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溪飞红画山

上传人:pw****6 文档编号:18664813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中小溪飞红画山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林中小溪飞红画山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林中小溪飞红画山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课文学习、小溪在奔向大海的过程中,有奔湍而行的地方,也有平缓流淌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小溪实行了几次冲击?解析:小溪实行了三次冲击,形成了三次高峰:第一次冲击:遇到障碍(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第二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静静的旋涡、溪水和汇集、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之中、水湾、从高崖跌落)第三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分流、合流。、溪水在小的和大的障碍面前夺关而行是怎样的情景?作者由此感悟到水声所表述的什么信念?解析:对于小的障碍,小溪满不在乎,“仅仅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后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在冲破障碍中水在颤动,因为颤动而水声有着种种变化,在冲破小的障碍时,水声淙淙,有如乐声,在冲破大的障碍时,“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不满”。在细细品鉴之后,意识到溪水的感情“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而执着地奔向目标,一定会到达自由的水域,从而显示溪水的性格。、小溪对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态度如何?作者为什么要写草、花、树木和小甲虫?解析: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是与溪水相亲相恋,或是在水中自由嬉戏,这里的田园风光,很容易使人留恋,但溪水决然不顾,以豪迈的语言回答:“有障碍,才有生活。”它们并不稀罕这种平静的生活。用两种意象的对立,反衬出主体形象溪水,表现了溪水对障碍的蔑视。、作者如何从小溪夺路而行的历程中理解到搏斗的意义?解析:作者以森林中的一些物象作为象征物揭示出两种对立的生活:一种是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生活,如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另一种则是激荡奔腾的,如小溪。小溪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特别强调“早晚”,小溪为达到大洋竭尽全力。这两种物象构成美与丑的比照,从描绘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评价。、作者如何写小溪冲刷倒百年云杉的情景?表现了小溪怎样的信念?解析:先写溪水力量之大,它撼动了巨树,并把它推倒,再写空地上的美景,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再接下去,写了小溪分与合,预示了小溪的前程。作者揭示出小溪的信念:“所有的道路早晚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小溪在林 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解析: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的生命之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溪流行进中持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生命历程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在前进中要越过障碍,要聚集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需要毅力,同样要不懈地实行斗争;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海,人生的奋斗也要有终极目标;小溪在与障碍持续的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假如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同样是美丽的。、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解析: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达到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和生活信念和人生哲理。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表现出来的美,提升品鉴自然美的水平。 4.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 二、分析课文,理清层次。 1.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表达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2. 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按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所以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讨论交流后回答。本文把黄山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到了,而一般的游记散文仅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这么全面;游记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是客观的介绍某个地方。2给予鼓励并做适当补充。解说词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度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学生听教师小结并做好笔记:第一,自由变换角度来介绍景物;第二,配合画面,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语言口语化。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实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方“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个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讨论交流后回答:“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外在美”是指它们的美丽的名字是人们外加上的;“内在美”是指峰石本身是大自然创造的结晶,是属于内在的。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课文。7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请同学们在课后朗诵课文,有疑难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画山绣水重点、难点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 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这位作家就是杨朔。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 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2. 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能够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清奇峭拔;第二局部(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诗情画意;第三局部(第16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3. 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2段) 漓江水色图(第4段) 鱼鹰捕鱼图(第5段) 4. 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明确: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5. 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明确: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6. 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理解过去有一定的意义。7. 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林中小溪教学重、难点1. 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 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使用。3. 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4. 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一. 基础学习1. 普里什文: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以前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2. 字词颤(ch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涟漪(lin y):细小的波纹。潺潺(ch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簌簌(s):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萦(yng)绕:缠绕回旋。惬(qi)意:称心,满意。 和煦(x):温暖。 分道扬镳(bi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车辙(zh):车辆经过后车轮在道路上凹下去的痕迹。 二. 整体感知: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1.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明确:课文中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比方,课文第713段,课文第2629段,写出了林中的景色非常美丽;写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主要是在小溪和障碍物的冲撞中表达出来的,如课文第6段,第32段等等。 2.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方“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 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样。3. 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表达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明确: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 4. 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明确: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假如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5.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在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 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个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6. 文章的语言特色: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