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8746139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柳成栋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 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 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 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 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 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 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 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地方志 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 地方志之一。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 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 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嗣后,晋朝的地理志 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 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 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 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 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成诸州图经 集等。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 的基本依据。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郎茂,字尉之, 恒山新市人。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清代 王谟有辑本。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 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 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 亦名妨女泉。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 女,介子推妹也。”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 灌锦,呆致鲜洁。”记民情风俗者如:“并州,其气勇、亢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骡悍 盗贼,常为他邦惧。”记祭祀者如:“(武安郡)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 臼及程婴二氏。历代相传,号曰祀客。”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758814年)撰。李吉甫字弘宪,唐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 皇县)人,曾任忠州、郴州和饶州刺史等官。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 理著作,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社会民俗亦多记载。如书中载唐宪宗时使人治瓠子金 堤,“值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涨,泛滥瓠子金堤,以为神之所致。王尊率民众,沉白马 祀水神,并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后水涨决堤,吏民皆奔走,独尊屹立不动。 如是,水不久自行消退。”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抗灾过程中的巫术活动。(三)五代宋元时期地方志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五代宋元期间,特别是宋朝以后,随着方志体例的日臻完善,方志记载的内容也日 益扩大。唐以前,方志大多以记载自然地理内容为主,而从宋代开始,方志中人文地理方面 的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括 各州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形成了比较完整 的体例,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风俗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成了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珍贵 史料。我国的地方志,发展到五代宋元时期,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局面。特别是至赵宋体例始备 之后,随着方志体例的基本定型,记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宋代开始,方志由以往偏重自 然地理的记述,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的记述,尤其是风俗文化即民俗文化 日趋受到重视。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含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 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民俗史料。宋元时期全国性的区域志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地方性的方志保存至今的 有30余种。其中周淙的乾道临安志15卷(残存3卷),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100卷, 范成大的绍定吴郡志50卷,均有民俗内容的记述。元代所修方志保留至今的除元一统志残本以外,还有11种。如于饮的齐乘6卷, 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3卷,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15卷,以及熊梦祥的析津志也 都有关于民俗的记述。析津志,元熊梦祥著。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道人。江西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横 冈里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生卒年不详。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方风 俗历史的专门志书,北京图书馆所辑之残本分为18类,其中包括“祠庙”、“祭礼”、“风 俗”、“岁纪”等条,记述元代北京地区民俗事项极为详尽。其中“岁记”包括元宵、端午、 浴佛、腊八节、春节、龙抬头节、踏青节等节俗活动。书中在记述“龙抬头节”时写到:“二 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 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自此后,世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 又如记二月北京市民踏青之俗曰:“是月也,城北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 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这些内容对研究元代北京地方的社会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 史料价值。(四)明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到了明代开始,中国方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对于民俗的记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 明代的方志,非常重视社会风俗的采录和撰述,在现存的900多种明代方志中,大都辟有专 门的“风俗”内容,与此同时,在“土产”、“寺观”、“祠庙”、“仙释”、“镇市”、 “杂志”等门类下,也杂有大量有关风俗的记述。在明代的方志中,较为著名的志书有明成 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下诏纂修的天下郡县志书,“遣使遍采天下郡邑图籍”,志书内 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 军卫、郡县、廊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代宗景 泰七年( 1456年)由陈循等主修撰成的寰宇通志,凡38目,119卷.;英宗天顺五年(1461 年)由李贤等主修撰成的大明一统志,凡19目,90卷。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皆 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编次,分记各目有关内容,是流传至今的两部明代全国总志。此外, 还有各布政使司的“通志”,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著录了山西通志、山东通志、河 南通志等10余种,而现存明代各种通志的数目则大于此,再加上各地府州、县的志书,以 及各种镇志、卫志等,构成了”郡县莫不有志”的方志系统,其中的“风俗”专目,极大地 丰富了当时对汉民族社会风俗的记录和评述。明代方志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崇尚奢靡、炫耀 攀比之风记述颇详。如隆庆仪真县志卷十一风俗考载:“婚丧宴会,竞以华缛相高, 歌舞燕游,每与岁时相逐。”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载:“由今观之,吴下号为繁 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海陆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 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五)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清代,各地的地方志修纂工作重视胜似以往历朝,官修者在体例规格上也多有限定,并 统一体例,供纂修人员参照执行,虽然各地的编写体例有所不同,但大多载有风俗的内容, 亦有将风俗单独立卷者。县志如陇西分县武阳志将风俗列为卷三,置之八目之首;顺治 崇信县志分上、下两卷将风俗列为上卷。但更多的是将风俗列为目,与星野、疆域、山 川、城池、河防、田赋、物产、祠祀、古迹、人物等并置。巩昌县志则将风俗上升为门, 与山川、古迹、物产、建置并列。此外,还有以纪传体记述风俗的,如畿辅通志。但不 论何种体例,对风俗记述之分量则日益增多。广东省现存广东方志600余种,几乎每一种都 有风俗、寺观、学校、艺文等专志。例如高要县志兴宁县志、东莞县志、增城县 志都记载有关蜒户、客民习俗情况,而潮州县志、潮州府志更多有畲民习俗记载。 河南嵩县志则辟有“乡土志”,风俗则是其主要内容。康熙碾伯所志,虽不分卷。 平行列目,其中除“习俗”一项外,尚有“崇祀”、“民祀”等,也是专记风俗的。清代方志对丧礼中的尚巫之风、堂祭之举、卜葬之俗的记载和评述,以及对诞礼、冠礼、 寿礼、祭礼的记载等,亦比前代志书更为详尽。如同治万安县志载祭祖曰:“祭祖以清 明、冬至节为期,每祭必先本醮坟。而后行礼。其族大财盛,能备祭仪者,先日设牌位,日 午省牲,夜间习仪,质明行祭,皆整衣肃冠。主祭者,族长。分献者,房长。引礼者,绅士。 执事者,儒童。总理其事者,头人。祭用三献,门外设燎火,其胙有生有熟,或发胙钱。主 祭、分祭、引礼、执事、头人,另有生胙。秋祭,唯中元节,焚钱不醮坟,鲜有行祭备礼者,有之亦在中元节内。”清代方志对风俗之记述,一般重岁时节日、尚婚丧礼仪,不但记述详备,同时地区分明、 城乡分开,良陋评析。录旧志写新志,亦多有评述与专论等等。生产习俗在过去传统志书中多重物产、赋税、贸易,很少记述农家个体耕织活动。清代 方志中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如乾隆间武宁县志即如此载述:“农民种禾,联里为伍, 最相狎。日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次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迎相唱和,声彻 田野,悠然可听。至若御桔槔,口歌足踏,音韵与辘轳相应,低昂宛转,尤足动人。然往往 多男女相感之辞,以解其忧勤辛苦。”又曰:“山田水出石罅中,性冷而善凝,得石灰沃之, 则泥融草腐。禾苗倍常。人于麦收前后,以答易灰。老少负荷。数十为群,择能呕者一人为 长,高声朗唱,众人和之,昼夜络绎,笑语相随,殆劳而不怨焉。”东乡县志则分别记 有田者、樵者、渔者的劳作特点及换卖之方式。彭泽县志多记网置湖鱼、工习技艺、商 贾贩务的具体活动,且对棉花、夏布、织染、缝纫等亦均有论列。乾隆武宁县志还详记 有饮茶之俗:“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甚。至于僻村深谷,往住专蓄茶法。”山西雍正、光绪山西通志都设有风俗一目。光绪山西通志184卷,体例别开生 面,分为辨方、序世、稽古、纪邻、述事、存人等六门;述事门中有巡幸记、荒政记、大事 记、经籍记、金石记、风土记等。其中之“风土记”专门记述风俗。东北有通志自盛京通志始,而独立有通志则自光绪吉林通志始。两部通志都有 风俗内容。吉林通志舆地志中专设风俗一卷。其中信仰民俗“跳神”全文引录了清初柳 边纪略、绝域纪略中的资料,为研究萨满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嘉靖间西清所著黑龙 江外记卷六详细记载了满族、索伦、达斡尔、汉军,以及流人的生活习俗,弥足珍贵。岁时节日农家之“送穷”,清代方志中也给以注意。同治新昌县志载云:“(正月) 三日清晨,各家净扫堂室尘秽,以爆竹锣鼓送之水浒,曰送穷。”可见,其捕捉风俗之视角 已比前代开阔。清代方志,还重视民间赛会活动。同治会昌县志将当地民人各月赛会, 从元月至十二月,详加列述。各赛会之斋供、酬神、饮宴、游会均记其原委。对社会上的各 类陋俗,许多地方志多注意加以记述和评析,如同治间江西各县县志对流行于民间各地的各 种陋风恶俗,既有记述,又有评析和揭露。丰城县志将所流行之陋俗,概括四项加以评 述:一曰嗜巫,二曰喜争,三曰溺女,四曰暴葬;且评日:“且有溺女以求子者,尤可痛恨。”道光武宁县志还记述乡间利用水力舂米之情:“山中田,高下其区,利于水碓,南 乡尤多。其大者曰车碓,有二、三臼,为屋复之,水自高田辘轳环转,喷薄而下注,而杵臼 自舂,日可熟米四五石,米最精,糠亦有屑碎,唯用一人治筛扇而已。”同治零都县志 和平县志、远安县志及南城县志等,皆如此。此外,如同治安仁县志对土风、农桑、商贾、工艺之分述;相城县志先列历代 文献后叙当代诗文论述本地之俗,再进而记载本地之俗,最后到评析“邑美之俗”与“邑俗 之不美者”;临川县志对前历朝旧志所叙之摘编;新淦县志风俗篇记述终年之占候谚 语;会昌县志土习、民风、女功、农事、工役、商贾、饮食、嗜好、歌谣、祈镶之分目, 以及万年县志之附改葬论泰和县志之附士习书。光绪上犹县志之附戒 溺女文等,均为清代地方志体例之新创。而且有些清代方志还专辟有风俗志,专记风俗, 内容更为铺叙详尽,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之风俗志,长达万余言。其他如同治会昌县志还重视对生产习俗的记载,记有二月播田下种、三月秧针秀茁 竞相栽插、四月塞粪,至六月黄云遍野、大暑前收“百日早”,以及种席草、烟草等具体农 务。此志还对妇女农闲时从事副业,采梓桃,日暴壳裂。篝灯拣仁,或榨油等彻日连宵的活 动有所记述。(六)民国时期地方志中有关民俗的记载民国时期,方志记载民俗有增无减。奉天通志共设20目,礼俗是其一也,而其中的 方言则记述了300年来辽宁语音的变迁。民国黑龙江志稿地理志中专设风俗一卷。其中 礼仪民俗,分别详细地记录了汉人、汉军、满族,以及蒙古、回族、达斡尔等不同民族的不 同婚礼、丧礼、祭礼。民国龙城旧闻瑷珲县志、呼兰县志、绥化县志、宁安县 志同样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汉人、汉军、满族、以及蒙古、回族、达斡尔等不同民族的不同 婚礼、丧礼、祭礼,尤其对满族的风俗记载尤详。这些志书对保存、传承、研究、开发利用 满族风俗起到了其他方志所起不到的作用,在满族风俗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更显得十分珍贵。(七)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的出现民国时期除了在方志中记述民俗以外,还专门出现了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性 质的著作。主要有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和瞿宣颖 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中华全国风俗志,1923年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风俗志专著。 全书分上下两编,共约60余万字。摘选历代古籍、近代报刊及杂著中各省的风俗资料,编选 而成。上编按市、县分别选录,下编以民俗划类汇辑。正文前有一篇论说性极强的作者自序, 阐释了作者对风俗的见解,编著之主旨及编撰之缘起、体例编排等。作者认为:“千里不同 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为千里者以十计为百里者以千计,各自为风,各自为俗。 风俗之不同,未有如中国之甚者也。以中国不同之风俗,数千年来,在统一国家之下,卒能 相维相持于不敝者,其道安在?间尝求之而得其故。盖以学术统一而已矣。自汉武表章六经、 儒术遂尊,佛虽盛于晋唐之际,出世而非入世,不能与儒家争政治之权;所以自汉以后迄于 清季,为儒术统一国家之时期。虽其间乱亡相继,而其由乱而治,由亡而存者,无不揭橥儒 术,以为收拾人心之具。所以不同之风俗,而卒能归于统一者此也。西学东渐,功利之说兴, 儒家仁义之说不能与之相抗,学术分裂,各执一端,于是不同风俗之国家,遂无统一之望矣。 夫求治之道,须因病施药,不呆削足适履。学术既无统一之能力,当留意于风俗之习惯,而 为因病施药之举。”为此,作者为“详考其风俗,乃退而读方志,凡有关于风俗都随笔记之, 释成巨册。”以作“从政者考镜之资”。胡朴安广搜博采各地各民族的各种风俗记载文字,翻检辑钞功夫之大,所涉风俗范围之 广,实乃前所未有。大凡明清以前与风俗有关的书籍均有摘抄,并纳人各省州府县的风俗之 项目中。上编体例近似地方志,对某一地区的风俗只作概貌式的描述。下编排列按类,体式 活泼,有综述,有分述,有议论,粗细详略各异,凡涉及风俗之记载,尽在收罗之列。二、记述好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民俗志是地方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志的主要篇目之一,是古今方志的必备门类。 首先,记述好民俗文化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需要。方志的质量标准,首先是体例完备。方志为 一方之全史,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政治建置、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状况、 风俗民情、宗教、异闻,无所不载,应有尽有,缺一不可。方志又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分,是方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忽视民俗文化变化的记述, “百科全书”将徒有虚名。其次,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体现方志特点的需要。方志的特点 之一就是地方性,亦即地方特点。而民俗内容是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所谓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民风,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在编写方志过程中,写出了不同的民 俗,也就突出了各自的地方特点。第三,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人们生活在社会 里都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也是民俗化了的人。“任何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沐浴着 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而生长壮大的,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生活在民俗文化 里,想完全跳出民俗之外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你跳出旧俗之后,你将又融入了新俗。”(宋 德胤:黑土文化)因此,每个人,既和精神,又和物质,既和社会又和自然发生关系。民 俗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各方面,并相互影响。记述好民俗文化,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 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还是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记 好民俗文化以供轩之采,“观其礼俗,而政治之隆污,民德之厚薄,具于此矣。”编好民 俗志,除了“周咨博采,备著于篇”以外,并“非徒广异闻”,“亦藉以一风教也。”(黄 维翰:呼兰府志卷十礼俗略)。文化的基础是民间文化,亦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 根文化,是文化的土壤和乳娘,是特色文化的源泉。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重 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第四,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真实记录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俗文化发展变化反映时代 主题和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发展、竞争、创新,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历 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出行方式、礼义、节日习俗等出现新的变 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过程;同时,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客观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的反映。精神文化生 活领域的变化反映、体现时代气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无线通讯工具 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联络方式,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交往、联络日益频繁。 再如,小轿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彩色电视、电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和休闲方式;综合型超市、步行街(城)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休闲方式。民俗文化 的新变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五,加强民俗文化变化记述,是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 关系的变革、科技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生活方式 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发生变化。因为,习俗作为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如此,民俗事象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社会生活变化了,有的民俗文化事象 仍旧保留,有的消失,又有许多新的文化事象产生了,许多新的民俗事象补充到旧的传统民 俗中,以适应新的生活需要。三、续编地方志应记述好民俗文化20世纪80年代首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在民俗文化记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在继承传 统方面有所创新。但依然显得不足。大多数县志只在社会篇中设立民俗一章,只有少数志书 单独设立民俗编的。不但层次显得低,而且内容记述也显得单薄。就黑龙江方志而言,惟新 编呼兰县志编纂较好。第二轮修志特别是县区志,民俗文化内容反映得更是不够充分。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从首轮修志到第二轮修志仅二三十年时间,民俗变化不大,而且前志已记, 可以不记。结果削弱了民俗文化的记述。就黑龙江目前已出版的22部县(市)、区志,就有嫩 江、甘南、肇东、肇源、五大连池、绥棱、富拉尔基个县(市)、区志未有民俗的记述,占 出版的已22部县(市)、区志的1/3。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无论在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礼仪民俗、岁时民俗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民俗方面,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乃至根本的变化。人们穿着 打扮越来越趋于时尚,一改服装青一色的局面,款式争奇斗艳,打扮千奇百态,美容化妆已 成为新的习俗。就饮食而言,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食品趋多样化。北方已由小米、苞 米馇子等粗粮为主,改为以大米的细粮为主,粗粮反倒成为稀罕物。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 越来越突出。就居住习俗而言。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城市居民住房日益扩大。农 村一改土坯草泥的平房,已为砖瓦(铁皮)结构的平房所代替。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居房已 变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在一般城镇,也都逐渐在向楼房过渡。就通讯而言,通讯 方式已由传统书信、普通电话电报联络,到程控电话、BP机联络再到移动电话、互联网联 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QQ聊天、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短信等已成为主要联络方式。就 交通而言,高速公路成网,汽车如织;火车提速,朝发夕至;飞机翱翔,遍及大中城市;摩 托车遍及小镇乡村;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快捷。其它物质民俗也 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岁时节令民俗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些岁时民俗,还保留着各民族、各区域的传 统,有的则随社会变革和社会的开放度加深而发生了变化。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为 例,各家要吃“团圆饭”,以往一般在自家举行。近些年这种习俗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相 当多的城市居民改在酒店、宾馆举行“团圆宴”。另外,拜年的方式也有新变化。寄送贺年 卡、发送手机短信成为主要的拜年方式。由于开放程度加深,人员交流增加,以及电视、互 联网普及发展,西方节日也传入中国,如过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在中国大陆开 始流行。人生礼仪民俗,这是社会的民俗文化事象之一,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日常交 往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祭祀礼仪。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社会文化发展,这些人 生礼仪也发生着新变化。就婚礼而言,用小轿车车队迎亲,并且要将轿车扎成“花车”,甚 至要用林肯加长轿车。婚礼前照婚礼艺术照,新娘在出嫁前要在高档理容店化妆,婚礼要全 程录像制成光碟,留作纪念。另外如探亲访友、看望病人时送以鲜花。清明祭祀采用鲜花祭 祀、网上祭祀逐渐兴起,树葬、海葬等葬俗也开始实行。这些正是新的礼俗诞生的重要标志。 这种礼仪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精神民俗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变革、变化,有些保留了原有传统、有 的在传统习俗上又有创新和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形式。以宗教信仰为例,由于国家法律、政 策允许宗教信仰自由,近二三十年,宗教活动非常活跃,修庙宇、朝圣拜佛者亦见增多,有 的地方甚至成了旅游产业、成为一方新的经济增长点。编修族谱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对于寻根问祖、增进乡情、凝聚人心不无益处。上个世 纪六七十年代曾经被禁止。近些年来,编修族谱的民俗也在重新兴起。另外,近年来,算命、 看相、抽签、卜卦的“算命先生”常在街头巷尾出现,摆摊设点,似乎成了一种职业,成为 部分人谋生的手段。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以上种种民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应该成为地方志编修者们着重研究的课 题,地方志续修者应对比加强调研、认真分析、提炼,切实做好记述和记录。续修地方志,不仅要记述经济结构、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还要 记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即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从民俗文化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是地方志工作者重要职责。研究、编纂民俗文化事象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遵循修志工作的 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历史、体现特色。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不同文化形态,写好各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为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