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8263891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号:0905010234姓名:陈逸山 班级:工商管理本科 2班摘要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 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 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概述。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 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 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 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 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 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1.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1.2.1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 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 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 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 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 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 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 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 策的主要目标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 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 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 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 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 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1.2.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含义(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波动,以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由于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物价波动,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 将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防止通货膨胀。至于物价水平控制的范围,各 国国情不同,所设定的如需幅度也有差异,但从各国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大都比较 保守,一般要求物价上涨率在2%3%以内。(2) 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使之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 的工作。此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是的失业率,即称“自然失业 率”由于对自然失业率的衡量及估计一直存在分歧,因此,人们通常用平均失业率来估计 自然失业率。从各国实际的执行情况看,对自然失业率的标准也是灵活掌握的。(3) 经济增长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学界至少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国米生产总值 的增加,即一国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与第一种观点相比,后一 种观点更强调增长的动态效应。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不同,在增长率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大多数发展 中国国家、较发达的国家更偏好高的经济增长率,也因此对货币政策提出了相应要求。(4) 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略有顺差或略有 逆差。由于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市场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对于开放条件下的宏 观经济而言,一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但实际上,各目标并非同时产生, 各目标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经历了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由于就业问题十 分严重,各国货币当局基本上将其政策目标锁定在“充分就业”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经济增长成为紧迫问题,于是“经济增长”就成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由于张起施行 保证就业和促进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物价开始上升,先是“温和”地上涨,继而“奔腾” 起来,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滞涨局面。这种严峻的环境,自然迫使货币当局将“稳 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20世纪79年代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各国 的国际收支都出现剧烈动荡,并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状况,又促使“保持国际 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3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相互关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但要同时实现,则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 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 说,为了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措施很可能与实现另一货币政策目标所应采取的措 施相矛盾。因此,除了研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以外,还必须研究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 盾性及其缓解矛盾的措施。2.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事实证明,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 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 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必 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如西方国家在70年代以前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无助 于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局面。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1958年,英国经济学 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 资料,勾划出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由 于货币工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这条曲线又被西方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 膨胀率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相互替换关系。也就是 说,多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低;相反,少一点失业,物价上涨率就高。因此,失业率和 物价上涨率之间只可能有以下几种选择:(1) 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 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 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实行组合,即所谓的相机抉择,根据具体的社 会经济条件作出正确的组合。2.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观点:2.2.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 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 而增加的。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这实际上层供 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2.2.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因为,通货膨 胀是经济的刺激剂。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 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并认 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 展。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 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 多。2.2.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因为,经济的增长 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 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稳定物 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 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2.3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的冲突在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会遇到两个问题:2.3.1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及支付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 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2.3.2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要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提高投资率。在国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 助于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经济。这种外资的流入,必然带来国际收支 中资本项目的差额。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 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其原因在于:(1)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能够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等, 一方面决定于一国的吸收、掌握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决定于国产商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和外汇还款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一国所能引进和利用的外资是有限的。如果把外资的引进完全置于平衡贸易收支上,那么外资对经济的增长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 果只是追求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忽视国内资金的配置能力和外汇还款能力,那么必然 会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严重恶化,最终会使经济失衡,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经济增长。(2)在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的条件下,用于矫正这种失衡经 济形态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在平衡国际收支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做合理的选择。国 际收支出现逆差,通常要压缩国内的总需求,随着总需求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可能被消除, 但同时会带来经济的衰退。而国内经济衰退,通常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供之量 的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可能刺激经济的增长,但也可能由于输入的增加及通货膨胀而寻 致国际收支失衡。1.12.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冲突一般而言,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会出现不一致, 例如,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所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高就业。再如,片面强调高就 业,硬性分配劳动力到企业单位就业,造成人浮于事,效益下降,产出减少,导致经济增长 速度放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既要达到合理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水平,又要稳定币值,保 持国际收支平衡,四者兼顾是非常困难的。事实证明,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 存在的。强调一个或两个目标,其他目标就可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要实现一个目标,就 可能会牺牲其他目标。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根据本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程度上的 差异,在一定时期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参考文献1张尚学货币银行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康书生,鲍静海货币银行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蒋先玲。货币银行学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