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衣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7138345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衣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服装衣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服装衣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结构专题(论文)服装衣袖造型设计的影响因素黄石理工学院08服本2班 韩立栋目 录1、衣袖的分类与基型构成1-1衣袖的分类1-2衣袖基型构成2、衣袖的结构分析2-1袖山2-2袖围、袖山和袖窿的关系2-3袖山吃(曲)势2-4基型袖的变化2-5袖山弧线形态、袖折线位置及袖口定位关系2-6袖山斜线长度与袖山切线的确定3、配袖的方法3-1原型配袖法3-2基型配袖法4、衣袖造型设计的要点4-1服装品种特点4-2穿着地域、环境与场合结束语参考文献1、衣袖的分类与基型构成1-1衣袖的分类衣袖的款式繁多,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可分为:1. 以穿着服装的内外层次关系分类,可分为内衣袖、上(外)衣袖和大衣袖等多种。2. 以修片构成数量分类,可分为一片袖、两片袖、和多片袖。1. 以袖子的长度分类,可分为冒肩袖、短袖、肘上袖(中袖)、肘下袖(长中袖)和长袖等如图1。2. 以袖片得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圆装袖、套装袖、连袖和花式袖等。如图2。1-2衣袖基型构成1.衣袖主要辅助线 袖中线上平线袖山身线袖长线前肘线前袖山斜线后袖山斜线前袖线前袖折线后袖线后袖折线 如图32.衣袖主要结构点与轮廓线 袖山高点前袖谷点前袖肘点袖中点前袖点前袖里点后袖谷点后袖肘点袖大点后袖里点袖山弧线前袖底弧线后袖底弧线袖中线前袖缝线前袖折线后袖缝线后袖折线袖口弧线袖肘省 如图42、衣袖的结构分析2-1袖山袖山高度直接影响衣袖的合体和宽松程度,袖山高是由袖窿深、装袖角度、装袖位置、垫肩厚度、装袖缝型、衣料厚薄等因素决定的。1. 袖窿深 袖窿深应在人体腋窝下方,根据衣着层次、款式特征决定袖窿深开的程度,袖窿深线将衣袖分成袖山高和袖下长两部分,袖山高于袖窿深是相互对应的关系。2. 装袖位置 人体的肩部是球面状,没有明确的肩宽点,只能凭感觉和经验确定肩宽点,即使确定了肩宽点,也会因款式的要求、装袖的位置有所不同,有的款式袖山包含着肩宽量,有的款式装修缝超过肩宽点覆盖在臂上部。3. 装袖角度 装袖角度即衣袖成型的角度。衣袖成型选择哪一个角度取决于衣袖的宽松程度,宽松的衣袖袖山低,衣袖下垂时会产生褶皱;合体的衣袖袖山较高,上肢活动时会有一定的牵制感。手下垂时。衣袖的成型较为美观。4. 垫肩高度 服装放入垫肩以后,袖窿相对变深,肩斜度相对减少,即肩斜线抬高,抬高量约为0.7cm垫肩厚度,如果要保持原有的装袖效果,袖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0.8-0.9cm的垫肩厚度。5. 装袖缝型和衣料厚薄 装袖的缝份有的倒向衣身,有的倒向衣袖,也有的将缝份分开倒向各自一边。一般服装的装袖缝均是倒向衣袖一侧。袖缝的倒向会使衣料产生一定的座势量,对于不同厚薄的衣料,袖山的高度应有所不同。袖缝份倒向衣袖,袖山则要求高些;袖缝份倒向衣身,袖山则要求低些;袖缝份做分开处理,袖山高度则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袖山高度与缝份的倒向之间的关系,随着衣料厚度的增加,座势量有明显变化。由缝型和衣料的厚薄影响袖山高度的最大值约为1cm左右。2-2袖围、袖山和袖窿的关系袖围是以上臂围为依据,在上臂围度最大处加上必要的放松量。衣袖与上臂围度最大处的间隙量最少要有1.2cm,因此,整个袖围要放出5cm左右的量。随着袖围的逐渐增大,袖山就会变低,袖窿深逐渐变深,袖窿宽变窄。2-3袖山吃(曲)势衣袖与衣身通过装袖缝连接,因此,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在长度上要保持一致,但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并不要求完全等长。袖山弧长可以比袖窿弧长略长一些,产生的差数,就是袖山的吃势。衣袖的吃势除了随装袖的缝型不同有变化以外,还与装袖的角度和装袖的位置有一定的关系。2-4基型袖的变化袖肥超过包覆上肢的正常尺寸多余量抽褶起到装饰作用,此时,衣袖的结构就要发生变化。根据夸张的部位,可以归纳为三个变形状态,即袖山展开为泡泡袖型;袖口展开为喇叭袖型;袖中线平行展开为灯笼袖型。2-5袖山弧线形态、袖折线位置及袖口定位关系袖山弧线形态是以袖窿弧线形态为依据,袖窿弧线形态是以臂根线形态为依据,由于臂根线形态和上肢活动的需要,客观上袖山弧线形成后平前陡的状态,在袖折线上显出后袖山略高,前袖山略低的袖山弧线走向。当前后袖山高的主观定位于客观位置有偏离时,前后袖折线的主观位置与客观位置就会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现象,不会影响衣袖的外在造型,只会产生主观与客观袖折线的分离。因此,两片袖成衣普遍存在着前偏袖量比结构上的主观偏袖量大,而后袖折线则会产生外翻现象。2-6袖山斜线长度与袖山切线的确定袖山斜线长度的确定除了与相配的袖窿弧长有关外,在结构上还受到袖山切线形态的影响。前后袖山斜线等于前后袖窿深+增长数值,增长数值的浮动由山切线形态的变化而定。3、配袖的方法配袖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配袖方法优劣、好坏的选择和比较,而且是定量化认识服装与人体的关系基础上,掌握配袖方法与配袖技术的结合。是服装制版人员在制版时能掌控制版与检查验证同时完成的按需配袖的新方法。首先,在掌握配袖方法过程中,围绕着袖山高低和袖肥大小的数据,分别形成原型配袖法和基型配袖法,两种配袖法间各有长处:3-1原型配袖法原型配袖法是日本原型裁剪中常用的配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是根据袖型要求和袖窿弧长数据。先确定袖山高尺寸,再分别利用前、后袖窿弧长数据和作图法来获取袖肥大尺寸的常用方法。在原型配袖中,同样需要根据前、后袖窿弧长AH和袖山数据作出该袖的基本框架。在制图中取前AH-0.5cm、后AH+0.5cm,这就是根据衣袖符合动态和静态需要而进行的修正技术;图5中袖山取前后袖窿平均高度的5/6,为贴体袖风格袖山;前袖肥中点下移1cm为该图的主要特点;其中前偏袖量3.5cm,后偏袖量1.5cm,为制作时归缩小而有利于生产。该方法具有直观表达、容易理解应用的特点。但是,同时该方法有存在前袖山弧线曲势大、袖山深确定方法局限等弊病。3-2基型配袖法基型配袖法是国内基型裁剪中常见的配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是根据袖型要求和袖弦数据,先确定袖肥大尺寸,在利用1/2AH数据和通过特定的作图法来获取袖山高尺寸的常用方法。因此,基型配袖法师属于高度概括配袖技术和就有跨苏配袖特点的简易配袖法。如图6在基型配袖时,首先根据袖弦和袖肥或者袖山数据作出该袖的基本框架。其中袖肥中点前移0.5cm,是根据前、后袖窿弧长差数的1/2而定的。在作图中取前袖山的2/5、后袖山的3/5作点,分别于袖中点作辅助线,以及按图示取“前三”、“后四”作袖山弧线等分。该方法高度概括技术内容,又具有相对正确、快速配袖等特点。但由于该方法高度概括技术内容的缘故,有意隐藏配袖中“互借”“修正”等技术,所以需要大量的作图经验总结。4、衣袖造型设计的要点4-1服装品种特点在设计服装时,需要根据服装品种特点进一步了解其穿着用途,再设计最符合其穿着用途的袖型结构。在将衣袖分类中有内衣袖、上(外)衣袖和大衣袖等,由于各自的面料、穿着条件不同,其袖窿弧长也不相同。例如,内衣袖窿弧长占胸围的46%左右;上(外)衣袖窿弧长占胸围的48%左右;大衣袖窿弧长占胸围的50%左右。其中,内衣袖追求的是舒适,外衣袖追求的是美观,大衣袖兼顾舒适和美观。随着服装用途的拓展,服装品种也渐渐增多,如运动装、正装、休闲装、居家服、商务休闲服。外出服等等。因为其用途的不同,袖窿弧长也有区别。在设计运动装时,首先要满足人体大幅度运动的需要,这时可以通过宽松造型和松身袖窿来达到目的,同样可以采用弹性面料、贴体造型来达到塑身的效果。在设计正装时,为了满足美观合体,甚至起到修饰体型的需要,外衣的胸围放松量一般都不会过大,其中袖窿弧长一般控制在胸围的48%左右,这样在满足合体美观造型的基础上使衣袖的活动量也较为适宜。在设计休闲装时,为了追求衣身和衣袖的平衡合体效果和提高商品化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兼容性的需要,可以通过提倡宽圆肩、开深袖窿、减窄袖窿宽来达到理想的合体袖型。4-2穿着地域、环境与场合在设计服装时,穿着者的穿着地域、环境、场合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设计因素。如我国各地区的温差较大,南方冬季不会很冷,衣袖造型略微细窄些也不会影响穿着;而北方冬季寒冷,如果外衣袖肥过窄,就会无法适应内着服装增加的穿着需要。所以,南方版外衣袖窿相对北方版外衣的袖窿小,约占胸围的48%左右,北方版袖窿大小一般占胸围50%以上。由于现在工作种类和生活的高度发展和细分,对于服装的造型、款式、面料、色彩等也有了许多特别的需要。如在外出旅游、度假时,就要穿着宽松、舒适、便于活动的服装,而在参加会议、演讲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时就要身着正装,以使人显得精干、自信和品位等。同样,如参加婚礼、舞会等场合时,无论是长袖还是短袖,一般都考虑紧身合体的袖型,再加上精致的滚边和盘花式扣的装饰,可以使其与突出女性特征的衣身造型相互对应,还能充分体现出中式礼服高雅迷人的风姿,与晚会的浪漫气氛相映生辉。结束语在服装设计中,衣袖的造型设计是服装整体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同样需要我们经历想象和构思的过程。只有充分考虑到人体体型、面料、色彩、服装用途等方方面面,才可以使衣袖与服装统一协调,使人体着装后发挥出它的功能作用和人体服装魅力。参考文献: 1 刘玉宝,刘玉红。 服装结构设计大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 张华,匡才远。服装结构设计与制版工艺。东南大学出版社3 吴经熊,孔志。最新时装配袖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