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自信:内蕴、特征及其培育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7695346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文化自信:内蕴、特征及其培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武术文化自信:内蕴、特征及其培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武术文化自信:内蕴、特征及其培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术文化自信:内蕴、特征及其培育作者:薛清秀,田恩庆,韩雪来源:武术研究 2018年第11期摘 要:武术文化自信是对武术文化的自信心,是发展武术首先应当具备的素质。文章运用 文献资料法,探索武术文化的特征,并以武术文化的内蕴与特征为切入点,提出树立武术文化 自觉、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推动武术文化传播等培育武术文化自信的建议。关键词: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 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110021041 武术文化自信的内蕴文化自信即是指对文化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建立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认知、反思以及批 判。1 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和文化发展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对自身 文化的反思和剖析,提升自信,肯定民族文化。2 武术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如 何使“中国标志”的武术走出困境,突出西方体育的“重围”,是文化自信心的关键。同中国 文化一样,对于武术文化的内蕴、精神、核心, 我们需要的不是去重新定义, 而是将这些被忽视 或者正在被忽视的文化挖掘出来、整理出来, 通过分析和筛选,由武术文化自我认识逐步过渡 到武术文化自信。3 只有在充分了解武术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对武术文化的肯定,并发 现武术文化的“美”,逐步建立起武术文化自信,进而推广和弘扬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自信心 的建立是发展中华武术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建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豪感的 基础。武术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武术文化自觉基础上,而文化自觉从深层次上蕴含着文化自信,二 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武术要做到文化自觉,既要认识自己,发掘自身的精华部分, 也要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摒弃与时代、与人民身心健康相冲突的内容,积极维护各民族文化 之间的关系,使得不同的文化都能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下“茁壮”成长。4 然而在文化多元 化趋势下,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自信以及自觉慢慢缺失。5 推动武术文化发展,我们首先需要 做的是建立武术文化自觉,只有不断从当前武术文化自觉方面寻找不足,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弥 补,才能够实现武术文化自信建设。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境内不断入侵,武术文化开始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如武 术文化的实用性遭到质疑、竞技武术“体操化”、传统武术味道缺失等。在当代域外各类运动 的挤压下,武术从曾经“穷文富武”的繁荣景象,沦落到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不仅仅大众不 认同武术,就连习练武术多年的武术专业人士也开始质疑武术,并转入跆拳道、空手道等其他 域外的运动中去,以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武术文化虽然一直是国人骄傲的传统文化,但其内 核早已失去了吸引力。所以发展武术文化,首先需要探索武术文化的内蕴,其次找出与时代需 求结合的部分,满足新时期人们的武术需要。2 武术文化自信的特征2.1 武术文化的哲理性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健身、养生、格斗、娱乐等具有体育性质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还容纳了美学、中医学、宗教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 的一项分支,不仅对儒家的思想学说中的一些信念进行继承,而且也是对佛家道家之德修理念 的弘扬。武术文化每一次的演变都是以中华文化作为其根源。6 例如:武术文化结合中国哲 学,具有特别明显的系统方法论特点,不但在阴阳相对与生克制化的基础上去求变化、练浑圆、 讲分合、重整体,还讲求首尾相连、连绵不断的立体动态适应性思维。“内外兼修”的辩证统 一观念使武术动作讲究与自然、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壮内强外,注重内外的和谐统一。 武术文化就是以这些思想理念为基础而萌发出来的,并且经过实践训练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 理论体系。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中国武术形成一整套关于武术的内涵精神,这 也是武术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武术哲学精神,汲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积极有益的成分,并与时代结合,焕发新的生 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仁、义、礼、智、信”非常强调, 而武术文化也以这些特征作为基础。武术文化强调人应该具备重义轻利的心态。其次就从其动 作方面来说,武术文化不仅重视技巧性,而且也非常重视动作的完美性,并追求达到一种人武 合一的境界。比如, 太极拳看似轻绵延不断、轻灵柔和, 实则可以四两拨千斤, 达到以柔克刚 的作用,给人一种形断神不断的美感。这些哲学精神使武术形成独具特色的动作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哲学精神,追求将个人的品行、价值观、为人处世之道与武术结为一体,“武德” 是习武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具体表现为“学拳宜以德为先”。此外,武术对于肢体动作的美观 性也非常重视,比如习武之人非常讲究的是“精气神”,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习武时讲究的形 神兼备。武术文化对于肢体动作的线性美感非常讲究,强调形、神之间高度统一。通过以上分 析,可以发现武术文化由内及外都体现着哲学的意识、内隐着哲学的智慧、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武术与哲学的集合,推动着武术动作科学发展,使武术不再是简单的身体动作的练习,而成为 一种身体和精神修养的升华。2.2 武术文化的生命力武术文化、发人深思,武术为何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首先,武术是无数前辈们在漫 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不断改进留下来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视 角。武术文化作为一种依靠肢体来表达的文化,它里面蕴含着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武术文化中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思想精髓,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想象 力,对于发扬民族文化,承载民族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性是武术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武术旺盛生命力的源泉。习武之人在进行武术表演的时候,会有一种置身于山水之间的感觉,他们在习武过程中可 以无限释放自己的想象力:或像山川连绵不断,或像平原一马平川、或像潺潺流水安静柔和, 或像狂风声势浩大这些种种的意向中融合了各派武术的情感以及审美,进而使武术变成了 一种利于观察者理解和认知的优美动作。武术中蕴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它倾向于个人思 想境界的提升,以及个人性格的培养,能够对个人人格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效果。7 由于武术 对人们日常生活、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武术文化成为一种极具艺术渲染力的文化。 通过了解与参与武术文化,可以不断满足观众对艺术的追求,提升艺术认知能力。武术所拥有 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目前其他体育项目根本无法与之相媲美的。武术文化之所以博大,不仅因为其项目内容丰富,而且也因为武术文化对各个文化领域都 有涉足。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武术文化在表现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它既有技击性、健身性 的特点,也有文化性、娱乐性的特点。这些文化特性,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学习竞技武 术感受难度动作带来的自我挑战的成就感,习练太极拳提高身体素质,通过娱乐性质的舞龙舞 狮烘托气氛。武术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从远古流传至今,这与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功能有着很大 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武术虽历经限制,但仍旧不断丰富其内容和种类,保持武术旺盛的生 命力。2.3 武术文化的实践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用理性,它讲求“经邦济世”“实事求是”“知行合一”,中华 文化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然后对其进行总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讲实践贯穿于武术学习的始 终,如“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拳打百遍,身法自现”“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 等结合自身习武经验总结的谚语,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练习积累和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和改进 动作。武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进,从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再到文明社会,都有武术 的痕迹。武术最早是用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发展成为用于搏斗和观赏的露台争交的手搏、套子 武艺,再到门派林立,以及竞技武术武术的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武术这个概念的 认知也开始慢慢变化。8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各个历史朝代的不断演化,在隋唐和两 宋时期进一步得到推广和普及,但在元朝遭到了限制,而明朝进入鼎盛时期。清政府为了维护 自己的王权统治,民间武术在清朝遭到了大力扼制,进而使武术在清朝进入发展低谷。但武术 已经在民间发展了广泛的习武群体,形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武术流派,为武术文化增添新 的内容。民国时期,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习武的风气,武术开始由之前的表演艺术转变为运动形 式。进入新中国后,武术虽然在文革时期处于停滞阶段,但总体上呈现着有序发展之势。武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实践,只有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才会对武术有着新的认知。首 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武术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着武术的不断演进。恩格斯说: “如果社会一旦对某种技术产生需求,往往能够将科学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一大截。”这句话充 分说明,武术的产生是现实需要推动的,并随着实践促进武术的发展。其次,实践为武术文化 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不断为解决武术文化发展问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提供日益完 备的物质手段,有助于武术的发展。最后,武术虽然是一个多面的复合体,但是在实践中,武 术却有着明确的“角色定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生活需要,结合自身特点, 创新和演进武术文化内蕴和动作。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武术自身的技术结构特点使 其具有向其他场域和其他价值迁移的特质,另一方面,武术文化在社会中的需求不断增加,使 得武术在迎神庙会、江湖谋生、守家护院以及休闲健身等诸多领域都能够找到其发挥的空间。3 武术文化自信的培育3.1 树立武术文化自觉武术文化自觉的树立是从观念上、价值上、精神上形成武术文化意识,确立关于武术的核 心概念或范畴。武术文化内容包括文献典籍、典章制度、节庆风俗、技术套路,树立武术文化 自觉可以从学校武术、社团武术、民俗节日等几个方面着手。武术不仅能够起到健身作用,而 且还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武术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对自然、生命等体悟,而且也包含了对人心灵、 性格的培养。学生是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播者,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手段。9 学校通过给学生讲解武术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学武之人需要遵守的规章以及武术方面的 技巧,能够培养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建立学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养成锻炼武术的习惯。在注重学校武术教育的同时,应注意武术文化社会化传承的引导和管理。而民间武术社团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团群体,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全面发展。通过初步计算,从上个世 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2010 年,我国正式的武术社团就有43 个,而且这几年武术社团的数量 以10% 的速度在增加。10 武术社团在吸引大众参与中,发挥着其他武术组织不可替代的作 用,武术民间社团成为推广和发展武术的重要组织。通过利用武术社团向社会各界普及武术文 化,进而提升全民参与武术的意识。同时加快对民间武术社团的整改和完善、加大对武术社团 的扶持力度,发挥民间武术社团在大众武术中的重要作用。再者,坚定武术文化自信,努力将民俗文化以民俗节日等与武术文化结合起来,进而使得 武术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后,更加 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娱乐作用,从而缓解平常工作中的紧张。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已经成为 外国认识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例如武术文化中的舞龙舞狮,是唐人街盛大节日中必不可少的 活动之一,也成为中国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特色。因而武术文化应当在保留民族性的基础上, 融入节日习俗中,不断彰显自身独特的魅力。3.2 发展武术文化产业“传承困难”“缺乏创新”“外强内虚”等问题是目前阻碍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一 个产业的影响力的来源于市场所占比重,随着武术在大众中的比重降低,呈现出边缘化倾向。 11 纵观当下,武术产业如今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目前我国的武术商品还是明显单 一化,能够形成大品牌的武术商品屈指可数。12 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要求武术从业者恪守文 化自觉的产业理念,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坚守以服务大众、坚持武术特色的产业模式,才能 保持武术的民族性,不断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是一种集创新和知识为一体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武术 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市场在对武术文化产品进行生产、传播、流通等过程中而产生出来的一种 文化活动武术培训机构、武术影视、武术书籍、武术比赛等,经过创造、整编、包装后,便会 有许多与武术文化相关的产品产生,这些衍生品的出现对武术文化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 形成了以武术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条。无论是产业主体还是产业的补充,都将带动武术相关配 置的生产、运输和销售,如武术培训、武术器材和武术服装等,同时也促进了武术相关产业的 开发与创新。通过武术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形成武术文化效应。在大力发展武术文化过程中,将“武术文化”作为基本的指导理念,根据当地的环境特征 以及武术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武术文化旅游发展路线,并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如嵩山少林寺的少 林功夫、陈家沟的太极拳、湖北武当山的武当功夫等旅游景点开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开发。其 次,功夫巨星李小龙、李连杰等人推动了武术影视的高速发展,使更多人认识了中国功夫,这 些都是偶像与品牌的力量,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辐射力的文化。另外,发展武术文化,一 定不能忽略对武术文化品牌的管理以及运作。因为良好的管理和运作武术文化品牌,有利于促 进消费者认同武术文化。中国武术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时,可以借鉴世界上普遍开展的运动, 如跆拳道、瑜伽。3.3 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当今世界武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武术市场空间极其有限,武术爱好者越 来越少,传统武术文化不断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当前我国习武者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武 术的传播方式也不够多样化。根据在国际上对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国外对中国的认识仅局限 于长城、孔子等传统的概念中,虽对功夫略有耳闻,但也只停留于夸张的武术影视中。传播是 将武术文化向外推广的最好方法,重视对大众武术文化的传播,积极宣传大众武术文化,提升 大众的参与度,进而使得武术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加大武术文化普及。首先需要利用各种媒介培养国人武术文化的文化自觉。当今世界能够为文化传播充当媒介 的种类非常多,这些媒介中印刷媒介是最普遍而且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介。著名的纪效新书 手臂录等武术名著是印刷媒介在武术传播应用的代表,这些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研究武术提 供很大帮助12 并且,虽然随着科学水平不断进步,各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但是包括 书籍等纸质媒介传播仍是最广泛和应用历史最悠久的传播手段。其次便是网络媒介,是武术文 化最直接、最方便的传播平台,目前是大众主要依赖的传播媒介之一。再者,影视传媒,影视 传媒是展示和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很多人对中华武术的了解起源于影视作品,因而应当 发挥影视媒介的积极作用,传播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武术文化,拒绝歪曲和夸张武术文化的 影视作品,向大众弘扬武术文化的正能量。近几年,“美国电影界曾经评选过历史上最受欢迎 的10 部外国电影,其中有3 部为中国电影,而这3部电影均为武术题材的电影。其中,卧 虎藏龙荣居第二,英雄列居第四,功夫位列第八。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足以表 明武术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国际化传播中的地位。在国际化传播中将武术”走出去“将武术文化 传播与国家战略相持平,将“感知中国 ”等文化活动同步进行,共同促进与融合。14 通过 各式各样的武术世界锦标赛,武术文化国外汇演,中外武术文化交流等活动,将武术文化形象 走出去,逐步建立全世界对武术文化的认同。4 结语在武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层层阻碍,武术文化的发展不能退缩。我们需要在文化自 信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强化大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同。另 外也应当保留武术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促进大众自觉参与到武术文化中。武术文化自信的建立, 首先应当了解武术文化内蕴,科学审视武术文化的特征。培养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树立武 术文化品牌,弘扬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标志”的武术文化。通过对武术文化自信的 培育,发展武术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使“国粹”日益衰亡的局面有所改善。参考文献:1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2 吉灿忠,纪铭霞,邱丕相.竞技性武术“文化空间”的冷落与复兴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13(04):1-6.3 崔英敏,黄聪.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13(07):36-40,46.4 张继生,罗孝志,吴天佑.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3):64-66,78.5 杨洋.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塑造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6 张道鑫,孙永武,王岗.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16(03):87-91.7 黎桂华.我国武术文化产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1):74-77.8 李世宏.武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9 王岗,张玲玲.武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01):40-45.10 孙春苗.广东省行业协会体制改革调研报告J.学会:调查报告,2009 (1).11 吴 松, 王 岗,张君贤. 武术意象: 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 的初探J.体育科学,2012(05):87-91.12 裘静芳.我国地域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价值、策略与构想J.体育与科 学,2009(02):44-47.13 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12(03):58-65.14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 学,2012(01):71-76,87.Chinese Wushu Culture Self-confidenc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and CultivationXue Qingxiu Tian Enqing Han Xue(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201400, China )Abstract:Wushu culture is confident of Wushu culture of self-confidenc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hould first have the quality in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culture, and 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put forward the Wushu culture consciously, developing wushu culture industry, and to promoteWushu culture spread and so on for fostering the Wushu culture confident.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Wushu cul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