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7878404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看德性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 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 里士多德在西方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以周辅成为代表 的一部分国内学者并不完全赞同施莱格尔的观点,周辅成先生认 为纵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人似对立而又 非对立” 。首先必须搞清楚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 他认为,在人生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注重“隐德来希”,认为那是 道德意志的根据。亚里士多德不像理想主义者反对欲望,在道德 现象上,他认为善与恶的矛盾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基于“对于人的活动的特殊性质的说明 的目的论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人的活动的性质问题中, 着眼于“目的”和“选择”。活动隶属于每种存在物自身。对于无生 命物的活动,“主要是就它们的对于人或生命物而言的合目的性 来说的” 目的是最终完善的状态。特别属于人的活动,被亚里士 多德称为实践的、生命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各斯的活 动与实践。在考察实践活动与实现活动的关系时首先要探讨实现 活动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核心的判别:人的目的(即幸福)是 “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 ” 目的要实现,须借助理性 的运用,所以具有了实践性;实现活动的存在状态并不是潜在质, 而是人获得其本质力量的方式,因而,它也须借助实践。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善作为目的的哲学含义。每种技艺、研究、 实践、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深层的含义就是 “活动是人存在的 方式” 善的事物“具有或者我们希望它将具有某种(某些)我们认 为可归属于那类事物的性质,因而它与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处 于对应的关系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事物的目的并立而不相 互依赖,活动本身的目的占据主导地位,比那些具体的目的更优 越。我们所追求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通常被作为目的而极少作 为手段;通常被作为手段而极少作为目的;时而被作为目的时而 被作为手段。具有手段善意义的事物是因我们的需求而具有善的 属性,随着欲求的满足这种善也会消失,但是因自身被我们追求 的目的善则不同,它具有终极意义的善,与我们的需求无关。最 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生活(或称幸福)。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或政治学视为一种实践的研究。人的活 动有三种形式:实践、制作和沉思。实践制作是人基于事物的某 种善之目的的活动,在我们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差异, 制作更注重活动之外的产品(因而是一种手段善),实践作为道 德的或者政治的活动,目的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实践本身(兼 有手段善与德性)。实践的活动都隶属于自由精神的活动,但其 善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在最好的活动中,“实践自身的善甚至不 显示为目的,因为获得德性与做合于德性的事是一回事。” 沉思 则属于思考的活动,它研究不变的、必然的事物,即理论的科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论的科学层级最高,理性活动是灵魂最高 等的东西努斯的实现活动,并非人人都可以进行这项活动, 只有神学家或哲学家可以。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在其实现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 行就是人们对于人的出色的实现活动的称赞” 。希腊人最初把武 士勇敢的行为称为德行,后来演化为城邦公民的美德,最后凡是 任何人、生命物或器物具有的显著优点都被泛称为德行。人的灵 魂分为有逻各斯的部分和没有逻各斯的部分,对应的,人的德性 也有两种: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前者由教导获得,后者通 过习惯来养成。德性需要运用(在先的考虑和主动的选择)以体 现其存在性,因而被赋予价值评判。德性不与实现活动的目的包含的性质相分离。德性与快乐与 痛苦相关,而快乐可能会毁灭德性。因为人天生具有追求快乐的 欲望,当为获得快乐做出错误的行为,就会使人邪恶,失掉德性。 德性也不同于技艺,德性必须出于一定的心态。判断一个人的行 为是否具有德性,要考虑三方面:预先是否知道;是不是意愿或 因自身之故;选择是不是出于一种确定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选择与意愿的关系问题中强调运用德性 就必须做出选择,选择的真是为了善,那么,选择就具有了善的 目的。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种:目的错误有害;目 的虽善,手段却错了。选择的前提是出于意愿,但不能说出于意 愿的行为都是选择。对于性质、对象无所了解的行为也不是选择, 选择不仅要出于意愿,而且必须事先考虑。所以,要做出好的选 择必须明智。亚里士多德讨论人生的核心命题:幸福人的可实践的最 高善。生活分为三种类型: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乐的生 活过分注重肉体快乐,最接近动物。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和德性, 却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获得幸 福,幸福在于人的合德性活动(尤其是有逻各斯的部分)。幸福 “必定是合于我们自身中那个最好部分即努斯的德性的活动。这 就是沉思的生活。” 努斯是神性的,其实现活动是“最完美、最能 够持续、最令人愉悦、最为自足、既有严肃性又除自身外无目的 的,且拥有闲暇。”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拥有了中等财富后,人们 应该争取这种生活。另一方面,他也看到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深 思生活的诗意境界,因为这种幸福有半人半神的意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后一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适用 于多数人的幸福观-合于第二好的德性(道德德性)的活动是第 二好的,它完全属人,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获得的生活。合道 德德性的生活分有最好德性的实现活动(沉思),所以人们也能 够获得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获得需要努力,不能寄望于 运气。幸福是灵魂中欲望部分长期的合德性活动。幸福也需要外 在善作为补充,沉思的幸福因其自身足够完善,因而需要的较少 (中等财富即可),而德性的幸福需要的较多,而在所有的外在 善中,亚里士多德高度评价了 “朋友”,认为这是最大的外在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产生根治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生活 有着总的终点或目的是古希腊人的一般信念。 “几乎每一个人和 所有的社会都共同的追求某种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人们有所选 择或有所回避。” 几乎所有的希腊伦理学理论,都从幸福是解释 一个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回答开始,而幸福也决定了任何行为的合 理性,这构成了希腊幸福理论的公理。幸福是人行动的最终理由, 我们不会为了其他的目的(事实上也不存在这种目的)而放弃它。亚里士多德是不是证明了人类生活具有一个最终目的,这一 点是有争议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安斯康在意向里指出,此处犯了“不根据 前提的推理”的错误,因为它从每一行为都有某种目的的前提,转 移到了存在某种所有行为都以之为目标的结论上去了。要为亚里 士多德做辩护,就要说明结论中的 “善”并非指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只是泛泛地以“目的”来定义善。但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善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如果 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 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所选择所有的事物 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这显然将陷入无限,因而对目的欲求也就 成了空洞的),那么显然存在着善或最高善 ” 这段论证也同样犯 了“不根据前提的推理”的错误。因为就算存在最终的选择,也不 必然推导出有一个单一的、因其自身之故而被人所追求的目的。 所以,也许能这样来理解:可能存在着一些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 但它们都以幸福的目的而被人们欲求。在探讨“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十分 强调培育德性的重要性。他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而非特殊的道德 事实,其伦理学以教人为善和养成美德为宗旨。亚里士多德认为, 德性是那些帮助一个人完好地表现他或她的功能的品质,他强调 人类是理性动物,而灵魂是遵循理性的活动。灵魂可以分为有理 性的部分和无理性的部分,无理性的部分还可以细分为植物性部 分、无理性但在某种意义上有理性的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 性部分没有什么伦理性含义,但是无理性但却参与理性并探究其 德性的部分(被称为欲望的部分)必须是伦理学考察的内容,这一 部分听从和遵循理性,劝诫、指责、制止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它在 一定程度上受理性部分的影响。因为欲望部分不能以其自身发起 认识,但却能对理性做出反应,接纳建议和指令,所以亚里士多 德认为欲望的部分“更适于说是有逻各斯的 ” ,并且是人的功能 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