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东战争2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8739533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次中东战争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次中东战争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次中东战争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次中东战争 来源:世界战争通鉴 发布时间:2005-08-30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67年1967年6月 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发动突然袭击,至6月 10日结束。 以色列军仅以5 天的时间,便侵占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等广大地区。史称第 3次中东战争,也称6天战争、“65”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7年,爆发的一 次最具典型意义的突然袭击战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及动因第 1、 2 次中东战争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反而加剧阿以之 间的对立,历史积怨日益加深。加之,自第2次中东战争以后,美、苏日益加紧对中东地区 的争夺,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局势更趋复杂化。1958年 2月,埃及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邦共和国(后于1961 年 9 月28日取消 联合),以色列有受腹背威胁之虑。 1964 年阿拉伯各国出现团结的局面,叙利亚、约旦、黎 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及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协议,埃及等阿拉伯国 家也极 表赞成和支持。阿拉伯国家要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旨在不被以色列所利用。阿 方这一计划的实施和实现,是关系到以色列生存的重大问题。为此, 1964 年 11 月,以色列 出动空军轰炸了阿方工程计划的关键部位约旦河上游。阿方有鉴于以方的强硬态度,估 计实施该项计划有可能引发一场战争,遂决定放弃该项计划。 1966年春季,约旦、黎巴嫩和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同以色列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11 月3 日,以军袭击约旦的萨穆村 游击队基地,致游击队伤亡70余人。至 1967 年,叙以边境的袭击、炮击事件时有发生,形 势日趋紧张。 4 月 7 日,叙以双方爆发空战,叙机被以空军击落6 架。以军开始向叙利亚边 境机动和集结;埃及为援助叙利亚的军事斗争,于5 月进行动员,增派部队驻防西奈半岛; 并于5 月22日宣布封锁蒂朗海;5 月30日,同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务条约。爆发这场战争的外部根源则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地区的争夺。美国为了维护其 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利益,将以色列作为其插向阿拉伯世界的一把利剑,利用犹太人 同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大力支 持以色列,使以色列成为对付前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对手。因此,在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 以色列向美国求助,希望美国给予支持。美国当时虽正深陷越南战争之中,但当美国明确了 解到前苏联的意图之后,美中央情报局长赫尔姆斯对来访的以色列情报部长阿米特明确表示, 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如果以色列失败了,则整个中东就有落入前苏联手中的可能。6 月1 日, 赫尔姆斯将阿米特介绍给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麦克纳马拉在听取了阿米特关于中东形势 的分析后表示:明白了。我刚听到达扬将军兼任国防部长的消息。他是一位善于对形势进行 深入分析的人。我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就暗示了美国实际上已经默认了以色列即将 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图,并不会受到美国的掣肘。美国采取这一政策措施,是基于前苏联加紧对中东区的渗透而作出的反应。就是说,前 苏联要加紧向中东地区扩张势力,美国则要尽力遏制其扩张。前苏联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在 1967 年 4月召开的欧洲共产党会议之后,即开 始向中东实施攻势政策。首先,策划叙利亚等军事政变,更迭政权,并大力支持叙利亚新政 权,促使叙、埃缔结军事协定。其次,进行前苏联、埃及等方领导人接触。前苏联国防部长 格列奇科在接待埃及副总理兼埃军总司令阿密尔时表示,埃及应将联合国部队逐出西奈半岛。 如果因此发生战争,前苏联将支持埃及。随后,前苏联领导集团采取欺骗手段,纵容和促使 埃及作出出兵西奈半岛的战略决策,走上战争的道路。以上事实充分证明,苏美在中东地区的争夺,是导致这场战争的直接根源;而阿以之间 的民族、宗教和领土争端,是爆发这场战争的内部因素。 以色列的战略企图及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以色列的兵力及其战略企图 以色列共有兵力 25 万人,其中现役部队5 万人,预备役20 万人。陆军22.5 万,编成25 个旅(9 个装甲旅,2 个机械化旅,10个步兵旅,4 个空降旅),装备坦克800 辆。另有担负地方及边境守备任务的 部队 7 万人、15 个旅。开战时,以色列将25 个旅中的22个旅编成 6 个作战师,另有3 个旅 遂行后方警戒任务及担任预备队。以空军有各型飞机354 架,其中作战飞机196 架,战争爆 发后,其作战飞机出动率达96。以色列企图通过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重点打击埃及、 叙利亚,力争在联合国和大国介入之前结束战争,以达成速战速决,既可最大限度地巩固其 国家的存在,又可消除尔后的战争威胁。阿拉伯国家参战兵力 在这场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参战国有埃及、叙利亚、约旦。 3 国参战兵力29.5万人(其中埃及19万,叙利亚5 万,约旦5.5万);空军飞机882架(其中埃 及650架,叙利亚160架,约旦72 架);坦克1560辆(其中埃及1200辆,叙利亚255辆,约 旦 105 辆 )。阿以双方兵力兵器对比分别为:兵力3.7:1;飞机2.5:1;坦克 2:1。短促而激烈的六天战争以色列采取闪电式空中突袭的方式发起战争。尔后在西奈、约旦、戈兰三个方向对埃、 叙、约发动地面攻势。实施空中突然袭击1967年 6 月 5日晨 7 时(埃及时间8 时),以色列空军分3批 120 架从以色列各机场起飞, 进行距海面30500英尺低空飞行,尔后改变方向折向南飞行,于埃及时间8时45分飞抵埃 及上空,首批首次对埃及10个机场实施猛烈轰炸,尔后每隔10分钟便进入一批,对已经突 击的10个机场进行连续突击。其基本打法是,以色列4机编队,要求每7分钟内向各自袭击 的目标投弹1次,机枪扫射3 4次;在第1波次离去3分钟之后,第2波次进入,继续攻击 7 分钟,如此依次实施。据统计,以空军对埃及苏伊士运河区目标的袭击,依攻击回程 准备一再次攻击,约需1个小时的时间,在80分钟内对一个目标可以实施8个波次攻击。其 攻击强度是极大的。经过以色列空军的集中、突然轰击,在战争初期的3 个小时内,埃及空 军大批飞机还没有来得及起飞迎战,便有300架飞机被摧毁于地面上,占飞机总数的46.2, 埃空军飞行人员损失13(300名飞行员中有100名丧生)。埃及20个防空导弹连的100部苏 式萨姆2 导弹发射架,也来不及发射即被大部摧毁。以空军经过 3 个小时的空中突击,便 置埃及空 军和防空部队无还手之力。以空军宣布:以军已经夺得了天空自由。从而为以色列夺得这场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西奈战线的以军地面攻势西奈战线,在这次战争中又称南方战线。以军在空军实施战略空袭的同时,以3个师从 北到南向西奈半岛埃军防御阵地发动地面进攻,另以1 个旅进攻加沙地区, 1 个旅进攻孔蒂 拉 正面。埃军在西奈半岛的腊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部署了3 个师的兵力,构 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6月5日9时15分,以军北部集群在猛烈的地面炮火和航空火力的准 备之后,沿滨海方向发动攻势。北部集群以其左翼部队从埃军摩托化步兵第7 师与第 2 师之 间的 30 公里间隙,实施主要突击,并从汗尤尼斯对埃军步兵第20 师及摩托化第7 师的结合 部,实施辅助突击。以军为支援北部集群歼灭埃及摩步第7 师,在埃军第7师的后方机降了 约1 个营的兵力,以配合正面攻势。当日傍晚,北部集群从汗尤尼斯推进至地中海沿岸地带, 切断了埃军步兵第20 师同外部的联系,并从两翼迂回攻击埃摩步第7 师。同时,以军 2 个装 甲旅亦沿海岸发动进攻。在阿里什地区合围了埃军1 个步兵旅。至 5 日深夜,埃军摩步第7 师的防御地区终于落入以军之手。6月 5日中午时分,以军中部集群转入进攻,但遭到埃及摩托化步兵第2师的顽强抗击, 进攻受挫。以军统帅部根据该集群在行进中未能突破埃军防御,遂决定将2 个装甲旅投入战 斗。以军2 个装甲旅领受任务后,于当日夜间从南、北两个方向迂回埃军防御阵地,并对埃 军摩步第2师后方实施机降。至 6日晨,以军向埃军纵深推进了25公里,并从南、北两个方 向构成敢对埃军摩步第2 师的包围态势。在南部苏伊士运河方向,以军第1 日的进攻受挫。 埃军摩托化步兵第6.师在击退以军进攻之后转入进攻,曾楔入以色列境内510公里。同 时,埃军统帅部为遏阻以军继续向前推进,决心以第3、第 9师向比尔赫凡实施反突击。但 此举遭到以空军航空兵的突击,损失严重,被迫向西撤退。以军在西、南两个方向向前推进 3050公里。至6日傍晚,以军攻占了泰马德。埃军反突击计划受挫以后,开始向苏伊士运 河西岸退却。6 月 7 日晨,以军地面部队继续扩张战果。当日傍晚,以军先遣坦克装甲分队夺占了鲁 马尼、比尔基夫贾法和米特拉山口,并切断了埃军主力向运河西岸转移的退路。 8 日 12 时, 以军推进至苏伊士运河的富阿德、坎塔腊、伊斯梅利亚及苏伊士等地区。截至6 月 9日晨, 以色列地面进攻部队重创了埃军部署在西奈半岛的5 个师,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并迫使埃 及接受停火。约旦战线的以军地面攻势战争爆发前夕,约军为5.5万人, 8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另有4 5个独立机械化营 及若干个炮兵营。约军在约旦河西岸部署了8 个旅,取守势。约旦河西岸地区又区分为北部 的萨马里亚地区、南部的米迪亚地区、耶路撒冷地区。以军对约军的作战,主要集中在萨马 里亚和耶路撒冷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以埃及为主要突击对象。而在约旦和叙利亚作战方向取守势。在 对埃及作战胜负未见分晓前,尽量避免2 线或 3 线作战。为此,以色列在对埃及发动先发制 人的突然袭击的同时,命令其中部军区司令,在约旦、叙利亚必须坚持防御态势。埃及在遭受到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以后,埃及副总理兼埃军总司令阿密尔,要求正在约旦 访问的里亚德将军,促成约旦在萨马里亚和米迪亚地区,迅即开辟第二战场,借以钳制以军 对西奈半岛的进攻。埃、约双方经过紧密磋商, 6 月5日上午9时9时30分,侯赛因国王同埃及里亚德将军进行会谈,一致同意在约旦河西 岸地区发动进攻作战。当日11时30分,约军2个榴炮营对特拉维夫附近的军事设施及杰里 西北的最大机场拉马特达维里开始实施零星炮击,埃及突击部队向以色列的卢德机场方向 渗透。以军对约旦的作战,主要是夺占耶路撒冷旧城。以中部军区司令纳尔基斯夺取耶路撒冷 旧城的作战计划是,以本阿里的机械化旅攻占耶路撒冷北部的制高地带,以阻止腊马拉或 杰里科方向的约军增援;以阿米泰的步兵旅一半兵力守卫新城的边界,另一半兵力夺占阿卜 杜尔,并切断旧城与伯利恒之间的联系,并威胁杰里科;以古尔伞兵旅遂行夺占旧城的作战 任务。以军按照作战计划,本阿里旅于6月5日日没后发起攻势,首先攻占雷达山,接着于 次 日凌晨 4 时夺占比迪地区, 6 时推进至腊马拉公路交叉点,排除了来自北部的威胁。阿 米泰旅 按计划时间向阿卜杜尔发动攻势,先后夺占了联合国部队驻守地区和萨巴尔等制高 地带。古 尔的伞兵旅于6月 5日 10时后继续投入战斗。次日凌晨2时20分,古尔旅的主 力突破了希律门与警察学校之间的非军事区,并向美国村方向推进;拂晓,以空军对耶路撒 冷北侧炮兵阵地 的攻击结束,于7时8时,以军突破了美国村地区,恢复了与斯科普斯 山之间的联系。古尔旅进抵奥古斯塔维多利亚山下的谷地。6日傍晚,古尔旅在空军支援 下,次对旧城发起进 攻,并于次日下午夺占旧城。阿米泰步兵旅则于7日下午2时,夺占 马尔埃利亚斯阵地;紧接着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伯利恒,进而在7日傍晚 攻占了希布伦。而本阿里旅则于7日凌晨,夺占腊马拉地区。担负进攻约旦萨马里亚地区、并夺占达希亚桥的作战任务,是由以军北部军区负责的。 6 月 5 日下午3 时,佩莱德师奉命突破杰里科西北侧的边界向前推进。科赫瓦旅率先向杰里科 发动进攻,阿弗农旅则追击约旦退却的部队,并在拿赫勒方向转入向杰里科发动进攻。 6 日 凌晨 3 时,佩莱德师的坦克部队推进至杰里科西南,并与后续部队一起,向杰里科西南发动 进攻。科赫瓦将装甲旅的 3 个坦克营、坦克100辆,集结在步兵营的后方,以对付约军坦克 部队(有 40 辆坦克)的反击。约旦军队判断,以军可能在杰里科南侧发动主要攻击,设置了3 道防御阵地。至6日拂晓,以色列增援部队同从南方向发动进攻的科赫瓦旅紧密配合,对约 旦军队形成夹击之势。但在卡巴提亚交叉点,以军受到约军的顽强抗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 交战。以军最终粉碎了约军的反击,并突破了约军的3道阵地。 7日上午,以军向最后的攻 击目标纳布卢斯方向推进,并很快夺占了纳布卢斯的中心。科赫瓦旅还于 7 日拂晓,再次向卡巴提亚交叉点发动攻势。阿弗农旅也以1 个营进行配 合,迫使约军向达米亚桥方向撤退。7日下午6时30分,科赫瓦旅前卫部队在腊马拉与本阿 里旅的1个营会合。与此同时,罗姆旅的侦察营进到达米亚桥,并于7日深夜夺占该地。至 此,以军便将约旦河上的3座桥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7日下午7时30分,约旦国王侯赛因发出号召,要求约旦人民战斗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但到 8 时,约旦与以色列都同意联合国的停火决议。戈兰战线以军发动的地面攻势叙利亚在 5 月 16 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下达陆军进行动员的命令。但以常备军为骨 干的叙军,虽经过动员,其作战能力并没有提高。直至参战时,仍以13个旅、7万兵力为骨 干。其中, 8 个旅部署在库奈特拉以南的戈兰高地, 4 个旅部署在库奈特拉一大马士革之间, 1个旅则部署在濒海的拉塔基亚附近。由相当3个师的旅群担负戈兰高地的防御,其中,第 12 旅群担负约旦河的亚科夫桥到库奈特拉公路以北的防御;其以南地区的防御由第35 旅群 担负;第42旅群则担负库奈特拉一大马士革之间第2 线阵地的防御。戈兰战线在战争发起的前4天内,除有零星的炮击活动,相对处于平静状态。 6日,叙 军侦察部队向以境内3个地方发动了连级规模的进攻行动。叙军统帅部计划于6月 6日转入 全线进攻,但因叙军在计划时间内未能按时完成战争准备,空军又遭到以空军的沉重打击, 损失飞机70架,基本丧失战斗力,加之叙军统帅部已获悉,埃及部队在西奈半岛已遭到失败, 感到其进攻计划已不可能付诸实施,遂决定放弃进攻作战计划,转入全面防御。紧接着叙利 亚于 8 日下午宣布,叙利亚同意接受联合国的停战决议。以军北部军区司令埃拉扎尔,在6月 7日下午以、约实现停战之后,接到以军总参谋部 命令其于 8 日向叙利亚发动进攻。在西奈战线、约旦战线的胜负已见分晓之际,以色列立即 从上述两个战线紧急抽调兵力,并于9日上午11时30分向叙利亚发动进攻作战。以军共投 入 10 个旅的兵力( 包括从约旦方向抽调 4 个旅,从西奈方向抽调 1 个旅) 。按照埃拉扎尔制定 的进攻作战计划,在空军的积极支援和配合下,以提尔法尔拉奥拉卡拉的叙军防御阵地 为主要进攻方向,尔后突破马萨达、曼斯拉的叙军第2 线防御阵地,从北部方向攻占库奈特 拉;以达巴西亚、达达拉和贾拉比纳为辅助进攻方向;以军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则指向南部 的陶菲克一艾尔阿尔地区。以军进攻发起后,首先以2个旅实施突破,并在以空军的火力支援下,经过约3 个小时 的激战,先后攻占了扎奥拉和提尔法尔地区。9 日在贾科夫桥南、北的进攻正面上,罗姆的 装甲旅在日没后从达巴西亚北侧地区实施突破。罗姆旅正面的叙利亚守军未作任何抵抗,便 奉命向后撤退,旨在集中力量防守大马士革。傍晚,防守戈兰高地的叙军也开始撤离。10日 晨,以军戈兰尼旅及随后赶到的科赫瓦旅,向巴尼亚斯推进,并以其主力扫荡了黎巴嫩边境 及马萨达的叙利亚军队。与此同时,以军曼德勒旅与罗姆旅向库奈特拉方向推进,13 时夺占 了库奈特拉地区。在戈兰南部,阿弗农旅于当,日下午3 时许,占领陶菲德,尔后又夺占了 艾尔阿尔地区。而以军加维什旅扫荡了太巴列(加利利)湖东岸地区,伊曼纽尔旅在夺占亚科 夫桥后,也参加了对该方向的扫荡行动。联合国虽在6月10日中午12时30 分通过停火决议,其生效时间为当日下午6时30分。 但叙利亚戈兰战线的作战行动,迟至6 月 13 日才终止。至此,第3 次中东战争结束。交战双方损失情况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以先发制人、突然袭击的手段和先南后北,逐次作战的战法,取 得夺占土地和削弱对方的重大胜利,致使埃及、叙利亚、约旦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在这次战 争中,以色列一举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总面积 达 6.85 万平方公里。埃及、叙利亚空军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战斗力,而约旦空军则全部被歼。阿、以双方军 队在战争中的损失情况如下表:在战争中,以色列以较小的代价,大获胜利,取得了4 倍于己的大片领土,夺占了耶路 撒冷旧城,确立了以军是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造成了 41 万余人无家可归的阿拉伯难民, 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给阿拉伯人民留下了深重的战争创伤。但阿拉伯人民赢得了国际舆论 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评析第3 次中东战争,虽然以色列获胜,阿拉伯国家败北,接受了联合国的停战决议,但阿 以间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领土争端并没有缓和,随着美、苏加紧对中东地区的扩张和 争夺,阿以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发展,武装冲突、边境战斗时而发生,终于在7 年之后酿成一 场新的、更大规模的阿以战争。第3 次中东战争的内部原因,是阿拉伯人同犹太人之间长期矛盾对立日益激化的结果, 而其外部根源则是美苏对中东地区的争霸。正如外国舆论认为,在战后东西方处于冷战的情 况下,阿以间矛盾冲突每次燃起大的战火都被大国所利用。第3 次中东战争表面反映的是阿 以问的军事抗衡和较量,内里则反映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上对 中东地区全面扩张渗透的第1 个回合的总较量。从总体上看,从1948年的第1 次中东战争,到1956年的第2次中东战争,主要反映了 英法同美苏的矛盾对立,反映了新老殖民主义的矛盾斗争。这两次战争,以英、法的撤出中 东地区而告结束,但战争留给中东地区阿拉伯人同犹太人的诸多矛盾冲突并未缓解和解决。 从 第2 次中东战争之后,对中东地区的争夺,则以美苏互为对手而展开的,表现形式为以、 阿间武装冲突直至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围绕对中东地区的争霸,美、苏间,以、阿间的矛盾 斗争愈演愈烈。美国、以色列关系的发展。美国从 1957年眼见前苏联加强同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 的合作,并发挥支持阿拉伯解放运动的作用,便提出美国为了填补由于英法地位下降所产生 的真空,应进一步发展封锁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为了对付共产主义的侵略,即使诉诸武 力也在所不惜。1958 年后,约旦、叙利亚以及巴格达条约的成员国伊拉克,相继掀起民族解 放运动热潮,中东地区的形势逐渐朝着不利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方向发展。对此,美国不 惜出兵黎巴嫩,英国进军约旦。尤其是 60年代以后,美国为维护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同 前苏联的扩张、渗透开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以色列国还是一个未同国际任何防务 组织建立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为此,美国开始竭力拉拢、支持以色列,支持以色列 武装夺占阿拉伯国家的领土。由以色列发动的这场战争,便是事先得到美国的默许,并得到 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的。前苏联、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联即开始积极关注阿拉伯 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随着 1958 年美国出兵黎巴嫩之后,前苏联海军实力也扩张到地中海。前 苏联从1962 年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受挫后,便将其关注的重点,转向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前 苏联继1955年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之后,自1963年开始直至第3 次中东战争爆发,前苏联 便大量地将新式武器装备提供给埃及。前苏联还利用美国在多米尼加和越南战争泥足深陷, 无暇他顾的有利时机,加紧向中东地区渗透。埃及、叙利亚等先后成为其立足之地。战略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作用 以色列国小、人少、兵寡,处境 孤立,无论是两线作战,还是战争拖向持久,对其都是难以承担的。以色列基于这种考虑, 在战略指导上,采取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不宣而战,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夺取先机之利 达成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首先进行空中突击,剥夺对方空中作战能力,夺取制空权,保障 己方地面部队的行动自由权;避免两线作战,先打击主要作战对象(埃及),尔后逐次转移兵 力,达成各个击破的作战目的。阿拉伯国家的战略指导多次出现失误。除战略情况判断失误之外,主要是不能根据己方 参战国家多、人口雄厚和军事力量较强以及以色列存在的明显弱点这一实际情况,实现战略 上的联合作战,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多方向、多战场同时、协调一致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 或反击,置对方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些,都是阿拉伯国家在这次战争中遭致严重失败的重 要原因。健全完善的快速动员体制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以色列经过第1、 2 次中东战 争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健全了快速动员体制,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充军队,开 赴前线,投入军事行动。这是以军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而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虽 然在临战前夕也进行军队动员,但其军队战斗力并没有提高,到战争开始时,投入作战的基 本是原有的常备军。此外,能否灵活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也是决定战场胜负的重要因素。主要作战特点及经验教训以色列的主要作战特点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战争的突然发起,是兵力处于劣势的以色列,能够速战速决的重要 原因,也是以色列在第3 次中东战争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最突出的作战特点。以色列为了达成 突然袭击的目的,主要采取了以下手段:一是实施佯动,隐蔽战略企图。以色列为隐蔽其对埃及空军实施突然打击,进而对阿拉 伯国家发起全面进攻的战略企图,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军事佯动措施。以借口叙利亚支持巴勒 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构成严重“威胁”,摆出一副欲与叙利亚交战的架势。当埃及为支援叙 利亚于 5 月 22 日发表声明,并封锁亚喀巴湾,以阻止美、英向以色列运送军火。以色列对此 借题发挥,宣称以将以武力突破封锁,并在埃拉特地区集结部队。直至6 月 4 白前,以色列 多次派出作战飞机,在埃及的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依赫及亚喀巴湾上空活动,制造紧张局 势,以欺骗迷惑埃及。以色列在军事上采取这些佯动措施,终致埃军总参谋部判断失误,认 为以色列即便诉诸武力,也仅可能用于打破亚喀巴、湾的封锁,还不至于对埃发动全面战争。 埃及基于这种判断,遂增调部队于亚喀巴湾方向,用以增强亚喀巴湾的防御。以色列基本达 到了隐蔽战略企图的目的。以色列为了进一步欺骗迷惑埃军,还于6 月 3 日,公开宣布让几 千士兵休假,大部分飞行员参加周末舞会;6 月 4 日,以色列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撤销征募 部分以军预备役的命令。以色列的这些欺骗迷惑措施,收到了麻痹埃及及阿拉伯国家的作用。 尔后,不宣而战,突然发起战争,收到突然袭击的效果。二是摸清阿方的活动规律,有目的的指挥自己的军事行动。以色列巧妙地选择首次空中 突击的时间,是其首次突击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色列选择在6 月 5 日(星期一)上午 7 时 45 分(开罗时间为 8 时 45 分),这一时间的选择完全出乎埃及的意料之外。因为,埃军估计 以军若发动战争,其最大可能选在拂晓实施。而以空军选择的时间,恰好是在埃空军巡逻机 着陆,放松警惕之时。埃军按照作息习惯,开罗时间8 时 45 分正值埃及军队军官上班途中, 埃空军值班部队正在进第 2 次早餐,其雷达部队交接班亦在此时进行。整个活动,约有 15 分钟的时间可资利用。从气象条件上看,此时正是尼罗河三角洲、苏伊士运河上空雾气消退、 天空放晴的最佳时刻,能见度良好,有利空军作战飞机对地面实施突击。以空军正是较好地 掌握和运用了埃军这些活动规律于自己的军事行动,选择了最佳的突袭时间,终致埃军突遭 意外打击而措手不及。集中主要作战力量突击主要军事目标以空军为获得空中突击的最大效果,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以空军出动各型作战飞机200 多架,仅留 12 架作为预备队,分为若干波次进行轮番突击。第 1 波次飞机从以色列境内几个 机场起飞,同时突击埃空军9 个基地(另 1 个基地随后攻击)。这 9 个基地包括埃及本土5 个, 西奈半岛 4 个。6 月 5 日上午 7 时 45 分(开罗时间 8 时 45 分)准时发起攻击。攻击的飞机, 以单机跟进,顺跑道方向,第1次进入投弹轰炸机场跑道,再次进入l2次,攻击停机坪上 的飞机。以空军为使各波次飞机的攻击,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规定每批作战飞机,在目标 上空活动的时间不得超过7 分半钟。而当每次攻击飞机完成作战任务,退出战斗后不久,第 2 波次攻击飞机便随之临空。在不到3 个小时的时间里,以色 列空军作战飞机集中、猛烈、 连续地突击了埃及空军14 个基地(机场),剥夺了埃空军争夺制空权的能力,完全掌握了制 空权,即空中行动的自由权。当日午后,以空军又对约旦、叙利亚的空军基地(机场)进行猛 烈的轰炸,夺取了制空权。以空军在突击埃空军基地时,使用了 3 种炸弹:以 500 磅炸弹与 1000 磅炸弹,破坏其机 场设施及跑道,还用 1 种只毁坏飞机而不伤及机场设施和跑道的特种炸弹。后者只用于攻击 埃及阿里什机场,因为以军计划不久后将使用这一埃方机场。以空军的突然而准确攻击,使 埃空军很快便丧失了战斗力,无招架之功。打破常规战法,破例动用突击力量以色列在第3 次中东战争中,无论在实施空中突击或 地面进攻作战,在诸多方面都打破了常规战法。例如,埃及军队在南部红海西岸有卢克索尔 与巴纳斯两个轰炸机基地,距以色列大部分空军基地约900 公里。埃空军很自信地认为,从 以空军作战半径来看,无法抵达这两个基地,这两个基地是不会遭受以空军袭击的。结果是 以色列运用航程较远的“秃鹰”式飞机,实施远程奔袭,出乎埃及意料,将这两个距以色列 较远的空军基地也予以摧毁。按照常规,以空军“秃鹰”式飞机的作战半径,确实无法抵达 埃及上述两个空军基地上空。但以军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首先将“秃鹰”式飞机隐蔽转 场至以色列最南的机场纳泽里姆基地,起飞后又以最佳速度爬升至单个发动机飞行的最有利 的飞行高度,关闭一台发动机,保持单个发动机飞行,并取最短航线,沿亚喀巴湾南下,在 将抵达目标上空时恢复两个发动机飞行并加速,对卢克奈尔、巴纳斯基地实施猛烈轰击后立 即返航,顺利地完成了空中突击任务。实施立体作战 在这次战争中,以军较好地发挥了空中优势、装甲部队优势和快速动员 的优势。这是构成以军战斗力的三大支柱。以军在这次战争中取胜,首先是空军发挥了异乎 寻常的突击作用,并反映出了现代条件下的作战特点。主要包括:一是集中使用了空中突击 力量,有力地保障了地面部队的行动自由。在交战后不到3 个小时,以空军几乎出动了全部 兵力,一举摧毁了埃及空军力量的80,夺得制空权,并转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 有力地保证了地面部队的快速推进。二是适时投入机降、伞降兵力,有力地配合地面部队的 正面进攻行动。6 月 5 日中午,以军中部集群在转入进攻以后,遭到埃军的顽强抗击,进攻 受挫。在此情况下,以军除增派2 个装甲旅支援作战外,便在埃军后方实施直升机机降,并 迅速对埃军形成合围态势,配合正面进攻部队,迅速全歼了埃及守军。此外,在这次战争中还反映了以军队军事素质较高,技术熟练,训练有素,善于避免两 线作战等。以军作战的弱点主要是后勤补给线长,兵力分散,难以应付两线作战,不适于持 久作战等。阿拉伯国家作战的主要经验教训战略判断失误,战争准备不充分 埃及对以色列可能发起全面战争估计不够,仅只将其 判断为,以军最大可能是运用战争手段,打破对亚喀巴湾的军事封锁。同时,在战略上又过 高地估计了己方军队的作战能力,认为埃军完全可以执行让“以色列首先进攻尔后自己转入 反攻”的后发制人的战略。结果是,以军突然发起全面战争,以及一举将其空军力量歼灭了 80,使埃军完全陷于战略被动地位。战略判断错误,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战争准备不充分。由于埃及判断以色列不致于发动 全面战争,因而没有全力以赴地进行战争准备,军队训练不足,士气不高。一直到战争爆发 的前夕,埃军还没有充分作好迎战的准备。机械搬用前苏联武器装备和编制的模式自 1956 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以后,埃及开始大量接受前苏联的武器装备及编制体制,完全 没有顾及到埃及的实际环境和地理条件。诸如,在沙漠地区作战的坦克,却具备了两栖作战 能力;在沙漠炎热地区使用的装备,却配备了除雪设备;在沙漠无树林地区,却配备了动力 伐木锯;沙漠地区无河流,坦克却携载有浮桥等等。而在沙漠地区遂行作战任务所必须的推 土机、坦克运载车辆,却没有装备。于是,埃军的坦克抵达西奈战线,便不得不先以火车搭 载至阿里什、坎塔腊,尔后依靠坦克自身的动力,横越数百英里的沙漠,途中事故频发,抵 达目的以后,各营的坦克按编制表保持有战斗力仅及其总数的12 或14。而以军坦克运 用坦克运输车辆,4 个装甲旅的坦克从约旦方向向戈兰方向机动,仅用了1 夜的时间,保持 了较强的战斗力。作战方法呆板,缺乏协同作战 这次战争的地面作战,是在西奈、约旦、戈兰3 个战线 先后展开的。这是以军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而采取的逐次展开、各个击破的战法。 但阿方未能针对以方惧怕两线作战的实际情况,密切协同,统一行动,置以军于两线作战的 困难境地,而被以军各个击破。阿方作战方法呆板,在阿布奥格拉地区,埃军效仿苏军做法, 构筑了3 线堑壕防御阵地,但其侧翼防御薄弱,以致被以军迂回包围突破。前苏联军队在进 攻作战中,在接敌前将部队成一字队形展开,尔后进入战斗,埃军在作战中也照此办理。在 坦克运用上,一般是把坦克配置在掩体中、阵地后方的障碍物中或阵地的反斜面上,这就置 于坦克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这一长处无法发挥。外国评论认为,埃军对坦克的这种运用方法, 同苏德战争中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运用方法如出一辙。此外,埃及军队缺乏夜战能力。在阿布奥格拉防御阵地后方部署的70 门火炮群,在开战 第1 天午夜12时遭到以军伞兵的突袭便溃不成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机械电气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