术的提 高,U盘的容量会更大而成本会更低,将容量做到10GB甚至100GB并不遥远。可以说,除成 本和价格外,U盘的优势可以超过任何一种存储技术。因为它没有额外的驱动器,所以对工 作环境和保管或运输要求与常规的电子设备一样简单。如果将来U盘的单位容量价格与其它 存储介质相当,那时它可能成为地震数据存储介质的最佳选择。5、数据存储接口技术无论采用哪种存储技术,都必不可少地要用到数据传输的总线和接口,不同的总线和 接口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欲将特定存储技术的能力发挥到极处,合理地选择数据存储接 口技术也十分重要。目前在计算机上广泛应用的外部数据存储接口主要有:SCSI、IDE、IEEE-1394、USB等, 对应的存储方式有磁带、光盘、硬盘和U盘等。关于数据存储接口技术方面的更多内容请参 见有关的计算机硬件技术。三、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只要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持续,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应用就必不可少,因此有效地预测和选 择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方案,便是发展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重要手段。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服务 于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存储技术发展的走向,也即满足地震勘 探发展的要求便是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方案的最佳选择。下面将从地震勘探实时数据采集 流量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存储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分析几种适合地震数据存储的计算机存储 技术发展空间等,来预测和展望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1、地震勘探发展趋势及对存储技术的要求总体上地震勘探方法向着多维、多分量、多道方向发展,目前主要以1ms或2ms采样, 接收道数在5000以内的施工方法为主。按1ms采样5000道接收计算,其实时数据流量达 20MB/s左右,如果是连续采集(如海上气枪作业),就要求存储数据速度在20MB/s以上。根 据地震勘探向全波场、高密度采集方向发展的趋势,也许不久的将来要用1ms或0.5ms采样 10000或20000道接收,那时的实时数据采集流量最高达160MB/s。这就是未来地震数据采集 对存储技术在速度上的要求。大数据流量地震数据采集对存储技术在速度上的要求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基于地震勘 探的特点,在其它方面对存储技术也有相应的要求。首先,地震数据采集是高投入产业,其 最终的成果就是地震数据,因此地震数据的价值特别高,这就求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也特别高。其次,就是野外作业环境相当复杂,尤其是温度、湿度变化大,空气中尘土多且 电磁干扰、振动干扰强,所有这些都要求地震数据的存储技术应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尤其 要有抗振动、防尘土和电磁干扰能力。再者,地震数据需要长期保存(20年以上),且可以 不限次数地重复读取,这又要求存储技术具有长期记忆性和多次读取不损失的特点。另外, 地震勘探所采集的数据总量也十分惊人(通常三维队一个施工季的数据总量能达TB级),那 么要用到的存储介质总量也十分可观,为降低勘探成本就要求存储介质低成本、低价格。以 上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对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总要求。2、几种存储技术的发展空间分析从地球物理勘探对存储技术的基本要求可知,存取速度快、容量大、环境适应性强、安 全性高、保存周期长、成本低,是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实际上,就地震 数据存储言,现行的多种计算机外部数据存储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那种技术也没有绝对适 合地震数据存储的优势,究竟是磁带、磁盘、光盘还是电子盘存储技术更适合未来的地震勘 探,主要得看这些存储技术的发展空间对地震勘探基本要求的满足程度。磁带存储技术一直是地震数据存储的首选,它伴随着地震勘探仪器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 从磁带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实现160MB/S的速度是可能的,也即在速度上有潜力 满足未来地震勘探的需要,另外数据的安全性、存储周期以及磁带的成本等也是物探界认可 的,这就说明磁带仍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地震数据的主要存储介质。磁带存储的最大困 难就是环境适应性和磁带粘连等,由于磁带存储要用到驱动器,在高密度、高速度数据流访 问过程中,任何尘矣、振动、干扰都是毁灭性的,因此如果磁带存储技术能在野外环境适应 性方面有质的突破,就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地震勘探的需要。光盘存储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存取速度提高空间很大(主要取决于接口技术), 存储容量也很大(GB级),更大的优势是价廉、不怕电磁干扰、存储周期长(30年以上),弱 点是抗机械损伤能力差。由此可见,光盘存储技术在某些方面还优于磁带存储技术。移动硬盘存储技术也是快速发展的技术,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性能也越来越好, 尤其在容量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更有独特之处。从发展空间看,移动硬盘的容量、成本、存 取速度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的发展前景可能更具优势。由于硬盘存储的 数据安全性和存储周期有待验证,加之移动硬盘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也要格外防止剧烈振动, 所以暂时还没有得到最终用户(如油公司)的认可。从发展的角度看,直接以便宜的移动硬 盘作为地震数据的最终存储介质应该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电子盘(即半导体)存储技术在存取速度、环境适应性、即插即用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 存储技术不可比拟的,而且随着半导体制作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将来电子盘(U盘)的容量 也会有更大的突破,几个GB或几十GB级的U盘或许就在几年之内问世。从单位体积的容量、 存取速度、安全性等方面,电子盘都有竞争力,唯一问题就是成本,就目前技术言,同等容 量U盘和硬盘的价格差100倍左右,所以电子盘能否在地震数据存储领域得到应用关键取决 它的成本。3、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探讨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地震数据存储介质的容量会越来越大,现在是GB级将来也许就是 TB级。容量大固然可以减少存储介质的总量,便于控制采购成本和节约保管、运输的空间, 但另一方面,当盘的容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没有记满)时浪费也就更大。传统的做法是, 同一个盘不能记录不同测线或线束的数据,在盘容量不大时这样做并不会带来严重的浪费, 当介质容量过大(超过100GB)时,其价格也高(如3592就近1000元/盘),再按传统的管 理办法就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所以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做法和观念也应该有 所调整,那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存储技术的优势。根据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存储技术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空间分析, 未来的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可能是多元的。就当前而言,传统的磁带存储技术可能还是主体, 但随着光盘、移动硬盘、电子盘等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们(特别是油公司 和处理中心等)对这些存储技术认识度的提高,它们都可能成为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主要选 项。特别是电子盘存储技术,如果电子盘的制造成本和容量能达到其它介质同等水平,也许 会成为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首选或方向。当今是技术创新、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地震勘探技术、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等都在同 步快速发展,也许不久的将来还有更新、更有优势的存储技术诞生。这里所讨论和分析的地 震数据存储技术立足于当今比较成熟的计算机外部数据存储技术,应该说还欠全面和深度。 但应该看到的是,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一样,都在按特定的规律发展,只 要能根据物探技术的发展需求及时选择恰当的地震数据存储技术,就可以保证地震数据的存 储更经济有效,这也是撰写此文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震数据存储技术摘要地震数据是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内容,地震数据存储是地震数据采集必不可少的手段。 野外地震数据的存储由地震勘探仪器来实现,且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直接关系到地震数据的安 全和质量,因此地震数据存储技术也是地震勘探仪器关键技术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地震勘探 仪器的发展历史简要地介绍了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并通过介绍当代主流的数字存 储技术来说明计算机存储技术和地震数据存储技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当前主流数字存储技 术的发展空间为参考,通过分析地震勘探采集规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存储技术的要求,探讨 了未来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的基本格局与走向。关键词:地震数据、存储技术、磁带、磁盘、光盘、电子盘 Overview of seismic data storage technologyAbstract: Seismic data is the core of th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ata storage is necessary in th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Data storage is done by the seismic instrument in the wild field, and the technology of data storage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and quality of the seismic data directly, so the technology of data storage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seismic instru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the datastorage technology brief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instrument,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of storage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computer and the seismic instrum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digital storage technologies. Finally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present main digital storage technologies, it discusses the basic pattern and tendency of seismic data storage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o the tendency of scale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to the data storage technology.Key words: seismic data, datastorage technology, magnetic tape, magnetic disk,CD, flash dis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