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87377881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 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 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 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 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 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 系,孟子还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 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 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 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 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 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 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 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在原始儒学那里,它是通过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启 发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社会的自觉。所以,儒学对于士大夫们的修身 养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是,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后, 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 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这样,儒学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却成了它在道德修 养功能方面走向衰危的契机。到了汉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 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 不满。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 “自然”为本。并且在理论学说上,玄学也明确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 (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所以,自从玄学诞生以后,儒学尽管在政治制 度层面仍然保持着它的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修养层面的功能,却已为玄学或道家 (以及道教)所取代。东晋南北朝以后,以至于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又超 过了玄学,在士大夫的思想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魏晋南北朝至隋 唐五代末的约七百年间,儒学只有那些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东西,在统治阶 层的维护下继续起着作用。尽管这一时期儒学文献方面的研究也并没有中断,但像唐孔颖达编纂的“五经正 义”之类的著作,除延续汉儒和玄学家的观点外,并没有多少新意。所以,儒学 在人们的思想修养方面,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后人在评论儒释道三教的社会 功能时,常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赵春语,转 引自刘谧著三教平心论卷上)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 史时期中,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比儒学为大。两汉时期儒学性格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儒学的两个层面的社会功能的 消长等,是很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 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佛道学说对广大士大夫修养身心方面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满与不 安。他们认为,以佛道理论修身养性将使人们不守儒学礼法,从而危及社会的统 治秩序。于是,他们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 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唐代著名文学家韩 愈的辟佛言论,大致就出于这样的背景。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儒者则注意到了佛 教理论并不是完全与儒学相冲突的,只要利用得好,可以与儒学互补,起同样的 效果。如韩愈的好友、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就指出韩愈对佛教的批评是肤浅的, 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即指责韩愈不懂得佛教理论中所 包含着的精华。他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 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这 是说,佛教中有些道理是与儒学的易、论语中所说道理相合的,如果认真 地研究和实践,它对人们性情修养所发生的作用,与孔子儒家所说的道理没有两 样。而再有一些儒者则更为高瞻远瞩,他们借鉴佛道心性形上学理论,主动地去 到儒学内部,发掘可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与经典根据,并据此建立起儒学的心性 修养的形上学理论体系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