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文理分科 VS 文理不分科)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7638911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文理分科 VS 文理不分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学(文理分科 VS 文理不分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学(文理分科 VS 文理不分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理分科 VS 文理不分科文理不分科 肉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水果呢?醋是酸性的吗?肥皂的主要原料是什么?这些生活中 的常识问题,却难倒了不少文科大学生。在某高校文学院举行的知识竞赛上,许多学生对理 科题一头雾水,出了不少“洋相”。其实,只要翻翻中学化学课本,不少题目便迎刃而解。中 学生该掌握的常识,大学生却不懂,看似奇怪却平常,谁让他们的中学都分科呢! 道理很简单,事实很清楚。高中文理分科弊大于利,是明摆着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的中学不搞文理分科,个别有所谓学科偏重的国家,其分科也与我们不同。对于不同学科, 中学生可以有兴趣取向,可以有选择机会,但课程和考试的制度设计并不是真正分科,并不 是在文理之间搞学科壁垒。 既然弊大于利,为什么许多人反对取消文理分科呢?主要原因 是,怕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怕打破现行考试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实,这只是看到冰 山一角,而没从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角度审时度势。近些年,高考几乎一直在改,有的地方甚至改来改去,一两年就搞个方案。这种折腾劲 儿,学生、家长和社会谁受得了?也有的地方只走小碎步,只会打补丁,在细枝末节上修修 改改,却不敢触及根本问题。这些做法,很难让老百姓满意。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关键要看高考指挥棒。不错,高考是选拔考试,与水平考 试不同,不应承载会考的功能。只要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论高考考不考,中学里都应 当教、应当学。然而,两眼紧盯着高考,以高考为目标,视高考为风向,才是中国基础教育 的现实。高考改革不能无视这种现实,不能脱离这种现状。抛开高考改革谈文理分科,既不 易操作,也没太大意义。取消文理分科,必须先动高考指挥棒,从高考的制度设计做起。2008 年 11月 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深圳“国际人才高 峰论坛”的演讲上,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 他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2004 年,朱永新就呼 吁过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2007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表示,“中学里过早文理分科不是好事。” 2008 年 11 月,在江苏省科协主办的”系列高端论坛“上,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 杨叔子院士也提出,现代社会中,偏才、怪才越来越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学时的文理分 科。早在 1948 年,教育家梁思成就指出,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 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时至今日,文理分科不但没有变,而且分得更细,学工的不懂 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当年所说的半个人,到现在已经 是 1/4 个人,甚至是 1/8 个人。人物:教育部原副部长 吴启迪 观点:同意取消文理分科 据上海劳动报报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谈到高考制度改革 时表示“:我同意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她认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 地理,不再阅读经典,从而知识面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 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我是老大学生,那时偏科现象还 不严重。可是现在文理分科已经造成了孩子们严重偏科,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人物:南开大学校长 饶子和观点:文理分科不是好事 据江苏新华日报报道,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合在南京接受采访时说:“做自然科学研究离 不开文科”,“中学里过早文理分科不是好事。”作一名自然科学家,饶子合认为,中学阶段 打下的语文基础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影响很大。“做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文科,科学家需要 扎实的语言功底。”他举例说,科研方面有了新的想法、做出了成果都要善于表达出来,而 写论文、申请经费等都要用到语文。“中学生一定要把文科基础打好。现在有的中学过早进 行文理分科,不足取。”人物:原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 观点:文理分科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据新闻晚报报道,在复旦大学召开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 育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指出,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接受通识 教育时,普遍呈现出功底不够的情况,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观点:高中文理分科弊病太多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招生发布会上,人大校长纪宝成坦言:“高 中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纪宝成表示,高中文理分科太早有很大的弊病, 比如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等。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 观点:过早分科不利人才培养 据新华网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学生交流时说 道:“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很好,不过早分科,这很重要。我不希望工科科学家只懂工科。 我在日本时,一些物理学家只懂物理知识,连日本的历史都知道得很少。”此外,对中国现 行的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谢尔登格拉肖认为不可取。不少专家一直在大声疾呼:由于文理分科,中学在向大学输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高 素质人才方面,大打折扣。中国的教育制度越来越趋向民意话,教育体制将会更加的人性化。 教育界专家在肯定“取消文理分科”的同时也表示: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如果要对之进 行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我主张文理不应分科,其理由有三: 第一、“文理不分科”,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普遍受 到受诟病的一点就是综合素质偏、融入社会较慢等等,究其原因,这实际上说明了其受教育 的单一化,从而致使其转换角色的速度较慢。而从源头上讲,专业性造就的视野狭窄化,可 以说又是其原因之一,大学的专业化是直接原因,但是,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也是“帮 凶”之一。在从教育本身来说,缺乏了精确而理性的思想不能称其为人文思维,没有了人文 关怀的科学理论也必走向偏执,所以若要想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就不能强迫性地对学生进 行“文理分科”。第二、“文理不分科”,是社会大环境的必然。高中文理分不分,实际上取决于大学 入学,间接取决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 学生的去向有定数,从理论上讲就只需要按照计划,如生产普通商品一样确定方向就行了, 那么早早地就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施行“文理分科”就是正当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学生就 业无法进行精确的“安排”,那么让其学得更加宽泛,能够拥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就成了必然。第三、“文理不分科”,体现对学生本人的尊重。一般来说,高中生均在18 岁以下, 属未成年人,基于未成年人判断力不强这一考虑,“分科”在多数情况下更是父母、老师对 他们的“判断”或者说是“诱导”,可以看作是“为高中生着想”而代为进行的“人生规划”, 但代为行使权力,却不如保障他们的权力,让他们尽量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打好基础,等到 他们成年以后自行判断,岂不是更好?无论其他人代为下的判断多“聪明”,都不如让其自 己选择更体现对人的基本尊重。第四、“文理不分科”,在技术上更为公平。从理论上讲,不分科使得愿意受全面教 育者有了机会,而分科反之;而对于愿意接受“单科”教育者来讲,不分科也不制止他们在 某一方面专注发展。有立就有破,我在此也驳斥一些主张“文理分科”的理由。第一、“文理不分科,增加了学生负担”的观点毫无逻辑关系。有的观点说:文理如 果不分科,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自然有所增加,那么学习负担自然加重,这不符合“给学生 减负”的社会共识,因此主张“文理分科”。这完全是没有认清源头。压力大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当前决定学生负担的,是“读大学”的竞争激烈,随着近些年的扩招, 这一压力理应减少、学生负担理应减轻,但事实则不然,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加剧, “读好大学”的竞争更加激烈,压力自然更大。而人为划分“重点”院校,对其进行重点扶 持,使得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才是学生负担减不了的关键!第二、“文理不分科,使得学生没有学习重点”的观点是本末倒置。学生对“文”还 是“理”有所选择,才是“文理分科”的原因,而非因为“分”才应该“选”。学生个人有 学科上的偏爱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对某一学科有发自内心感到兴趣,才会有动力深入学习, 如果学生没有动力,那么分科并不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两条人才培养路径:一条是 鼓励探索,在自主爱好的基础发掘重点,从而取得突破;一条是预定重点,通过强迫训练取 得成就,哪一条更适合大多数人?对人更加尊重?不言而喻。第三、“文理不分科,对于特长生不公平”的观点是伪命题。这个理论在现实中的依 据就在于譬如两门课程,甲A科目得分100、B科目得分20分,平均分60,乙两门课程都 为60分,平均分也为60,如果分,就很容易凸显出甲在A科目方面的“特长”从而早早 地发现并培养人才(“人才就是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又是对于“人才” 的先决定义)。然而上述中的甲算做是“专才”、乙算是“通才”,那么“专才”和“通才” 孰优孰劣根本就无法论断;再用极端的表述:甲具“天才”和“白痴”两种特质,乙根本就 是“普通”,对其本人来说,哪种情况更好一些?无法判断!当然,整个社会从功利的角度 讲,“人才就是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天才并白痴”着无所谓,因为在 社会大环境中可以互补,所以甲更加“有用”一些,然而,这更象是“利用”而非“培养!” 不支持分科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分科后,我们可以主修一些科目,但或许以后上 了社会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一些的事情与当初自己选择的不一样,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工作的 热情,所以,若不分科,我们可以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无论怎样,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并 且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文理都有不好的学科,不分科的话,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文理分科 都是表面文章,实质没一点意义,学理科的人就不能自学文科?学文科的人就不能自学 理科?一定要国家去给你安排课程你才学?现在的状况是国家安排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 学好,学理科的大学生现在在大学有几个把理科学好了,一大批都没能学到生存的本领,讨 论分文理有意义吗?大学教育商业化之后,大学的利润直线上升,大学的教学水平直线下滑, 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能力差别有多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识差别又有多大?10 年树木,百 年树人的口号天天喊,但是有几个地方落到实处了?文理不分科了又如何?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炮轰我国现行教育,炮轰 的内容涉及到了高中文理分科。潇湘晨报12 月 1 日发表张若渔文章文理分科正成为一 部绞杀人才的机器,作者大意是说,文理分科培养的不过是“知识的阉人”。即便没有文理分科,中学教育仍然是培养“知识的阉人”。知识有没有被阉掉,与分科的 关系不大。现行的中学教育体系下,知识早已被打散,切割为碎片,文理分科不过是让大家 少学一点碎片,集中精力对付高考。还记得,中学时代,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会说自己的学科有何用处,小到居家必备,大 到关怀全人类。这体现的就是知识的工具理性。每一门知识都是工具,仿佛你家中的锤子与 小刀。“书到用时方恨少”,意即储藏的工具少了,要用时发现还缺些东西。文和理堆起来学, 似乎工具齐备了,意义却也不大。如果要跳离出这个工具理性的框框,谈文理不分科就需要 一个前提,即通识教育的理念。有很多作者论及文理分科时,也谈到了“通识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本来也是个舶 来词,按照英文原意的理解,说是“开放教育”、“自由教育”也是可以的。单以目前的情况 看,即便文理不分科了,也不过是知识做了加法,通识教育仍然无从谈起。学习没有开放与 自由的环境,分门别类的知识无论是加起来还是分开来也都是碎片。再加上高考任务当头, 未进大学就要填报好专业,这样一来,还通识个什么?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文理的确不要过早分科。不分科的意义,不是每一个学科门类都 学起来。哪天国家规定,爪哇语也要变成新的学科,也要学。不是的。这仅仅是不为学生设 定知识的领域,不以未来专业方向预设知识的取向,不以考试为核心目的,并让学生们自由 而全面地发展,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知识不过是工具,工具 的多与少没有太大关系,两者简单叠加,知识也是通不起来的,顶多也是个“3+大 X”。“绞杀人才的机器”的说法,这听了有点吓人,但也不算过分。但是,成为绞杀人才机 器的,与其说是文理分科,不如说是现行的中学教育体系全面的学习,高中虽然一般在高二时会有文理科的分班,但是至少会开设一年半的全面 教育,而且有会考制度,统一对所有科目进行过关考试。这些实际上都兼顾到了文理的综合, 而且,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文理兼顾的课程组合一直是从小学到高中的主修课程。因此, 原先的教育从课程设计上讲从来没有忽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出现的一些文理偏科严重 的现象,与其说是制度原因,不如说是个人兴趣、潜力和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所致。在这种 情况下,即使高中文理完全不分科,甚至大学也要进行大综合学习,文理偏科的现象依然会 存在,而且会因学生兴趣长期被压抑而导致对不喜欢科目的叛逆心理而更加严重。复合型人才也是要有一个标准的,如果标准都无法界定或者界定得让人很难达到,那么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无法满足其要求。与过去相比,我们初中接触的数学、物理、化学、地 理等很多知识已经超越了近代相关领域专家的水平,由此看来我们文理的复合水平已经不 低;但与现代科学来比,即使把高中理科课程学的炉火纯青也顶多只是入门级别,由此再怎 么复合也无多大意义。而且,从横向上的拓展来看,基本的文科理科知识是需要的,但还有 诸多领域比如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计算机等等也是必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复 合”实际上是没有尽头的,如果要求人人都要在各个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是几乎是不可 能的任务。由此,复合型人才本身就是没有标准、虚幻的东西,又怎能苛求教育来迁就它呢? 其实,复合型人才与高中实行不分文理的制度并不是必然的关系。有术业专攻,有良好 的兴趣爱好相伴,并有较高的情商对于一个人来讲已经是相当全面了,但这些并不一定需要 高中的文理大综合才能实现,相反大综合正是南辕北辙,比如有理工科潜力者却因文科成绩 差而进不了理想大学而更好地无法培养术业专攻,大综合造成的课业负担压力也使得学生根 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长期的课业负担和偏科造成的压力对学生的情商培养也不利。 实际上,复合型人才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养成”。高中教育提供基础的文理科知识 和基本的专业入门已经足矣,兴趣爱好和较高情商的养成则是一个自觉的、长期的过程,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实行文理大综合实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荒诞创新。折中的方法: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外还有第三条路 我国高中可以1/4学文理综合,另外1/4和1/2仍然学文科和理科。 “全才”毕竟是少 数,取消文理分科,绝对会扼杀大批人才! 文理不分科是一条死胡同,文理分科是两条死 胡同,除了这种简单的一刀切和简单的二分法外,完全可以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最好是三 分法,即高中分为:文科、理科,以及文理综合科。这样分科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这 样分科,既给高中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也给高校招收人才提供了更多选择。要招收综 合素质型的人才,可选择文理综合科;要招收“偏科”素质型的人才,可选择文科或理科。 操作也并不难,可将高校专业中,原来招收文科和理科的一部分指标用来招收文理综合 科,而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则全部招收文理综合科。比如工业设计专业,既可招收一部分理科 生,也可招收一部分文理综合科学生。还有旅游专业,既可招收一部分文科生,也可招收一 部分文理综合科学生。具体比例:根据高校招生现状,暂为理科二分之一,文理综合四分之一,文科四分之一。湖南省的改革:湖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文理不分科”规定作了解读。 高考改革应该依据高中课程改革来设计。目前,全国统一实行的高考是文理分科的,我 省规定普通高中文理不分科,有人认为会影响学生高考。对此,这位负责人表示,基础教育 课程设置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所 以高考改革应该依据高中课程改革来设计。文理不分科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开设 选修课程班,选修课安排在第三年。2007 年秋开始,我省所有普通高中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学制仍为三年,课程则 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144 个学分,即可毕业。总学分中必修 课程有 116个学分,分为语言与文学(含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学习领域。选修课程有28 个以上学分,包括两部分,一 是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发展而设置的选修模块;二是根据当地社会需要 和学生兴趣开设的选修模块。省教育厅在落实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时,对必修的 116个学分的 课程在三个学年的分配提出了科学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指导意见,而选修的28 个以上学分 的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修或趋向于文、或趋向于 理的课程。选修课程均在知识构建上有偏文和偏理的不同趋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自主选 择。这就不同于通常文、理分科的作法。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开设选修课程班,还了学生 课程自主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分制替代文理分科。目前全国统一实行的高考是文理分科的,湖南规定普通高中文理不分科,有人认为此举 会影响学生高考。湖南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是将基础教育与高考的关系本末倒 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而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拔人才 服务,所以高考改革应该依据高中课程改革来设计。实际上,湖南省教育厅在落实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时,对必修 116个学分的课程三个学年 分配提出了科学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指导意见:第一学年修78 个学分,第二学年修32 个。 而选修的 28 个学分,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这样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修分别趋向 于文理的课程,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选修余地更大。 湖南高考方案将根据高中课程来设计,文理不分科之后,对高考没有什么影响。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各占比例合成总分的方法录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