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汉语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102679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明汉语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简明汉语史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简明汉语史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一、对象和任务任务:描写、解释、总结规律、预测规范二、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意义:(1)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2)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尤为重要 (4)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很有意义第二节 原则依据方法一、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语言的时代特点2、区分通例和特例3、注意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联系二、研究汉语史的方法归纳 比较 统计 证实 探源 转换 推演 系联三、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表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分为韵文(音韵)和散文(词汇和语法)两部分)2、前人的研究成果属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方言类,释名类等属于字形字义研究,有说文玉篇等书属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外语借词包括外语里借汉语的词和汉语里借外语的词两种情况4、现代汉语方言第三节 汉语史的分期1、高本汉是最早为汉语史进行分期(依据语音变化) 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20-21)标志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1)太古汉语:诗经以前(2)上古汉语:诗经以后到东汉(3)中古汉语:六朝到唐(4)近古汉语:宋代(5)老官话:元明2、王力先生汉语是稿(1)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以后)为现代期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1984)(1)古代汉语(2)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近代的延续4、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5、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1)上古期 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为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2)中古期 从公元四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其中唐为中古中期,宋为中古后期(3)近代期 从公元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为近代前期,明清为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后期(4)现代期 五四以后6、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古汉语字典王力:同源字典汉语史稿古代汉语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近代汉语研究概况郭锡良:古代汉语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汉语史论集唐怍藩汉语音韵学学识上古音手册二、分期的标准和依据1、三点说明a.汉语史的分期不取决于中国历史的分期,而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 b.汉语史的分期不能依据书面语,而取决于口语c.至今汉语史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断代的研究还不充分2、标准和依据高本汉的观点至今在西方汉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王力以语法为分期的依据,认为近代汉语分期主要是语音3、分期的着眼点不同,结论就不同,因此有两个原则:一是分期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语法和语音;二是考虑到语音、词汇、语法变化不同步的因素,分期应协调语法分期和语音分期第二章第一节 汉语词汇是研究序言一、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古代文献语言及内容,也就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汉语词汇学与训诂学的关系(1)新学训诂 定位与训诂学不同(2)汉语词汇史与训诂之间的目的不同(3)研究材料不同 传统训诂学以先秦典籍尤其是佛家典籍为范围,词汇史则是研究所用汉语书面语文献,特别是历代的口语文献三、词汇史的研究任务和内容蒋少愚,20世纪的古代汉语词汇研究:提出汉语词汇史(历史词汇学)有两大部分组成。语义学(义训、声训):语义场、义位、义素1、历史研究(1)词的产生消亡过程(2)词义的演变(3)构成方式及其发展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2、理论的研究 四、古汉语词汇研究(建国后)历史的研究1、解放前 尔雅2、常用词方面 李宗江(常用词演变研究) 王维辉(东汉-隋常用词研究)3、通史及断代史方面研究第二节 单音词的发展一、上古单音词的发展单音词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这是古代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甲骨刻辞所反映的商代词汇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数量有限2、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基本上字和词相当,复音词很少3、多数词只有一个意义,一部分词有几个意义4、就词性说,名次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虚词更少,兼词现象相当多二、中古单音词的发展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根据新词和旧词有没有联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继承旧形,新义和旧义有联系2、利用旧形,新义和旧义没有联系3、词形和词义都是创新三、近代单音词的发展1、新词旧形,新义和旧义没有联系2、新词新形3、新词多义化第三节 复音词的发展一、上古复音词的发展1、联绵词:踟蹰 恍惚 逍遥 辗转 蝌蚪2、重言词(1)两字重言,不能分开(2)单字和重字都用,意义相同,用重言描写性更强(3)重言带词尾,或形容词带重言3、合成词:(1)复合词:联合式:社稷、财贿并列式:休息、俯仰偏正式:后生、鸟乌支配式:屏风、当路陈述式:屋漏、肢解(2)派生词常见的词头是“有”、“于”常见的形容词尾有“然”、“如”、“尔”、“若”、“乎”、“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名词词尾“子”已开始产生,但并未虚化。上古复音词归纳为这样几点:(1)上古词汇虽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在上古后期(两汉)表现得尤为显著。(2)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3)构词能力很强二、中古复音词的发展(复音词的大量产生是其重要特点)1、新的结构方式(1)补充式(动补):摆脱、割裂、了却(2)名量式:车辆、花朵、麦粒(3)超层次组合:而立、涟漪2、新的词缀前缀“阿、老”后缀“子、儿、头”中古复音词产生的原因:1、语音系统的简化2、对单音词的多义起限制作用3、韵律的要求三、近代复音词的发展1、新的三音节词:(1)附加式:AB-C 两口子、可怜见 A-BC 呆不腾(2)偏正式:AB-C 半瓶醩 A-BC 多早晚(3)补充式:A-BB 笑欣欣 冷森森(4)重叠式:A不A 淡不淡 连不连 AAA嗤嗤嗤2、新的四音节词破不留丢 脑袋瓜子附:“儿”演变小史1、萌芽期:东汉至南北朝 儿:幼小之孙 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2、成形期:唐至北宋 (1)结构:它不仅可以做名词后缀,加在指人名词、动物名词和非生物名词之后,而且还出现了做量词后缀的用例 (2)功能:儿缀改变词义或者词性的功能,初露端倪3、发展期:南宋、金元(1)结构:可以作代词,宾语,形容词后缀(2)功能:不表示“小”或“可爱”之意4、成熟期:明清(1)儿缀词使用频率高、数量大(2)产生了儿化韵,“儿”的语音形式化入前一字音四、固定语:指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词语单位,一般比词长,结构具有凝固性,意义具有完整性。汉语词汇史专题-词汇化一、一味:1、“一味”的词组阶段:(1)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 一种味道,一种滋味(2)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 一种味道,一种食物或菜肴(3)取金液及水银一味而煮之 中药药方中的一味药2、“一味”向词转化两元(原)一味,受性自殊犹喜大江同一味,故应千里共清甘远来无物可相赠,一味丰年说淮颖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一味”介于由表示一种滋味趋于泛指“一样、整个”的变化过程间。“味”的实义逐渐减弱,在结构上,原本定中式的一味具有修饰关系,现无修饰,凝固在一起成词;在功能上,在宋时表“一样”义的“一味”逐渐化作状语3、“一味”由实词向虚词转化:一味凄凉君勿叹,平生自不愿春知由“一样”向“一直”转化,功能上,“一味”完全虚化,作副词用二、由来1、“由来”在先秦的运用: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由”为介词,“来”为动词,“由”“来”作的状语2、“所由来”在先秦的运用孔某不同问肉之所由来而食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3、“所由来”和“由来”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所由来”是“由来”的指称形式,而“由来”是“所由来”对应的陈述形式;它们之间不是演化关系而是生成关系,即“所由来”是“由来”通过特定的语法操作。区别:在句法结构上:由来(状语+动词) 所由来(名词、词组) 在功能上:“所由来”在言语上表达比“由来”丰富。4、“由来”取代“所由来”原因:双音化趋势的强烈推动作用 “所”字自身语义的虚化和功能的弱化,这是“所”字脱落的更为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随着“所由来”的转指意义从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过渡,“所”字自身的表义作用也由强到弱随着指称手段的变化:由来(动词性短语)所由来(名词性结构)由来(词组)三、词汇化1、什么叫词汇化:一个短语或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人们称这一过程或现象为词汇化。简而言之,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2、词汇化的动因(1)语义演变的原因()句法变化的原因3、判断标准:语义是否融合语义是否抽象化能否更换其中的语法单位4、词汇化的本质词汇化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受利于语言演变基本规律和制约条件词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重点就是过程,目的是探索语言演变的本质和规律。词汇化是造词过程,而不是用词过程,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于语言使用之中。词汇化前的语义成分组合结构较为松散。词汇化的主要结果是词,但不排斥其他词汇化语言单位。第三章 汉语语法史第一节 词类的发展一、人称代词的发展(一)第一人称的发展上古:我、吾、余、予、朕、卬、合中古:我、吾、余、予、身、奴、侬、鄙、民、下官近代:我、俺、俺们、咱、咱家、咱们、洒家现代:我、我们、俺、俺们、咱、咱们1、“我”的生命力最强,从甲骨卜辞一直沿用至今2、近代出现了复词结尾“们”,但这时单复数的区分已经不那么严格(二)第二人称的发展上古:汝、女、尔、乃、而、若、子、君中古:汝、尔(你)、卿、官、仁、尊近代:你、您、恁现代:你、你们、您们从上古到现代,第二人称逐步简化(三)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上古:上古无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彼”均为指示代词中古“其”继续扩大用法,产生新的代词“渠、伊、他”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突出的是对性的区分二、量词“个”的发展三、副词“很”的发展四、结构助词的发展(一)上古结构助词“之”1、的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3、用在介宾词组前面,有提示和强调的作用4、用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5、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6、用在补语后面(二)中古结构助词“底”“地”“得”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2、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第二节 形态成分的发展一、 单复数词尾“们”的发展1、 注意:加在指人的名词代词后面;不能加在表动植物和无生命事物的后面2、 先秦两汉时期用“侪、辈、属、曹”等字表示3、 “们”产生于唐代,还有“弥”“弭”“伟”表群体4、 宋代 “们”的写法用“满、懑、瞒、们、门、每”元代 “每”宋元以后出现“们-每-们”反复变化的过程二、时体词尾“了”“着”“过”的发展;时体语法范畴的产生在中古(一)了(用在动词之后,表动作的完成)上古有三义:(1)明白,懂得(2)不整齐,杂乱(3)乐曲的最后一章,辞赋最后一段总括的话 汉以后继承了(3)的意思,为“终了”“完毕”之意;从宋代开始,已经出现了时体词尾“了”与语气词“了”的分工小结:表示完成的时体词尾“了”来自含“终了、完毕”之义的实意动词的虚化。最晚在唐代开始虚化,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虚化的过程(二)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汉代以后,“着”开始用在动词后面,有两种情况:一作补语,表示动作所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二是用在兼语中“着”充当第二个动词(三)过 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过去或曾经经历,由动词“过”虚化而来。唐开始,“过”进一步虚化为时体词尾第三节 词序的发展一、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一)O+V 1、肯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eg: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责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eg: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学恶乎始?恶乎终?到了汉代,疑问代词作宾语有逐渐转移到动词后面的趋势 eg.武帝问:言何?(二)否定词+O+V1、代词宾语大多放在动词之前 eg: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也有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 eg: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三)惟+O+V 惟,语气副词表示强调(四)O+是(之、斯、实、焉)+V(代词“是、之”等复指前置宾语)eg:朋酒斯飨,日杀羔羊 (五)惟(维、唯)+o+是(之)+V eg:(1)唯余马首是瞻(2)此子有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六)O+之为+V eg:当务之为急(急当务)(七)惟+O+之为+V eg: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二、动宾宾语结构中宾语的位置,指人为间宾,指物为直宾(一)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eg:上问上林尉诸禽首簿(二)若直宾为之,则置于间接宾语之前三、动补结构中补语的位置(介宾结构置于动词前作补语)eg:郑伯克段于焉四、动宾补语结构中宾语和补语的位置中古:动词+得+宾语+补语动词+宾语+得+补语eg:(1)着他洗的脖子干净,绝早州结于试剑来 (2)宋江连夜攻城得紧近代:动词+得+补语+宾语 动词+补语+得+宾语 eg:(1)赶得上这娘子 (2)捉下得那人五、比较结构中比较体的位置A 我跟他我一样高 等比 我是本体B 我比他高 差比 他是比较体1、上古汉语差比用介词“于”将比较体放在说明语后面,或者省略“于”eg:(1)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比吾乡邻之死则以后矣2、用比较词“似”表差比 eg:(1)恐子贱未能强似子贡3、五代“比”字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范围扩(主要用于差比,古今皆用,近代又可用于等比或者比较不同)(2)出现多种说明语结构(3)否定式有所发展 主要有“甲-不比-乙”和“甲-比不得-乙” eg:如今荣宁两府不比先时的光景(4)比较项具有多种关系 A.比昔时出落得长大身材,面如满月(自身今昔比较,说明语,说明本体) B.赵后有一妹,名曰合德,美德绝伦,比赵后也要让他三分(两项整体比较,说明语说明比较体)第四节 语法结构的发展一、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发展(一)连动式(动词可以带宾语,可以用连词,也可以不用)(1)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二)兼语式1、表示使令、禁止 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2、表示劝诫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3、表示封拜任免 (1)拜相如为上大夫 (2)乃封张良为留侯4、表示命名称谓 (1)名余曰正则兮 5、表示愿望、希望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6、表示有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连动兼语套用式(1)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二、动语式的发展1、结果补语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1)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动词作补语)(2)其侯伐卫,战败卫师。 (动词作补语)(3)汉氏减轻田租。 (形容词作补语)(4)故国消弱至于亡。 (形容词作补语)2、动词和形容词作补语的情况在中古更加普遍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3、结果补语的来源(1)由联合谓语紧缩而来,“豹自后击而杀之”如果省连词“而”成了“一击杀之”,“杀”就成了补语(2)由兼语式紧缩而来,“谁能拆笼而破,以放快鸥”,如果兼语“笼”移后,就成了“拆破笼”,然后“破”为结果补语元代后的发展1、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大量用作“得”后作补语 2、代词充当“得”后补语 不知又闹得怎么样3、各种谓词归词组 惊得马跑走了4、主谓词组充当“得”后补语 袭人羞得脸紫涨起来5、动词和补语间加个“个” 林冲杀个尽绝6、同形补语产生,前一单音词表示动作,后一单音词表示动作的结果,两者同形,这种形式没有得到发展,只有少数例子。 我开开这门,那子母两个在那里?三、判断式的发展(一)上古判断式1、A惟(维)B 惟本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在判断句里起系词的作用厥土惟白壤2、A,B也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3、A者B也国者,天下之大器也。4、A者B兵者,不祥之器。5、A,B农,天下之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A为B尔是尔,我是我;夫执舆者为谁?7、B,A是也“是”是谓语,代词,复指前文,“是这样”的意思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禹汤文武是也。8、A是B 用系词“是”构成判断句,先秦萌芽,汉代正式产生,后面多带语气词“也”“耳”谓彼是是也,不可。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固曰:“此是家人言耳。”“是”在上古有多义:(1)形容词,正确 eg.偃之言是也 (2)动词,认为正确 eg.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也 (3)指示代词,此、这 eg.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9、A乃(即)B副词,加强语气,表事实正是如此 10、A非(匪)B(二)中古“是”字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三)近代“是”字句1、系词“是”在下文再次出现洒家不是别人,俺是鲁提辖的便是2、“是”在句末并逐渐虚化成语气词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吉凶晓得是(用于陈述句,加强语气)3、选择问句中的系词“是”逐渐虚化成选择连词小姐是车儿来?是马儿来?4、表语与主语相同为人自是为人,读书自是读书好是好,只是妹妹受屈了(表让步)四、处置式的发展 P529处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的一种句式。这种局句式大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处置式”处置式上古即有,用介词“以”构成 eg:今予将试以汝迁 五、被动式发展 P778(一)上古被动式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的被动句1、“于”字式(1)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实。2、“为”字式(1)不为酒困。(2)宜其为禽也。3、“见”字式(1)随之见伐。4、“为于”式(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2)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5、“见于”式(1)见厌于公(2)见笑于大方之家6、“为所”式(1)后则为人所制7、“为之”式(1)遂为周氏之禽8、“为之所”式(1)有为人之所制衣9、“为见”式(1)烈士为天下见善矣10、“为所见”式(1)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11、“被”字句(1)国一日被破,虽欲事秦,不可得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中古被动式1、从汉末开始,“被”与动词中间可插入施事,遇上古不同(1)臣被尚书召回(2)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2、动词不再是孤家寡人,可以带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1)被石酒气冲入鼻中3、动词后带宾语,宾语还可以复指的代词宾语(1)被一大蛇围绕周身4、主语是施事,“被”字置于主语之前,引出某种意外或不如意之事,并不表示被动5、受上古“为所”影响,出现“被所”式(1)果被众人所怪笑6、受上古“为见”式影响(三)近代被动句1、多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相继产生,例如:着、教、叫、与、乞、把、给2、被动句的结构复杂化(宾语复杂化、谓语复杂化、被动式和处置式结合)3、“被”不完全表示被动,虚化4、“被”仅仅表被动关系的语法标识(四)“被时代”和“被结合”1、新型的“被”字句2、“被”组合的语义分析:第一,遭受义;第二,被强迫义;第三,被认为,被定义题型:一、填空题 (原则、方法、代表作) 10x1二、翻译题(解释加点的字词句) 20三、材料分析题 (1)词义的背景 6(2) “是”字句(词性、语法、功能) 10(3)左传史记句子结构比较 2x8(4)综合比较题(词汇、词义、语法) 18四、论述题 2x10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