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ppt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1821770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经典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经典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统文化经典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复习复习.BC550BC520BC490BC460BC430BC400BC370BC340BC310BC280BC250BC220春秋春秋战战 国国孔孔 子子孟孟 子子荀荀 子子庄庄 子子老老 子子墨墨 子子韩韩 非非高中语文必修高中语文必修1 15 5 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必修一必修一劝学劝学荀子荀子 必修三必修三秋水秋水庄子庄子 必修三必修三非攻非攻墨子墨子 必修四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论语 必修四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孟子 必修五必修五逍遥游逍遥游 庄子庄子 201 2014 4年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浙江省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 选读选读的的理解和评价理解和评价。20152015年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浙江省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的的理解、分析理解、分析和评价和评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32424题。(题。(5 5分)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孟子对曰: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亦运而已矣。”孟子孟子梁惠梁惠王下王下 23.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除了“箪食壶浆箪食壶浆”外,还有外,还有“”。(。(1 1分)分)24.24.简要简要概括概括孟子的孟子的战争观战争观,并,并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对对其战争观的看法其战争观的看法。(。(4 4分)分)20152015年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浙江省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的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理解、分析和评价。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姓意愿的战争。(2 2分)分)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民本本”(或(或“仁政仁政”)思想)思想。(1 1分)分)他的观点是辩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证的,变通的。(1 1分)(共分)(共4 4分)分)齐人伐燕,胜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不取,必有天殃。,必有天殃。取取之之,何如?,何如?”孟子对曰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矣。”理解理解:通读文本,学会寻词摘句通读文本,学会寻词摘句 答案答案1 1:战争观:打仗要看战争观:打仗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看。看法:我赞同他的战争观,法:我赞同他的战争观,必要时要出战,不必要必要时要出战,不必要时应避战。时应避战。毕竟战争是损耗国力的,一不小心,毕竟战争是损耗国力的,一不小心,百姓就要受征兵、徭役之苦百姓就要受征兵、徭役之苦。(1 1分)分)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齐人伐燕,胜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不取,必有天殃。,必有天殃。取取之之,何如?,何如?”孟子对曰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矣。”分析分析: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答案答案2 2:孟子认为孟子认为战争要战争要顺应时运,顺应时运,顺应民意顺应民意。孟。孟子推行子推行“仁政仁政”,认为民贵君轻,因此他的战争观,认为民贵君轻,因此他的战争观是站在百姓角度来讲的。以民为根本,我认为这种是站在百姓角度来讲的。以民为根本,我认为这种战争观有一定的可取性。战争观有一定的可取性。(2 2分)分)齐人伐燕,胜之。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不取,必有天殃。,必有天殃。取取之之,何如?,何如?”孟子对曰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矣。”评价评价:立足文本,适度联系现实立足文本,适度联系现实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答案答案3 3:孟子提倡战争要以民为本,孟子提倡战争要以民为本,如果作战能顺如果作战能顺应人民心愿,那就去攻取;如果作战令人民不悦,应人民心愿,那就去攻取;如果作战令人民不悦,就放弃。就放弃。孟子提倡孟子提倡“仁政仁政”,以仁爱之心施政。,以仁爱之心施政。所谓所谓“仁仁”就是就是“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所以,所以战争要看老百姓的看法。战争要看老百姓的看法。(3 3分)分)答案答案2 2:孟子认为孟子认为战争要战争要顺应时运,顺应时运,顺应民意顺应民意。孟子推。孟子推行行“仁政仁政”,认为民贵君轻,因此他的战争观是站在百,认为民贵君轻,因此他的战争观是站在百姓角度来讲的。以民为根本,我认为这种战争观有一定姓角度来讲的。以民为根本,我认为这种战争观有一定的可取性。的可取性。(2 2分)分)答案答案3 3:孟子提倡战争要以民为本,孟子提倡战争要以民为本,如果作战能顺应人如果作战能顺应人民心愿,那就去攻取;如果作战令人民不悦,就放弃。民心愿,那就去攻取;如果作战令人民不悦,就放弃。孟子提倡孟子提倡“仁政仁政”,以仁爱之心施政。所谓,以仁爱之心施政。所谓“仁仁”就是就是“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所以战争要看老百姓的看法。,所以战争要看老百姓的看法。(3 3分)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正义的符合百姓意愿的战争。意愿的战争。(2 2分)分)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孟子的战争观体现了“民本民本”(或(或“仁政仁政”)思想)思想。(1 1分)分)他的观点是辩证的,他的观点是辩证的,变通的变通的。(1 1分)(共分)(共4 4分)分)答案答案1 1:战争观:打仗要看战争观:打仗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看法:。看法:我赞同他的战争观,我赞同他的战争观,必要时要出战,不必要时应避战。必要时要出战,不必要时应避战。毕竟战争是损耗国力的,一不小心,百姓就要受征兵、毕竟战争是损耗国力的,一不小心,百姓就要受征兵、徭役之苦徭役之苦。(1 1分)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理解、分析和评价:理解理解:通读文本,学会寻词摘句通读文本,学会寻词摘句 分析分析: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 评价评价:立足文本,适度联系现实立足文本,适度联系现实 紧扣试题文本紧扣试题文本 【当当 堂堂 演演 练练】1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5 5分)分)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大夫曰: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士庶人曰:曰: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孟子梁惠王梁惠王)(1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2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理解:理解: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来来回答。回答。分析:分析: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去解释去解释。评价:评价: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完整完整。【当当 堂堂 演演 练练】1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题目。(5 5分)分)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吾国乎?”孟子对曰: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大夫曰: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士庶人曰:曰:何以利吾身?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孟子梁惠王梁惠王)(1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1 1分)分)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或贵义贱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或贵义贱利。(2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4 4分)分)孟子注重仁义,认为仁义能让亲人和睦,能使君主得到尊重;孟子注重仁义,认为仁义能让亲人和睦,能使君主得到尊重;如果一味求利,就会不断侵夺而不满足,国家会陷于危亡。如果一味求利,就会不断侵夺而不满足,国家会陷于危亡。这种这种观点对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义利并重,见利思义观点对现实生活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义利并重,见利思义。2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5 5分)分)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选自(选自荀子荀子.修身修身)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此以怨省而行修矣。(选自墨墨子子)注:修然,整饬的注:修然,整饬的样样子,一丝不苟的样子。自存:自察,自子,一丝不苟的样子。自存:自察,自思。思。介然: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菑,通介然:专一,坚正不移,坚定不动摇。菑,通“灾灾”,害。害。(1 1)上述两段文字都在)上述两段文字都在 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给人以启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给人以启发。(发。(1 1分)分)(2 2)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4 4分)分)【当当 堂堂 演演 练练】修身(养性)修身(养性)(2 2)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请概括、评价荀子与墨子的观点。(4 4分)分)概括:概括:荀子认为君子对善与不善应采取自省态度,应该隆荀子认为君子对善与不善应采取自省态度,应该隆师亲友(尊重老师,亲近益友,是修身的方法)(师亲友(尊重老师,亲近益友,是修身的方法)(1 1分);分);评析:评析:儒家荀子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儒家荀子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培植善性(培植善性(1 1分)。分)。概括概括:墨子分析修身的重要意义。在治国安邦中具有重要:墨子分析修身的重要意义。在治国安邦中具有重要道徳意义,提出了道徳意义,提出了“反身自省反身自省”的修身方法(的修身方法(1 1分)分)评析评析:墨家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墨家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天下天下 (1 1 分)。分)。理解:理解: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来来回答。回答。分析:分析: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去解释去解释。评价:评价: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完整完整。温馨小提示温馨小提示(1 1)审题)审题要仔细,要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要仔细,要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即即答题角度答题角度,答其所问(所想问)。,答其所问(所想问)。(2 2)分点作答,层次)分点作答,层次清晰。清晰。(3 3)树立)树立“答案都在材料中答案都在材料中”的考试思维。的考试思维。(4 4)简洁为要,拒绝错别字。)简洁为要,拒绝错别字。理解:理解: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通读材料,学会寻词摘句来来回答。回答。分析:分析: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概括文本,讲究引文解说去解释去解释。评价:评价: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立足文本,记住适度联系更完整完整。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仁”、“义义”的含义。(的含义。(2 2分)分)1.“1.“仁仁”: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作业作业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4 4分)分)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节选自荀子王制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2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子河内。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强国)。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苟子的国家“统一观”。(3分)荀子认为,秦国即使能够即使赢得全国统一,也很难持久,因为国家的统一不应单纯建立在武力征服下,而应建立在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和共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国家。另外,经济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但是,这种统一不是靠强力剥夺,而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在一种道义的力量上。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阚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也。”(选自论语子路)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选自荀子强国)7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正名,而荀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隆礼(或:礼)。(2分)8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从治理国家角度来看,荀子与孔子观点有无不同之处?(4分)有不同之处。孔子的“正名”也就是为了“复礼”(“兴礼乐”)。荀子在强调“礼”同时,也重视“法”。从“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中可以看出,在荀子看来推礼治,固然是儒家思想的治道,但是如果纯粹的王道无法在现实中推行,那么退一步实行以法强国的霸术也是可以的。【甲】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乙】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选自韩非子解老)7甲乙两段文字谈的都是治国(1分)方面的主张。“烹小鲜”与“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是清静无为、不扰民(1分)(2分)8老子和韩非子关于治国的主张有哪些异同?(3分)相同点:以民为重,不伤民(或:无为而治(1分)不同点:老子:主张以道来治理,遵循自然之道,互不干扰,以德互交。(1分)韩非子观点:以法治理,要保持法律的稳定简明性,不要轻易改变,让百姓安心。(1分)【甲】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乙】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选自韩非子解老)9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的“道”和“法”?请你结合现实发表评论。(3分)老子的“道”是指遵循自然的规律,各自不伤对方,自然德到,这种境界是更高的境界,是人达到一定的自觉后才有如此行为。(1分)韩非子是强调在法治的前提下各自相安无事,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则,不违背法律,统治者不朝令夕改,执法公正,如此达到清静无为。(1分)在当今社会,出现各种违法行为,自然德到的境界大多人无法达到,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补治国更合理些。(1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猬乎!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外篇)1孔子和庄子在交友上有怎样的共识?试用简明的话语概括。(4分)适度交往,保持距离。2上述材料对你交友有怎样的启示?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把握交往的“度”,过犹不及,反受其辱。交往中主张“中庸之道”,但当结交中行不行时,要变通,可以结交狂狷者。坚持“君子之交”,以“义”合而不以“利”合,清淡如水。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节选自墨子贵义)【注释】子墨子:墨子先生。前一个“子”是尊称,如同说“老师”。即:就,往。莫:没有人。处:居,闲居。如:宜,应当。劝:劝勉,鼓励。1、用两个词语概括语段中墨子的形象特征,各不超过4个字。坚守正义,说理委婉(或“以理服人”)。(2分,答出两点即可)2、谈谈墨子行为给你的启示。(3分)要有坚守正义而不动摇的决心,有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要讲究设喻说理的技巧,语言要委婉,态度要诚恳,做到以理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