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运输成本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56912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山运输成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冰山运输成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冰山运输成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冰山运输成本一般运输成本被看做冰山”,类似于冰山从极地冰川漂往目的地时会在海洋气流和风 的作用下逐渐融化。这是萨缪尔森于1952年提出并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 即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都消耗在途中,消 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1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历史渊源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受到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参与 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讨论与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领先的学者,如克鲁格曼、藤田 昌久、维纳布尔斯、蒲格等。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提出了(dixit-stiglitz, D-S)垄断竞争模型(Dixit and Stiglitz, 1977)i,克 鲁格曼(Krugman, 1991) 2、藤田(Fujita,1993)3、维纳布尔斯(Venables, 1996) 4 以此模型为基础,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亦称金钱外部性)等理 念构建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将空间因素纳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新经济地理学由此而产生。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给经济地理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使经济地理学中一系列由于原来不能被模拟而被主流经济学家所不接受的核心 思想得到了正式认可。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 论。1826年,冯杜能在其潜心研究德国农庄10年的基础上,写出了巨著孤 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描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的关 系。在杜能所建的模型中,制造业产品被假定只在单一中心城市中生产,从而关注 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活动方式。其后,韦伯7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8 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勒施9的经济空间秩序都分别对工业区位、城 市区位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艾萨德10在其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 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试图建立“一 般区位论”。他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是 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做出的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 样,这在区位论研究中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应用领域区域科学。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体系模型的建立来源于阿索朗(Alonso, 1964) 11的单中心城市土地使用模型,此模型也与杜能模型直接相关,只不过在阿 索朗模型中分别用中央商务区(CBD)和经常在城市与农村来回穿梭的通勤者 (commuters)代替了杜能模型中的城市和农民,建立了比杜能的模型更令人满意 的“单中心城市模型”。1933年,俄林12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 开拓了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之关系的新领域,想把贸易和区位理论结合起来发展 一般区位论,但当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论无法为他的研究提供成功的 可能。因此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是艾萨德“一般区位论”梦想的延续。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模型构建方法(一个讲述故事的机 制),即基于微观的一般均衡方法,讨论使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 散的离心力,以便清楚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如何在这两种力 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地方。 克鲁格曼(Krugman, 1998) 13认为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原 因在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没有用一种适合当时已有的建模技术方法表达他们 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作是将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运用主流经济学分 析方法分析空间因素的作用,之所以被冠之以“新”,不是因为其所研究的问题具 有新意,而是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 融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产业 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从而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 扩展。2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化策略在空间经济学14 一书中,藤田、维纳布尔斯和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只有经济 学家才会喜欢的口号:“D-S、冰山、演化和计算机。”虽然这只是策略性的简化, 即简单的学术技巧,但的确让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克服了技术难题而描述真实的经 济。“D-S”指的是迪克西-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是张伯伦 直1933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的模型化。“冰山”指的是萨缪尔森us的“冰山 运输成本”,即产品在区域间运输采用“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产品从产地运到 消费地,其中有一部分在途中“融化”掉了。这样处理运输费用,既避免了引入运 输部门所带来的复杂化,同时也回避了垄断的厂商如何定价的问题。演化”指的 是经济体究竟是如何在几种(或多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新经济地理 模型中有多重均衡。的确,在经济的地理结构中有多种均衡的可能性。某个历史 偶然性将使某一区位在产业聚集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形成某种经济活 动的长期聚集过程,这意味着历史决定着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究竟哪一种会出现。 历史偶然因素所确定的模式一旦建立,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过 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经进一步强化而变得“锁定(locked-in)”。新 经济地理学的“演化”是一个经济体的地理以一种反映历史和偶然性的方式演化, 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期。“计算机”指的是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模型使用了规 模收益递增、技术和金钱外部性以及不完全竞争作为构建基石,这使得新经济地 理学的模型难以分析解释,所以较多地依靠计算机模拟来计算和模拟经济活动空 间分布,使用高技术样本作为直觉灵感的源泉,即获得包含在模型之中的可能性 的直觉。而对于所建模型中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则非常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 比如克鲁格曼(Krugman, 1996) 17的中心体系的自组织形成的研究,用的是阿兰 图灵(Alan Turing,1952)18的机器方法,即运用计算机模拟求解数学模型。3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在空间经济学14一书中,有3个经典模型:区域模型(中心一外围模型)、城市 体系模型和国际贸易模型,这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结构,是分析关于经济 活动选址中“谁”、“为什么”、“在哪里”的问题。3. 1“中心一外围”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心一外围”模型最先见于克鲁格曼 (Krugman, 1991b) 19 的研究。1991 年,他在总结哈里斯(Harris, 1954) 20 的“市 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Pred,1966)21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 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迪克西与斯蒂格利茨的垄断 竞争假设,建立了考虑公司层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2X2X2 一般 均衡分析框架,即两地区,两部门,两要素模型。该模型假设有2个区域,每个区域 有2个部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制 造业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分别为农民和工人,工人可以在两 区域间自由流动,而农民不具有流动性且在两区域间均匀分布,农产品贸易无运 输成本而制造业产品在区域间贸易有正的运输成本(冰山形式)。该模型中农民的 不可流动性是离心力或发散力,而向心力或集聚力比较复杂,涉及到循环因果律 中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如果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大到足以克服不可移动资源 (如耕地、农民)所产生的离心力,经济的演化将可能会导致“中心一外围”结构 的形成: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但取决于足够低的制造业运输成本、足 够多的制造业差异产品种类和足够大的制造业份额。但一些关键因素(如运输成 本、规模经济、可移动资源的份额)的微小变化会使经济发生倾斜或波动,从2 个区域是对称和均衡的经济体变到以初始微弱优势不断积累的经济体,最终使得 具有微弱优势不断积累的区域成为产业化的“中心”,而其它区域变为非产业化 的“外围”,也就是说,经济的动态演化使得对称均衡在“分叉点”瓦解:在这些 点上它们的本质特征出现了突变。“中心一外围”地理结构能够形成和必 定能够形成的条件之间是有区别的,换句话说,能够形成并不表示一定形成,即便 形成了,但是否可以维持也是需要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已经建立起产业集聚的 地区会自我维系这种集聚,但在同等条件下,产业均匀分布的地区也会保持稳定。 这表明真实世界的空间地理结构的演化要比想象复杂得多,比如美洲、欧洲的多 中心金融中心、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中心。“中心一外围”理论告诉我 们:有时候多中心和单中心的地理结构都可以是稳定均衡结构。3.2城市演化模型将2X2X2 “中心一外围”模型稍加改动,即:由两区域变为土地均匀分布的区域 空间,经济体中所有工人被假定是完全同质的,并且能够自由选择工作点和居住 点,农产品生产使用土地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均 为正,在这些条件下建立城市演化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有农业用地是不可流动 要素,是城市分散力的源泉。城市演化模型憩是以杜能的“孤立国”为出发点,但认为中心城市的存在是由于前后向关联性的作用,而不像 杜能模型中被事先假定。模型定义城市为一个被农业腹地包围的制造业集聚地, 然后逐渐增加整个经济体的人口,农业腹地的边缘与中心的距离逐渐增加,当达 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制造业就会向城市外迁移,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人口的进 一步增加将会产生更多的城市,然后继续发展。一旦城市的数量足够多,城市的规 模和城市间的距离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对力量的作用下将会趋于某一稳定的水平(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勒施的中心 地理论),如果经济中存在不同经济规模和运输成本的多个行业部门,经济将会演 化成一种等级结构,这种结构的未来趋势取决于市场潜力指数,市场潜力决定着 经济活动的区位,而经济活动区位的变化又重新描绘了市场潜力。城市演化模型性中还提供了一种比较有趣的观 点:自然地理对经济地理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即使随意注意一下经济活动在真实世 界中的地理分布,都会对历史和偶然事件的重要性深有感触。纽约之所以成为纽 约,就是因为一条运河,尽管这条运河150年来已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硅谷之所以 成为硅谷,就是因为大约60年前的斯坦福大学决策者的洞察力。当然河流和港口 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区位优势具有催化作用:一个新的中心出现时,是出现在这 个地区而不是周围其它地区,一旦新的中心已经建立,它将通过自我强化机制而 不断发展壮大,最初的区位优势和集聚的自我维持优势相比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了,这就是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例。因此,城市系统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 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渐发生变化,研究城市系统要立足一个复杂的动态理论和方法视角。3.3产业集聚和贸易模型在前面两个模型即“中心一外围”模型和城市演化模型中,要素流动在集聚的形 成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种种条件 的限制,在国际专业化和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在各国之间是不可自由流动的,存在 劳动力流动壁垒。产业集聚和贸易模型是从产业之间的关联、运输成本和要素的 流动性这3个方面来研究产业集中和贸易的。克鲁格曼(Krugman, 1980)所说的关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垂直关联”, 是产业链上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这种关联效应只存在于厂商层次上的规模经 济。从产业之间的垂直关联度来看,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是促进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两种力量。就产业的“后向关联”而言,由于产业集中不是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总收入, 而是依赖于在该产业商品上的支出(包括中间投入等商品支出),而一个具有较大 规模的国内产业将意味着该产业具有一个较大的国内市场,这将促进商品的支出。 因此,这种需求所致的“后向关联”有利于区域专业化。而就产业的“前向关联”而言,具有较大规模产业的国 家将为自己和别的最终商品的生产者提供多种中间投入品,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 存在,这会降低该产业的最终商品的成本,并且为中间商品生产者提供更广阔的 市场。在特定的国家,这些“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并不能导致人口的 集中,但是可以产生一种专业化过程,使制造业或特定产业集中到有限的几个国 家。4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评价新经济地理学虽然构建了清晰、严谨、精致的模型,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 生产要素不能流动和商品贸易无成本的不实际假设,使得经济集聚与空间问题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中心,并从微观经济机制上解释了经济集聚 与扩散的向心力与离散力,但新经济地理学还是受到了来自经济地理学、区域经 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批评。他们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既不新,也不涉及地理学,无实 际利用价值可言,尤其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单一化的“愚蠢假定”(D-S模型、冰 山成本、演化、计算机模拟)作了猛烈抨击,批评主要集中于如下几种:研究方法 严重依赖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建模思想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并没有太大吸引 力,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对地理空间模型应用已相当成熟;缺乏实证研 究,新经济地理学注重的仅仅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 去甚远。但是藤田和克鲁格曼例却认为,根据D-S的垄断竞争方法构建一个空间 经济模型,来“解决”不完全竞争的问题,虽然这种方法并不是研究空间经济的唯一方法,或者甚至不是一个完全令 人满意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既是经济地理学进行有意义的研究所必需的,而且 其方式又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可以接受的。克鲁格曼认为:如果一个模型能以一种 我们可能没有预料的方式成功地解释或合理地说明一些观察到的现象,它就是一 个好的模型。因此,任何一个复杂系统的模型,首先进行一些明显不符合现实的简 化,以便将系统转化为某种可以处理的东西;简化时部分根据对重要因素的猜测, 部分根据已有的建模技术来决定。为了简化而进行假设、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 相反,只有通过非常巧妙的简化,才有希望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传统经济地理学 家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忽略了传统贸易理论中所说的对经济现实性的关注,但藤田 和克鲁格曼却不这样认为。克鲁格曼(Krugman, 2000) 25指出:像旧的贸易理论一 样,新经济地理学一定程度上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集中关注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在实践中可能是最有用 的东西。克鲁格曼等在空间经济学一书中,所有的经济模型,集聚的向心力来 源于消费者和产业部门之间通过联系效应所获得的市场外部性,而忽略了经济集 聚的其它可能的因素,但这是一种谨慎的选择,其目的是建立经济地理学中基于 主流经济学现代分析工具的微观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学仅局限于如 此狭窄的模型和问题。相反,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如表1 所示。表1影响地理集中和分散的力量Tab. 1 Forces affecting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表I影响地理集中和分散的力拭J jti I ! affcttinj-itj I conccn trj tM?n Jud d3购生产H上地科金咬遍隘*阻室和姓井吕济底服娥应岸实市场到讥浴出和兆外部咎浒性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新经济地理学中影响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因素并不止一 种,但在其模型中,却将其简化成了一种因素:联系效应作为向心力,不可流动要 素作为离心力,这是为了简化建模的需要,而不是说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只能考 虑这一种因素。5新经济地理学展望鉴于新经济地理学核心模型在许多方面显得过于简单,今后研究的一个可行路线 是将核心模型中的基本要素和观点与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关于成熟的贸 易和区位理论结合在一起,除了考虑新经济地理学中要素流动性、规模报酬递增、 运输成本等关键因素之外,新经济地理学至少有2个可供未来研究的方向:扩展 理论研究范围,加强实证研究、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和政策涵义。5.1扩展理论研究范围新经济地理学所受的批评之一就是对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因素考虑过于简 单,今后不仅要研究关联效应,而且对厚实的市场、知识溢出和纯外部经济性也要 加以研究,但前提条件必须要建立一个基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贸易联系效应的 更一般的垄断竞争模型,新经济地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基于 空间因素的垄断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如。目前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建立 了关于效用和生产函数、运输技术等因素的具体函数形式,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建 立一般均衡模型函数的选择集,目前已经有学者(Ottaviano, Tabuchi andThiss,2002)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建立了基于垄断竞争的“中心一外围” 线性模型。另外,还要加强知识溢出效应在新经济地理中的研究。集聚、知识外部性与增长 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短期内,人们的地理邻近甚至面对面交流有助于知识的扩 散和获取,但从长远来看,相同知识背景的人们由于地理邻近而集聚将会使他们 的知识趋于同化,因此时间将会削弱知识的外部性例。许多学者如 Marshall(1920)如、Jacobs(1969)如、Lucas(1988)都认为:在一个城市或产业 区,大量不同类型人的集聚(尤其是具有不同知识和技术的专业技术工人的集聚), 将有助于知识的扩散、创新和积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这只是短期的效应, 如果要长期促进经济增长,必须要有新的知识要素的注入,否则未必成立。因此, 对一个城市和产业区的知识外部性要建立动态分析框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劳 动力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在这一框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得 以在不同的区域间传播和维持。这样的动态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新增长理论的发展, 因此,建立知识外部性分析的微观基础是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也是 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5.2加强实证研究和探讨政策含义一般认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是很 难用于实证研究的。另外,为了建立理论上容易处理的数学模型,往往需要做出一 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又很难去放松,但如果用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做实证研究时,却 又需要修正这些假设,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经济地理学被批评过于注重 数学模型而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了区。不过,新增长理论模型和新贸易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经验研究有助于对一些似是而非 的观点提供一些典型事实和约束条件,可以用来判断在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真正的 关系,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正如新增长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经过理论发展之后,实证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一样,加强实证研究也是新经济地理学未 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的研究将会沿着“一般到具体”的路线,从高度抽象的简 单模型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模型,在此过程中理论模型将会逐渐被修改和完善,实 证研究的增多将会使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探讨福利和政策含义将是新经济地理学的新的研究 趋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