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上传人:芭蕉 文档编号:176953049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8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底盘域控制器(CDC)公司企业风险管理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简介4二、 产业环境分析7三、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概况7四、 必要性分析11五、 工程物理法11六、 规章制度法14七、 风险隔离与组合15八、 应急计划16九、 员工筛选18十、 质量管理20十一、 战略风险的识别24十二、 战略风险的含义及分类38十三、 人力资源的特点及管理过程44十四、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过程48十五、 内部技术风险的特征54十六、 信息系统风险及其管理55十七、 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56十八、 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59十九、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标准60二十、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企业目标的关系61二十一、 业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及职责设计61二十二、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总体框架63二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68二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71二十五、 法人治理73SWOT分析说明87(一)优势分析(S)871、工艺技术优势87公司一直注重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设备,不断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力度,形成较强的工艺技术优势。公司根据客户受托产品的品种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以满足客户需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研发,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完整的产品生产线,配备了行业先进的设备,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工艺,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87一、 项目简介(一)项目单位项目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二)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园区,占地面积约64.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建设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2667.00(折合约64.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2759.19。其中:主体工程40994.12,仓储工程11096.1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7679.84,公共工程2989.08。(四)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24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五)项目提出的理由1、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六)建设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777.5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0254.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57%;建设期利息503.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5%;流动资金5019.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47%。2、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0254.50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7444.2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263.10万元,预备费547.18万元。(七)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49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9807.30万元,纳税总额4718.56万元,净利润7157.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0.57%,财务净现值6292.0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02年。2、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42667.00约64.00亩1.1总建筑面积62759.19容积率1.471.2基底面积23893.52建筑系数56.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05.892总投资万元25777.532.1建设投资万元20254.502.1.1工程费用万元17444.22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263.102.1.3预备费万元547.182.2建设期利息万元503.432.3流动资金万元5019.603资金筹措万元25777.533.1自筹资金万元15503.633.2银行贷款万元10273.904营业收入万元496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9807.306利润总额万元9542.757净利润万元7157.068所得税万元2385.699增值税万元2082.9210税金及附加万元249.9511纳税总额万元4718.5612工业增加值万元15935.3513盈亏平衡点万元20485.81产值14回收期年6.02含建设期24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0.57%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6292.01所得税后二、 产业环境分析综合判断,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形势总体向好有利,将通过全面的调整、转型、升级,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创新功能不断强化,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三、 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概况(一)汽车电子渗透率与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体量高速增长期转向结构转型升级期。汽车电子作为汽车产业中重要的基础支撑,在政策驱动、技术引领、环保助推以及消费牵引的共同作用下,行业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伴随汽车电子单车成本的增加,其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以乘用车为例,根据赛迪智库数据,乘用车汽车电子成本在整车成本中占比由上世纪70年代的3%已增至2015年的40%左右,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60%。随着汽车电子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单车汽车电子成本的提升,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迅速攀升。预计到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20,189亿元,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8,894亿元。(二)本土汽车电子企业国产替代加速长期以来,国际大型汽车电子企业如博世、大陆、日本电装、德尔福、伟世通、法雷奥等凭借在技术积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位居领先地位,前六家国外汽车电子一级供应商占据全球汽车电子市场521%的份额。随着本土汽车电子产业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国家政策导向引领下,一批具备头部汽车品牌配套能力的本土优质汽车电子企业,逐渐突破国际汽车电子厂商的技术壁垒,进入国内外主要汽车主机生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整车厂商降本增效的需求倒逼其选择优质的本土汽车电子供应商企业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基于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程度等考量因素,整车厂也逐渐加强本土汽车电子供应体系建设,推动供应链安全管理的进程。此外,汽车电子呈现持续向中低端车型渗透的行业特点,传统高端车型配备的电子设备逐步向中低端车型普及,对加速汽车电子产品进口替代进程起到促进作用。(三)汽车电子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技术服务需求增加技术升级推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整车性能的提升依赖于不断革新的汽车电子技术。近年来汽车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随着汽车电子产品种类的逐渐增多和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汽车电子系统化及模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与消费电子相比,汽车电子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同时面临更加严苛的使用环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汽车电子产品也面临着更高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在汽车电子产品种类增多、复杂度提升、更新速度加快以及质量要求趋严的综合背景下,从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汽车电子产品的系统集成,到汽车电子系统的检测与验证,全流程的汽车电子技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四)国家支持引导自动驾驶产业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支撑技术不断提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发展方向转型升级。由于发展自动驾驶对我国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单位密集颁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等政策、战略规划,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构建标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管服务、打造产业生态、探索法规修订等一系列举措,助力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自动驾驶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等领域技术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首先,随着车载传感器生产技术的进步,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价格逐渐下探,加快扩散其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应用,使得感知层能够更加敏锐、精准地对车辆所处环境进行实时感知,获取周围物体的精确距离及轮廓信息,从而实现避障、自主导航等功能。其次,随着汽车自动驾驶程度的提高,汽车自身所产生的数据日益庞大,数据快速、稳定和准确处理的需求,以及决策判断、输出信号的需要,对汽车决策层的算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决策层通过高精度的自动驾驶算法和车载计算平台完成信息融合、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从而输出控制决策,不断提升自动驾驶汽车在应急处理、快速响应等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场景。再次,执行层在系统做出决策后,替代人类对车辆进行控制,反馈到底层模块执行任务,包括线控转向、制动等系统,其技术提升实现车辆横向、纵向的精准控制。转向、油门、制动、照明等执行部件与系统布局的参与者主要由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展而来,其通过研发实现产品的换代升级与智能化转型。5G网络、高精度地图、车路协同等新基建技术日趋成熟,使自动驾驶更为安全、顺畅和高效。以5G为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络,在大带宽和低延时赋能的背景下,将实现车辆编队、半自动驾驶、远程驾驶等丰富的车联网应用功能,为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四、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五、 工程物理法损失预防的措施如果侧重于风险单位的物质因素,则称为工程物理法。例如,防火结构的设计、防盗系统的设置、机器的安全检查等都属于工程物理法。按照工程物理法的理论,损失预防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例如,造纸厂在堆草垛时,应该严格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使每一草垛的重量、体积及草垛之间的间隔距离等都能够满足风险防范的要求,防止某一草垛燃烧,引起所有草垛的损失。(2)减少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用新的电线替换已经老化、破损的旧电线,可以减少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又如,通过限制生产车间易燃、易爆物质的存放量等措施,可以减少发生火灾的风险因素,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3)防止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例如,保持汽车刹车系统处于良好状态,以保证其功能不致失控,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又如,在建筑工程中,限制工人登高的人数,可以预防工人摔伤的风险。(4)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和限制能量释放的速度。例如,在建筑工程中,安装防护栏,可以防止登高工人摔下来。又如,使用限制能量释放速度的缓冲装置,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就能够采取通风、排气等措施,使能量无法积累到引发风险事故发生的能量下限。(5)在时间、空间上将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例如,用道路护栏、过街天桥分离行人和机动车辆,可以避免机动车撞人的风险。又如,遇到大雾天气关闭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可以将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失的人、财、物分离。(6)借助物质障碍将风险因素与人、财、物隔离。例如,利用防火墙将两栋紧挨的房子分开,其中一栋房子发生火灾时,防火墙可以起到阻止火势蔓延、减少损失的作用;而对于未遭受火灾的房屋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损失预防的作用。(7)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例如,在容易产生静电的绝缘材料中,加入少量抗静电的添加剂,以增强材料的吸湿性,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又如,在有爆炸性粉尘飞扬的空间,使空间通风、减低浓度可以减少粉尘爆炸事故的发生。(8)加强风险单位(或个人)的防护能力。例如,为了防止粉尘危害职工身体健康,要求作业工人佩戴防尘口罩、防尘衣、防尘面罩等,可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又如,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建筑物安装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可以减少建筑物遭遇雷击的风险。(9)救护被损害的风险单位。救护被损害的物质、人员等,可以降低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例如,火灾发生后,抢救受损物资、受伤人员等措施,可以降低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10)修理或者复原被损害的风险单位。例如,受伤人员的康复、被损害物品的维修等,都属于修理或者复原风险单位,修理或者复原风险单位可以减少损失。六、 规章制度法如果损失预防侧重于建立规章制度、操作手册、值班条例等,则属于规章制度法。规章制度法是指国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国家规章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例如,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倒闭而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有些风险预防措施侧重于物理工程法,有些措施侧重于人们行为法,还有一些措施侧重于规章制度程序法来进行损失的控制。其实,对于某一具体风险事故来说,可能采取了这3方面的措施,很难说明属于哪一种损失预防办法。例如,为了防止职工工伤事故的发生,工厂修建了防止工伤事故发生的安全设施,就属于物理工程法;企业对于工人安全操作的培训、教育,就属于人们行为法;国家为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出台法律加强管理,就属于规章制度法。一些改变风险因素的损失预防措施,了解这些损失预防的措施,有助于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七、 风险隔离与组合风险隔离是损失抑制的一种特殊处理方法,其做法是将一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独立的、较小的单位,通过限制每一可能最大损失来实现减小损失的目的。隔离法不但可以减少直接损失,而且风险单位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对未来损失预测的准确程度,使得实际损失程度和估测损失程度大致相当,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为了防止火灾损失,企业不要将所有原材料或存货放在一个仓库,而是分别放在相距较远的几个仓库,这样就可以降低一次火灾造成的损失。风险组合不是将一个风险单位分割成多个较小的风险单位,而是通过兼并、扩张、联营,集合多个原来各自独立的风险单位于同一企业之下,增加同类风险单位的数目来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属于一种间接的损失控制措施。例如,保险企业以聚合大量投保人的方式来降低其所承担的风险,这种措施在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分散中应用也较普遍。当然,风险隔离和组合对于提高损失预测能力的实际效果也不能高估,在实际中由于成本较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八、 应急计划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造成企业经营中断的小概率事件,事先进行安排,确保企业在事故发生后、恢复正常运作前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从而降低中断营业、客户关系、商誉等方面的损失。当然,应急计划对腿风、洪水等大范围的巨灾事故,通常也是无能为力的。应急计划与上文的风险回避、因子管理、损失预防等风险应对技术都有关,一般可分为识别重大的意外事件、描述和分析意外事件的演进过程、针对意外事件设计修复和管理方案、建立危机管理中心、测试和更新应急计划、估计事故损失、事后明确责任归属等一系列活动。识别重大意外事件类似于风险识别,所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关注可能使企业营业中断、带来重大损失的事件,而后者旨在衡量风险本身。制定应急计划,通常从企业整体出发,分析和确定少数几个关键的环节或资源。比如,涉及电子交易的金融企业必须时刻跟上金融市场的节奏,不容片刻的差错或故障,因此,系统稳定性就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有些财务报告就显得次要一些了,有时因特殊情况推迟几周也影响不大。多数重大意外事件是不可控的、损失巨大的,而且往往会导致商誉损失。比如,可以将可能在未来40年内发生或在过去一年内本行业有一个以上的企业发生的损失事件视为重大意外事件。应急计划与管理(1996,5)刊登了一篇题为“财富1000家与危机管理”的文章,列示了关于高级经理对不同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各类风险按被调查者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股价下跌、企业丑闻、恶意接管、企业兼并、规模缩减、基本设施停业、工会纠纷、产品积压、侵犯产权和专利权、洗钱交易、伪造、谣言、媒体危机等。描述和分析意外事件的演进过程旨在明确特定意外事件在不同时间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时间敏感性的程序和资源的恢复周期等,有时还要进一步显示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原因,作为高级管理层制定风险管理和应急计划的决策依据。应急计划所需考虑的意外事件比较难以预测,与人相关的意外事件可能起因于设计不合理、粗心、偷盗、纵火、恐怖活动、绑架、间谍活动等,与基础设施相关的意外事件包括建筑问题、水电供应、燃料短缺、电缆线中断等。应急计划必须包括一个危机管理中心,事先指定特定的员工组成危机管理小组,根据各种可能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别设计修复和管理方案,并进行定期监测和更新。应急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估计意外事件的应急资金,类似于损失准备金,以便在事故发生后,应付发生的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一般地,可以从三方面去评价应急计划,首先是可靠性,即该计划对重大意外事件的保障程度;其次是可行性,通常考虑企业恢复正常经营所需的时间;最后是成本与效益分析,即企业资源和程序改变后该计划的成本和适应性,这一点在许多情况下是最为关键的。九、 员工筛选对员工的任用和晋升进行有效的筛选是管理企业的绩效表现差、员工流失、员工欺诈等重要风险的关键。许多企业通常根据经理人员的大量面试结果来挑选员工或实施内部晋升,而经理人员的意见往往受直觉或判断失误左右。面试的不可靠性早已臭名昭著,有几项研究甚至认为,面试在预测求职者未来绩效方面毫无价值,并可能偏离对求职者智力水平、个性和态度的客观评价。用工的合适程度主要取决于员工特点和工作特点的匹配程度。对员工的任用和晋升进行有效的筛选,首先必须对求职者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彻底分析,而不是求职者以往的职位要求完成的工作。这就需要充分理解以往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的相关特性,并将其作为预测求职者潜力的能力倾向测试基础。这些能力倾向测试从业务活动要求的深入分析入手,设计与该项工作相关的测试项目,并需要得到已掌握这些技能的老员工认可。能力倾向测试与智力水平测试、成就因素测试、个性指标等一样,在不同的员工筛选中具有各自的重要作用,但必须慎重使用;否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甚至构成歧视或非法行为。糟糕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导致很高的员工流失率,这是影响企业中高薪员工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员工的替代成本很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其成本大致为管理人员年薪的80%。岗前培训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是差错多发阶段。此外,高流动率可能鼓励在职员工寻求其他职位,在年度流失率的基础上加重了季节性流失率。企业还必须重视不同经验层次的流失率。对于多数企业,非熟练员工的流失率高于熟练员工,女性员工高于男性员工,年轻的员工高于年长的员工。基层职位的流失率对企业的影响低于高级管理层或技术性职位的流失率。如果所有业务领域和不同层次员工的流失率长时间居高不下,则很可能在报酬、录用、培训和晋升等人力资源政策方面出现了重要的问题。某些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高流失率表明,这类工种是企业的关键因子。证据表明,大量白领阶层的犯罪是屡犯。系统地检验相关的员工,有助于抓住这些惯犯。进行背景检查、日期和资格审查、寻找伪造证件、夸大事实的证据是企业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制定系统的、正式的用人准则,以避免被求职者作为起诉歧视行为的依据。十、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通过改善企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可获得性、质量、相关性、灵活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持续性来改变企业经营运作和资源的风险状况。比如,可以通过设置24/7的服务台或者利用局域网、设立电话中心等来提高服务的可获得性;通过更为严格的质量检查或改善用工和培训等手段来改善资源质量。资源的相关性是指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或核心业务相关,一种资源可以用来提供其他服务,从生产程序来看,基本运作程序的产出、故障时间等特征指标十分重要;生产程序的灵活性是指处理不同投入的情形,如不同的交易工具、不同的办公室、不同的人等,如果经营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重大损失事件引起故障的频率反映了程序的可靠性,利用交叉职能培训(如让后台操作人员熟练前台业务)、增加供应商的数目、改善员工关系等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生产的可靠性;持续性是指程序在未来某一时点能够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在原材料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经营运作风险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不存在差别,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了TQM,美国专家们对此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企业最终认识到,生产产量本身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有质量和产品的性质与众不同才能实现这一点。TQM对“质量”的定义为:质量在客户要求的产品质量、服务和及时交货方面严格履行合同。以客户的满意度来衡量企业的质量。(1)TQM有5种做法来反映质量的不同方面。追求更高标准的做法。功能和质量达到高标准。产品导向的做法。精确衡量特定的产品质量。用户导向的做法。根据用户使用价值来定义质量。流程导向的做法。控制质量的核心环节是生产流程,用生产流程来达到产品规则和标准,使之符合质量要求。价值导向的做法。用“价格一产品一服务”的关系来定义质量。确定可接受的价格,明确特定产品的用途,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TQM的做法有4个特征。零差错原则。在生产流程中,只允许使用标准零件和标准的流程,以保证在质量环节中避免系统错误。提问“为什么”的方法。这是一种凭经验操作的粗略方法:可以连续问5次“为什么”来准确地辨明问题出在何处,以抓住问题的根本。改进。改进是一个通过系统学习来不断改进的过程。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特定分工,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组织和不断地培训和开发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同步运作。依靠各个部门和不同的管理流程。与质量管理一样,风险管理也集中在生产成果的方差上,不同的是,风险应对技术不仅着眼于程序的连续性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设法将方差与财务成本相联系;风险应对技术未必假设风险总是不好的事情,而是对不同的风险类型进行权衡。质量管理的不同阶段。大多数质量管理程序,如摩托罗拉的六西格马法,具有三个基本阶段。首先,动员和教育内部员工,使之熟悉关于质量与风险管理的决策。然后,根据同业最好的质量控制实践确定本企业的标准,并落实到每一位员工。比如MalcolmBaldrigeAward或ISO9000给出了不同程序环节的详细的质量标准。最后,通过一线员工识别影响质量的障碍因素,实现增量改进。质量管理可以采取的技术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战略质量管理等。质量检验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标准化。企业有组织地分配适当的人力、物力资源,检验产品,以确保满足预定的标准或条件,其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检验已成交的产品质量,二是防止生产过程中因故障而出现巨额的停产损失。不幸的是,检验活动的成本很高,而且检验本身也容易发生错误。为了降低成本,很少企业会对所有的交易产品进行检验,常见的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控制总体质量或方差。对于交易量巨大的业务,可以选择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不同的技术,以有效地获得产品质量指标。统计质量控制着重分析不同时点的检验结果。统计控制图常用来显示被抽样变量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异程度,判断该变量的分布是否在水平、范围或形式上发生超出“统计控制”内的明显变化。根据所研究变量服从的分布特点,规定需要进行管理控制干预的上下限。统计控制图有三类基本参数,即样本容量、抽样频率和控制极限的宽度,对这些参数的权衡是研制有效的控制图的关键。统计质量控制在交易频繁的金融服务业中尤为合适,因为该行业的数据很容易获得,并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运作过程越来越易于控制。质量保证是一系列旨在提高资源或整个生产过程质量的措施。质量周期、连续的自我评估、检验清单、质量标准认证及Taguchi法都是企业易于采用的方法,用以提高资源或生产质量。唯一的问题是,质量保证这种分散化控制手段可能适用于那些不可能承受巨额风险暴露的小型分支机构,随着风险程度的不断积累和提高,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战略质量管理寻求从产品、客户、生产和价值等不同层面来理解质量,其目标是将产品和服务定位在客户所需的质量维度。比如,一般客户肯定比金融数据服务的终端用户更看重银行零售业务的电子交易功能的可靠性。全面质量控制通常假设经理可以通过仔细筛选投入来控制产出质量,而许多损失事件起因于质量有问题的投入或生产程序。比如,TQM技术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对金融服务企业尤为重要,因为该行业权限高的员工构成了主要的运作成本,并引起了大多数内部损失事件。对质量的强调通常也适用于参照标准和风险衡量比较定型的业务领域,如果风险的发生并不频繁或并非外生的,或者生产程序和资源的变动很大,此时就不宜采用TQM。当然,质量控制是有成本的。约瑟夫,朱兰曾经将获得一定质量水平的成本分成可避免的和不可避免的成本两大类。前者是指使得损失事件发生成为可能的机会成本,后者是指与风险管理本身相关的成本。对于一项新业务,可避免成本可能远远高于不可避免成本,从而使质量的获得几乎是免费的;对于比较成熟的系统或程序,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成本越高,因此,质量控制成本的增加与潜在的收益,即风险的降低要进行权衡。十一、 战略风险的识别企业战略的形成,经历确定愿景及使命、制定战略目标、进行战略分析、选择战略方案和实施战略方案几个阶段,战略风险正是从这一战略管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不同,呈现出的战略风险也是不同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整体。(一)企业在确定愿景及使命时的风险识别确定企业愿景及使命时的风险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不清楚自己经营的领域,企业的业务是什么?企业管理者往往是以产品来定义自己的企业而不是以客户需求定义自己的企业,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2)企业不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因而企业愿景就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力。(3)企业不能清楚地描绘出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因而不能凝聚人心,吸引人才,对员工也不能形成重大挑战。(4)企业的愿景不是基于未来客户需求,目标市场,针对企业自己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来拟定的,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而中国目前许多企业的愿景都是口号,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二)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风险识别合理的战略目标是基于企业未来35年的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企业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各种战略目标方案比较得出的。战略目标是企业安排工作的基础,它决定了企业的架构,必须采取的关键行动及对人员的任务分配。因此战略目标既是设计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又是设计各个业务单元和各个部门经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目标由8个关键领域组成:市场、创新、人力组织、财务资源、实物资产、生产力、社会责任和最后所必备的利润。他在评估一个企业的运营时对这些目标的需要进行了解释。Drucker表示一项业务首要的是能产生顾客,因此需要有一个市场目标。企业必须能进行创新,否则将会被竞争者淘汰,因此需要有一个创新目标。所有的业务依赖于三项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货币资源和实物资源,因而必须要有这些资源的供应、使用和开发的目标。这些资源必须被有效使用,如果企业想要存活下去,这些资源的生产力必须提高,这就导致了生产力目标。业务是存在于社会与社区中的,因而必须对业务所导致的环境影响负责。Drucker由此争论道,企业必须要有关于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最后,他说企业还须树立利润目标否则任何其他目标都达不到。所有这些目标都将产生成本,招致损失,只有靠业务所产生的利润来弥补。与这些目标相联系,隐含着五个主要的风险领域:这些目标与公司战略结合不紧密;这些目标未能覆盖到公司的关键业务领域;这些目标不精确;在达到这些目标时,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与这些目标相联系的初始风险评估过于肤浅。(三)企业战略分析的风险识别战略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的第一步。企业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得出一系列战略依据和条件假设,再根据这些依据和假设制定出战略方案。因此,战略家能否全面、系统、准确地获取内外部环境信息,从中选择和确定对企业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并洞悉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合理的战略假设,关系着后续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如果企业战略领导者在战略分析阶段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或是对战略的边界条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会产生战略假设风险。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业为例,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78年的12%上升至1981年的22%,1980年和1981年两年间,美国汽车制造商共蒙受了大约35亿美元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汽车制造商对顾客需求的判断出现失误,当许多顾客的需求已经转向简便、经济型的交通工具时,美国汽车制造商还在坚持超大型汽车的设计,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假设风险,其结果使相当数量的美国汽车企业最终无法摆脱破产倒闭的命运。(四)企业战略选择的风险识别战略选择是指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假设条件决定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中挑选和确定最终实施方案的过程,战略选择过程也就是战略决策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战略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性,下面将对各种战略的风险特性逐一进行说明。1、企业竞争战略的风险识别(1)成本领先战略可以使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但同时也使企业投资较大,退出壁垒增高,导致企业高层管理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降低成本,而忽视企业外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风险。(2)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行业内出现了新的成本更低的竞争对手,因而对原有企业形成威胁。(3)由于高层领导注意力集中于降低成本,而忽视企业的安全及环境保护,出现了员工伤亡及环境污染,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处罚或停产,形成企业风险。(4)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要用较好的原材料,成本会提高,若成本上升超过了产品差异化所取得的利润,企业将面临亏损。(5)顾客对差异化战略所支付的额外费用是有一定极限的,若超过了顾客支付的极限,顾客就转而去购买成本领先战略的产品,这会对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形成威胁。(6)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其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也会对企业经营形成威胁。(7)集中战略的风险在于这种战略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经营风险较大。(8)当市场发生变化,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时,集中战略的产品需求量下降,企业受到严重冲击。(9)当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消费观念更新,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原因造成目标细分市场的替代,导致市场结构性变化,则集中战略优势消失,形成企业的风险。2、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风险识别(1)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使高层管理者在各业务领域间的协调工作大大复杂化,精力分散,使管理效率降低,反而使企业绩效降低,形成企业的风险。(2)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面临缺乏经验,缺乏必要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还要克服进入壁垒,使企业面临新的风险。(3)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了企业资源,使主业得不到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陷入困境,造成企业风险。(4)企业多元化战略对管理者素质要求较高,企业多元化往往是以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能力来决定的,而主要不是由其他客观因素来决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不高,企业又实施多元化战略,造成企业风险。(5)企业对多元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国内外大量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3、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风险识别(1)纵向一体化会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投资,从而增加商业风险。(2)纵向一体化所付出的代价有时比向外部购买还要昂贵,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灵活性,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3)纵向一体化会出现在价值链各阶段生产能力的不平衡,造成企业经营的被动,使企业面临风险。4、企业集团的风险识别(1)我国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多数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目前母公司还担负着政府社会职能,造成母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母子公司体制冲突严重,使企业集团面临风险。(2)集团内部结构调整不完善,子公司之间或母子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集团群体优势难以发挥,集团内成本中心想成为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想成为投资中心,母子公司不能一体化运作,企业集团内部重组任务繁重,使企业集团面临风险。(3)受地方政府或部门干预,我国大型企业集团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行政手段管理的影响较深,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缺乏整合,母子关系不顺,非市场原则的关联交易严重,纠纷不断,使企业集团面临风险。(4)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尚未规范,母公司决策指令得不到贯彻,子公司滥用权力各自为战,相互之间联系差,不能密切合作。(5)企业集团信息化水平不高,因而管理效率低,机制不灵活,对市场反应不灵敏,决策速度缓慢。5、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风险识别(1)企业跨国经营区位选择方面,如何在地理上分布企业价值链,是集中分布,还是分散在世界各地,均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2)跨国经营应当考虑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市场因素、生产因素、金融因素等,其所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市场大得多,需作认真的风险分析。(3)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决定企业目标市场进入方式,在商品出口、技术转让、合同安排、直接投资等各种进入方式均有不同的风险也需作认真分析。(4)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薄弱,跨国经营和国家的地区分布不合理等现象,都使经营风险增大。(5)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信息不灵,缺乏对国际市场了解,经营决策失误,缺乏具有跨国经营素质的人才,国有企业机制及体制限制,都给跨国经营造成风险。6、企业并购的风险识别(1)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的风险。企业在通过并购战略进入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时,并购行为的结束只是成功的一半,并购后的整合状况将最终决定并购战略的实施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完成并购后面临着战略、组织、制度、业务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最困难的。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完善地融为一体影响着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2)并购目标选择不当的风险。企业在并购前,或者没有认真地分析目标企业的潜在成本和效益,过于草率地并购,结果无法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合理的管理;或者对协同效应估计过高,并购后预期的协同效应并没有发生,结果遭到失败。(3)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的风险。当企业想以收购股票的方式并购目标企业时,对方往往会抬高股票价格,尤其是在被收购企业拒绝收购时,会为收购方设置种种障碍,导致收购代价增加。另外,企业在采用竞标的方式进行并购时,也往往要支付高于标的物的价格才能成功。这种高代价并购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使企业的并购风险加大。7、企业战略联盟的风险识别实践表明,企业战略联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组织。据统计,令人不满意的战略联盟占总战略联盟的40%70%。这是由于联盟各方利益结构不对称,竞争条件不同,联盟在各企业战略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各方对联盟投入的资源不平衡,各方的企业文化不同,各方对联盟的期望不同,各方加入联盟的目的不同等原因,使企业战略联盟存在较大风险。8、企业稳定型战略的风险识别(1)企业若长期采用稳定型战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而当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十分迅速,企业仍维持原来的战略是十分危险的。(2)从稳定型战略向其他战略过渡需打破原来的资源分配的平衡,为此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此时企业领导往往把眼光集中于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及组织机构调整,也容易忽视外部环境变化,这都是稳定型战略的风险。9、企业紧缩型战略的风险识别(1)企业若采用紧缩型战略,企业会陷入消极状态,职工士气低落,这种状态本身就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更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风险极大。(2)企业经营者在做出放弃或分离某些经营单位决策时,若决策者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该放弃和分离的不能及时地放弃和分离,则有可能会把整个公司自身拖垮,以致使整个公司倒闭破产,风险极大。以上简述了各种类型战略主要的风险所在,具体到企业战略选择的时候,可能还会面临下面一些风险。(1)现行战略已渗透到企业组织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作战略选择时受过去战略的影响较大,这种对现行战略的继承性及惯性有其优点,但如果现行战略有重大缺陷或企业外部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而企业高层管理者仍沿用原有战略而持续不改,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2)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及对风险态度不同对战略选择影响极大。甘冒风险,对风险持乐观态度的决策者会选择风险较大,收益也较大的战略方案,相反就会选择风险较小,收益也较小的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风险受企业领导人价值观影响很大。(3)企业战略选择往往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政治行为会对战略选择施加各种影响,同时战略选择也是企业内部各方面人事关系及政治权力“博奔”或“妥协”的结果,而并不完全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如果企业最高领导人因迁就企业内部人事关系及政治权力和利益平衡,采用较为平稳的战略方案,而错过大发展的良机,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4)有些战略决策必须要在某个时限前作出,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对战略作全面的评价分析,因此这种战略方案由于考虑欠周全,会给企业带来风险。(5)一个好的战略,如果出台的时机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麻烦,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6)由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制所决定,企业高层管理者只关心企业近期绩效,因此就会选择短期见效的战略方案,而不会或较少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案,这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7)如果企业高层领导选择的是一种对竞争对手形成挑战的进攻型战略,则可能会引起竞争对手强烈的反击,而企业又没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种反击,会造成企业较大风险。(五)企业战略实施的风险识别战略方案确定后,企业要整合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能力和其他条件,如果企业已有的组织结构、资源、能力和文化无法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就会导致“战略错位风险”。成功的企业战略实施需要战略目标与实施条件之间的高度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企业制定了很好的战略,但执行很差,使企业处于艰难境地,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管理人员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从战略本身去找问题,而不是从执行中找问题,结果是重新修订出来的战略,仍然执行很差,最终使战略收效甚微,甚至以失败告终,企业风险很大。(2)当企业没有能制定出好的战略,但企业却执行得很好,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发现了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采取各种措施弥补了原有战略的缺陷,避免了某些失误,挽回了一部分损失;另一种情况是企业认真地执行了这一不良战略,加速了企业的失败,企业风险很大。(3)当企业没有能制定出好的战略,而企业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也会使企业遭到损失,企业风险也不小。(4)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各个部门分工合作,才能贯彻执行,但每个职能部门或子公司都有其本位利益,这种本位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若企业的这种矛盾冲突不可妥协、调解,则企业战略目标将无法实现,企业面临风险。(5)企业战略的实施要在企业高层领导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进行,企业每个部门要接受上一级的命令和指挥,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缺少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实际工作中却经常违背这一原则,使企业战略不能取得应有效果,甚至失败,这是企业的风险。(6)企业战略的实施应当贯彻权变的原则,企业处于千变万化的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要求企业具有预见能力、应变能力,若企业外界已经发生环境变化,而企业反应迟钝,没有应变能力,将使企业面临风险。(7)企业战略实施有5种模式: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实际上在战略实施中应当是这5种模式的综合,有哪一方面工作没有做好,都会使企业战略实施蒙受损失。(8)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完成8个方面管理任务:要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机构;对关键价值链的资源投入;制定实施战略的政策程序,建立战略计划;提高价值链各环节的运作水平;建立信息系统;建立业绩管理及薪酬激励体系;建立与战略相吻合的企业文化;发挥领导作用,不断提高战略实施水平。上述8项任务完成不好均不可能很好地实现战略,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9)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希望把各种资源分配到最能支持战略获得成功的部门去,但实践中常会遇到一些影响资源分配因素,如资源保护机制,个人价值偏好,互惠的政治交易,战略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等,因此企业战略与实际资源分配严重脱节,不能保证战略的贯彻执行,给企业带来损失。(10)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组织机构必须与战略相匹配,但原有组织机构往往会制约着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因此有时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某种程度上要迁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这给企业发展带来损失。(11)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企业文化必须与战略相匹配,要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要素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与企业原有文化不一致,因此就必须建立新的企业文化。改变原有企业文化难度相当大,原有企业文化持续时间越久,企业规模越大,原有企业文化越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变革越困难。甚至要做出人事变动,以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而这其中潜伏着企业危机。以上只是给出了一个战略风险的评估框架,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的这些方面目前还只是定性的,很难有定量的方法来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十二、 战略风险的含义及分类(一)战略风险的定义战略风险研究是战略研究和风险研究的交叉学科。国外对企业战略风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不确定性、变化对组织和绩效的影响,战略管理学者对风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目前已经成为风险和战略管理交叉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虽然战略风险的研究已经有20年的历史,但是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各种观点还处于“丛林”状态,其中战略风险的定义一直是战略风险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对战略风险进行定义,例如,Andrews(1971)在其决策理论中认为,战略风险就是战略性决策所带来的风险。MichaelH.Lubatki(1990)等金融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收益受宏观产业经济波动影响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战略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JanEmblemsvag(2002)等组织行为学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为实现目标而呈现出的不可避免的风险。而在管理学研究领域,JamesBrianQuinn(1980)认为,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公司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SidneyBarton(1990)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当企业面临破产等不确定性经营后果时进行决策所面临的风险;RobertSimons(1998)认为战略风险指的是一个未预料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它们会严重削弱管理实施其原定企业战略的能力。Christopher认为企业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层的风险,是整个企业范围的风险,把战略风险管理看作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手段。上述对战略风险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战略风险是战略性风险还是战略的风险。一般认为,战略风险的定义应当从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充分估计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最小化其风险的一系列行动的规划和措施。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指导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以长期利益为导向等特征。由于企业战略是基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制定的,而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再加之人们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注定企业战略从其诞生之初就存在风险。经营环境的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致使企业只能在动态竞争的条件下制定战略,战略风险必须作为动态风险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涉及静态的战略性风险要素或可保风险要素。而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选择适当的战略为实现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随着战略思想意识的深入以及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战略以及战略管理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转移。以竞争优势为目标的企业战略管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结合,注重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风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诸如政治、法律、技术、人口、社会、文化、企业所处行业等的外生因素和基于企业内生的诸如增长、文化、资源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可见,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看,战略风险因素实际包含了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有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战略风险定义为:影响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事件或可能性。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首先,战略风险的来源包含了各种因素,既有已经发生的一系列的事件,也包括可以预测到的将来会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事物的变化趋势,即可能性。这是由企业战略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战略本身就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各种因素对其目标的影响并不一定会马上显现,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其次,尽管战略风险因素来源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可能性都构成了战略风险,只有当这些事件或可能性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时,才称得上是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性质包括损失的不确定、动态性、特质性、主观性、不可消除性等。(1)损失的不确定性是一切风险所具有的性质。(2)战略风险的动态性更强调时间的变化,因为战略实施过程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不同的时点上,由于经营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很有可能发生变化。(3)战略风险的特质性是指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战略目标的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拥有资源的多少不同、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对小企业来说的战略风险,对大企业来说可能仅仅是一般的风险。(4)战略风险的主观性是指对战略风险的认识要受到战略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其阅历、经验、能力以及风险倾向都会对企业战略风险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判断上更具有主观的色彩。(5)战略风险的不可消除性是指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更多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控制风险。这是企业战略的性质所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