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题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8685705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论述题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67-1970年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持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该理论明确了人类需要的种类,以及人类各种需要的层次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存有着它的局限性。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述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也是最脆弱的。无论人的需要层次达到哪种水准,只有最底层次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立即返回到这个需求上。当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的主要动机是生理需要。人对生理上的需要往往要比其它的需要更强烈。饥饿是生理需求最典型的代表。当一个人机场辘辘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食物。充饥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此时其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退居其次。2:安全需要 假如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时的有机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机制。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健康,正常幸福人的在安全需要方面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对于儿童和婴儿来讲这种需求表现更简单更明显。3:归属和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包括给予和接受两个方面。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在此时爱的需要起着支配作用,他渴望朋友,爱人。团体中同事之间的深情关系,并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除了接受以外,他还给予爱的需求,例如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普通人给予其他人的同情等等。4:尊重的需要社会上所有人多渴望得到尊重。这种需要分为两类:(1)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2)渴望有声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万能感。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动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水平相称的一切。这是需要层级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并非为所欲为,它是让一支玫瑰花成为更加怒放盛开的玫瑰。却不是将玫瑰变成百合。它让人能够表达他内在的本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动更健康,更加充实。简单讲,就是他人成为自己。二: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了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人都会产生各种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欲望,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一般趋势。2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缺乏状态构成的一个内趋力。3分析了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发展趋势。4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发挥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5突破了弗洛伊德的局限性,采用现象学描绘法对有成就的人实行分析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1此理论没有摆脱本能论的影响模糊了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差别,降低了或否认了社会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2他对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划分还带有机械割裂的性质。 马斯洛理论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没有涉及到自我实现和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且带有假设的性质.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研究人的行为首先要研究人的需要 当你和别人在交流时你要理解别人的需要,理解知己知彼在沟通中的意义. 要明白未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动力. 人不但有生理和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人人需要受人尊重,需要别人的爱,需要受人赏识,自己的才能需得到认可等.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所以成为国内外很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在心理学界,对该理论还是存有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该理论过度强调了人的生理属性,并且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有的纵向联系,无视了横向联系,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往往存有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相互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有些人认为该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实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看成是一个组织的系统。并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排列成一个系列,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性质、结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生中的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的需要是有启发的。这个理论在教育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实践证明,一个饥饿、不安全、得不到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不可能实行创造性学习的。对后进生的研究也说明,他们一旦解除了受歧视、孤独、焦虑的情绪,以尊重和爱的情感去感召他们,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能够逐步激发起他们上进的学习动机。但是,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存有着一些问题,并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 第一,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人的需要不但具有社会性,而且它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似乎也承认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加以区分,但是他不是从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而是从体质或遗传性出发,因而仍然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 第二,马斯洛十分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好典范,是最有价值的人。不过他所讲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是难以苟同的。在我们看来,一个人不能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的追求,而应以理想社会的实现作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个人自我实现的社会内容来看,有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有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前者推动社会的进步,后者则防碍社会的进步。所以就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谈论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理应与理想社会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但理应而且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马斯洛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强调的是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而没有充分理解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虽然马斯洛也看到少数人为满足高级需要能够牺牲低级需要,但却认为是个别例外的情况。自然,人是需要吃喝的,但是人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吃喝。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高级需要之后,高级需要便经常对低级需要起调节控制作用,同时低级需要也有赖于高级需要的保障和改进。马斯洛没有看到这种辩证关系。他自己也承认:“我们并不充分理解殉道者、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的动机。” 第四,在需要的研究方法问题上,马斯洛突破了弗洛伊德用临床法局限于对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行为主义者用实验法局限于对动物的研究,采用现象学描绘法对有成就的人实行整体分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类研究在信度和效度上都有很多问题,对需要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用现象学描绘法或搜集名人的档案资料实行经验性的分析而放弃探索因果关系的科学证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斯洛对需要的研究也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2.试说明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能够从六个方面实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假如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来说,假如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仅仅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水准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理解,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所以,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因为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并不是绝对的。比方,不管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擅长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认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四、社会因素与性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点、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比方,中国人含蓄、内倾的偏多,沉静,三思而后行,擅长节制;西方人直率、外倾的偏多,好动,情绪波动强烈,容易冲动。这种情况与中国历来倡导的礼仪、节制、忍让、和谐,与西方主张竞争、冒险、强调个人愿望的满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国家也有各自民族的性格特征。比方,俄罗斯人的坚忍与淡淡的忧郁情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聪明、保守,法国人的浪漫、激情澎湃,美国人的求实、幽默,德国人的严谨、深沉,如此等等。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五、家庭因素与性格。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比方父母的观点、思想、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即对子女的哪些行为给予鼓励,哪些行为予以批评,希望子女成为怎样的人,如此等等,集中地表现为父母的养育态度、方式。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合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六、教育因素与性格。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社会环境,不是偶然的、零碎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的,包括学校领导、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惩措施,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有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此等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包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有机组成局部,与性格的其他局部紧密相联。品德不可能离开其他性格成分而单独发挥作用,因而学校也不可能离开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孤立地培养品德。所以,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我们研究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旨在寻找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因为性格如何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其重大,性格如何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每个人不同的做事风格和做事领域。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相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够成功,因为他的性格给他这样的水平;当一个人蔑视他的性格和天赋,执意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所以,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失败往往从他违背他的性格时就开始了。3、试述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极其相互关系1、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2、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3、保持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4、回忆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5、因为某种原因,已储存的知识不能提取出来,但当它重现时,能加以确认,这个过程是再认。这几个环节之间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的中间环节,识记过的内容只有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巩固,日后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验,通过回忆,还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所识记的内容。4、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把情绪分为那些状态?各有和特点?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一、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能够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二、1心境的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2激情的特点是: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毒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总之,激情有着强烈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三个显著特点。3应激的特点是: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三、各自对人的身心影响分别是:1、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能够提升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的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有损于健康。2、激情有双重作用。积极的激情与理智、坚强意志相联系,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是人的行为的巨大动力。消极的激情可产生不良后果。个体在激情状态下,理解范围狭窄,理智分析水平受到抑制,自控水平减弱,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但人的理智与意志能够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 3、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般应激状态使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或排险 机能,使人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维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协助人化险为夷,及 时摆脱困境。但应激也会使人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规则、 不连接,行为动作紊乱,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甚至会发生休克和死亡。5、什么是测量的信度?影响信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水准。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水准就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这是信度的描绘性定义。 信度的操作性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度乃是一个被测团体的真分数的变异数与实得分数的变异数之比。、信度乃是一个被试团体的真分数与实得分数的相关系数的平方。、信度乃是一个测验与它的任意一个“平行测验”的相关系数。 测量信度是测量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在测量过程中影响随机误差的因素主要包括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 被试方面,就单个被试来说,被试的身心健康状况、应试动机、注意力、耐心、求胜心、作答态度等会影响测量误差,就被试团体来说,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水准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主试者方面,就施测者来说,若他不按指导手册中的规定施测,或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或给考生一定的暗示、协助等,则测量信度会大大降低;就阅卷评分者来说,若评分标准掌握不一,或前紧后松,甚至是随心所欲,则也会降低测量信度。 施测情境方面,在实施测验时,考场是否安静,光线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所需设备是否齐备,桌面是否合乎要求,空间阔窄是否恰当等等都可能影响到测量的信度。 测量工具方面,以测验为代表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工具是否性能稳定是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一般地,试题的取样、试题之间的同质性水准、试题的难度等是影响测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在计算重测信度和稳定性与等值性系数(复本信度之一)时,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值越大;间隔时间越长,其他因素带来影响的机会就多,因而其信度值就可能越小。 6、有人认为海马与思维的深度加工相关,为验证这个结论,设计实验如下:把20只小白鼠切除海马,分成两组,一组学习简单迷宫,一组学习复杂迷宫,结果发现学习简单迷宫的白鼠达到完全准确的学习次数是10,学习复杂迷宫的白鼠达到完全准确的学习次数是30,研究者认为这个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你认为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应该做出怎样的改进。 答:实验能得出的结论:学习复杂迷宫比学习简单迷宫需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次数,但是并不能证明海马在其中的作用。 改进:增加对照组。取40只小白鼠,分成四组:A,B,C,D。A组和B组切除海马,C组和D组保持海马。A组和C组学习简单迷宫,B组和D组学习复杂迷宫。7、什么是外显和内隐记忆?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具体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工深度对两者的影响不同 1984年Graf等人实行的一项研究说明,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两者保持时间不同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的变化堆两者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说明,这个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4)表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以听觉形式表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实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有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8、以下是一个14岁男孩的日记摘录,分析日记中表达出的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说明:此题因为日记原文缺失,故大师教育将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全部罗列,实际答题根据原题略有改动。) 答:(1)生理变化的主要特点 :(a)身体外形的变化。这是是青春发育期最明显地特点,也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外部表现,既包括身高、体重的变化,又包括第二性征的出现。 (b)生理机能的变化。心脏、肺、肌肉力量、脑和神经等体内的器官和组织到青春发育期迅速发展,体内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地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 (c)性成熟。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性机能的好奇心与新颖感。不管是男性或女性,都已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关系,促使他们对于异性“兴趣”的发展,使他们产生新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例如,开始“爱美”,注意自己的外表仪容,也有的出现爱照镜子、追求打扮的现象。 (2)心理发展特点过渡性,从幼稚(童年期)向成熟(成人期)过渡,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不大轻意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社会性,比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假如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那么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水准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动荡性,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不过青少年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比例较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青春期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之一。 他们的精力充沛,水平也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准确的活动途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且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定的时期。9、某研究机构研制出一种能提升5岁幼儿阅读水平的游戏产品,该产品能在使用三个月之后提升幼儿的阅读水平,请设计一个试验验证这种游戏产品的作用。 答:试验内容如下: (1)试验对象:5岁儿童60名,各方面条件均衡。 (2)试验方式:将60名儿童随机分成A、B两组。测量两组儿童的阅读起始水平。A组使用该游戏产品,B组不使用。三个月后,再次测量两组儿童的阅读水平。 (3)试验结果:假设三个月后实行阅读水平的测量,A组儿童的阅读提升水准显著高于B组,则证明游戏产品有效,反之,若没有明显的差异,则说明这种产品无效。 (4)注意:试验过程必须确保测量A、B两组阅读水平的材料的一致性,排除可能的干扰因子。 10、水平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水平的个体差异? 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而一向受到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重视。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水平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水平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水平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水平表现较旱,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各国都有。在音乐、绘画、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水平,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脚,表现出惊人的才智。这种情况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可见,并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3)结构的差异 水平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能够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因为水平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水平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例如,在音乐水平方面,有人有高度发展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水平,而节奏感较差;而另一人有较好的听觉表象水平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差。查子秀(1990)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水平,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都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上思维水平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4)性别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很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40年代,韦氏智力量表问世,使智力测验不但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还能测查特殊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数学水平的性别差异:数学水平是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与使用水平,这种水平主要表现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上。计算水平表达了对程序性知识的速度和精确性技巧的要求;问题解决则表达了对信息的准确分析与选择、组织好策略性知识、应用统计方法的综合性技能的要求。海德(l990)纵观40年来100个相关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发现:女生在计算水平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在问题解决上,中学时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学阶段则表现出男生的优势。对于数学操作来说,男生在标准化测验上普遍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评定等级上比男生高。一些研究认为,男生在竞争性数学活动中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合作性数学活动中比男生好。 言语水平的差异:言语水平是对语言符号的加工、提取、操作的水平,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水平并非单一的结构,它包括对言语信息的记忆、转换、理解、组织和应用等方面。霍沃(1987)总结了38年级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女生言语水平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种言语水平中,以词的流畅性所显示的女性优势最为明显(1990),来说语推理则显示了男性优势。但研究言语水平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 空间水平的性别差异:空间水平是表达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水平、也是较难描绘和解释的一种水平。林兰德等将空间水平定义为一种涉及表征、转换、生成和回忆符号和非言语信息的技能。基于以往的研究,他们提取了空间水平的三个因素:空间知觉:指在干扰条件下,对垂直与水平方位的确定。心理旋转:指对二维或三维图像表征的旋转水平。空间想像:指对所显示的空间信息实行多步分析加工的水平。研究说明,在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空间想像力测验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11、遗传、环境与教育对水平发展各有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水平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对水平发展的作用:关于遗传在水平发展和个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心理学家曾从三方面实行研究。一是研究血缘关系疏密不同的人在水平上的类似水准。假如遗传对水平有作用,那么血缘越密切的人,能人的发展水平应该越相似。这种研究通常用同卵双生于和异卵双生子来实行。二是研究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水平发展的关系。假如遗传对智力发展有作用,那么孩子与亲生父母水平的相关,应该比与养父母水平的相关高。三是对同卵双生子实行追踪研究。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分开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若干年后,将他们实行比较。假如遗传确有作用,那么同卵双生子即使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他们的发展仍应保持较高的相关。一些研究说明,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高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的人的智力相关很低。相反,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的相关仍很高。这说明,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些材料同样也说明,对所有被试来说,在同一环境中生活者,他们智力的相关都比在不同环境中生活者智力的相关要高一些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养父母与子女),因为生活在同环境,他们的智力也有一定的相关。这说明在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此外,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 环境与教育对水平形成的影响表现在:(1) 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胎教”的主张。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很多研究发现,母亲怀孕的年龄常常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 (2) 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身体发育的资料说明,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四年内获得迅速发展,为水平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水平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3) 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但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水平和其他心理品质。水平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水平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准确组织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展。水平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住。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水平就可能得到发展。相反,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工作上没要求,事业上无大志,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态度冷淡、没兴趣,他的水平就不可能有较好的发展。所以,人的水平的发展,是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分不开的。坚强的意志对水平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因为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因为他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与顽强性。最后还应指出,水平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水平。一个擅长实行自我评价的人,才能即时发现自己在水平方面的优点和弱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使水平朝向确定的目标发展。12、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格是心理特性的整合统一体,是心理特性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人格具有整体性,它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是个体在对社会、他人、自我和工作等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异于他人的特征。人格是独特而稳定的,它在个体行为中恒常地、一贯性地得到表达,使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达人格的一致性。同时,人格是自然性与杜会性的结合,它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性所构成。人格的发展以先天的神经特性为生理基础,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到社会、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等影响而形成。13、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什么? 答: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很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1)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很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表达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所谓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如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自私自利。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2)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实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理解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14、什么是气质?什么是性格?比较两种人格特征的区别。 答:气质是人格的一个局部。它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的动力学方面。如有的人生气勃勃,有的人沉默寡言、举止安祥,有的人庄重冷静,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而有的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等等,这些特点都是气质的表现。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特性,而是指人们在很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气质的差异给人的全部活动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一个人“勇敢”与“怯弱”、“勤奋”与“懒惰”,就是指个人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都属于人格,它们是人格的两个侧面,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二者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性格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气质较多地受个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所制约,虽然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也有所改变,但与性格相比,它更具稳定性,变化比较缓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