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6899262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原理考试解析人口过剩:分为人口数量过剩和个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食物、水和其他 重要资源足以支撑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或由于财富分 配不平等,致使一部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须资料时,也被认 为是人口过剩。人口消费过剩: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的显著污染、环 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自然资源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 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第一篇 自然资源极其稀缺的性质第一章 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 人类活动结果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初始投入。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1.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2. 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界来界定的;自然资源的两个前提:人类的开发能力、人 类的需要。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都是同一个客体。4. 其范畴随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5. 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6.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概念;还涉及地理学、生态学、 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资源是文化的函数。“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A. 可更新资源(收入性或流动性资源):直接太阳能、间接太阳能B. 不可更新资源(资本性或储藏性资源):a利用后就变性或毁灭的资源(化石原料) b.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金属矿物)1. 对于大多数流动性资源来说,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2.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限,更多地取决于人类的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 是自然现实。资源分类的关键:在于划分个体 资源基础: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元素的丰度或者克拉克 值乘以地壳的总质量。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 值的矿产资源藏量。影响探明储量的因素:1. 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靠性。2. 需求水平3. 开采成本4. 资源产品价格5.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6. 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条件储量:也是指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 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 发现。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探或极少勘探的地 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探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外推。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总和的统称。可更新资源的度量最大资源潜力:流动性性自然资源在理想情况下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 论潜力。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 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同化能力):环境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承载能力的分类:1. 生存承载能力:既有足够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 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 难性后果。2. 最适承载力:既有充分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3. 容限承载力:很大程度上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 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 第三节实自行限制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 稀缺性:人口数量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一些资源不能再生,地区分布不均 资源危机2. 整体性:资源间、地区间,利用对环境的影响。3. 地域性:地域分布规律。4. 多用性:多种功能和用途。5. 动态性:本身变动,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6. 社会性:附加人类劳动。资源是文化的函数二、 自认资源的本质特征1. 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资源价值的相对意义):A. 资源价值响应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发展而呈高 度动态性。B. 自然界中环境质量的价值的响应于人类价值、渴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 产生新的意义。C. 文化组群空间分化在同一时期,关于自然资源也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对特定 的环境组分却不一定有一致的价值判断。2. 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A. “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类型:极限存在关键的管理问题是:最佳的消耗速率。B. 可循环使用的类型:总储备必然在原则上永远保持不变。完全循环的理想也只 能保持在理论上,再使用是一种能源密集的活动,严重依赖(至少是在目前)“使 用后就消耗掉的”资源。3.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A. 临界性资源: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都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生物资源、 土壤、和蓄水量B. 非临界性更新资源:1. 尽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利用过度利用 而暂时耗竭。水体、太阳能、潮汐、波浪2. 流动性资源耗损和退化的许多问题之所以恶化,是因为他们常常为公共财 产或场所。第三章 从极限之争到可持续性第一节 增长的极限一、悲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1. “太空地球说”:衡量太空船经济成功与否的最好标准是资本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 地球能量循环与“热寂”说: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任何过程中所有贡献因子均 被考虑时,滴总是增加的,而且是一种单项不可逆的过程。3. 世界模型 3:罗马俱乐部1972发表增长的极限二、悲观派的意义与缺失1. 警示与方法意义(新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多数为科学家,结论虽然悲观但论证却相当具有说服力的判的断往增往基长于静态观念一、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与理论1.历史外推论: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A. 衡量自然资源是否稀缺的最可靠数据是长期的经济指数,最恰当的指标是获取自然资源的劳动成本以及资源相对于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B. 技术中心丰饶论者(多数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与新马尔萨斯派争锋相对。2.市场响应论:市场体系会对极限自动做出响应。经济系统运作的这种机制将使消 费不至于增长到极限而导致崩溃,而是随着价格的上涨相对平缓地终止。3.替代作用:此观点基于如下假设:任何资源产品总有替代品或总能找到替代品。A、直接替代B、技术或资本替代C、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替代作用D、产业结构或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组合4.耗散结构论:开放系统就能够远离均衡而产生有序、稳定的结构,这就是耗撒结 构。二、对乐观派的挑战1.市场的不完备性:垄断的存在,是资源更为稀缺。2. 市场机制与社会目标:市场目标:报酬的最大化社会目标:保障促进地区就业和发展、维护环境质量等。 市场运作的结果可能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目标不相符合 理想市场能防止自然耗竭,但不能防止经济耗竭。3.市场机制加剧了某些资源的稀缺:资源开发意味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外部成本)A. 资源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绝不会考虑市场外部的环境变化。B. 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不能减少对可更新资源的压力。C. 可更新资源耗损和退化的问题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常常是公共财产或公共场所,可免费获取。4. 增长的社会极限:福利的自我抵消限制了积累增长的愿望;曾促进了增长的原道德标准。第三节 可持续性人类的需求与发展: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类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从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1.提高生产潜力2.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满足需要”是经济的概念,“减缓限制”是生态的概念,“平等”是社会的概念。限制因素及其可持续性:人口、环境、资源平等与共同利益:1. 国际不平等2. 国家内部不平等3. 不平等是限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一、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1.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1. 基本的生理需要2. 安全的需要3. 社会的需要4. 尊重感的需要5.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要为基础,但是必须放在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 来考察。3. 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P98二、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生机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重)工业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1.地方尺度上:污染物甚至有毒物渗入地下水2. 区域尺度上:环境退化(森林破坏、土地退化、空气污染)3. 全球尺度上: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和臭氧 层破坏引起的全球变化(重)自然资源的演进:A. 人口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B. 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前进。(重)未来的挑战:A、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每一种技术都有副作用。B、有一些问题是技术所不能解决的。C、人的世界观、态度和行为都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这 些问题的关键人类在思想方式上应有的重大变革:A、把与自然对抗、从自然中夺取的态度,改变为与自然协调、利用自然 的同时也保护自然的态度。B、把重视事后治理污染变为重视事前制止污染,防止潜在污染物进入环 境,防范于未然。第二节 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绝对稀缺:当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 稀缺。相对稀缺:在自然资源的总供给上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 造成的区域性稀缺。地区资源稀缺的性质:迄今为止发生的自然资源稀缺都是相对稀 缺(主要记住题干)1.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A、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B、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是不同的。C、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不大一样。2. 地缘政治造成资源稀缺:对资源实行封锁和禁运,造成地区性资源稀 缺(是局部、暂时的)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缘政治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3. 贫困造成资源稀缺(经济原因):A、当市场上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竞争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B、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其后果更加严重。4. 环境退化造成资源稀缺第二篇 自然生态学原理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重)1.生态学与生态系统:A. 生态学的“限制”概念与经济学的“稀缺”概念是相同的两者有一定渊源关系。B. 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环境关系者称为生物生态学,简称生态学;把研究人类与 环境关系者称为人类生态学。C. 人类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任何生态系统对其所能支持的生命物质总量都有一 个自然极限;在这个自然极限范围内,人类文化的调整起着极大的作用。D. 生态系统的定义: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 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就是生态系统。(重)生态交错区:生态系统的各种组分常与其他生态系统交迭,彼此重叠的范围。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很难在空间上对生态系统做出绝对的界定,人为界定生态系统的边界理论 上不完善实际研究尚可接受。(重)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即生态因子组成,生态因子包括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引起其他一系列因 子的改变。(重)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能量和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系统内流动和转换1. 植食食物链: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2. 分解者食物链(重)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供给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各种产品。 调节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作用获得的效益。 文化功能: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非物质效益。 支持功能:指生态系统生产和支撑其他服务功能的基础功能。 人类福利:具有多重成分包括维持高质量的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自由权与选择权、健第康、二良好节的社会自关系然,以资及安源全等生。 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记住题干)1. 太阳能与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意义A. 太阳能量对自然界的形成具有极大意义。B. 光合作用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物是生命的基础;光合作用所 获取的太阳能并非全部都以植物组织的形式出现,因为其中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在呼吸作用过 程中的新陈代谢所消耗。2. 食物链中的能量A. 净第一性生产率是食物链的第一环,对任何自然资源研究而言非常重要。B. 食物链上的每一环(成为营养级货营养水平)能量转换的效率是很低的。这对于资源 利用的含义就是:离第一性生产离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人类对食物的利 用若想达到最高效力,就必需作为食草动物,降低其营养水平。C. 生态系统中的个位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及其网络关系食物网的存在意味着当人类把某一物种看做资源来使用时,必然在生态系统中引起一系 列的变化。而由于大多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些后果是很难预测的,某些后果不可避免会 损害未来人类的生存,甚至是生态系统本身的持续能力。二、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物1. 几种重要无机物来源可以把无机物看作生命循环的起点。2. 无机物循环及其重要环节A. 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人为干扰),营养物质流大部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少部分由 径流带出系统外。与系统内部循环相比较,系统外的输入和输出一般是较少的,陆地尤其是 如此。这与能量转换的情况不一样。B. 在扰动的生态系统中,演替物种对重建物质循环和积存营养物质起着重要作用。三、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1. 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耗散结构A. 热力学第二定律:a. 所有正在转变其形式的能量都倾向于转变成热能而消散。b. 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当任何过程中所有的贡献因子均被考虑时,熵总是增加的, 而且是一种单方向的不可逆过程。B.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流 动,而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流动。在封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 总是使整个系统熵增大,自发地由有序到无序,使系统从非均衡趋于均衡态。均 衡态的特征是熵最大、系统最无序。熵“有效能”的测度(“有序”程度的测度),即熵越大,有效能越小;熵 越小,有效能越大。无生命系统(自然地理系统):“热机”的熵增耗散结构:A. 一个远离均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阀值时,量可以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可以从原来无序状态变化为 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非均衡状态下的新的有序结构, 叫做耗散结构。B. 耗散结构这种结构的产生、维持和发展的根源是物质和能量的耗散。C.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本质,开发利用即自然资源的消“耗”,开发利用后果随之扩“散2. 自然资源与熵自然资源的形成(熵下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熵增)“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可以看作是由“负熵资本储存”所组成的“,低质量”其“负 熵资本储存”也就相应的减少。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能的负熵的补充,将使资源走向 无序和退化。合理的调配就是技术进步和社会约束。技术进步增加了我们对低品位资源开发的能力,同时有效地增加了可利用部分的数量和质量。技术进步相当于有效的“负熵储存”。第三节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一、生物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成生长率=用于生长的卡路里(能量)/消耗掉的卡路里(能量)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A. 生物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 统功能的多样性B. 每个水平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实用价值。C. 计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绝对值,说明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非常客观而不容忽视。、种群增长率与资源承载力1. 种群增长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环境阻抗(限制性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繁殖潜力)的环境 要素,再生态学上称为限制因素。2. 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理智人类应该关心A. 研究和了解人类种群的增长型。B. 定量测定人类种群的最适规模和结构(与一定尺度范围类的自然资源承载力相 关)C. 研究如何采取“文化调节”措施,尤其是在自然调节不起作用(或者不可接受、 没有异议或为时太晚)时。(技术的作用:有分歧)3. 资源承载力动态与组合逻辑斯蒂曲线一实现组合S型增长第六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干预1. 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A. 人口数量。在种群规模和增长方面,人类已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并将持续 发展这种优势。B. 人类的适应能力。大多数物种都局限在狭小的生态环境内,而人类占据地球上广阔的 领域,在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能生存。这是由于人内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上 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上的适应能力。消化能力: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C.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D. 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威力和影响堪与地质力量和达到地 球的太阳能相比。2. 人类对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干预A. 人力本身需要一般的生存条件就可以直接发挥作用。B. 当代人类社会的主导能源是矿物燃料。 从不同食物生产系统中的相对生产率(以干物质量和能量含量表示),可以看出从化石能源辅助的系统到有化石能源投入的系统产量急剧增加。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1. 人类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 P159如果把生态系统比作麦克斯韦假想的容器,人就麦克斯韦妖。人是智能生物,能识 别并获取负熵物质。2. 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P160安全、获取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健康、社会关系、自由权与选择权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一、人类的适应性为1. 关于适应进化论生态学观点:遗传适应这种增强物种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性的过程就是适应。(后来孟德尔又从遗传学上加以补充)生态适应:物种(尤其是动物)对当前环境的一些适应机制。A. 生理适应:低代价的生理变化是一种本能。B. 行为适应:最有效的适应,是人类适应环境最重要的形式。 人类行为就是一种适应机制:A. 特定人类群体在其特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B. 这一群体如何适应环境?C. 这一群体适应过程中的行为多样性和变动性。 人类与资源的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特定社会如何获得基本生存资料食物,人类称之为获食模式,是适应某种环境而产生的生活方式。2. 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重)A. 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a. 对资源数量的适应:控制人口或提高资源承载力。b. 对资源质量的适应:生理调整或者通过调节饮食和加工食物。c. 社会的组织、社会的投入和群体之间的关系。B. 对资源变动性的适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食物资源波动大。适应资源变动的方法是:广泛依 赖各类资源,并实行高度流动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适应方式代价昂贵、复杂、后果严重。C.对其他群体的适应:a. 不同的群体在同一区域占据不同环境时,他们可能相互依赖,进行资源交换或贸易,使每一个群体均得益于另外一个群体的资源。(农牧业之间的互市)。b. 同一环境中不同群体之间火药味十足的竞争也相当普遍。 适应能力比适应状态更为重要二、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 精耕农业前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重)狩猎采集:粗耕农业(生计农业)、畜牧业 适应机制: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杀婴和弃老、漫长的哺乳期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迁徙、出访或接待D、自然崇拜:最小的生态系统干预E、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无休止的送礼、受礼循环2. 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精耕农业社会的特征:A、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B、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C、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适应机制:A、不断的投入。B、高度有组织的社会。C、资源私有化。D、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E、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3. 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社会的特征:A、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B、专业化生产。C、社会组织更复杂。D、财富集中,使对资源掠夺更加贪婪。E、人口变迁。工业社会的适应机制:A、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B、农村人口城市化。C、人口稳定机制。D、市场响应机制。E、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第七会置化、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第一节 采矿的生态影响一、对地形和水文的影响1. 对地形的影响A、地下开采对地形的影响:a. 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b. 固体废弃物堆砌。B、露天开采对地形的影响:(双重的土地破坏)a.大规模地挖损土地。第量二节废弃物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A、增加反射率,减少对流雨。B、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其使大气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候变 化。C、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气候变化对农业资源利用的影响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A、大气中化学成分对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a. 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能使C3作物显著增加。b. 对C4作物生长增加不明显。B、温室效应导致农业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a. 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度与水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1. 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2. 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A、水土流失B、土壤荒漠化C、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121. 影响地表水体、湿地与区域平衡过量引用地表水已经导致河朔干枯,水资源可更新资源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华北平原:A、20C50S 后期建设“平原水库”土壤次生盐碱化。B、1963 大洪水,大修排水工程,土壤次生盐碱化基本消除。C、此后干旱大量抽取地下水一华北平原东部地下水位大面积区域性下降。2. 影响地下水循环过量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三、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1. 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可以归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问题A、生物多样性分为3个水平: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地质时期的物种灭绝有自然过程引起,今天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C、物种多样性破坏主要在热带雨林区,其后果极其严重。2. 生物入侵A、概念:是指通过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 之外,在那里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那里的生 物多样构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和生物资源。B、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 外来入侵物种本身形成优势物种,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影响并最终导致本地物 种灭绝,破坏了物种多样性,使本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化。b. 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第八章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第一节 生态占用核算态占用的概念与核算方法1. 生态占用的概念产量因子:是某类土地在特定地区的实际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平均生产力的比值,反映出土地管理和技术水品的差异。生态占用:指人类消耗自然资源或消纳废物所占用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水域和陆域,其实质是见人类对自然资源(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的消耗与生态影响联系起来(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l992年提出)13生态“占用”的是生态“潜力”,即一定地域能够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地域面积。A、 生态占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B、生态潜力: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的支持能力。2. 生态占用与生态潜力的度量与比较生态占用的度量:直接占用和间接占用 生态潜力的度量:用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来度量该地 区的生态潜力以表征该地区生态容量。(重)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生态潜力生态占用): 生态赤字:一个地区的生态潜力小于生态占用(不可持续的程度) 生态盈余:生态潜力大于生态占用(可持续的程度) 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资源利用超过了其自然资源的生态容量。 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潜力足以支持自然资源消费。全球基准:扣除其他生物所需地域面积后的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为全球基准,它是 各类地域人均值的总和。4. 生态占用核算两种方法:获取人均消费量1.综合法:自上而下法 P2092. 成分法:自下而上法三、对生态占用核算方法的评价1.长处:a. 形象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思想。b. 可测度性和全球可比性。c. 可为决策提供支持。d. 方法易于掌握。2. 改进趋势:a. 通过长时间的序列研究。b. 修正和完善方法。第三篇 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九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c. 与其他指标结合。狩猎:采集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土地(自然资源) 工业文明:初期资本 中期技术 后期信息化 第一节 对发展中经济社会的透视14二、资源稀缺性质的进一步透视“贫困污染”发展“富裕污染”发达 福利分配:根本关注的是收入、财富、福利和代价的有效性 资源耗竭:耗竭和稀缺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第三节 发达经济社会的视角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记题干)1. 自然资源作为财富和生产要素的作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决定性和无足轻重2. 自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相对地位的变化(技术进步的作用要用动态 的观点来对待)4. 农业土地的经济重要性下降农业地位下降,土地重要性下降加 速第三节 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关联2. 环境库兹列夫曲线的适用性:颗粒物质、S02、市政废物、二氧 化碳的排放二、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根源1. 人口2. 技术变化:加剧资源环境问题,又提供解决办法3. 经济增长:增长是资源耗竭和环境退化的一个因素,但这并不能证实“非增长”是一个道义上、政治上或经济上可行的政策选择。4.市场制度的缺陷:外部性(外部成本及外部效益)就是在做个人决策是所有未被个人考虑的经济或社会 活动的无偿补助作用。可更新资源的外部性无处不在 市场解决外部性失效 纠正市场失效的纯理论简化掩饰了几个关键的政治、社会、实践和伦理限制5.伦理观念人与自然分离,高于自然、目光短浅生态学家:人是一个物种第十章 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问题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供需平衡三、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1. 稀缺的生产要素:1. 人力资源:劳动2. 自然资源:土地3. 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4. 企业家才能 特定时间内,生产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 物资财富和无形服务可以化为经济的和自由的 自由财货:在零点价格上供给仍大于需求的财货 经济财货:商品和劳务需要有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货就称为经济财货。2. 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含义:P2691. 资源的绝对稀缺2. 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 资源危机: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还是相对稀缺,都会造成该种资源价格的急剧上 升和供应下降,一般称之为资源危机。自然耗竭和经济耗竭 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的是相对稀缺和经济耗竭3. 自然资源稀缺与价格:某种资源的价格通常反映其稀缺程度三、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2.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1.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162. 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3. 其他用途的竞争4. 科学技术的发展5. 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6. 交通条件的改善7. 政府政策与公众舆论3. 自然资源的自然需要与有效需求自然资源的需求(自然和经济的两种概念) 其具有无穷大的弹性 影响自然资源有效需求的因素有:1.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2. 自然资源的需要3. 需要者的支付能力4.5.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比价自然资源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比价第二节 经济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三、外部成本及其内化1.外部成本与内部成本内部成本:由某一经济财货所包含并计入市场价格的直接费用。外部成本:就是生产和使用某种经济财货又没包括在该财货的市场价格中的有害社会后 果。2. 外部成本的内化 外部成本的内化:政府强迫生产者把外部成本的全部或大部包括进经济财货的初始价格 中。四、自然资源管理的经济、政策手段1.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的分寸零污染或零耗损既不可行也无必要 对于大多素有害物质来说,达到零污染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 允许污染的最适水平第十一章 自然资源的配置第一节 自然资源配置基本论题一、自然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关注1.自然资源配置的主题1. 效率:消费无效率2. 优化:指自然资源利用的决策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否合乎需要3. 可持续性3. 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关注1. 产权、效率与政府干预2. 经济决策的时间尺度3.可耗竭第性、十可替二代性章和不可逆性自然资源价值重建第一节 自然资源价值论、自然资源无价值论批判1.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根源:1. 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2. 确定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合理:生产价格定价法(东方) 市场定价法(西方)3. 历史因素4. “公共财产”问题2. 自然资源无价值论的危害:1. 导致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2. 导致财富分配不公和竞争不平等3. 一项重要的国家岁入化为乌有4. 资源物资补偿和价值补偿不足5. 国民财富核算失真3. 重建自然资源价值1. 政府干预途径:外部性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介入(庇佑)2. 市场机制途径:使外部性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回到市场中来(科斯)、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构建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导致无价值论2. 效用论(完善为边际效用论):a. 价值由效用决定b. 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c. 欲望程度(边际效用均等定律)d. 价值最终由效用和稀缺性共同决定18P330 表、传统市场法及其评价1.传统市场法1.生产函数法2.人力资本法(收入损失法)3. 重置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将受损自然资源恢复到原有状态所需的费用来衡量源自 然资源的价值三、意愿评估法1.意愿评估法总体框架:支付意愿与补偿意愿2. 意愿评估法的有效性及偏差分析:支付意愿偏小、补偿3. 对意愿评估法的评价第四篇 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使用者的视角第十三章 自然资源的评价第一节 矿场资源的评价1. 地质评价(自然特性评价)2. 经济评价3. 环境影响评价:狭义:评价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不只评价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要评价对经济环境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环境影响的识别:提供清单2.环境影响的估算:货币和实物指标定性分级3. 环境影响的比较:不同开发方案,或同一开发方案的不同技术、不同设计都做环境影 第十响评四价。章自然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一节 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比例一、自然报酬递减规律2.报酬递减原理: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当一个可变要素同不 变要素相配合时,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则总产量的变化先是递增,然后转为递减。报酬递减律:反将某一变动生产要素连续投入附加到另一有限的固定要素上时,逐渐 会达到一点,在此后的每一单位投入的附加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并且最终成为一个负 数。三、自然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比例性1.比例性概念对自然资源的意义成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确定各种生产要素之比例的技巧3. 适应动态条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时都必须不断修订预测并调整计划,把已经施行的投入 看做固定要素。经营者接近生产过程结束时把过去的投入看做固定要素的必要性,必然使可供选择的 范围更窄。5. 均等边际原则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经营者并非总是把生产推进到使MFC=MVP的点上,而是要应用 均等边际原则。均等边际原则: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的概念: 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也应看做是变动要素。 当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变动投入时,也就是整个生产规模变动时,所发生的收益变动称为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指一个生产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内在不经济反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企业得到的好处。外在不经济反之2.规模收益的变动:规模收益递增、递减、不变20适度规模的原则:至少应该是使得规模收益不变,它应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 使规模收益递减。二、限制性因素和关键因素的重要性1.围绕限制性因素和关键因素确定合理比例:资源可能是高度可分得,也可能 是高度不可分的。2.资源替代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价值 放弃的收益)均等边际报酬也意味着相同的机会成本三、自然资源利用的集约度集约度第:是生十产过五程中章与单位土地自相结然合的资资本和源劳动开的相发对数决量。策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再开发、自然资源开发与再开发原理1.资源利用更替性原理:根据自然资源经济供给原理,自然资源趋向于那些出价最高的经营的经营者手中转移,趋向于那些效益最高的用途转移。2.自然资源开发原理: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效用(满足)最大化 (利润、非经济 目标)3. 自然资源再开发原理:自然资源再开发的基本原理:地租和利润最大化,也包括精神享受、个人满足和社会价值。二、自然资源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2.土地投机土地投机:持有通常处于非最佳和非最高层次利用状态的土地资源,其主要经营目标着重第于通二过转售节获得资本自效益然,而资不是源在于开目前发的利决用方策式中的谋取成利润本效益分析1.社会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某自然资源的开发,社会其他成员要放弃的效益和效用2.等候成本:从经营者第一次投入资本和劳动,到投资收回用于下一次项目开发的这段时间内,由于等候经营效益的实现而产生的成本,等候成本投资利息和在开发及经营阶段内 所必须交纳的税金。3. 促熟成本:在将资源从较低用途转变为较高用途的过程中由于持有财产的增值而导致 的成本就是促熟成本。4.自然资源开发的替代成本与机会成本:价值变化和适宜用途变化时,往往使 新的土地开发项目在经济上更令人满意。这种新开发项目需要注销业已投入这些资源的改良 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叫做替代成本。例:城市土地中住宅用地转作商业用地。三、成本效益分析的局限与改进1.成本效益方法的局限1.当前的成本可能较容易估计,但是对将来的效益和成本作价却很困难2.效益/成本比率有利于项目不一定处在最佳规模。第一节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与长期效用最大化一、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与类型 P424-425 理解 二、自然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 1.自然资源利用长期效用最大化决策 贮存性资源:降低资源耗损或消费的速度,增加期末未利用的剩余资源量。 恒定性资源:消除由于资源限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浪费现象,要求在现有条件下 尽可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临界性资源:是指在每个经营计划期都能带来尽可能大的净收益,而同时又维持或者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未来生产力。1. 现在开发还是将来利用。提前开发高的时间偏好率(包括高利率)、乐于冒险、不 确定性。2. 制定开发利用的时间表。2. 恒定性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延迟开发总是损失了尽早开发即获得地租和利润。恒定性资源的保护和长期效用最大化,要求尽早地开发和利用资源。4. 生物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采取使经营者长期净收益最大化,而同时又维持或提高资源未来生产力的管理措施。5. 土地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22是一个最有效利用资源而同时又保护长期生产力的问题。6. 人工资源利用的长期效用最大化延长其建筑物经济寿命的利用方案才是明智的。钢结构基础地脚螺栓预埋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日益完善,钢结构工程也越来越受建 设单位的青睐,从钢结构实际施工过程中检查不难看出,钢结构基础地脚螺栓预 埋的准确性是影响钢结构安装质量十分重要的因素。现利用钢板模具将地脚螺栓组装,竹胶板模具将组装好的地脚螺栓在钢结构 基础模板中固定,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混凝土初凝之前及时校正。这样既能保 证地脚螺栓的轴线位移,又能提高地脚螺栓的安装速度,节省更多的人工、时间, 又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二、特点1、使用本工法螺栓安装速度快;2、使用本工法螺栓安装质量高,位置准确;3、本工法需用设备少,操作工艺简单;4、钢板模具、竹胶板模具制作简单,实用性强,能适用于各种螺栓的予埋 安装。三、适用范围1、本工法适用于钢结构基础地脚螺栓的予埋工作;2、本工法适用于其他设备基础地脚螺栓的予埋工作。四、工艺原理钢结构基础地脚螺栓轴线位移允许偏差为5mm,属于主控项目。只有保证地脚螺栓的安装质量,才能保证钢结构的安装质量。1、钢模板模具组装的地脚螺栓相对位置无偏差;2、竹胶板模具安装固定地脚螺栓牢固可靠,无松动。五、工艺流程1、螺栓组装:准备工作一钢板放线一两块钢板点焊在一起一钢板钻孔一钢板模具组装一检查校正f螺栓组装2、竹胶板模具制作准备工作f竹胶板放线f两块竹胶板钉在一起f竹胶板钻孔f木方制作f竹胶板木方组装f竹胶板安装模具3、螺栓安装基础承台浇筑砼时在柱钢筋内侧予埋418钢筋f基础放线f在418钢筋 上焊接与基础柱截面等长的钢筋f基础柱模板安装f基础柱模板放线f螺栓安 装f竹胶板模具固定4、砼振捣、螺栓校正制定保证螺栓安装质量时间控制表f控制监督f检查验收5、成品保护在地脚螺栓有螺纹的部分刷油f用塑料套管将螺栓的螺纹部分罩住f插上 旗杆以示螺栓所在位置六、操作要点1、钢板模具制作图1说明:根据螺栓的相对位置首先在钢板上放线,螺栓孔的相对位置即每 个钢柱螺栓的相对位置,将两块钢板点焊在一起,放在台钻上进行钻孔,孔的直 径比螺栓直径大1mm (多支螺栓做法相同)。图2说明:在螺栓孔中插入地脚螺栓,根据地脚螺栓长度(地脚螺栓长度为: 810、870、900),调整两块钢板之间的距离为400mm,用4-20的钢筋将两块 钢板临时固定,然后,将螺栓拔出,用两个拐尺放在两个对角的孔上检查上下孔 的垂直度,最后将钢板与钢筋焊接牢固,这样钢板模具制作完成。图3说明:在已经制作好的钢板模具上倒插入地脚螺栓,在地脚螺栓的上部 两次交叉点焊,这样地脚螺栓的组装工作就已经完成。(多支螺栓做法相同)图 2 模具制作完成图illHi蝕I图 3 螺栓与模具组装示意图2、竹胶板模具安装制作说明:用钢板模具制作的同样方法制作两块竹胶板,如上图所示。说明:用两根长度比基础柱截面尺寸长 300mm 的木方,先将两块木方放在 平刨机上将两个木方的四面刨平且顺直,然后如上图所示在两个木方上开口,将 两个木方合钉在一起,并检查两个木方是否垂直。说明:木方与竹胶板组装时,竹胶板上的轴线必须与木方的其中一边重合 这样木方的边缘即为地脚螺栓的轴线。3、螺栓安装竹胶板匚匚予埋4 :;1GJC钢筋说明:基础承台浇筑混凝土时,在基础柱钢筋的内侧予埋418的钢筋, 根据承台上放出的轴线,在418的钢筋上焊接与基础截面等长的214的钢筋, 以保证基础柱模板支设完毕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基础模板的下部不发生位 移。说明:基础柱模板的上部用木方与相临的基础承台和基槽壁加垫竹胶板做支 撑,然后在基础柱模板的四面放上轴线。说明:将木方边缘必须与基础柱模板上所画的轴线点(四个点)对准,然后将螺母在丝杆上拧紧来控制标高,再将两根木方与柱模板用铁钉及铁板卡子固定 牢固。这样螺栓的安装工作已经完成。4、砼振捣、螺栓校正、制定保证螺栓安装质量时间控制表保证螺栓安装质量时间控制表时螺栓位置螺栓安装完成 时间砼浇筑时间砼浇筑完成时 间螺栓校正时 间、将上表分发给质检员、技术员、班组,技术员、质检员根据此表规定时间进行现场监督,严格要求工人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振动棒必须从基础柱模板四周插入振捣,严禁只从一面振捣。并且振动过程中振动棒严禁与地脚螺栓接触。、质检员按照“保证螺栓安装质量时间控制表”督促工人在基础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之前对螺栓位置进行及时校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成品保护为保证地脚螺栓的螺纹部分不沾染混凝土,所以柱基础浇筑混凝土之前,用 塑料套管将地脚螺栓的螺纹部分罩住,模板拆除之后,用彩条布将螺栓的螺纹部 分保护密封,防止锈蚀,然后插上旗杆,以保护地脚螺栓在回填土过程中不被损 坏。七、施工机具及仪器 经纬仪、水准仪、电焊机、扳手、台钻、平刨机、圆盘踞等八、质量要求1、材料要求 地脚螺栓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2、允许偏差地脚螺栓位置允许偏差(MM)项目允许偏差支承面标咼3.0水平度L/1000地脚螺栓螺栓中心偏移5.0垂直度H/1000九、劳动组织及安全要求木工 2人,电焊工 1人,壮工 1人。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钢板、竹胶板在台钻上钻孔时必须戴好劳保防护用品以免受伤。十、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项目 时间人工费A材料费B机械费C使用工 法之前所需148.6工日 人工单价55元A1=148.6 *55=8173 元所需16钢筋4.36 吨,所需8钢筋2.13 吨 B1=4.36* 3900+2.13*4100=257 37元所需交流电焊机84.6台班 交流电焊机台班单 价 49.4C1=84.6*49.4=4179.2 元使用工 法之后所需74.3 工日 人工单价55元A2=74.3 *55=4086.5 元所需16钢筋1.27 吨,无需8钢筋。B2=1.27*3900=4953 元所需交流电焊机27.5台班 交流电焊机台班单 价 49.4C2=27.5*49.4=1358.5节约费用A=A1-A2=4050.5 元B=B1-B2=20784 元C=C1-C2=2820.7 元合计:A+B+C276552 元二)社会效益:在全钢子午胎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本工法有效地解决了钢结构基础地 脚螺栓安装中常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下表是项目部在施工完毕后现场检查的结 果:序号项目检查点不合格点合格率()1螺栓标咼50010982螺栓的垂直度50010983螺栓轴线位移50001004螺栓的间距5000100十、工程实例*三角轮胎全钢子午胎扩建单层钢结构厂房工程,钢结构面积近40000m2, M24地脚螺栓168根、M27地脚螺栓320根、M30地脚螺栓620根,共计1108根 地脚螺栓,采用了该工法施工,效果较好。该工程项目部QC小组编制的“提高 钢结构基础予埋螺栓的安装质量” QC成果被山东省建筑业联合会评为*等奖, 本小组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同时又被评为全 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该工法后来又在我公司承建的*钢帘线车间工程推广 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