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7211591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41 自然资源与人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目标1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含义,并能够加以区分。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从人类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3以土地资源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资源观。4.通过剖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一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自然方面理解,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从社会方面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被人类加以利用或可能利用,才具有了资源的特征,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因此,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材通过图41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讨论、引导思考。通过文字、图表分析对比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使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及类型的认识逐步深化。自然资源的共同特征是教材的重难点之一。教材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原理出发,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资源间的联系性”;从人类开发利用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为了深入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为表现出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利用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教材将人类社会文明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正文叙述和知识窗”拓展,进行分析评价。最后通过学生活动”,以水资源为例,举一反三,使学生学过的方法得以运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目,教材首先列举了大量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并由此引出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通过活动”中荒漠化问题和家乡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的讨论,归纳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以具体问题和当地实例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教学建议建议安排2课时。导入新课:通过图411,引发讨论,导入新课。自然资源的概念应把握其本质特点: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得出:棉花、清洁汽油和闪电均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前两种并非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后者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自然资源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而言的,一些过去认为无用的物质和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转化成有用的,像一些矿物过去只当作岩石,现在已成为有用的矿产。可再生资源应把握三个要点: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虽然都可再生,但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可再生资源既是有条件的,又是相对而言的;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土地可年复一年地耕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再生的;但若利用不当,导致表土流失殆尽,也就不可再生了。而这种不可再生又是从人类历史尺度来看,水土流失后的地表亦可再经成土过程恢复表土,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可以再生的。基因资源本身是可再生的,但若物种灭绝,也就谈不上可再生了。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因此有人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经济这个棱镜的反映。学生对我国资源分布的情况已有所了解,这里可让学生阅读中国矿产、土地、降水量、太阳辐射量等分布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1南、北方在地形、气候和矿产等方面有何差异?2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湿润地区在气候、物种等方面有何差异?然后,引导学生读中国自然带分布图”,讨论下列问题:1我国东部自然带分布有无规律?自我国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沿北纬40。纬线),植被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由于可再生资源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空间上呈现出地带性规律,并且是不均衡的。引导学生读图、讨沦并归纳出结论:从地质规律来看,世界上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岩浆岩分布地区,煤和石油主要分布在沉降地带。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成矿规律制约,分布的不均衡性受地质条件决定。资源间的联系性”应把握下列要点:自然环境由不同要素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导致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的根本所在;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在可再生资源中表现尤为显著;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实例予以说明。再如,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树木和植被的状况,同时必然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也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数量的有限性”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前者可以石油为例,将某地石油成矿条件、成矿时间等一组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与人类历史对比,最终让学生明白:石油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后者可以土地资源为例,将当地土地资源的数量、遭破坏后恢复的年限等信息提供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确:可再生资源的更新或循环,不仅有一个周期,而且对某一地区、某段时间而言,数量也是有限的。任何资源都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许多资源甚至是稀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加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由于数量有限性”内容较为空泛,可结合实例、展开讨论。结合课文,说说下列问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1瑙鲁国计划搬迁,搬迁的原因是该国主要经济来源的磷矿几乎开采殆尽。2美国是世界上石油储量非常丰富的国家,但仍然大量进口石油。3南方某河水资源丰富,由于河水受到污染,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只能从外地调入。利用的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表现之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之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之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宽泛。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分组讨论在采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影响。渗透正确人地观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总结和交流各自的认识。对于工业文明阶段,应强调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可让学生思考说出其具体表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使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使学生体会到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阅读知识窗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感悟: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是随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这反映出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活动建议:可引导学生按照前面分析土地资源与人类”的思路,讨论在采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学中还可进一步延伸:当今很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境况,水资源已成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尤其是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恰恰说明了在全球水资源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加深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理解。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部分内容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并展开讨论:热带雨林的减少造成哪些环境问题?人类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会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而且会引起环境的恶化。当然教学中还可进一步探讨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层原因,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环境问题背后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学中可运用学生了解的一些做法,如严格限制草场的载畜量”、森林的采伐要与林木更新相结合”等,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内外生产或生活中有益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事例,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最后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大家能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活动建议:分析表413和表414,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尤其是表414所反映出的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中,自然原因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这正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我国北方地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查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列举存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产生的问题及其后果,如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问题探究P80第一节引题参考提示。该问题意在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思考,并调动学生对自然资源重要性的感性认识,为本节的学习作好铺垫。图4-11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我们所用的铁质日用品(铅笔盒、水桶、钢管)是由铁矿石加工制成的;我们用的玻璃是由石英岩加工制成的;铅笔芯是由石墨加工制成的;穿的化纤类衣服是由石油经过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P85活动参考提示。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刚刚学到的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运用。采猎文明阶段,人们以采猎为生,对水资源几乎没有利用,仅用于生活。因此,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没有体现出实际意义。农业文明阶段,水的重要用途是灌溉、航运、养殖,水资源的数量直接影响到灌溉面积、航运里程和通航季节的长短,而水的质量则直接影响到人们饮用水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的用途进一步增加,用量急剧增大,污染逐渐变强。水资源的数量已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水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饮用,而且还影响到作物灌溉、淡水养殖、甚至工业使用。P86活动参考提示。本活动将学生对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具体化。据表4-13可知,我国绝大多数土地荒漠化是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形成的,其面积分别占退化土地面积的45.7%和44.1%。由表4-14可知,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三者合计占荒漠化面积的95.1%。大家可针对自己家乡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的对应措施。教学资料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还包括地球景观要素,如地形、水、空气等。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国土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土地资源和耕地土地资源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与能量的土地。土地资源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换。例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暂不能利用的沙漠、沼泽,经改造后可变为良田,由土地转为土地资源;而现有的一些耕地、林地、草场等,如果利用不当,也可退化、沙化、盐碱化,由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水面等。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且还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构成。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多样,但耕地比重较小,相对数量较少,地区分布不均,其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也较大。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耕地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已开垦为农田,并在其上种植作物的土地。世界上可耕地面积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平衡。现在人类已经耕种的土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8%。目前,地球上肥沃而又便于耕种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由于可耕地的分布不均,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几乎没有扩大耕地的可能性。目前,世界上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中国等。我国耕地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0%,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积极稳妥地开发利用宜农荒地、沿海滩涂等各种荒地资源。荒漠化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1/6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和威胁。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7.6%。近20年来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直接受荒漠化危害影响的人口约5000多万。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每年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灾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有15亿亩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因受风沙侵袭排灌效能减弱。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这些都与人口增长有直接关系。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以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目前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 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2)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投入,而且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污染问题突出。(3) 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4) 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5) 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6) 资源管理体制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必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