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保健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1743350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的保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残疾人的保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残疾人的保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残疾人的保健残疾人的保健2一、残疾的国际分类?WHO于1980年制定了残疾的国际分类法。?(一)残损(impairment)也称病损,是指心理上、生理上、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二)失能(disability)也称残疾,指由于残损使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人不能按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这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三)残障(handicap)残障,所谓社会能力障碍。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应能担当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3二、我国的残疾标准?(一)视力残疾标准指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于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类。?(二)听力、言语残疾标准听力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言语残疾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言语障碍而难于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4?(三)智力残疾标准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能力的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四)肢体残疾标准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从人体运动系统有几处残疾,致残部位的高低和功能障碍综合考虑,并以功能障碍为主,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为四个等级。5?(五)精神残疾标准指患者病情持续1年以上未痊愈,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精神残疾包括:1.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2.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药物、乙醇依赖。3.精神分裂症。4.情感性、偏执性、反应性、分裂情感性、周期性精神病等造成的残疾。在上述五类残疾中,对家庭负担最大的是智力和精神残疾,其对正常功能的影响也最严重,康复最困难。6三、社区常见致残疾患?(一)疾病致残:较为多见的有:1.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脊椎结核等,可导致肢体残疾或截瘫。2.孕期疾病:如风疹、宫内感染、妊娠毒血症等,可导致胎儿畸形和一些先天性疾病。3.慢性病和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7?(二)营养不良:如维生素 A严重缺乏可致盲,维生素D严重缺乏可引起骨骼畸形等。?(三)遗传因素:可致畸形、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等。?(四)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损伤、产伤、打架斗殴等。8?(五)物理、化学因素:如噪音致聋、烧伤致残、药物链霉素中毒致聋、煤气中毒致残等。?(六)社会、心理因素: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不良事件的刺激,可致精神病等。9四、残疾人的家庭保健?对于残损,采用治疗、训练的措施,配合医学的常规处理,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继发的合并症。?对于失能,采用适应、代偿的措施,即强化瘫痪患者尚存的肌肉,以健侧代偿患侧,以上肢及躯干代偿下肢的某些功能;使用生活辅助用具、矫形器等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采用假肢、手杖、轮椅等促进移动能力的恢复。?对于残障,采用改善环境、改革的措施,如改建房屋、街道、公共设施以便利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家属和社区对残疾人采取正确态度;立法使企事业有一定的雇用残疾人的比例等。10五、残疾人的社区保健?(一)特点:1.管理方式社会化政府领导、多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协调运作,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社会和个人力量,形成社会化的管理方式。2.工作层面基层化根据社区内保健对象的保健需求,社区经济发展和保健资源的状况等,因地制宜地在社区和家庭为保健对象提供就地、就近、便利的保健、康复服务。113.服务对象多样化残废人是社区保健服务的主要对象。此外,一些慢性病、老年人行动不便、功能丧失等,也是社区保健服务的对象。4.保健训练大众化保健训练场所就地、就近,训练方法简单易行,训练器材因陋就简,训练对象为家庭邻里;训练时间经常、持久。5.残疾角色主动化残疾人的社区保健服务强调残疾人作为主动参与的一方,而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一方。残疾人及其亲友应参与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动积极开展康复训练。12(二)原则?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残疾人通过社区保健服务不仅要实现功能康复、整体康复,而且还要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多部门、多组织、多种人员和力量的共同参与。?2.以社区为本的原则:社区保健服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社区的实际出发,必须立足于社区内部的力量,使社区保健服务做到社区组织、社区参与、社区支持、社区受益。主要体现在要以社区残疾人保健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社区政府应当把社区保健服务纳入本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两个文明建设之中,充分利用社区内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一体化,并根据本社区残疾与康复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社区残疾人及其亲友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13?3.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要加强保健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保健服务质量,走低水平、广覆盖、低投入、高效益的道路。?4.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保健技术及资源、保健对象的保健需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区的社区保健服务模式,才能解决当地的保健问题。145.技术实用的原则 要想使大多数康复对象享有康复服务,必须使大多数康复人员、康复对象本人及其亲友掌握康复技术,这就要求康复技术必须易懂、易学、易会,因此康复技术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由现代复杂康复技术向简单、实用化方向转化;?由康复机构的康复技术向基层社区、家庭方向转化;?由城市康复技术向广大农村方向转化;?由外来的康复技术向适用于本地的传统康复技术转化。156.康复对象主动参与的原则康复对象要由被动参与、接受服务的角色,转变成为主动、积极参与的一方,参与康复计划的制定,目标的确定,训练的开展以及回归社会等全部康复活动。康复对象的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康复对象要树立自我康复意识;?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要参与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自食其力,贡献社会。16(三)网络政府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主导地位1.组织管理网络?国家由卫生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计生委、全国妇联、中募委、中国残联等部门组成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全国残疾人社区保健、康复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省、市、县相关部门组成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承担地方社区保健、康复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本地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计划,分解康复任务指标,组织实施,并进行统计、考核。17?乡(镇)、街道、大型厂矿企事业单位成立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民政、教育、财政、计生委、妇联、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其职责是组织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调查,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基层康复站,组织康复对象开展康复训练,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服务。182.技术指导网络?(1)社区康复服务指导机构建立和完善全国社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对全国社区康复服务的技术资源进行管理,对社区康复服务进行业务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制定全国培训计划并开展培训,编制教材、评估标准、训练大纲、科普读物等。各地要充分利用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所属的机构建立康复服务指导机构,分别承担社区康复相关领域的业务指导、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和转介服务等。19?(2)社区康复服务技术人员成立全国社区康复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专业领域涉及医疗、康复、预防、特殊教育、康复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相应的康复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参与制定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社区康复评估和检查,编写教材并进行培训,为提高社区康复服务质量提供技术保证。203.社区训练服务网络建立以残疾人家庭为基础、社区康复站为骨干、康复服务指导机构为依靠的康复训练服务网络。?(1)指导机构康复服务指导机构协助同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具体组织本地区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推动、指导社区康复机构的建设和布局,与开展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加强联系与协调,开辟场所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并提供保健、康复服务。21?(2)社区康复站 地方政府应将社区康复训练服务网络建设纳入议程,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会同社区工作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层力量,依托医疗预防保健网、社区服务网、城乡基层组织、大型厂矿企业及残疾人组织、福利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建立各类社区康复站。?(3)家庭 残疾人在家庭指导员及亲友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训练,可以扩大训练面,节省经费,而且见效快。家庭指导员由基层医务人员、残疾人工作者、残疾人及其亲友和志愿者担任。其职责是:提供训练知识、方法及转介服务,指导康复训练,负责填写康复训练档案和进行康复评估。22(四)方法与内容?1.建立社会化的康复服务网络按照前述的要求进行。?2.开展社区康复服务调查可为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是保证社区康复服务科学、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调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社区概况调查 主要调查社区地理环境,人口情况,机构及网络,人群对残疾人所持态度,残疾人住户分布情况等。(2)社区康复对象调查 社区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因此,掌握社区残疾人的状况以及家庭、社会对其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23(3)调查资料的汇总分析根据残疾人个体调查资料,可汇总出社区残疾人的各种情况,如:残疾户数百分比;残疾人百分比;(各类)残疾人年龄、性别构成;残疾分类统计;残疾级别统计;社区残疾儿童状况分析;残疾人经济来源分析;残疾人婚姻、家庭、学历、就业情况;各类残疾致残因素统计;各类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等。24?3.确定康复服务人员并开展培训选拔与培训社区康复工作人员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需要得到社区康复服务的康复对象的数量。各地区应明确当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中最大的需要是什么,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培训。社区康复服务人员的组成及职责不同,决定了培训课程的内容及时间的不同。(l)社区康复服务管理人员 对其一般进行短期培训,通常以710天为一期。培训内容重点应为政策制定、组织管理、评估总结及宣传推广。25?(2)指导人员培训内容应包括残疾的识别与评定,康复的基本概念,致残原因及预防,社区康复服务的全面知识,常见残疾及其简易康复,残疾人简单支具及用具制作等。在我国可根据学员层次水平,增删培训内容,进行 l3月的培训。?(3)基层康复员一般由指导人员对基层康复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普查、简易康复训练、记录以及评估等方法,可采取集中l2周或灵活机动的方式。26?4.提供社区康复服务(1)康复需求评定(2)进行初次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计划(3)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4)指导康复训练(5)定期进行康复评定(6)选用及制作训练器材:如平行杠、阶梯、沙袋、滑轮拉力器等。(7)用品用具的信息、供应、维修等服务27?5.提供全方位的转介服务:社区康复服务的支持仅仅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是不够的。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由初始阶段开展康复医疗和功能训练发展到康复对象的上学、技能培训、就业及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以康复对象为本的社区康复服务对多部门、多专业、多层次的转介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多数残疾人只靠社区很难完成全面康复任务,需要不同程度的转介服务。28?6.普及健康知识并传授保健、康复技术要把残疾与康复的有关知识纳入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增强社区大众自我保健和防病防残的意识,并使其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将健康知识和康复常识作为经常性宣传的内容。基层康复员应能正确运用健康知识和训练方法,开展以自我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29六、常见残疾的社区预防(一)三级预防?造成人类残疾发展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社区。在社区中不失时机地做好预防工作是减少各种致残原因发生,逆转和控制残疾发展最现实和可行的场所。实践证明,在社区中做好一级预防可减少70残疾的发生;做好二级预防又可使残疾的发生率减少10-20。1.一级预防(防致残的损伤和疾病发生):针对造成残疾的各种伤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造成残疾的隐患。302.二级预防(防伤病发展造成残疾):损伤及疾病发生后,应早发现,早治疗,预防伤病发展而引起残疾,特别是后遗永久性残疾。3.三级预防(防早期残疾发展为严重残障):当残疾出现后,应在早期和程度较轻时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以限制其发展,并尽可能使已有障碍的功能得到代偿、矫正或适应,改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继续参加社会活动。31(二)躯体残疾的早期预防不仅包括躯干、四肢的残疾,还包括视、听和言语器官的残疾。?采取的措施有:1.预防接种:可以预防因传染病致残。2.安全教育:尽可能减少交通事故、工农业生产意外事故及家庭日常事故的发生。3.优生优育:为避免遗传病造成的先天性残疾,应严格禁止近亲结婚。4.积极预防慢性病和老年病:脑血管意外、关节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跌倒倒等是造成老年人残疾的常见原因。5.注意药物毒、副作用:据统计,人类先天性缺陷中,有15%与药物有关。32(三)心理残疾的早期预防心理残疾早期预防的目的在于维护心理健康,避免精神疾病。心理残疾的早期预防工作,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1.对生命早期神经系统的保护 人在生命的最初岁月里,神经系统十分脆弱,而且年龄越小,神经系统越脆弱。人的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为了防止心理残疾的发生,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的头部,让新生儿的大脑得以正常、健康发育。严防外力、机械打击、交通事故等对颅脑的损伤。要严格执行计划免疫,按时、全程完成预防接种,避免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颅脑传染病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33?2.加强婴幼儿的心理保健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及其他亲人对婴幼儿的爱抚,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缺少了这种爱,他们就可能发生情绪障碍,影响智力的发展。14岁的幼儿正处在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成年人应尽量多与幼儿交谈,启发和促成他说话,训练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4?3.人类社会生活是婴幼儿成长必需的条件婴幼儿心理发育迅速,应对其进行早期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成年人的声音、动作,乃至眼神都会成为婴幼儿仿效的榜样。儿童集体、玩具、家庭用品、动物和大自然,又都是进行早期教育的手段。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有利影响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婴幼儿控制(包括对自己身体、感情和社会行为)能力和动作反应能力,使儿童从小了解社会、适应社会。35?4.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婴幼儿不能娇生惯养,应当学会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情绪,养成良好的性格。在婴幼儿的教育中,应当坚持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方法,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应当避免来自父母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任何不适当的管束,过多的责备、处罚,以免引发自卑感,导致心理变态。要特别注意婴幼儿精神发育不全和儿童期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一旦发现心理变态的征候,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病情发展和恶化。在教育过程中,应使儿童成为具有同情心、富有感情、热爱集体、善于合作、体力健壮、文明礼貌、智力良好、个性鲜明的人。36(四)社会适应不良的早期干预?社会化是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的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过程。当人出生的时候,社会就为他准备了现成的历史环境条件,其中包括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下,通过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外在要求,指导、调整自己的行为,完成社会化的全过程,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活动与社会的要求协调一致。否则,就是社会适应能力不正常。37?大量事实表明,人的社会适应不良,除了一部分是起源于心理变态和精神病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在幼年时期缺乏正确的教育的结果。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要正确指导儿童之间相互交往,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正确、良好的社会行为。应让孩子适时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以便体会同龄小朋友间的横向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应注意多和朋友交往,多参与社会活动,尽量消除孤独和寂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