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古代文学史笔记 尚学峰讲稿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72242539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古代文学史笔记 尚学峰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古代文学史笔记 尚学峰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古代文学史笔记 尚学峰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笔记整理发布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主讲教师:尚学锋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Ppt 文档版发布:彭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面向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开设。这门课主要向学生讲授中国古 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和特点。具体包括下列内容: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历史上各种文学体裁发生、发展及 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各个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特点、地位及影响。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文学主 张、创作成就、特点及影响。中国文学史(课程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参考资料)学前准备及课程学法指导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当学过中学的历史课程,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应当学过文学概论课 能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术语;应当具有一定的古汉语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古 代的文学作品。第一节 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 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手写)铜器铭文:小臣邑斚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辞)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 日益成熟。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 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 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 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 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 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同的体式和风格 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3、鲜明的地域特征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 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 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第二节原始歌谣与神话一、原始歌谣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 和抒发感情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是歌唱的前身。 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的诗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投击野兽的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质朴简 略的原始猎歌。吕氏春秋第三节诗经的结集与流传一、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诗 经之称。二、内容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160 篇。雅分小雅、大 雅,小雅74 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 篇,鲁颂4篇,商颂5 篇,共40 篇。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 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乐调大雅崧高篇说: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说: 钟仪 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 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 风土和风俗。雅”正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 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墨子第四节诗经的内容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 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 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 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1、颂赞诗周颂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往 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 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小雅第六节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 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早在殷商时代,朝廷就有了记载史 事、掌管典籍的人员,甲骨文中称为史”、尹”、作册”等。尚书第七节春秋国语 一、春秋的有关常识和写作特点1、春秋的有关常识:A、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B、书中按年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242年的史事。2、春秋记事的特点A、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 每记一事,只寥寥数语,不带什么文学色彩。但它的语言简练明白,遣词造句都很讲究。 如僖公十六年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简洁明了,错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书,确实有了很大进步。B、春秋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通过用语和行文寄予褒贬爱憎裁定是非曲直。对僭号称王的吴楚之君,即贬称为子”,凡悖礼作乱,以下 杀上者,都斥之为弒”。鲁隐公四年春,卫公子州吁杀卫桓公而自立为君,后来又被卫人所杀,春秋记载此事说: 卫州吁弒其 君,卫人来告乱”,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一弒”一杀”,褒贬自明。庄公三十二年庆父使人杀鲁君子般,春秋写道;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子庆父如齐。 ”春秋这 种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也有不小的影响。二、国语的有关常识1、第八节左传的编纂和思想倾向 一、左传的有关常识1、左传的书名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一样,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2、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则进一步指出,左丘明是“鲁太史” 但自唐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出 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3、左传的记事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 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1、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A、从保守的一面来看,作者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态度相当矛盾。 昭公三年,齐国晏婴到晋国“请继室”,事毕之后,与晋国叔向有一段充满感慨的对话: 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 一。公聚朽蠹事宜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屡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 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叔向曰: 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 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 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晏子曰: 子将若何?”叔向曰: 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 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身为旧贵族的晏婴和叔向,对此感到忧心忡忡。书中生动展现了当时宗法关系日益窳坏的现实。作者清醒 地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民心的向背以及旧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趋势,但其同情又显然在晏婴、叔向这一 类人物一边。作者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旧礼制,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敢于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却又反对犯 上”与弑君”;对当时出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革新措施,或直接斥为非礼也”,或借孔丘等人物之口加以非 议,暴露出维护旧事物的保守立场。B、从进步的一面来看,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a左传以肯定的态度记载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进步观点。 庄公三十二年,史躄说: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僖公二十八年,楚国在城濮被晋国打败,楚国荣季说: 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 ” 哀公元年,吴师欲伐楚,楚令尹子西说:吴王夫差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安能败我?”b、书中进一步宣扬了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襄公十四年,晋悼公对师旷说: 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师旷却答道: 或者其君实甚。 若困民之主, 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天之爱民甚矣,岂使一人肆于民之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昭公三十二年,史墨针对鲁君被季氏所逐,死于国外,发表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 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C、从民本思想出发,书中多方面揭露了残民、“困民的统治者,赞扬了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他把 国与民联系起来,大力提倡爱国保民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书中具有进步意义的重要内容。d、左传的民本思想又很不彻底。书中一面提倡人重于天与神,一面又有不少宣扬天命、占卜和鬼神迷信的言论,一方面表现了历史的局限, 一方面也是由于此类记载出于史官的传诵。第九节左传的写作特点一、总论 晋代范宁说它艳而富”(春秋谷梁传序),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第十节左传作品选讲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记载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这一历史事件。通过这一事件,表现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 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郑伯克段于鄢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 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 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二,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 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 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 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对上课的总结 本文内容分析 周代社会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之上的,这种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礼为基本的人伦规范。按照礼的 要求,血缘亲属之间应当互相亲爱,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更应该尊敬和服从,这就是所谓孝和悌。 这一切,在郑庄公家庭内部都被破坏了。姜氏只因偏爱小儿子,就要改变继承关系。她的企图失败之后, 又支持共叔段用武力推翻郑庄公。而郑庄公对母亲不孝,对弟弟不慈,也完全违背了宗法伦理。作者对此 深恶痛绝,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本文的写作特点A、叙事详密,微婉含蓄,暗寓讽刺。文章不仅写出了事件的全过程,而且前有追叙以交代缘由,后有补充以说明后事。全文结构严密,层次分 明,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B、善于在叙事中刻划人物。郑庄公狡诈、残忍而又虚伪。文中通过他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前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和臣下的几次对话 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活动。使这个人物血肉丰满,跃然纸上。C、语言精粹简练。文中大量运用短句式,用语极为简洁省净,但又极为生动,对叙述事件、刻划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十一节战国策的编纂和思想特点一、战国策的有关常识1、战国策书名、体例、编者和基本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 短长等名称。2、体例 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对“错乱相糅莒”的上述资料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 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3、编者及内容 此书原来的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战国秦汉之际纵横家一流人物。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这些谋臣策士中,大部分是纵横家,他们游说于诸侯权贵之间,为之出谋划策,进行合纵连横的活动,有 人因此而显赫一时。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有一些与之类似的作品,被人们称作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的篇 章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可知当时还有不少同类作品广为流传。鉴于此书的性质,也有人把它归入诸子 类。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一书,生动反映了历史的巨变,表现了那些“游说权谋之徒”的思想特点。1、重士的思想 战国策以大量事实展示了士的重要作用,说明贵士、用士的巨大效果。 如燕策一记燕昭王为向齐国报仇,师事郭隗,招诱天下之士,于是“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 赵往,士争走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联合五国以伐齐。秦策一有: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 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捲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延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 能伉。如齐策四载:齐宣王见颜斶,曰: 斶前!注亦曰: 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可乎?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愤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2、崇实尚利的观念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口便先谈利,说: 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利焉? ” (韩策二)吕布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便问其父: 耕田之利几倍? ”珠玉之赢几倍? ”立 国家之主赢几倍? ”然后资助异人以投机。孟尝君被齐王放逐,门客离他而去,谭石子劝他说: 事之必至者,四野;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 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 亡故去。愿君勿怨。”(齐策四)3、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 在这种政治思想指导下,谋略、外交与游说的作用被抬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 城于樽俎之间,折冲席上”(齐策五第十二节战国策的艺术成就一、总论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 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二、辩丽横肆的辞令 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 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张仪游说秦王,先列举他的许多失策,继而称赞秦国之强,然后鼓 动他说: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 朝,大王斩臣以殉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秦策一) 又如秦策三写范睢说秦王,也是极力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听起来慷慨激昂,披肝沥胆,实为巧言利 口,故弄玄虚。如苏秦劝齐王扣留楚太子,竟一口气举出十种不同的结果,一一加以演绎。 蔡泽说范睢,先令人激怒范睢说:“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见面之后,又大讲功成身退之理和对方的危险处境,终于使他让出了相位;鲁仲连说辛垣衍,声称“吾将使 秦王烹醢梁王”,引起对方强烈反应,然后才详述帝秦之弊。这些说辞都以夸张声势取胜,敢想敢说,奇伟 恣肆。B、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 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例如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 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 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 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C、 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女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了使听者易于接受,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浅显易懂。三、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 战国策的叙事也有很高成就。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谋臣策士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 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又用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注意揭示其内 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例如秦策一记苏秦早年以连横说秦王,受到冷遇: 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毂,负书担橐。形容枯槁, 面目黧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 子,是皆秦之罪也。 ”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 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 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 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 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踞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 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 迹,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一节,冯谖一出场便给人以不同寻常之感,接着,作者又通过弹铗而歌、焚 券市义、营造三窟等情节,不断制造悬念,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展现了冯谖的奇士风采。另外,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几次览镜自照的 心理活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与赵太后对话的情景以及赵太后态度的转变,都写得细入毫 发,惟妙惟肖。四、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A、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古代史传散文的传统。史家用记载史实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表达思想见解,他们 或在叙事中寄寓褒贬爱憎,或敢于秉笔直书,这种以史见志的精神被后代史传文学作家发扬光大。 先秦历史散文把严谨的史笔与生动的文学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达到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B、我国古代的小说与史传文学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先秦历史散文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C、先秦历史散文的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也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第十三节战国策作品选讲庄辛说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 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徴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 臣闻鄙语曰: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 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蝱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 无争也;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 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 咸,倏乎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 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蒲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 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 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 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 黾之外。 ”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慄。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作品分析一、本文的内容 本文是庄辛对楚襄王的两次进谏之辞。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及时对他进行劝谏。但他拒不接 受,导致楚国被秦攻破,几乎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庄辛又一次向楚襄王讲居安思危的道理,使他受到触 动。文章表现了庄辛忧国的热情、深湛的见识和高超的论辩才能。庄辛的进谏很像游士之辞,但他为国家深谋 远虑,又与一般的纵横游说之士不同。二、本文的写作特点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 庄辛第二次进谏时,楚襄王已经历了国家的破败,主动请回庄辛,向他求教。按正常情况,庄辛应向楚襄 王献策,帮助国家渡过这场危机。但他却并不这样,而是再次渲染楚王面临的危险局面,其实是答非所问 这种故意在对方面前卖关子,张大其辞,危言耸听的进谏方式,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引起对方重视。 这是战国策辞令的普遍特点。文章结尾极力突出庄辛进谏的效果,也带有张大其辞的特点,未必符合 事实。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庄辛以蜻蛉、黄雀、黄鹄为喻,由小到大,又由物到人,由远及近,一直说到楚襄王自身,使其认识到居 安思危的重要性。文章逐段铺叙,层层深入,掀起五道波澜,构成逼人的气势。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 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一段之内时有对偶,句式灵活,节奏感强。4、本文虽属进谏辞令,但加式的成份很多,富于文采 从形式上看,它通过君臣问答,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辞藻丰富而华美,最后以一方表示心悦诚服而结束 这些都和后来的散体赋颇为相似。战国策中的这类文章,对汉赋的影响不可低估。第十四节诸子散文概说一、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当时的学派很多,号称诸子百家,他们的文章就被称作诸子散文。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这时周朝的统治早已名存实亡,春秋时的霸主也不复存在。 一些诸侯国被兼并了,例如鲁国和郑国。一些诸侯国改变了政权,例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各国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采取更有效的剥削方式和统治方式,在掀起了变法运动。他们为了争夺 土地、人口和财富,大力进行兼并战争;为了保全自己,削弱和兼并他人,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 华夏民族就在这种大混乱、大变革中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这一 局面的形成又是以士阶层的兴起为背景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剧烈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贵族等级制度,没落的贵族沦为平民,原来依附 于各级贵族的臣仆、奴隶也纷纷取得独立身份,“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被私人讲学所取代,一些来自社会 下层的人也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新兴的士阶层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那些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创立各种思想学说的人。他们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形 成各不相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答案,他们用 文章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且同其他学派展开论争。这就是百家争鸣。当百家争鸣开始出现的时候,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不复存在,多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 展。为了争取士的支持,寻找安邦强国的理论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 由讲学议论。齐国在都门外的稷下建立学宫,威、宣之世,稷下学宫发展到千余人,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 等著名学者被称作稷下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第十五节论语一、论语的编纂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散文集。据班固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