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院科研优势方向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746183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科院科研优势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科院科研优势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科院科研优势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方向之一: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与资源评价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贾承造贾承造,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汉族,男,甘肃省兰州人,1948年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 士。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与矿产普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0年-1987年,就读于南 京大学地质系,获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89-2000年一直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 研工作;1996年-1997年在美国EXXON石油公司做访问学者;2000年-2004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 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为东北石油 大学构造地质学专业特聘教授。贾承造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研究。他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 探理论的基础,在从事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的工作中,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与构造地质进行了精 湛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取得系列重大进展。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发现和探明了我国最大优质大气田克 拉2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和塔里木气区的建立奠定了资源基础,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加速发展和西部 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查明了 盆地内部结构,确定了盆地类型,是一个统一的大气区,有力地指导了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从而发现了 克拉2大气田,并在世界上首次总结和建立了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理论,为丰富油气理论做出了 重大贡献。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陆上四大油气勘探领域理论,包括前陆冲断 带、岩性地层油气藏、老区精细勘探及新区新领域等,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的油气勘探领域,有力地 指导了我国陆上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大批勘探成果。先后主持过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等多项大型国家科技攻关研究项目,在石油天然气地质、 盆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过多项重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 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陆上石油工业特等劳动 模范和杰出科技工作者。1998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 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铁人成就奖银奖;2000年荣获第九届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年获国家 四部委“九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被中组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之 一;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2人,硕士研究生50人。主要研究人员:贾承造、付晓飞、孙永河、王民。二、依托的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及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CNPC “构造与油气成藏” 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建立和总结了库车煤成烃盆地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地质理论,查明了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 和盆地类型,揭示了塔里木板块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和板块演化史。2、提出特提斯构造带北缘盆地群的概念,指出该盆地群从中亚卡拉库姆盆地向东到塔里木、柴达木盆 地,是一个统一的大气田。3、建立了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新理论,提出了 “构造一层序成藏组合”区带概念与14种模 式,突破了传统的二级构造带勘探思想。4、盆地结构特征分析:(1)盆地剖面、平面结构特征分析技术;(2)构造变换带识别技术。5、盆地叠加变形序列及形成演化历史恢复:(1)构造演化期次厘定技术;(2)构造样式演变序列分析 技术;(3)原型盆地恢复技术;(4)盆地构造沉降史恢复技术;(5)平衡剖面复原技术。6、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分析。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及成果应用(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 等奖2项;(2)塔里木盆地库坳陷一一利用建立的库车煤成烃盆地前陆冲断带超高压大气田形成地质理论,发现 和探明了我国最大的优质气田一一克拉2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40亿方,为“西气东输” 工程和塔里木气区的建立奠定了资源基础,为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和西部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3)我国西部中新生界盆地指出我国西部中新生界盆地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构造背景,证实和发展了 戴金星院士提出的“中亚气聚集域”观点。同时指出西部盆地是以发育前陆冲断带和叠合复合含油 气为特征的小型克拉通盆地,这些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从而解决Bally教授提出的 “中国型盆地”性质不清的难题;(4)渤海盆地、珠江口盆地一一明确了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形成演化过程,为寻找新的勘探 领域提供依据。2、发表的论文、出版专著在地质学报、石油学报、地球科学和地学前缘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检 索25篇,EI检索60篇。主编出版专著18部。研究方向之二:断裂变形机制、封闭性及控藏机理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吕延防吕延防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盖层和断层封闭性研究专家,汉族,吉林省德惠市人,1957年1月生,中共 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1986年获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地 质大学(北京)油田、煤田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 任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兼任黑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分会六届委员会委员, 国际石油工程学会(SPE)会员,大庆石油学院学报主编,石油学报和古地理学报编委。 主持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大科技攻 关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培养博士 10人,硕士 50人。在盖层和断层封闭机理及其 在油气运移与聚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提出了多套盖层与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多项填补 了国内外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对丰富油气地质理论和油气地质勘探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研究人员:吕延防、付晓飞、付广、张云峰、王朋岩、杨勉、孙永河、袁红旗研究人员均为博士学位,职称为教授、副教授。培养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53人次,毕业学生均工作 在油田现场关键岗位,在专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二、特色技术1、断裂变形机制及对成藏条件控制作用:(1)“四图一剥”恢复古断层技术;(2)断裂变形过程砂箱 物理模拟技术:主干边界断层变形特征及原型盆地恢复及其对优质烃原地控制;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及 断坡控砂规律;不同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断裂变形特征、组合模式及断层相关圈闭类型。2、断层封闭性评价及断圈风险性分析:(1)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技术(2)物理模拟和野外露头解剖 综合确定断层封闭临界值技术:不同岩性、不同性质断层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封闭机理断 层封闭定量评价方法;圈闭风险性分析及油水关系预测。3、断裂系统划分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1)平衡剖面恢复技术(2)基于变形叠加关系划分断裂系 统技术:依据断层几何学特征和生长规律分析,按着断裂叠加变形规律划分断裂系统;物理模拟、数 值模拟与油藏解剖相结合确定不同断裂系统在成藏中的作用(二型六类:遮挡断层(聚集断层、变径断层 和穿越断层);通道断层(油源断层、变层断层和调整断层);断裂系统对油水关系控制作用(断失层 位表征及失利区标定;调整作用形成的“互补型”分布模式;断层与砂体配置关系确定主力富油区)。4、断层相关圈闭类型及其评价:(1)断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技术(2)有效输导通道定量表征技 术部:基于断裂带内部的结构、油气向断裂带汇聚模式和断层两盘产状配置关系研究断圈充注规律并进 行分级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及圈闭有效性分级;断裂活动规律及油气保存分级评价。5、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隐形输导体系形成:(1)交叉断层运动学过程数值模拟技术(2)基于物理模 拟和数值模拟断层成因分析技术:多边断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多边断层成因机制及开一合历史;多 边断层控藏机理及隐蔽性输导体系形成条件。6、油气田开发过程“断层问题” :(1)油藏数值模拟中断层传导因子确定技术(2)断层附近临界注 水压力确定技术:古断层分布与河道关系及对小层对比的影响;利用断层两盘压力差标定断层面SGR 与支撑最大压力差的定量关系,确定断层附近临界注水压力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标 定断层传递因子,研究断层对油气渗流规律影响。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及成果应用:(1)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 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三肇坳陷扶扬油层一一建立了 “利用断裂系统找油方法”,提交探明储量5000万吨;(3)徐家围子断陷徐中断裂是主要的控藏断裂,岩性对接是火山岩区主要的封闭机理,天然气沿 着徐中断裂缝具有“此消彼长”的分布规律,有利指导勘探部署;(4)中海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断圈风险性定量评价一一极大降低了勘探风险。2、发表的文章、出版专著在地质学报、石油学报、地球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被SCI、Ei检索40余篇,正 式出版学术专著3部。研究方向之三:油气地球化学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卢双舫卢双舫,国内知名的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专家,汉族,湖北天门人,196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3 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86年大庆石油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获中国石 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田、油气地质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于1988年和2000年赴澳大利亚Cutin工大 和美国TEXASA&M大学访问进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特聘教授, 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省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的学科带头人、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省优秀中青年专家,CNPC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 国家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资源勘查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曾获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省 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为黑龙江省院士之外的首批7名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专家之一。主讲的 石油地质学课程获评2003奶奶黑龙江省级精品课;参加的沉积岩石学获评2004年黑龙江省级精 品课,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 项。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2项,其它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在中国科学、J. of Petroleum 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其中被SCI、EI收录15篇。另主持和参编专著10本,教材3部,主审教材1部。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8 人,毕业18人,硕士 68人,毕业48人,目前在读20人。主要研究人员:卢双舫、申家年、薛海涛、李吉君、王伟明、李娇娜、王民。二、依托的学科和实验室:“矿产普查与勘探”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 省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 室。三、特色技术:1、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其应用2、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及评价标准的研究3、天然气生成过程中碳、氢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4、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理论及技术研究(生物气、未低熟油等)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情况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先后在中国科学、地质科学、地质论评、石油学报、沉积学报、J. of Petroleum Geology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核心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篇。另主持和参编专著10本, 教材3部,主审教材1部。研究方向之四:盖层评价及油气成藏机理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付广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 位,1991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 气田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科研室主任。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特 种油气藏、天然气地球科学编委。主要从事油气藏形成与保存条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盖层研 究与评价、天然气扩散研究、断层封闭性评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等研究上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和优势。修正、完善了盖层的封闭机理并建立相应的综合定量评价技术,依据模拟实验结果提出 了一套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首次提出了天然气扩散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实测天然气扩散系数地层 条件校正技术。先后负责和参加各级别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15项。曾获得省 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合作出版专著10余部,其中第一著者1部,第二著者4部。 先后在石油学报、沉积学报、地质论评、地质科学等30余种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00余 篇,其中被EI收录20余篇。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 博士生10余人,硕士生53人。主要研究人员:付广、吕延防、付晓飞、张云峰、王朋岩、杨勉、孙永河、袁红旗、王有功二、依托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及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CNPC “断裂变形机制及控 藏机理”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建立了一套盖层微观封闭性评价参数的测试技术:利用自行设计的模拟试验装置,利用直接驱替 法模拟地下油气通过盖层运移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试盖层的排替压力。2、建立了一套实测排替压力地层条件下的校正技术:利用实验结果和排替压力定义建立了实测排替 压力饱和介质转换和温度校正的方法,可以将实测的排替压力值校正到地层条件下,使实测的排替压力值 更能反映盖层地下的实际封闭能力。3、建立了一套利用地球物理信息研究盖层排替压力的技术:利用地震速度资料来求取盖层排替压力, 达到研究无井点条件下盖层封闭能力空间分布的目的,这种技术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盖层封闭性的评价信 息,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4、建立了一套盖层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技术:利用费克定律和达西定律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 天然气的能力进行了综合定量研究,这些评价方法使盖层封闭能力的评价更能综合反映盖层的实际封闭能 力。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及成果应用(1)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通过对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研究得到,泥质岩盖层对游离相天然气主要是毛 细管封闭,对水溶相天然气的封闭则主要是吸附阻力封闭,异常孔隙流体压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对扩散 相天然气主要是抑制浓度封闭和替代浓度封闭。(3)通过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得到:排替压力是反映泥质岩盖层毛细管封闭能力最根本评价参数。异常含气浓度是反映泥质岩盖层抑制浓度封闭能力的评价指标。排 气强度是泥质岩盖层自身生烃特征反映,可以作为其替代浓度封闭作用的评价指标。压实成岩阶段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泥质岩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的吸附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其结水溶相天然气封闭作用的 评价指标。(4)通过对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研究得到,盆地内凹陷区是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 最有利构造区,盆地相对大规模下沉的最大水进期是泥质岩盖层最发育的有利时期,浅海、半深湖深湖 和开阔湖坪及泻糊相是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最有利沉积环境,晚成岩阶段的A亚期是泥质岩盖层封闭能 力的最强时期。(5)毛细管封闭是泥质岩盖层普通存在的封气机理。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地质条件 下,是泥质岩盖层成岩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只能存在于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抑制浓度封闭和替代 浓度封闭也只能存在于特殊的泥质岩盖层中,也只能存在于泥质岩盖层成岩演化的某一特定阶段。(6)利用排替压力与埋深之间的函数关系,异常孔隙流体压力与声波时差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异常含 气浓度与温压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泥质岩盖层古排替压力、古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古异常含气浓度的 恢复方法。(7)通过CSFI指数建立了泥质岩盖层对游离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CSFI指数建 立了泥质岩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CSDI指数建立了泥质岩盖层对扩散相天 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8)通过泥质岩盖层与源岩时空匹配关系研究得到,盖源空间分布配置关系控制着天然气在空间上 的分布和聚集数量,盖源质量空间配置关系控制着天然气的富集区域,盖源时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天然气聚 集与保存的数量,盖层的空间发育部位控制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2、发表的文章、出版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EI收录20余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第一著者1部, 第二著者4部。研究方向之五:储层沉积学及油藏地质学一、技术团队学术带着人:马世忠沉积、储层及油藏地质研究专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族,河北省东光县人,1963年3月出 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1989年7月获石油大学(北京)硕士 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获理学博士 学位。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中国地质教育协 会会员,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储层沉积学、储层内部构型(或建筑结构)、微相、构型控非均质性、流动单元 与建模、储层构型物理模型驱油试验及其剩余油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提出了 “短期 基准面旋回层序(小层级)划分、对比、微相识别、空间组合与预测”一整套研究方法;最早提出“油田 地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方法与技术。主持承担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及中海油重大 科技攻关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局级等项目50多项。出版论著、教材7部,在沉积学报、地 学前缘、SPE国际会议等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奖5项,局级技术创新一等奖9项;中 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教师;沉积岩石学获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负责人)。培养博士研 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45人。主要研究人员:马世忠、施尚明、孟元林、刘吉余、张云峰、王雅春、柳成志、刘为付、马凤荣、赵 荣、闫百泉、文慧俭、张雁、秦秋寒、朱焕来、范广娟、孙雨二、依托实验室:“油气藏形成机理及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精细储层沉积学、隐蔽油气藏预测(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2)精细储层沉积学技术(3)隐蔽油气藏预测技术: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划分与精细对比;物源、沉积体系一沉积相井震综合识别及三维空间演化模式研究;短期基 准面旋回层序(时间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及单砂体精细刻画;区域一单砂体成藏、控藏、控产模式及其 复杂区块含油性预测;2、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物模驱油试验、流动单元研究(1)单砂体及其内部建筑结构(或构型architecture)表征技术;(2)单砂体内物性格架及非均质模 型建立技术;(3)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部;(4)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物理模型及驱油模 拟实验与剩余油分析技术:单砂体内部薄夹层及其建筑结构表征研究;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控非均质 模式、流动单元与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大型箱体填砂、人造岩心储层内部建筑结构三维物理模型及驱油 模拟实验研究剩余油分析技术、类型、形成机理、分布、预测及调整挖潜策略研究。3、油藏精细描述、三维地质建模及剩余油分析(1)油藏精细描述技术(2)三维地质建模技术(3)剩余油预测与综合分析技术(4)储量复算与储 层分类评价技术:油藏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研究;相控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油藏开发中后期剩 余油预测与综合分析;储量复算、储层分类评价与优选。4、潜山油藏储层评价及预测(1)古潜山顶面古地貌恢复(2)潜山油藏优质预测(3)潜山油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规律研 究5、火山岩储层评价及预测(1)火山岩岩相识别与预测(2)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及油气藏形成机制研究(3)深层火山岩火山 机构模式研究6、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优质储层预测(1)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成岩相预测技术(2)储层类型与优质储层预测技术(3)钻前储层孔隙度 预测与有效储层确定(4)成岩演化数值模拟与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预测(5)储层孔隙度预测与孔隙演化 史模拟(6)碎屑岩优质储层综合评价及预测。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及成果应用(1)获省部级奖、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2)承担科研项目100多项:国家(基金、攻关)级8项、省部级30项。受到大庆、吉林、辽河等 油田的认可。(3)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一一建立了 “凹陷成藏、岩性一断层控藏模式”,提交探明储量4500万吨; 在吉林大情字井油田、大庆长垣高含水期、三次采油阶段精细地质及剩余油分析、储量复算;徐家围子深 层火山岩、砾岩气田、海拉尔油田等应用,收到很好效果。2、发表的文章、出版专著在沉积学报、地质论评、岩石学报和地质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被SCI、EI 收录20余篇。出版论著及教材11部。研究方向之六:地球物理测井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宋延杰宋延杰,汉族,黑龙江省五常县人,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 地球物理测井专业,1988年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2006年获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 业工学博士学位,教授。曾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副主任,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任测井技术编委。主持或作为主要贡献者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实验室,省基金、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以上各类 科研项目8项,局级及协作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EXPLORATION GEOPHYSICS、中国科 学(D辑:地球科学)、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5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 进步二等奖1项,其它级别奖项3项。主持或作为主要贡献者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教学改 革项目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培养硕士 32人。主要研究人员:宋延杰、王进旗、张美玲、于宝、李鹏举、李全厚、张庆国、徐德龙、陈海峰、唐晓 敏、于英华。二:依托的实验室:储层参数综合测量实验室、油气水多相流检测实验室、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水平井生产测井动态监测技术:以油井生产动态监测技术及仪器研发为基础,研制同轴线相位法 找水仪、溢气型集流伞、水平井产液剖面测试仪、多相流模拟系统,解决了高含水期含水率测不准、低流 量、三相流测量难题。系列产品技术在大庆、辽河及中海油等油井产液剖面测试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复杂储层油气水测井综合评价技术:主要以低阻油层通用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研究、海上低孔渗 砂岩储层测井解释方法与应用研究、低孔渗泥质砂岩储层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及相关解释软件的研制为特 色、通过对多孔泥质岩石导电理论和实验规律研究,首次将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用于研究低孔、低渗泥 质砂岩和低阻油层导电规律,提出了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并将该成果用于陆上和海上油田的“三低” 储层解释,得到好的应用效果。在储层导电机理和电阻率解释模型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基础。3、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油藏剩余油分布技术:采用状态空间解释模型方法、模糊神经网络研究方法提 高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并综合岩心分析、沉积微相、微构造、油藏地质建模和生产动态资料等成果,进 一步确定油藏空间剩余油分布模式及剩余油潜力区,效果得到油田的好评。4、成像测井储层、构造、沉积综合研究:以沉积学、测井学为基础,通过成像测井资料人机交互式 解释,提取出井周岩石层理、层面等沉积构造特征,进而确定井旁构造、沉积相、砂体古水流向等,为河 道型砂体预测奠定坚实基础。5、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及应用研究:基于不同脉冲序列(CPMG、DE)的一维、二维M-P广义逆(截 断法和阻尼法)和共轭梯度(FR和RPR)解谱技术。多等待时间、多回波间隔、多磁场梯度的一维谱分 离和二维谱流体识别技术,该技术克服了油谱、水谱、气谱重叠时常规一维谱识别流体的困难。6、共振声谱法油井多相流检测方法研究:共振声谱法油井油、气、水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研究,重 点是过流式共振声谱法气液两相流动态检测方法研究、过流式共振声谱法分层计量技术研究和共振声谱法 岩石渗透率的测量方法研究。7、储层参数测量技术:以储层参数综合测量实验室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依托,应为ZHCS-II岩石电 参数综合全自动测量装置、HF-F智能超声波仪等,完成模拟地层条件下化学驱、水驱岩电规律测量以及 岩石应力和声参数测量,为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8、电法测井数值模拟及应用:高频电磁波正反演方法、微球形聚焦正反演方法、侧向测井正反演方 法、感应测井正反演方法。研制成功“测井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在反演初值设置、反演迭代步长选取、 反演时间节省等方面形成创新性成果,发表于计算物理、地球物理学报等刊物。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情况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大庆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专利(1)溢气型集流伞:ZL2006201391605;(2)电热导引头:ZL2007201410456;(3)同轴线相位原油 含水率传感器:3ZL2004200540891。3、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核心期刊20多篇,SCI检索6篇,EI检索3篇,论著5部。研究方向之七:地球物理勘探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张明学张明学,汉族,辽宁省建平县人,1962年10月出生,九三学社成员,1984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 油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大庆石油 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勘查技术与工 程专业系主任。现主要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1988年开始承担科研项目以来,先后负责及参加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各4项, 科研课题与油田勘探生产结合紧密,研究工作扎实并为油田解决了许多勘探方面的难题,科研信誉较高; 在成果方面,正式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主要研究人员:张明学、袁子龙、刘洪林、王云专、胡玉双、王开燕、李雪英、石颖、张学娟、刘淑 芬。二、依托的实验室: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1)层序划分对比与井震统层技术(2)复杂构造地震解释技术(3)地震储层预测与沉积微相综合分析技术2、高分辨率地震成像处理及反演技术核心技术(1)多波AVO正演、反演研究通过研究各种介质情况下的多波AVO正演理论模型,分析泊松比、储层厚度等参数与多波AVO效应 特征参数(截距、梯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多波AVO效应特征曲线随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由多波AVO 效应特征参数来反演泊松比和储层厚度。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反演,得出泊松比反演剖面。(2)高分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发展了直接在叠前偏移成像中补偿粘性吸收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该方法通过保证浅、中、深层具有 相同的频带,可在偏移中直接求取等效Q值场。克服了反Q滤波不能处理非均匀Q值场,而粘性深度偏 移存在Q值场建模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在实现对复杂构造准确成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深层成像的分辨 率。3、高分辨地震采集仪器该方向主要从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仪器改进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当前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 集仪器系统的改进提出了根本性改进措施,给出了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和频谱均衡滤波器的电路设计方 案,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对今后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开发设计我 国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的重要理论与技术概括为:(1)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中设置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用来补偿由于球面扩散所导致的振幅衰减;(2)频谱均衡滤波技术在地震数据采集仪器系统中设置频谱均衡滤波器,用来补偿地层对高频信号的吸收衰减;(3)频谱均衡滤波技术的正演模拟技术编制了正演模拟软件,对频谱均衡滤波器改善地震分辨率的性能指标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证明,浅 层到深层所设计的频谱均衡滤波器能够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5070%。四、主要研究成果:1、获奖及成果应用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 等奖多项。2、发表的文章、出版专著近5年共发表文章70余篇,核心27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国际会议论文3篇,专著 3部。研究方向之八:地热资源评价一、技术团队:学科带头人:施尚明施尚明,国内知名地热资源研究专家、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学者。汉族,辽宁铁岭人,1956年10月 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获得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 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球物理 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庆市地热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国际石油工程学会(SPE)会员。施尚明教授长期从事油气田勘探、油气田开发地质储层研究和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 作,近些年来,主持国家、省、市和石油企业各级项目50余项,先后获得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二等奖2项、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进步二等奖2项、省国土资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 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3部。施 尚明教授是我国知名地热专家,通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勘 探开发理论体系,填补了地热领域空白,得到了地热学界高度认可,先后在黑龙江、辽宁等地成功发现了 一系列隐伏型大中型地热田,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有力地推动了东北地区地热产业的发展。合作培养中科院博士生1人,培养本校博士研究生5人、硕 士研究生20余人,培养年轻教师3人。主要研究人员:施尚明、孙小洁、朱焕来、李娇娜二、依托实验室:黑龙江省“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三、特色技术:1、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技术2、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设计技术3、油区地热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四、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先后成功发现了黑龙江省大庆林甸地热田、东风地热田、让西地热田、杜蒙地热田、扎龙 地热田和辽宁省兴隆堡地热田。目前这些地热田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开发利用,每年带来直接利税收入数 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大庆林甸因此荣获“中国温泉之乡”称号,大庆市也把“北 国温泉之乡”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将地热资源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产业做出详 尽规划。在研究成果的服务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在东北地区蓬勃兴起。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土资源厅科技进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