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范文集合6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51898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范文集合6篇 马说教案 篇1(3808字)教学目标1了解_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_内涵。2理解_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的特点。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我们现在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什么?(比喻有才干的人才)“伯乐”(“伯”,读b音)比喻什么?(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千里马”的_。二、解题、简介作者“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标题既突出了_的体裁,又强调了_是借“千里马”及伯乐为喻,来表达中心的。简介作者略。三、熟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熟,然后进一步达到“美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五遍课文。(一)初读。第一遍默读:对照注释,正音,解词,试译个别难句;实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请划上记号,准备质疑。作好朗读的准备。然后,教师答疑。抽三人分段朗读:读的人要尽量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来;听的人要注意听,看读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里。朗读后,师生共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由学生评定其中读得最好者。再抽三人分段朗读后,教师点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_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老讲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必须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准、就是不读错音,不读破词语句子(“读破”可适当解释),不添、漏字;通,就是读明白,正确把握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熟,就是读得连贯流畅,且有一定的速度。刚才朗读得不好的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读准、读通和不熟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_写了什么,解决“读准”“读通”的问题。(二)初步分析课文,结合词句了解段意。抽学生翻译:从“故虽有名马”到“不以千里称也”。翻译后,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补充强调:“虽”,即使;“名”,可译作“出色”“雄健”;“骈”,本义为两马并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一起,“骈死”,可译作“(和普通的马)一起死”。提问:第一段中的“故”字什么意思?(所以,表结果)那么原因是什么?(是前两句)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么?(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抽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中“且欲与其能千里也”。翻译完评议后,教师补充强调:朗读时,这两句词语间短暂的逻辑停顿应是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读音:“一食,(食不饱”,均读sh;“食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读s音,通“饲”。“是马也”的“是”,代词,可译作这些、这。提问:这些马指什么马?(千里马)千里马为什么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引导学生由“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推及“食马者”的无知,并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的无知)教师点示:第二自然段,从全文看,这是承开篇句而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又提问:“策之不以其道”,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什么?(食马者,但翻译时不必补出)那么,“鸣之”句的主语应该是什么呢?(翻译时也应该把“食马者”当主语,作“听它叫”译)“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这句话写得很形象,表现了“食马者”的什么?(无知之极)那么,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着力写“食马者”的愚蠢无知)然后,抽学生翻译最后两句。翻译完评议后,教师点示:“其真不知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首段指出只有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了;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于“食马者”的“不知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第三段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三)再读课文。仍抽第一次朗读的三人分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评议:肯定比前面所读有进步,但仍没有读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还没有读出来。教师引发:要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达到“美读”的效果,先要确定朗读的基本浯调,有的课文应以庄重、严肃的语调读,有的应以活泼、愉快的语调渎,有的是贬冲、斥责的语调这篇_的基本语调应该是什么呢?要确定它,必须要了解_更深层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四)进一步议论、分析课文寓意。教师激发:结合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境况和“预习提示”,大家议议,这篇_是不是只写“千里马”?是不是表现出作者更深层次的见解?这个见解是什么?全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议,老师评,边议边评,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作者抒发的感情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接着教师点示:借“千里马”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是采用了一种托物寓意的写法。_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那么,这篇_朗读的基本语调应是什么?(悲愤)基本语调确定后,要贯穿全篇,但并不是说语气、节奏等方面就没有变化。随着内容的展开,语句的变化,语气可有急有缓,声调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节奏可有强有弱。还要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现在我们来听听课文朗读录音。(五)听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体会: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录音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等。(六)再朗读全文。集体朗读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组分段朗读。然后,要学生评议推选一位朗读得最好的朗读全文一遍。四、布置作业。在做好课文后的练习的基础上,再补充两道练习如下:1文中五个“也”字都为语气助词。在课后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五个“也”字的语气有些什么不同?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义和用法。朗读,确实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以此开展教学,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要学生朗读,在现时的语文教学中,是个普遍采用的方法。然而,因种种原因,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略显不足。本设计以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美读”去高标准要求学生,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有效的引导。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导。如本设计提出要达到“美读”,必须先经过读准、读通、读熟三个阶段,接着,提出“美读”的第一步,是确定朗读的基本语调,然后,提出“美读”还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节奏、逻辑停顿、逻辑重音等方面的变化,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使学生明白朗读好的过程,掌握怎样才能朗读好及怎样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朗读实践,给予具体指导,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使理论认识指导与朗读实践结合,使之落到实处。本设计囿于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将具体指导一一点明写清,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体的操作中,执教者应结合本课,在自己反复朗读和反复听录音的基础上,体会朗读时应注意的方方面面,预测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的种种不足,设计出准确无误的纠正、改进方法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在要求学生朗读时,给予准确无误的切实有效的具体指导。再次,把朗读和分析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初读”后,对学生讲清要朗读好,达到“美读”的效果,必须切实弄通、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朗读训练的需要,分层次逐步引入对课文的分析,如设计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课文”和“进一步分析课文”两个阶段。最后,要学生反复朗读,这时的朗读,既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课内容、感情的过程,又是朗读训练深化的过程。马说教案 篇2(2392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4.翻译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第一课时一引导探究1.读写字词:骈死pin 槽枥col 粟s 外见xin 食马s 祗zh 邪y 一石dn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二优选精练(一)基础演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骈死于槽枥之间(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才美不外见 _ _通_ _ 含义:_ _。食之不能尽其材 _ _通_ 含义: 。_ 通_ _含义:_ _ _ 。其真无马邪 _ _通_ _ 含义:_ 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古今异义词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是马也 古义: 今义:(二)能力提升1.翻译下面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无马邪?2.填空。“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_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马说的主旨句是“ ”。三拓展延伸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马说教案 篇3(537字)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_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马说教案 篇4(1926字)【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_寓意。【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_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 骈(pin)3、学生齐读课文。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 重点词:祗:只是。辱:受到屈辱。骈:并列,一同。是:这。能:才能。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相等。安:怎么能临:面对。 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_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二、探讨质疑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_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三、拓展探究1、_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马说教案 篇5(2388字)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3、虚词:而之其以也而A 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可以不译之A 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 A 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D反问语气词难道 E推测语气词恐怕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也 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4、实词:见教材及资料5、学生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千里马的遭遇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意思的把握进行叙述)3、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和“马”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各比喻什么?(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_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很少有能够真正赏识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很难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壮志难酬。4、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学生当堂熟读成诵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完成课后练习。2、根据自己的了解及查阅资料,谈谈中国现在的用人制度。附:板书设计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教后反思:对于文言文,仍然坚持朗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伯乐”、“千里马”的寓意。通过练习设计,激发学生对国家实现人才问题的思考。马说教案 篇6(1855字)【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_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_的整体思路。2学习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_,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_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 句读(du) 谀(y) 经传(zhun)郯(tn) 苌(chng)聃(dn) 蟠(pn) 巫(w)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五、分析课文第1段(一)朗读:齐读;单读。(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1通假字:受授2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无:古无论;今没有。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3一词多义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皆出于此乎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