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6787626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企业代号)(四位顺序号)S-(年号)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 发布2020-实施2020-发布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T/GDFSS 0001-2020T/GDFSS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团体标准1T/GDFSS 0001-2020前 言本标准按照本标准按照 T/CAS1.1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结构及编写规则的规定编制。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拥有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的版权。本标准由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广州广检质量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与单位: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一家人食品有限公司、高培(广州)乳业有限公司、广州金酮特殊医用食品有限公司。本标准指导专家:戴昌芳、蔡玮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小红、蒋宇明、吴小玲、吴韵瑶、袁筱怡、张斯、魏启超、罗蓉、邓倩莹、张旭光、赵溪、张洁玫、蔡纯纯、肖中玉、钟雪芬、卢宝川、刘绍君、陈桂凤、黎峰本标准首次发布。17广东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场所、设备设施、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人员管理、管理制度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生产企业。2 术语和定义2.1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本标准中所称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指添加优质蛋白质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制成的适宜孕妇及乳母补充营养素的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包括以胶囊、口服液、丸剂等名称、形态生产的产品),执行标准为GB 316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3 生产场所3.1 企业厂房选址和设计、内部建筑结构、辅助生产设施应当能够避免污染、交叉污染、微生物孳生,便于清洁、操作和维护。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有效控制人员、设备和物料流动造成的污染。3.2 生产车间及辅助设施的设置应按生产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合理布局,根据生产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污染。车间内应区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车间及清洁作业区具体划分见表1。表1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及清洁作业区划分表序号产品形态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一般作业区1液态类灌装车间(非后杀菌工艺)、包材消毒清洁间(非后杀菌工艺)原料加工处理车间、配料混合车间、洗瓶(罐)车间、灌装车间(后杀菌工艺)、包材消毒清洁间(后杀菌工艺)、杀菌车间、其他加工车间原料挑选预清洗车间、原料仓库、包装材料仓库、外包装车间及成品仓库等2固态类配料车间、混合车间、包材消毒清洁间、半成品暂存间、内包装车间等原辅料外包装清洁间、其他加工车间原料仓库、包装材料仓库、外包装车间及成品仓库等3半固态灌装车间(非后杀菌工艺)、包材消毒清洁间(非后杀菌工艺)原料加工处理车间、配料混合车间、洗瓶(罐)车间、灌装车间(后杀菌工艺)、包材消毒清洁间(后杀菌工艺)、杀菌车间、其他加工车间原料仓库、包装材料仓库、外包装车间及成品仓库等3.3 清洁作业区出入应有合理的限制和控制,进入清洁作业区的原辅料、包装材料等应有清洁措施,应设置原辅料外包装清洁间、包装材料消毒清洁间,清洁间进出两边的门应防止同时被开启,吹送的空气达到清洁作业区洁净度的要求。对于通过风动管道运输的原料或产品进入清洁作业区,需要设计和安装适当的空气过滤系统。3.4 应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的数量、贮存要求相适应的仓储设施,并有通风和照明设施,必要时设有温、湿度控制设施,满足物料或产品的贮存条件(如温湿度、避光)和安全贮存的要求。3.5 接收、发放和发运区域应能保护物料、产品免受外界天气(如雨、雪)的影响,接收区的布局和设施应能够保证物料在进入仓储区前可对外包装进行必要的清洁。3.6 应建立仓储管理制度,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不得将原辅料、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防止交叉污染。不合格、退货或召回的物料或产品应分区存放。清洁剂、消毒剂等应采用适宜的器具妥善保存,包装标识完整,应与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装材料等分隔放置。3.7 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应由专人负责管理,设置专库或专区存放,并使用专用登记册(或仓库管理软件)记录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的名称、进货时间、进货量和使用量等。4 设备设施4.1 企业应具有与申证产品品种相适应的生产设备设施,各个设备的设计产能应能相互匹配,其性能与精密度应符合生产要求,便于操作、清洁、维护和消毒或灭菌。不得使用国家禁止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4.2 与原料、半成品、成品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设备与用具,应使用安全、无毒、无臭味或异味、耐磨损、防吸收、耐腐蚀且可承受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制造,直接接触面的材质应符合食品相关产品的有关标准。4.3 主要的固定管道设施应标明内容物名称和流向。用于测定、控制、记录的监控设备,如压力表、温度计等,应定期校准、维护,确保准确有效。4.4 生产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5 有合理的排水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排水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排水系统入口应安装带水封的地漏,以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及浊气逸出,并有防止废水逆流的设计。4.6 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应使用专用设施存放,清洁作业区内的废弃物应经独立通道密闭运送。4.7 更衣室及洗手消毒室应设在车间入口处,洗手消毒室内应配置足够数量的非手动式带冷热水洗手设施、消毒设施和感应式干手设施。4.8 清洁作业区的入口应设置二次更衣室,更衣室的空气洁净度应达到清洁作业区的要求,更衣室对应不同洁净区两边的门应防止同时被开启。应设置阻拦式鞋柜、独立洁净服存放柜、消毒设施等。4.9 清洁作业区的员工工作服应为连体式或一次性工作服,并配备帽子、口罩和工作鞋,要保持工作服使用前后相互分离。准清洁作业区、一般作业区的员工工作服应符合相应区域卫生要求,并配备帽子和工作鞋。4.10 清洁作业区和准清洁作业区应具备空气处理系统。清洁作业区的空气处理系统应独立设置,采用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亚高效空气过滤器)三级过滤,同时应保持干燥,减少供水设施及系统,如无法避免,则应有防护措施。4.11 在有臭味及气体(蒸汽或有害气体)或粉尘产生而有可能污染食品的区域,应有适当的排除、收集或控制装置。通风口必须装有易清洗耐腐蚀网罩。有大量蒸汽、油气的加热工段,应采用足够能力排风设备,将蒸汽、油气排出车间。4.12 企业应具备满足原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所需的检验设备、设施和试剂。5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5.1 生产设备的布局、安装和维护必须符合工艺需要,便于操作、清洁、维护和消毒或灭菌。不合格、报废设备应搬出生产区,暂停使用的设备应有明显标志。5.2 生产设备的配备应与产品加工工艺相符,若企业采用不同于表2表4所列的生产工艺,应具备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生产设备。表2 液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序号基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设备要求1原料处理预处理设备(如分选设备、洗涤设备、过滤设备等)、水处理设备等应具备与液体形态产品工艺要求相应的设备2调配称量设备、混合设备(如过滤澄清设备、均质设备)、贮存设备等称量设备的量程、精度应匹配生产投料的要求3灌装全自动灌装设备、包装材料清洁消毒设备灌装设备应带有自动质量计量和剔除系统4杀菌杀菌设备带自动温度记录仪5在线或成品金属检测X光异物监控设备或金属检测设备自动控制,能检测出球径2mm金属,并配备剔除设备,保证产品不含金属和其他异物6清洗CIP清洗设备/注:液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环节为调配、灌装、杀菌。表3 固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序号基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设备要求1原料处理筛分设备等/2配料混合称量设备、混合设备等称量设备的量程、精度应匹配生产投料的要求3成型(若有此工艺)成型设备/4包装全自动包装设备带有自动质量计量和校正系统5在线或成品金属检测X光异物监控设备或金属检测设备自动控制,能检测出球径2mm金属注:固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环节为配料混合、成型(若有此工艺)、包装。表4 半固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基本生产工艺和设备序号基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设备要求1原料处理煮料设备等2调配称量设备、混合设备、贮存设备等称量设备的量程、精度应匹配生产投料的要求3灌装全自动灌装设备、包装材料清洁消毒设备灌装设备应带有自动质量计量和剔除系统4杀菌杀菌设备带自动温度记录仪5在线或成品金属检测X光异物监控设备或金属检测设备自动控制,能检测出球径2mm金属,并配备剔除设备,保证产品不含金属和其他异物注:半固态类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控制环节为调配、灌装、杀菌。5.3 企业应建立工艺文件、操作规程等生产技术文件,技术文件与实际操作应保持一致性。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应经验证,调整配方、产品工艺流程及关键设备时,应进行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估验证,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要求。5.4 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或关键点,并实施质量控制,制定操作规程,对其形成的信息建立电子信息记录系统。6 人员管理6.1 企业应设置独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6.2 企业应建立人员管理制度,各岗位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应与企业规模、工艺、设备水平相适应,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岗位应设置岗位责任。6.3 企业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3年以上食品工作经历,掌握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质量安全知识,知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有食品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经过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确保每批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承担原辅料进厂查验和成品出厂的放行责任。6.4 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应有食品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或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生产操作人员应掌握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熟练操作生产设备设施。特殊岗位的生产操作人员资格应符合有关规定。6.5 研发人员应有食品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掌握食品生产工艺、营养和质量安全等相关专业知识。6.6 从事检测的人员应具有食品、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食品检测工作经历,应经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实验室负责人应具有食品、化学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6.7 企业应当建立培训与考核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应与岗位的要求相适应,并有相应记录。食品安全管理、检验等与质量相关岗位的人员应定期培训考核,不具备能力的不得上岗。6.8 企业应建立食品加工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加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加工。建立人员健康检查记录,保证食品加工人员患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时,应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7 管理制度7.1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7.1.1 制定原辅料的采购管理制度,保证原辅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并经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采购。主要原辅料供应商应相对固定并签订质量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双方所承担的质量责任。7.1.2 制定原辅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和审核办法,对原辅料供应商的审核至少应包括:供应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检验报告。定期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主要原辅料生产商或者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形成现场质量审核报告。7.1.3 采用进口原辅料的生产企业,应审核进口原辅料供应商、贸易商的资质证明文件、质量标准、每批原辅料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相关合格证明。7.2 原辅料验收制度7.2.1 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验收规定及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明确接收或拒收的审批人员。7.2.2 原辅料的验收标准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所需主要原辅料及包材涉及的主要标准见附件A、附件B。对生产加工过程中无后续灭菌操作的原辅料,企业应制定相关标准要求,对微生物等指标进行监控。7.2.3 不应使用危害孕妇及乳母营养与健康的物质,对原辅材料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物质进行必要的检测,含乳原料应对三聚氰胺等项目进行检验或查验合格报告。食用植物油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氢化油脂。大豆类及其加工制品应经过高温等工艺处理以消除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每批次进行脲酶活性检验。7.2.4 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应采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每批进行进货查验,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方可使用,对复配营养强化剂还应查验各营养素的含量。7.2.5 包装材料应清洁、无毒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包装材料在特定贮存和使用条件下不应影响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安全和产品特性,包装材料不得重复使用。7.3 生产过程控制制度7.3.1 按照GB 1488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建立防止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的控制制度。7.3.2 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及电子信息化管理记录系统,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到出厂销售都应有记录,保障各个环节可有效追溯。7.3.3 所有物料应规定适当的贮存期限,遵循“先进先出”或“近有效期先出”的原则制定物料的使用计划,定期检查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且不得使用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对贮存期间质量容易发生变化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强化剂进行原料合格验证,必要时进行检验,符合原料规定要求的方可使用。物料的发放和使用应当有可追溯的清晰发放记录,经收发双方核实在相应记录上签字确认。产品放行前应当有明确的待检标识,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批准放行。7.3.4 应制定工作服清洗保洁制度,生产中应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净完好,必要时及时更换。生产人员在未消毒和更换工作服前,不得进行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生产加工。清洁作业区及准清洁作业区使用的工作服和工作鞋不得在指定区域以外的地方穿着。7.3.5 建立生产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台账、说明书、档案应保管齐全;制定设备使用、清洁、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规程,并保存相应记录。生产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记录。维修后的设备应进行验证或确认,确保各项性能满足工艺要求。7.3.6 维生素、微量元素或其他营养素等物料配方须由专门配方管理人员管理,并由相关人员进行配方的复核。配料过程的物料称量与配方要求应一致,并由他人独立进行复核和记录。称量结束后需对物料名称、规格、日期等进行标识。投料前需根据投料单对物料标识、品种、数量等进行核对,确保投料准确。整个配料生产及领用应建立相关记录,确保产品生产信息的可追溯。7.3.7 应对生产过程的半成品进行过程监测,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性。各生产工序在生产结束后、更换品种或批次前,应对现场进行清场并记录,清场负责人及复查人应在记录上签名。7.3.8 企业的质量检验部门应依据GB 14881附录A中的监控指南,制定环境及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程序。7.3.9 应对需保持干燥的作业区采用适用于场所和设备的干式清洁流程,如果无法采用干式清洁措施,可在受控条件下采用湿式清洁,但应及时彻底地恢复设备和环境的干燥,使该区域不被污染。已清洗与未清洗的生产用具不能共用同一储存区域,清洗后的用具应能尽快干燥并在适宜的环境下保存。7.3.10 应定期对清洁作业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每年应有第三方检测报告。在工艺设备安装完毕或重大改造后应对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进行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投入生产。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要求和监控按照表5进行。表5 生产清洁作业区标准控制表项目内容检测方法控制要求监控频次动态静态悬浮粒子0.5mGB/T 16292-352000010500000 (A)1次/年5.0mGB/T 16292-2900060000 (A)1次/年微生物最大允许数浮游菌GB/T 16293200 cfu/m3-1次/周沉降菌GB/T 16294100 cfu/4h(90mm)-1次/周表面微生物参照GB 15982采样,按GB 4789.2计数50cfu/皿(55mm)-1次/周压差清洁作业区与非清洁作业区之间通过压差计测量10Pa2次/班换气次数通过测定风速验证换气次数通过风速仪测定12次/h1次/月且更换高效过滤器时,应及时检测温度-通过温度表测定16252次/班相对湿度-通过湿度表测定65%2次/班注:换气次数通过风速进行转换后测定。计算公式为:N=3600SV/A,监测时通过风速计算。其中,N=换气次数,次/h;S=风口通风面积,m2;A=车间容积,m3;V=测得风口平均风速,m/s。7.3.11 建立产品防护管理制度,有效防止产品在生产加工中的污染、损坏或变质。制定设备故障、停电停水等特殊原因中断生产时的产品处置办法,保证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按不合格产品处置。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等工作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异物、异味、碎屑等污染食品。用于食品、清洁食品接触面或设备的压缩空气或其他气体应经过滤净化处理,以防止造成间接污染。用于生产设备的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部件润滑油,应当是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7.3.12 应建立运输管理制度,不得将原辅料、产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运输工具、车辆应定期检查卫生清洁情况,运输条件应符合物料的贮存要求(温、湿度等)。物料进入仓储前应对外包装进行必要的清洁。7.4 出厂检验记录制度7.4.1 建立检验管理制度,检验记录应真实、准确。产品出厂检验应依据产品执行标准规定的所有检验项目进行每批次检验,检验项目和涉及的检验方法见附件C。检验合格的产品应标注检验合格证号,检验合格证号可追溯到相应的出厂检验报告。产品留样间应满足产品贮存条件要求,留样数量应满足复检要求,产品留样应保存至保质期满,并有记录。7.4.2 企业可以使用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进行产品检验,但应保证数据准确,应定期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者验证,当检验结果呈阳性或可疑时,应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确认。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出厂项目的检验能力进行验证。7.5 研发管理制度建立产品研发管理制度,应有自主研发机构并有独立的场所、设备、设施及资金保证,配备专职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应能够研发新的产品、跟踪评价产品的营养和安全,确定产品保质期,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提出防范措施;对新产品的研发,应包括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安全和营养方面的综合论证,产品配方应保证孕妇及乳母的安全,满足营养需要,应保留完整的配方设计、论证文件等资料;企业应对产品配方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的均匀性、稳定性、安全性进行跟踪评价。7.6 自查制度企业应当按照卫生规范的要求建立与所生产食品相适应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定期对该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保证其有效运行,并形成自查报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和自查制度,主动收集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研究评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建立风险收集记录,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7.7 召回制度及不合格品管理制度7.7.1 建立产品召回制度,有实施召回电子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定,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记录召回和处理情况,并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7.7.2 制定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不合格管理制度及相关处理办法,建立和保存不合格品处理过程记录。7.7.3 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理制度,应有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记录。7.8 其他制度7.8.1 建立文件管理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应对质量文件的有效性负责,质量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应由相关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7.8.2 建立记录管理制度,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所有记录(包括电子文档)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记录的任何更改都应当标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晰可查。记录至少包括附件D所列的内容。7.8.3 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消费者提出的意见、投诉等,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作记录,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8 其他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标签应符合GB 13432 及GB 31601 的规定。食品名称应根据适宜人群标注“孕妇营养补充食品”或“乳母营养补充食品”或“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的标签不能对产品做任何功能声称,能量和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功能声称应符合GB 13432 的规定。标签上还应标注“本品不能代替正常膳食”,“本品添加多种微量营养素,与其他同类产品同时食用时应注意用量”。附录A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所需主要原辅料涉及的标准序号名称质量要求1乳清粉乳清蛋白粉GB 1167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2乳粉GB 19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3大豆蛋白粉GB 2037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加工用植物蛋白4食糖GB 13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5乳糖GB 255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糖6白砂糖GB/T 317白砂糖7维生素AGB 147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AGB 299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棕榈酸视黄酯(棕榈酸维生素A)GB 88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胡萝卜素 GB 283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胡萝卜素(发酵法)胡萝卜素质量规格要求 (卫生计生委2012年第6号公告)8维生素DGB 147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胆钙化醇(维生素D3)(卫生部2010年18号公告)9维生素EGB 1475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醋酸生育酚)GB 1886.2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GB 2994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E(dl -生育酚)d-醋酸生育酚(维生素E)(卫生部2010年18号公告)10维生素B1GB 1475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B1(盐酸硫胺)GB 1903.2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硝酸硫胺素11维生素B2GB 1475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B2(核黄素)GB 283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核黄素5-磷酸钠12维生素B6GB 1475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13维生素B12/ 14维生素CGB 147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维生素C(抗坏血酸)GB 188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抗坏血酸钠GB 1886.4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抗坏血酸钙GB 1886.23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15叶酸GB 1557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叶酸16烟酸GB 1475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烟酸烟酰胺 卫生部2010年18号公告17生物素GB 1903.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D-生物素18泛酸GB 1903.32-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D-泛酸钠19胆碱GB 1903.36-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氯化胆碱20钙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GB 155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钙GB 1903.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柠檬酸钙GB 2555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L-乳酸钙GB 188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钙GB 1886.4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钙GB 2555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三钙GB 306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氧化钙GB 1886.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钙21镁GB 2920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镁GB 255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氯化镁GB 1886.2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氧化镁(包括重质和轻质)GB 2558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镁22铁GB 292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亚铁GB 1903.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葡萄糖酸亚铁GB 1886.2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柠檬酸铁铵GB 1903.16 富马酸亚铁(卫生部2010年18号公告)23锌GB 2557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锌GB 88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葡萄糖酸锌GB 190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氧化锌GB 1903.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乳酸锌柠檬酸锌(三水)(卫生计生委公告2013年第5号)24硒GB 1903.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亚硒酸钠25维生素K/ 26二十二碳六烯酸GB 2640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发酵法)27酶解大豆磷脂GB 3060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酶解大豆磷脂28氮气GB2920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氮气附录B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所需主要包材涉及的标准序号名称质量要求1食品包装GB/T 30768食品包装用纸与塑料复合膜、袋2GB 968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3GB 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4GB 9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5GB/T 10004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6GB/T 18454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复合袋7GB/T 28118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 8QB/T 4594玻璃容器食品罐头瓶附录CGB 31601-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规定的检测项目与方法序号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方法标准备注1感官要求色泽按照对应标准2滋味按照对应标准3气味按照对应标准4组织状态按照对应标准5必需成分铁GB 5009.906维生素AGB 5009.827维生素DGB 5009.828叶酸GB 5009.2119维生素B12GB 5413.1410可选择成分钙GB 5009.9211镁GB 5009.24112锌GB 5009.1413硒GB 5009.9314维生素EGB 5009.8215维生素KGB 5009.15816维生素 B1GB 5009.8417维生素 B2GB 5009.8518维生素 B6GB 5009.15419烟酸(烟酰胺)GB 5009.89烟酸不包括前体形式20泛酸GB 5009.21021胆碱GB 5413.2022生物素GB 5009.25923维生素CGB 5413.1824二十二碳六烯酸GB 5009.16825污染物限量铅GB 5009.1226总砷(以As计)GB 5009.1127硝酸盐(以NaNO3计)GB 5009.33不适用于添加蔬菜和水果的产品28亚硝酸盐(以NaNO2计)GB 5009.33不适用于添加豆类的产品29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M1GB 5009.24只限于含乳类的产品30黄曲霉毒素B1GB 5009.22只限于含谷类、坚果和豆类的产品31微生物限量大肠菌群GB 4789.3 平板计数法32沙门氏菌GB 4789.433脲酶活性指标脲酶活性定性测定GB 5413.31含有豆类成分的产品34标签食品标签GB 13432附录D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生产企业记录清单序号记录名称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风险收集记录风险信息来源、主导部门、风险指标、风险评估过程、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措施2不合格品处理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数量、不合格情况、处理情况3销售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4产品召回及处理记录食品名称、规格、批次、数量、召回原因、召回产品处理情况、处理时间、处理地点、后续整改方案、向主管行政部门汇报情况、主管行政部门监督处理情况5客户投诉处理记录客户姓名、联系方式、投诉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批号、投诉事项、处理情况6退货处置记录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批号、退货数量、退货原因、处理情况7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记录发生时间、地点、事故原因、相应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处理情况8人员培训考核记录培训人、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时间、地点、考核9人员健康管理记录人员姓名、健康检查时间、项目、评价10人员进出记录人员姓名、进入区域、进出时间、健康状况11厂区环境清洁记录场所名称、清洁时间、清洁负责人、清洁评价12生产场所清洁记录区域名称、清洁时间、清洁负责人、清洁评价、清洗验证结果13除虫灭害记录除虫灭害日期、范围、除虫灭害方式、药剂名称及用量、杀虫效果评价、药剂残留验证14设备设施清洗记录清洗剂及消毒剂名称和用量、清洗验证结果15设备设施维修保养记录设备名称、维修保养内容、时间、负责人16停复产记录及复产时设备设施安全控制记录停复产原因、时间、涉及设备、涉及产品、处理办法17配料记录物料名称、规格、物料批号、使用数量、配料人、配料批次、复核人18生产投料记录配料名称、批号、使用数量、投料人、投料时间、复核人19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产品名称、关键控制点名称、时间、关键控制项目。包括必要的半成品检验记录、工艺参数控制记录等20车间洁净度控制记录车间名称、控制项目、依据、检测仪器名称及型号、洁净区等级要求、检测状态、检测结果、检测结论21清场记录清场区域、产品名称、生产批次、清场时间、检查项目及结果22供应商审核记录物料名称、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审核内容、审核评价23进货台账及查验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进货量、查验结论24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的名称、领用人、领用日期、领用量、使用量25清洁消毒剂使用记录清洁剂和消毒剂名称、用途、领用人、领用时间、领用量、使用量26包装材料使用记录包装材料名称、规格、领用人、领用时间、领用量、使用量27库房保管记录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入库日期、状态、入库量、出库量、库存量、负责人、库房温湿度28检验设备使用记录名称、型号、状态、使用时间、使用人29原料检验记录原料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来料日期、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标准要求、检验结论30出厂检验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入库数量、抽样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检验日期31产品检验留样记录产品名称、规格、留样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留样日期32产品出厂放行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或检验报告编号、批准人、放行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