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要点】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也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全括性和整体性。 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 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涵化功能。目录:(P84-93)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第三节:文化的构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思考题:1. 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2. 怎么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3. 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4. 怎么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2-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共享性文化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象征性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因素的参与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了一个统合的整体4-认同功能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不同社会和民族在内在本质上的区别规范功能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第6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要点】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社会化包括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乔治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以及源于芝加哥学派的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会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目录: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第四节:人的个体化思考题:1.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2. 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3. 什么是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4. 如何理解“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5. 怎么理解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6. 个体化有哪些重要机制?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1-对于人类生活来说,社会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互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是我们每个人最直接体验到的社会显示。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互动是社会形成的条件。3-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角色扮演一个人担任了某种角色并按其要求的行为规范去行动。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6-个体化的自主机制个体化的能动机制个体化的选择机制个体化的创新机制如何理解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个人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及自主选择和自我责任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第7章 社会互动【要点】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往往不同。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互动模式的重要变革。 对互动的分析主要包括互动的向度、深度、广度和频度四个维度。互动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 集体行动又称为集体行为,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人数众多, 无组织性, 行动者相互依赖。目录: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第四节:集体行动思考题:1. 社会互动的情境关系有哪些?2. 社会互动有哪几个维度?3. 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4. 集体行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及社会影响?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二人关系每一方仅仅需要同另一方有关系,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两人关系可以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情感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三人关系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很难达到二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多人关系个人面对的不仅仅是其他个人,而是似乎超越了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往往会形成明确的分工和严密的组织规范来制约人们的互动。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4-社会影响 积极、消极第8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要点】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具有资源获取、组织管理、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功能。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要分析社会网络的结点、位置、联系、密度、规模等方面。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为个人自己所意识到,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社会群体有初级与次级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与外群体、所属与参照群体之分。群体依靠凝聚力、内部关系、规范、领导力量等因素而形成。 初级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家庭就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目录: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四节:婚姻与家庭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3. 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4. 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5. 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6. 如何理解婚姻家庭制度的功能?1-基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2-群体凝聚力指 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影响因素: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3-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4-特征: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代替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5-转型期,初级群体日渐衰落,初级群体的作用和地位都有所下降,次级群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初级群体的衰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有助于提供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但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6-生理需要满足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社会化功能保障功能第9章 社会组织【要点】 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含义: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我国社会组织体系的分类一般有两种:一是以产业为标准,二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的各职位、部门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现代组织主要有直线职能式结构、矩阵组织结构和事业部组织结构等。 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单位组织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那些以企事业组织为单元,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目录: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第二节:社会组织结构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思考题:1. 怎么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2.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 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4. 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1-特点: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2-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3-非正式群体是指 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非正式关系通常在两个背景下发生: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的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对工人来说: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情绪反应的充分表露。提供独立的机会。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以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它的正功能: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满意感。负功能:抵制变革。目标冲突。遵从行为的问题。谣言问题。4-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动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无法应对内部环境的整合要求。无法解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冲突的情况。无法再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地应变。第10章 社会制度【要点】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它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地联合在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件,一般由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效绩以及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等功能。目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思考题:1. 什么是社会制度?制度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2. 制度规范有哪些功能?制度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3. 何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制度变迁主要与哪些因素相关?2-规范会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规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规范告诉人们大多数人们人会选择哪些行为,不选择哪些行为规范通过对行动者行动权利的控制,来制约和控制行动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取决于内化机制与外部管制机制两种机制。制度规则中所包含的价值如果能被人们所接纳,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那么行动者就会自觉地按照制度规定来进行选择。这样,制度就达到了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目的。制度外部管制机制是通过实施和执行制度的实践,来对行动者的行为选择进行外部干预,促使行动者按照制度规则行动的(如奖惩等执法过程)。3-诱致性制度创新概念及理论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在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是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出现”,而“要素市场的出现是由生产单位间的这些差异所引致的制度创新”。因素:国家集体行动交易费用第11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要点】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阶级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西方分层理论传统。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机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等类型。目录: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的机制第四节:社会流动思考题:1. 试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2. 如何理解阶级分析?3.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的合理性?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6个基本方面:阶级的产生。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阶级与阶层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的消灭。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即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而西方则主要有以下的观点: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从经济、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阶级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来说,西方分层理论主要侧重点在于人本之外的东西,他们注重经济、权利、财富及声望等等比较物质性的条件。他们注重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极强,但是缺乏社会整体感。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资本阶级本质的阐述。但是他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使社会趋向稳定健康的发展。2-阶级指的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划分为阶级并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一些历史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阶级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线索。阶级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社会分层既能满足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需要,又能提高社会和个人的地位;社会分层是工作与酬赏合理分配的结果。第12章 社区【要点】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社区的构成和发展主要受地域环境、社区人口、社区文化认同、社区互动等要素的影响。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应当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社区建设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虚拟社区的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与重构的过程。目录: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第四节:虚拟社区思考题:1. 社区和社会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 如何推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3. 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建设?4. “虚拟社区”有哪些特点和社会影响?1-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尽管纷繁复杂,但都不强调“共同”,而社区则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会意识等。社会不注重地域的概念。社区空间则不同,它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两者的结合。社区中的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紧密。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制度政策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理论模式;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4-特点: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社会影响: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为实在社区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与实在社区在功能上是互补的第13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要点】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变迁。 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如迟发展效果、二元结构、政府主导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改革开放成为现代化新时期的主旋律。目录: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考题:1. 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2. 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3. 如何理解“迟发展效果”?4. 如何理解社会结构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5. 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1-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相对高的成果,某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其他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典范”。他们认为,所有的社会无论他们的历史、社会现状和发展起点有多大的不同,都会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因此,第三世界各国可以照搬西方国家曾经实施过的方法和策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现实的。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事实上,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可能按照某种“普遍模式”推进本国的现代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第二,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来自于外部环境。2-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许多现代化理论其实质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极,两者势不两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所谓“传统”,一般理解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每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都创造了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的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同质性的结构。“传统”中不同质的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些可能成为障碍,有些则可能成为动力。“传统”和“现代”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利用,撤回现代化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顺利实现。但是也应该看到,民族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历史上合理存在的东西,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有可能丧失自身的合理性。因此社会现代化过程必然是社会改革的过程。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质上取消了发展。因此,没有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3-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是社会结构关系解题或重组;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4-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一个社会进入现代换发展过程,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就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觉得的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分离。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的承担社会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第二,社会组织的分化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这种功能单一化的组织的结构特点是现代科层制。第三,社会地位的分化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分化的类型和表现。这种社会地位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5-把维护国家主权利益摆在首位充分利用全球化过程中的有利机遇,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特别是经济安全利益作为主要任务,为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提供保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规则、机制与制度的制定,促进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保护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认同和知识体系的重建,化解文化认同危机等名词解释: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主义是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范式: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亚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作出行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简答题:1、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管理学、历史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立足于实践的原则;思维的辩证性;研究方式的批判性;价值的理想性;理论视野的总体性。3、 社会学研究三要有哪些范式?实证范式、 解释范式、 批判范式。4、 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象征符号、 价值观念、 规范体系、 物质文明。5、 社会化基本内容有哪些?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 道德规范的学习、 角色扮演。6、 社会互动有哪几个维度?向度、 深度、 广度、 频度。论述题:1、 怎么理解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 + 交流功能 + 导向功能 + 继承与发展功能(结合实例分析)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一个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担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社会保险是:B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定义 D.环境学定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婴儿期(01.5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儿童期(1.53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初期(36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春期(1218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成年早期(184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成年期(40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成熟期(65岁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