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叙事案例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17367509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教学叙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写一篇优秀的教育教学叙事案例文章1.主题鲜明。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矛盾或问题,有矛盾、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结果。这些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应该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些事情。教师要留意、认识、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正是在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一步步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2.思想正确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支撑。教师在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时,总是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总是体现了讲述者一定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在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在正确、先进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对于叙述者和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帮助的、有促进作用的。在叙述中显示出其在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认识、形成的主张,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受到影响。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支配,那么对于撰写者来说就会步入误区,对于阅读者来说则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导。所以,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揣摩,又将会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得以内化,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 3.意义深刻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但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真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可以使读者对故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描述某一个人或单位面临的独特情景,读者往往能对故事所反映的情景产生同情等态度。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己经作出的决策的评价。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仅要提供论题,而且也有对以往决策的评价,以便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要能教读者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技能、教学方面的技巧,或者引发读者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4.情节生动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像所有的好故事的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当然在这其中,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宕。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们用“深描”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才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还应包括从故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例如可引述一些口头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强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真实感,并使读者根据引述来源对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解释。 5.形象感人。一个故事可以最终简化为一个陈述句:“施事者”(主语)与他的行为或状态(谓语),这两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两大成分。这表明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这一层人本意蕴,故事就不再是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画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故事的阅读者或倾听者来说,他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系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读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想与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对照,形成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关注,从而主动地加入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当中: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体现在叙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实现。其思考、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追问,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某种行为的解释,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阐述,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某种困惑的说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是对日后发生某种类似事情时的设想,等等。教学叙事一:(语文学科)我的教育故事:情感还是方法?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麦琪的礼物,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讲读课文。今天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考”常常考小说的阅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地叙事,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上。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 这节课从“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我要求学生将“三要素”齐读一遍。现在回忆起来,这个环节很值得回味。按说,屏幕上已经很清楚地出现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为什么还要学生将屏幕上的“三要素”齐读一遍呢?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好像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到了大学的教室里,这种方法才比较少用。为什么这个方法只在中小学常用,而大学少用呢? 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方式普遍流行于小学的课堂或中学的课堂,但做老师的好像较少考虑其中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尤其当某种教学方式是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时,做教师的是否应该逐步减少这种控制性较强的“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呢? 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对这个环节我觉得有些遗憾。接下来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呢?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学生回答的这些“人物描写方法”与我备课时所设计的内容是吻合的。我在制作PPT(Power-point)时,已经写出这几种方法。我点击鼠标,屏幕上迅速出现“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当屏幕上出现这些“人物描写方法”时,我忽然感到有些别扭。在学生的答案与我的设计吻合时,要是不满足于“正中下怀” 的感觉,不用PPT整体地投放出来,而是边听学生说,边用键盘记录学生的意见,那样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按照备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的刻画人物方法。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屏幕上投影出来的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德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说是怎样刻画她的?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吗?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开始“讨论”后,我走下讲台在学生的课桌间穿行。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偶尔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地作一些简短的启发。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感”,但实际上我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心理”等等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后的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来看,注重方法、技能的传授和指导显然对学生“应考”是有利的。对于一个老师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麦琪的礼物这么一篇经典性的爱情小说,它奉献给读者的难道仅仅只是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吗?像这么一节语文课,究竟应该注重情感体验,还是方法训练呢?如果真要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这节课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改变。 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第3版教学叙事二:(英语学科)课的叙述与反思我记得那节课是一节对话复习课。为了把复习课上得有新意、有生机,同时能够更好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巩固语言知识,在情境中得以应用。我精心地备课,并且制作了PowerPoint课件。我搜寻到了孩子们喜欢的人物:罗纳尔多,姚明,王军霞的图片,制作了相关的动画场景,来复习谈论人物的句型和对话。我选择了深受孩子们宠爱的快餐食品,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鲜美的水果、蔬菜,创设了购物和谈论饮食喜好的对话场景和段落。孩子们确实非常喜欢这种鲜活的复习方式。每一张图片打出来,都会赢得一阵赞赏的欢呼。自然地,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课堂情景吸引了。在这节课中,有一个男生显得很特别:图片打出来时,他很兴奋,也看见他在不停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在别的孩子进入英语情境,进行对话表演的时候,他就会显得非常的沉默!反差太明显了!还有一点:在他意识到我关注的眼神时,他就不动声色地掩饰!他口中念念有词,仿佛也参与在课堂活动之中。这样的状况发生了数次,我多少有点儿不耐烦了。我感觉这样下去,这位同学就不能够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我想提醒他注意,使他可以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恰好在对话中出现了一个词,nice。句子是这样说的:What about some strawberries? They are red and nice.(来点儿草莓怎么样?他们色泽鲜红,而且味道棒极了。) 在这里nice 是可口,鲜美,很棒的意思。是个褒义词。我不想打断教学思路,也不想有很剧烈的举措,于是我说: I find Mr. Y is a nice boy. Hell be a good actor.(我发现Y先生是一个很棒的/漂亮的男孩,将来会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然后我说:成名了记得给我们签名。学生们都会意地笑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有点儿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很快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来。课堂得以自然流畅地进行下去。我很高兴:算是很自然地帮助这位同学把涣散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我认为事情就此过去了。暗自出了一口长气。下课铃声响过。我在收拾教具。教室里的状况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群学生,至少七、八个人,拿着各色的笔记本,快乐地欢呼着:“签名,签名”. 奔那位“漂亮男生”而去!而且那位“漂亮男生”被包围在一群人当中,表情有点儿腼腆,不过还没忘记了照顾我:赵老师,我先给你签!那样憨憨的样子,惹得我不由地笑了。两天后,还有学生在我面前说起:老师,Mr. Y帅什么啊!原来事情还没有结束啊!事后我有如下思考。思考一:我使用的言语是否真的恰当?如果换作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许会认为老师对于他有讽刺挖苦之嫌疑吧?好在我的语言动作中的善意和融洽的课堂氛围遏制了语言因素中的不良信息挥发和显现。思考二:或许我的处理方式,本身又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注意指向?让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当中,对那位“漂亮男生”分外注意?叫人欣慰的是:课堂的教学实效很好,多数学生在对话表演中表现出色。而且课堂参与率也很高。学生们的整体认知水平,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很平和地接纳了我的处理方式。思考三:该同学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一个人数广泛的学生群体的问题。在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大约有20%-30%的学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 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往往这些学生课堂表现不稳定,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从而很容易造成学无所获。不善于学习和复习。做事拖沓。不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周围状况,及时进行自我调整。2. 语言发展迟缓,表达能力欠缺。成天喋喋不休,但内容重复,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回答问题时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提问,表述自己的观点。3. 不懂游戏规则。调皮捣蛋,作弄别人,常有纪律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醒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1. 课堂教学要求明确,简洁,具体。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之前可以完全明白活动的内容、要求、步骤,知道要运用的基本方法。从而减少注意力涣散的出现。特别要使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较好地学习知识,习得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清醒的自我调控习惯。精简地讲解,明白地进行充分的练习。减少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拖沓状况的发生。也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2. 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设情景方面:提供鲜明的场景和语言素材。表演、阅读和书写表达方面:培养表达条理,提供语言感受机会。增加阅读量,逐步培养阅读能力。3.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有清醒的调控意识。冷静地对待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状况。尊重学生,理智施教。当然,最好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一起来进行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和帮助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再见到那位“漂亮男生”的时候,我会特别记起那些和他状况相似的学生们。我会记得:作为教师,只要我用心,我就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艰苦的成长中战胜不期而至的种种困难。我就少了一份嫌弃他们“不开窍”的浮躁,多了一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会感谢他们:在他们人生的旅程中,对我的教诲的接纳和信任。感谢他们:和我一起:创造课堂,感受彼此的成长。教学叙事三:(学生教育管理)好花犹需细栽培在我的悉心操持下,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然而,好景不长当我接任初三(12)班班主任时,着实暗暗高兴了一阵子,因为这个班学生思想素质好,成绩稳定,还有一大批上进心强的中上层学生。去年我教的差班,净唱出力不讨好的戏。接班两个月来,在我的悉心操持下,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务工作得心应手,自我感觉师生关系良好。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两个月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让我不安的事情,打破了我心中原有的平静和坦然。一天中午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到学校车棚里推出自行车,刚踏上脚蹬板便发现车的后轮胎没气了。定晴一看,我顿时傻了眼,轮胎内不光没了气,连气门芯也不翼而飞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我下意识想到是某个学生干的,但我当时只认为是学生搞的恶作剧,因此也没有太在意。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中午放学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说实在的,我当时心里真是又急又气,真想找到那个讨厌的小家伙揍他一顿。令我纳闷儿的是,我那辆自行车放在众多教师的车堆里并不显眼,为何偏偏找准我那辆车子?!这时我开始意识到“拔气门芯”可能是故意冲着我来的。第三天上午,我照例把换过气门芯的自行车放在车棚的某个角落,只是这次我开始有捉拿“凶手”的准备了。我安排了一位后勤人员在暗处窥视侦察,但我特别告诫他别让拔气门芯的“坏蛋”发现,也不要把“坏蛋”抓个正着。上午第三节课间,我们班王辉同学从厕所回来进教室落座,那位后勤人员便跟到了教室门口,并示意我出去。他告诉我,就是刚进教室的那个学生拔了我车胎上的气门芯。这一发现令我大吃一惊然,我不敢相信曾令我愤恨不已的恶作剧竟出自我的学生之手。更令我疑惑的是,在我平时的印象中,这名学生并不坏,老实厚道,成绩也很好,只是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而已。两个月来,我和他很少有过直接触,更想不出和他有过冲突的地方。恩怨究竟因何而生?我试图在脑海中找出我对他造成的过失,但几经努力,终无所获。我当时真想冲进教室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教师那份特有的矜持与忍耐提醒我不能粗暴和莽撞。为避免直接冲突带来的负面效应,我想了一个既不伤自尊又能使他彻底坦露心迹的办法。当天下午第三节活动课上,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问卷调查,共三道题,其中一题为:“你对教师有何意见?你认为老师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举出几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例子。”我要求学生不要署名。问卷收上来后,我在办公室里逐一细看,并作出翔实的记录。大多数学生的态度诚恳明朗,语气友好亲切。只是有一份问卷让我心头一震,即刻确定这份问卷就是王辉的。他在“你对老师有何意见一栏中写道:杨洪芳: 提起你,我就讨厌你、恨你。你太偏心,你只关心、爱护自己喜欢的学生,对不喜欢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不屑一顾。你做事太专断,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要求。你尤其不了解我,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我。有一次我回答问题错了,你接着喊李明回答时愣是把我忘在一边,让我呆呆地站了很长时间,使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后来有一次我答对了问题,我很希望你能像表扬其他同学那样来表扬我,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露露脸,但你只是“嗯”了一声就让我坐下了。还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主动和你打招呼,你连看都不看我一眼,只是心不在焉地点了一下头。你好像对我总是不屑一顾。有一次,学校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我捐了10元钱,捐8元钱以上的同学的名字都上学校的光荣榜,惟独我没上。上星期四你从我们班选5名同学加县里的少儿书画展,我喜欢书法,自然争着要去,但你却点了其他几个同学去了。你好像总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故意在整我,你让我背地里流了许多泪。更可恶的还有教我们几何的“吴老肥”,我何等错数学题,骂我是“傻瓜的种子”、“渣子蛋”。“吴老肥”你等着,早晚我会杀了你。我憎恨你们、讨厌你们,只希望你们快些离开我们班。前几天我还给校长写一封信,要求替换老师天哪,这哪里是问卷调查,分明是一份含血的声讨书。一时间,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打懵了。心情陡然沉重起来。说句心里话,这些事情我真的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上次参加书画展他法去成,那是因为名额有限。为确定捐款一事是否属实,我特意查看了我班的记事本,结果真有此事。难怪他有这么多的怨气!我暗自庆幸做了这次问卷调查。是否许多事情我还蒙在鼓里呢?想到这里,我深感内疚和不安,我没想到自己的工作中竟有这么多的疏漏和缺憾。为妥善解决这件事,第四天上午,我照例把车子放在原处,只是这次我在后车轮的气门芯上放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拔气门芯的学生收”的字样。内容如下:王辉同学:你好!首先为我以前的失职和过错向你道歉。在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只觉得你是一位认真踏实、很有上进心的学生。然而,我却没有能够更多地了解你,更不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使你一次次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一次次伤害了你的感情和自尊。我为此深感不安,并愿意为我所犯下的过失负责,争取得到你的谅解。我不埋怨你对我所做的“小小惩罚”,相反我应该感谢你才对。是你的“惩罚”提醒了我,为我今后的工作敲响了警钟。此外,我的缺点还有很多,你能像朋友一样帮助我吗?但愿我们能够携起手为把我们班的工作做得更好。另外,你们的几何老师吴老师,业务是一流的,只是说话难听些,这是他多年形成的毛病。我把问题已向他提出了,他也很内疚,很后悔。他将下决心改正这方面的毛病,请你原谅他。真诚期待你的答复 你的大朋友 杨洪芳2002年9月18日如我所料,第四天中午,我驱车回家时,便看到了王辉放在我车筐里的一封信。信不长,但很诚恳。杨老师:我真不敢相信您竟能容忍一个学生对您的无礼和报复。在我打开信时,看到“王辉”两个字的一瞬间,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心被吓得怦怦直跳。我害怕你可能会惩罚我,但当我读完信时,我的心里却只有后悔和不安了。杨老师,其实你早就知道是我干的了,但你不但没有惩罚我、教训我,相反你却默默地忍受这一切。你的宽容和理解让我感动和惭愧。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和渺小,同时,对于吴老师我已真诚地向他道了歉杨老师,我向您道歉,你能原谅我吗?你的不争气的学生:王辉2002年9月24日看到这里,我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清爽多了。从那以后,在班内我首先是发动学生献计献策,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话,然后制定适合班情的班纪班规,修改原先不合理的制度,全班人人遵守。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按年龄阶段和个性爱好,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艺术等第二课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同时,一些活动我还亲自参加,如打篮球,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班级精神状况一直充满生机与快乐。同学们的凝聚力加强了,正气在各种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年来,学生没有一个辍学掉队的,中考各科成绩大获全胜。这件事过去一年了,但每次回想过来我总觉得耳热脸红。我曾扪心自问,如果每一次处理问题有悖于学生的时候,我能够及时的找学生谈话,适时与他们沟通,让学生明白每一件事情的合理性与公正性,我敢保证每一个学生定会卸下思想包袱,不再产生怨气和愤恨。可是,工作中我却疏忽了这方面的善后工作,这是我的失职。工作中许多老师都有可能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作为老师,一定要沉着谨慎,既不能粗暴训斥,也不能听之任之,消极回避,而应机智应对,竭力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让问题在悄无声息中顺利化解。这就是我们所追求“无痕的教育”,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教学叙事四:(学生教育管理)沉默后的约定 离下课约还有五分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练习1中成语的意思,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理解完“卓尔不群”的意思,我发现韦同学正低着头,瞧她的神态,思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顿时,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怎么搞的?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请她重复一下“卓尔不群”的意思,真实的想法是“惩罚”她一下。听到我叫她,她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暗自思索:是让她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对,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我只要加以引导,她一定会知道。“那群是什么意思?”我降低问题的难度。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牙齿咬住嘴唇又低下了头。我耐住性子,重复了我的问题,这下她涨红了脸,但仍旧没吐出半个字,周围却想起了窃窃私语声。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能用群组个词吗?”我满怀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沉默继续控制着绝对优势,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用群组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说呀,群众”旁边的同学似乎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她。可她用那双蓄满泪水的眼睛看了看我,仍旧保持沉默。我在生气之余,内心深处隐约有个念头一闪:难道我错了?最后,我以“我们找个机会谈谈!”结束了这段“对峙”。回到办公室,我独自生着闷气。韦同学是一名心思细腻的学生,其作文中渗透出的 “多愁善感” 说明她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女孩,只是平时性格内向,难得听到她的声音,即使说话也是嘤嘤细语,和她交流更是“惜字如金”。今天的一幕,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她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这时,那双泪婆娑的眼睛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种不安和自责悄悄袭上心头,我真的错了!我不该那样做!就在当天,我和她妈妈通了电话,在和她母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韦同学在家也是沉默少言,尤其是你越要她说,她越说不出来。我决定找她谈话。第二天,我们坐到了一起,她不安地绞着手,话未说,眼先红,“老师,我不是故意那样做的。”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一震,不知说什么好,却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有什么原因吗?”我带着歉和悔问。依旧是惯有的寡言,“我也不知道,就是说不出来。”我知道我已伤害了她,我得弥补我的过错。“这样吧,”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们来个约定,下一堂课,我还要请你发言。当然,我更希望你自己举手。”她诧异地抬起头,似乎不相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依旧沉默,但从她的点头中我还是发现了她眼睛后面隐藏的一丝笑意。第二天,我带着一份激动和期盼走进课堂,因为我将实现一个约定。上课之余,我分了分神,偷偷观察她的“动静”,等待着她的眼神不时地和我交会,我则向她骇首示意。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一半,虽然内心已急不可待,可我故作平静地请她回答问题,尽管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已足以引起同学们的诧异。我们俩会心一笑。我如释重负,我真不该那样逼她!我告诫自己,我再也不要这样的约定!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富有生机的教育,触及心灵,感动人心。教学叙事五:(数学学科)教学叙事案例2001年我任教高三数学。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抄了一个题目让学生做,题目的难度不大,难度系数在0.5上下。为了调动学生做题的热情和激发他们的斗志,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道题是某年的高考试题,看你们能否顺利地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实际上这个题根本不是高考题。但是,班上的学生都很兴奋,简直可以说是群情激昂,都迅速地拿出纸笔来解题。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把头埋在胳膊里,一动不动。(附:该生是2000年高考落榜生,当时在该班插班复读)我很奇怪,他怎么一点没情绪呢。就问他:“你怎么不做啊?”他一见我问他,他才十分不情愿地拿出纸和笔,计算起来。下课以后,他找到我,说:“老师,我有一个请求,你在让我们做习题的时候,能不能不说那是高考题啊?你要是不说,我也许能做出来,你要是一说是高考题,我就懵了,什么方法技巧都想不起来了。”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学生与别的学生不一样,别人一听到高考题,立即想试试身手;而他却发懵。我脑子飞快地转着,这个学生的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否则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还是过不去。结合他的高考落榜经历和他以前学习中的一贯表现(他一直是我的学生),我耐心地做了他的思想工作,终于想通了。 发生这个事,给我的体会是,在课堂上,一个教师采取一些独特的比较巧妙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工作,可能比按部就班地效果要好。但不是对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初衷;如果不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为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尽量做到能够发现课堂上的不协调音并加以解决。 经过这么多年,体会也更加的深刻,也许当时我解决的仅仅是这个学生的一点点心理障碍,但也许对这个学生的人生之路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他实际上学会了一种人生态度,激发出了一种人生的激情。 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执行者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的时候,他应该主动承担起部分教育功能;有时,在特定的场合下,教育行为比教学行为更重要;一次教学行为对人生的影响绝对是微乎其微的,但一次教育行为对人生的影响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叙事六:(语文学科)曹操为何不用“火箭”?一次“意外”衍生的精彩事情发生在本学期初的一堂语文课上。这节语文课,我们学习了浙江义务教育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草船借箭,这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历史故事,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造箭为难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巧借大雾锁江之时,用二十只快船智取十万枝箭,令周瑜自叹不如。为了更好地教这篇课文,我早早地做了准备。除了认真设计好教学过程之外,还从书柜上找出了原著,好好地读上了几遍,以便能从容应对孩子们的当堂“拷问”。之后,我走进了教室课堂教学一切都很顺利!我和孩子们重点探究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从而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在生生、师生互动探究过程的行进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所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可是,就在结课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教室后方传了出来:“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提到有好几次交战,都有在箭头上裹引火之物,点燃后射出的战法。当时的船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聪明,他怎么会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击退敌人呢?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计划不是彻底完了吗?”这不说不打紧,一说就如同水珠儿溅进了滚烫的油锅一样,“炸”了!这边立刻有同学附和了起来:“我早在这么想了:不是说曹操是一个军事家、兵法家吗?他打仗很在行的,怎么会没有想到这一点呢?”那边有学生把小脑袋凑到一起,不停地嘀咕着:“诸葛亮怕是刚巧碰着曹操糊涂的时候了。我要是曹操,保管让他有来无回”还有一个孩子跟着起哄:“曹操“只”能变糊涂了,要不然,诸葛亮不是被曹操烧死,就是被周瑜处死。他死了,这罗贯中还怎么把三国演义“编”下去呀?”哈哈哈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为何不用火箭呢?”这个“意外”着实把我 “治”住了。是呀,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呢?曹操真的犯糊涂了?难道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真的是罗贯中有失误啦?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任由孩子自由发表,课堂必然会沦为说笑的“游乐场”。于是,我清了清嗓子,说:“太好了,孩子们,你们能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大胆地对课文提出质疑。这真是个好习惯!”我“大方”地表扬了孩子们,一边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不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略,还是另有原因?”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一段时间的沉默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紧接着,精彩的课堂一幕产生了:生1:课文中说,诸葛亮的船队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开始擂鼓呐喊的。这个时候,是人睡得最熟的时候,曹操被吵醒,匆忙之间就没有想到要用火箭!说得很有道理,人在沉睡时突然被惊醒,失去正常的判断也是在情理之中。生2:我觉得曹操不用火箭是有原因的。因为江面非常宽,用火箭的话,箭头上就要裹上一层油的布条,箭的重量就增大,它的射程就会缩短,就射不到对方船上去了。对呀,这孩子说到了射程这个点,很不错呀。生3(迫不及待的):对,对。这课本上说曹操调来6000个弓弩手来射,我知道“弓弩手”是专射箭的,他们的臂力很大,射程比一般的箭手要远得多,这就证明了当时曹操的驻扎点离诸葛亮的船队距离的确是很远的。再说,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草船,当然不会采用火箭啦!哎呀,这个学生紧抓住课文中的“弓弩手”,利用自己的课外知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真是分析得头头是道。生4:是呀!诸葛亮特别选了大雾天去“借箭”,目的就是让曹操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情况,以为是大部队来进攻了。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要是选择用火箭,火光会让自己的布兵方位暴露在诸葛亮面前,泄露了军事秘密,必然对这次的战斗,以及以后的战斗产生很大的危害。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曹操没有理由去做的呀!看来,又一个军事家出现了。没有错,曹操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军事秘密就这样大白于天下呀!生5:老师,我觉得当时正处东汉末年,科学技术不发达,石油、煤油之类的矿物肯定是很不容易采集的。再说,曹操下江南攻打蜀、吴两国,远离自己的本土,他贮备的这些易燃材料就更加不多。在这种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偷袭的真相的情况下,他肯定不会选择用火箭,那不是要浪费资源了吗?再说当时情况紧急,哪还会有时间备好燃油,再让战士们一个一个地蘸箭头,然后射箭呀!这位班上的“小书迷” 见解独到,合情合理,带给我们别样的思路呀!师:(继续引导)是呀,这一些曹操想到了,还有谁也想到了呢?生:诸葛亮肯定也算到了,而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想他一定是考虑到曹操不用火箭才实行了此计策,使得草船借箭取得成功。一切又回归主题,精彩圆满!我长长地抒出一口气!真是庆幸自己并没有做错。是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的各自知识水平,心理素质,情感特征等个性各有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应属正常。不是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吗?在这堂课上,孩子们提出“为何不用火箭?”后,尽管导致了一时混乱的课堂,也使我手足无措,可是这恰恰能说明孩子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维,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何“罪”之有?如果此时我说些比如“你捣什么乱?”、“这个问题和课文无关,没有什么价值!”的话,就会使孩子的自信心、探究欲、好奇心严重受挫;或者有的老师会建议我,可以立刻请他坐下,喝住争论的学生,当作什么没发生过一样,依然顺着原有的思路行进。可这样做虽比前者高明了些,但是这个问题决不会因此而消逝,于是,孩子们之后的学习效率几乎为“0”。所以,我没有呵斥,也没有回避,我所做的只是稳定课堂秩序,不让课堂沦为失去控制的“游乐场”,并寻找机会解决这质疑。我采用了“缓兵之计”,一方面引导孩子再次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争取了思考的时间。这样,我一则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寻找切入点,伺机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再则,就算是孩子谈不出什么,我也能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给出一个合理解决“意外情况”的方案。另外,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把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通过体验所领略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因此,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个质疑的内在价值虽然表面上这个质疑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是一个深读课文的契机。于是,我有意地将此学生生成的意外,给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一个问题“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略,还是另有原因?”把学生引入了更深层次的研读中去。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这样的处理是准确、合理的。学生的回答见解独到、旁征博引,知识面涉及到了历史、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文化荟萃、精彩纷呈。最后,我看准时机,顺着学生的精彩回答,用一个问题“这一些曹操想到了,还有谁也想到了呢?”将研究的方向重新回到主题,顺利解决这“意外”! 这节课,看似平常无奇,但我相信它能给我们很多的收获!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看待“意外”,怎样去解决“意外”。更加可贵的是,它告诉我们:意外,也许是另一种美丽;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用“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