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7693045 上传时间:2020-12-0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 选读 复习指导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课件( 17) 2009年浙江卷 (三)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 论语 ,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 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 (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 析。( 3分) 【 答案 】 ( 1)举一反三 (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 “ 自主学习原则 ” 亦 可),注重身教原则(答 “ 无言之教 ” 或 “ 教是为了不教 ” 亦可)。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 中指定的 10课必学内容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 、 克己复 礼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仁者爱 人 、 君子之风 、 周而不比 、 诲人不倦 、 高山仰止 、 沂水春 风 、 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 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 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 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 源头。所以 选读 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 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懒得背;不熟练;错别字; 轻视 论语 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 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 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 论语 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 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 18个文言虚词用 论语 中的句子集成整理、 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 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 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 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 懂透弄熟。 复习策略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 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 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 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 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 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复习策略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 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 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 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 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 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一、杭州市“一模”卷 论语 题情况分析 25.名句默写:子曰 :“ ,齐之以 礼, 。”( 为政以德 ) 错误回答: 道之以德,有耻且 恪 。 道之以德,有 礼 且格; 道之以 道 ,有耻且格。 导 之以德,有耻且格 焉 ; 道之以 行 ,有耻且格; 导 之以 刑 ,有耻且格。 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 德 ; 民免而无耻 ,有耻且格; 导 之以德, 民免且格 ; 道之以 政 , 民免而无耻 ; 导 之以 刑 , 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 则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4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分)( 中庸之道 )好班平均分 3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 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 评价?为什么?( 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 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 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 理亦可。( 4分,第一问 1分,第二、三问 3分) 有问题的答案: 1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度,在正直仁义的基础 上坚持适度,过积极会导致“文革”类错误, 过于不够当然也不能成功。 (张冠李戴;生拉 硬扯;文字表达能力差) 2师:过;商:不及。我同意孔子的评价。原 因:中庸之道。 (过于简单,没有应有的分析) 3师过于拘泥,商不能为贤者。赞同。因为当 时的行势,这两人都不能称之为贤人,只有孔子。 (前面把问题复杂化;后面把问题简单化,等于 没回答) 4孔子认为做事应适当,太过和太不足都不好, 所以认为师和商一样。我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人 处事应适当得体,否则其结果都一样,无论是过 火了,还是懒得做,都得不到应有效果。 (回答 不到位,理解不准确) 5因为事情做过了头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而没有做够,则是不好,所以两者一样。 因为凡事达到一定极限,即使是好事也 会变不好,而不够好本就应该继续努力,进取 之心不能失。 孔子的过犹不及思想体现出过头和不及 都是不好的,恰到好处才是好。 (以文解文,没有答题思路) 6我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 。 (漏答第 一问)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二、 论语 默写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 论语 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 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 )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 之方也已。( 仁者爱人 ) (孔子主张实践 仁爱 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 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 )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测试卷题) 2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3子曰:“不愤不启, 。 ,则 不复也。”( 诲人不倦 )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3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 之, 。( 为政以德 ) 1则修文德以来之 /则安之 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 ,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 ) 2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知其不可而 为之) 3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4子曰:“老者安之, , 。” ( 仁者爱人 ) 4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 , 。”( 君子之风 ) 5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周而不比 ) 6友直 /友谅 /友多闻 7 论语 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 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 仰之弥 高 ,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高山仰 止 ) 7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 , 。”( 中庸之 道 ) 8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三、 论语 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 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 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 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 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 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 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 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 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 简述之。(不超过 100字)( 6分)( 知其不 可而为之 )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 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 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 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 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 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 品格。 2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4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 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 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 成谁的观点? (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 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 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 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 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 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 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 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 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 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 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 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 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 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 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 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 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 仁 为标准,不 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除主张要 适中交往 外,孔子还说: 君子周而不 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为政 )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 卫灵公 ) 人之过也,各于其 党。 (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 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 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 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 100字)( 周而不比 ) 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 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 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 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 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 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 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 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 请简述之。(不超过 100字)( 为政以德 )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 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 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 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 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 追求。 3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 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 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 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是否表明孔 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 100字)( 为政以德 )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 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 信、孝悌。 4阅读 淮南子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 撜 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 让而止善。 (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 否定子贡。结合 论语 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 什么来评判的? ( 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 4( 1)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 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 ( 2)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 论语 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仁者爱人 ) (一) 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 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 论语 3.22) (二)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 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论语 14.17) (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 的? (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 样的? 5.( 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 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 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 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 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 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 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 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 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 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 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 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周而不比 )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 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 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 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 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7.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诲人不倦 )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 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 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 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 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 会? 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 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 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 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 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 果”“ 赐也达 ”“求也艺”“予不仁”“柴也 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8.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诲人不倦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 已矣。 (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 教育他的? (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 “启予者商也”? 8.(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 切勿舍本逐末。 (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 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 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 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 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 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9. 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 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9. (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 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 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 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 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 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 是一致的。 10.阅读 论语 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 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0. (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 盛世的和乐景象。 (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 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 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 安详 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 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 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四、 论语 选读 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 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 :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 和要求; 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 :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 沂水春风 :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 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