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心理.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595499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3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学习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学生学习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学生学习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一、认知过程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B)。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是指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视觉适应 阳光下走进电影院暗适应 走出电影院明适应 暗适应3040分钟 明适应5分钟左右b.听觉适应:听音乐,火车站附近的居民c.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d.味觉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e.触压觉适应:初戴眼镜,初着冬装f.温度觉适应:游泳,初觉水凉,后适应;温水煮青蛙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同一时间作用继时对比:不同时间作用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补偿:当某些感觉失去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视觉后,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分类: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指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知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5.社会知觉1.空间知觉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视崖):沃克和吉布森 D.方位知觉3.运动知觉4.社会知觉:第一印象: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如“一见钟情”。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如“名人代言”。刻板印象: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如“湖北人都很精明”。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5.错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并非都是不好的。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视了其余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的注意、被动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起指示作用的刺激2)主体本身的状态:对事物的需要和动机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人的知识和经验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 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保持稳定的情绪; 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1.注意的广度和范围含义: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注意的稳定性(1)含义: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狭义:注意在同一对象上的稳定性。广义:注意在同一活动上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叫注意起伏。 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影响因素:对象的丰富性、主体的精神状态、个体的意志水平。3.注意的分配(1)含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2)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悉的。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关系。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载歌载舞、自弹自唱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1)含义: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影响注意的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题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防止外部干扰教室的位置、教室的布置、教师的服饰等方面(2)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语言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1)增强学习自觉性,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目的;(2)培养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调动多种分析器,有助于克服注意的分散;(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保持注意。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单纯依靠无意注意,缺乏系统性,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过分依靠有意注意,易疲劳,造成注意的分散。刚上课,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转为无意注意;思考新内容,转为有意注意;呈现直观材料,转为无意注意;布置作业、复述,转为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与一定的素养。(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与训练。(4)在后天环境中锻炼人的注意转移能力。记忆的概述(1) 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由识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构成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词语记忆(语义):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2.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二)记忆的分类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2)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二)记忆的分类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2)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惯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比如学习驾驶汽车,交通规则与安全守则储存在陈述性的记忆中,但驾驶技巧与方法则存储在程序性记忆当中。(三)记忆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 1、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但在保持的过程中,受内外因素影响,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消失,而是在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3.回忆或再认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再认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桑代克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2.干扰压抑说遗忘中的抑制现象: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3.压抑说/动机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4.提取失败主要观点: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线索。5.同化说主要观点: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这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遗忘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解释 。遗忘规律: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 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记忆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7.学习程度过度学习8.材料序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四)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个体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四)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1)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注意保持用脑卫生。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医生把脉,天气预报概括性:抽取共同属性,各种概念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1.概念(1)概念的定义: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2)概念的分类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按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3)概念形成阶段 抽象化 类化 辨别(4)科学概念的掌握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或者说变式是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正例和反例)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断大都是借助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判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四)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直观动作思维 -动作具体形象思维 -形象抽象逻辑思维 -表象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集中性思维即聚合思维发散性思维即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五)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 :“数量多少” (2)变通性 :多角度 (3)独特性(六)问题解决 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1)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2、问题解决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6.情绪与动机7.个体的智力水平问题的特征:定势: (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原型启发: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是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以尝试,又叫尝试策略。2.启发式:是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2)爬山法 (3)逆推法【2013年下半年真题】辨析题: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名师答案:错误网校解析: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错误。(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简答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持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要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想象一、认知过程(一)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2.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3.幻想、理想和空想(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3)幻想、理想和空想 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可以分为积极的、有益的幻想和消极的、无益的幻想两类。(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2.补充功能3.替代功能(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简答题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启想象之门;2.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 单选(1)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二)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2)加涅学习水平的分类: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 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2、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 单选 认知领域的目标 情感领域的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3、奥苏贝尔的分类: 单选学习性质与形式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4、我国学者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的分类:根据学习内容知识的学习智力的学习运动和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普雷马克原理就是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1)条件作用过程的阶段(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获得: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且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分化是辨别对差异性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答案解析:对那些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映属于刺激分。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1)实验(2)观点 学习的实质:S-R连接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l 允许学生犯错,从错误中学习l 使学生的学习有自我满足的结果l 在过程中和结束后都进行练习l 让学生有准备地学习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2)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正强化:给予一个刺激 给他他想要的 负强化:取消一个刺激 不给他他不想要的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l 惩罚: 给他他不想要的 取消性惩罚:撤销刺激 呈现性惩罚:给予刺激(4)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了解l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l 程序教学的原则:l 小步子原则;l 积极反应原则;l 自定步调原则;l 及时反馈原则;l 低错误率原则。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实验(2)基本观点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外部强化: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关于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B.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刺激产生的顿悟D.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结构。学习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1)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主动地获取知识,把新获取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或知识体系。(2)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获得:新知识的获得转化: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评价:检查知识转化的过程(3)布鲁纳学习理论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首先,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那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 其次,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4)布鲁纳学习理论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5)布鲁纳学习理论教学观的教育意义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难度适当,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第三,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1)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3)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联系。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3.先行组织者技术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 )教学策略。A.先行组织者B.验证假说C.意义学习D.程序教学名师答案:A答案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可以搭建起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既不仅包含知识增长,还是一种每个人的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学习是学习者的自我参与,有认知和情感参与学习由学习者自己发起,内在动力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使学生行为、态度和个人发生变化学习结果由自我评价,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学到什么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有三方面的体现:真实与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的情境性既知识学习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3.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4.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2)教师除教授学习材料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新技巧,结合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并最终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对教育的意义 了解1、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4、可使用探究性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1.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3.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成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致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一、学习动机的分类:(二)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三)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内部:认知内驱力:好奇心、兴趣、求知欲、探索、爱好外部:自我提高内驱力:名次、排名、尊重 附属内驱力【例题】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高级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但对具体活动而言,只有达到最佳动机水平,学习效果才最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2.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中等偏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中等偏高。3.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例题】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成败归因 D成就动机名师答案:B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上广为流传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老师家长赞扬 动机增强学习成绩好 没有得到家长 动机减弱 教师的赞扬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求知欲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启示: (熟读几遍)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3.归属与爱的需要时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校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启示:4. 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5. 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推动人们求真、求善、求美。6.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重点加以培养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强调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动机的()。A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C成就动机理论 D归因理论名师答案:A网校解析:强化理论强调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注重使用外部的手段。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于力求成功者来说,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A成功概率100% B成功概率75%C成功概率50% D成功概率25%名师答案:C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分析归因类别稳定性因素来源能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能控制不能控制能力VVV努力VVV工作难度VVV运气VVV身心状况VVV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积极的归因模式: 背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定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了解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能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简答1、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重要);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二)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强化; 二是替代性强化; 三是自我强化。学习动机的激发/培养?(一)把握教学难度,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二)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促使其深入学习任务(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四)恰当使用学习反馈技巧(五)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一)定义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孔子”二、学习迁移类型(三)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五)近迁移与远迁移(六)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迁移的性质)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迁移时间)1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2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三)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抽象概括水平)1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2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迁移内容)1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2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五)近迁移与远迁移 (迁移程度)1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学习过的数学题目在考试中应用。2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在物理或者化学中间运用到数学知识。(六)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迁移路径)低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定义高度联系过的技能自动迁移有意识地运用抽象知识到新的情境关键事件充分练习;练习或学习情境的变化;过度学习,技能达到自动化精心思考可以普遍应用的抽象原理、主要观点和步骤例子开不同类型的轿车利用做笔记策略来阅读文章(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所需心理机制的不同)在同化性迁移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也叫协调性迁移,是指将原有的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的经验结构不能将新的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对网络、战争、游戏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形成网络战争游戏的新概念。 【2012上半年真题】辨析题: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名师答案:错误名师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2015年下半年真题】辨析题: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名师答案:错误。名师解析: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三)学习迁移理论1.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他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观点:(1)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2)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 (3)“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属于具体迁移)水下击靶实验:贾德。 表明: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 3.概括化理论 (又称经验类化说)代表人物:贾德基本观点: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是否能够通过先前的操作得到原理性的认识。概括说的教学意义:教学中应该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以及使学生获得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4.关系转换说(又称转换理论或是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观点: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小鸡觅食实验(四)迁移影响因素 (简答)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利用,辨别,稳定)6学习策略的水平(五)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了解(一)精选教材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景。双基教育(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6)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五) 学习策略 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六)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涵义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2、知识的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如感知和表象。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的联系。如命题和概念。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李白是唐代诗人) 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字表达的知识”。 隐性知识,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或“难以言传”的知识。 3、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与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包括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念学习以符号学习为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概念学习的关键不在于记住符号,而在于掌握符号所代表的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2) 奥苏泊尔根据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上(苹果-水果)下位学习:上-下(水果-苹果)并列结合学习:质量-重量4、知识学习的过程(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保持(3)知识的应用a.知识的直观实物直观:实物、实验和参观访问。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录像等等。言语直观:通过语音、字型及对语义的理解。b.知识的概括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直觉概括):只揭示了事物的表象。理性概括:能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用不同的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2)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如何防止知识的遗忘: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有效运用记忆术;适当过度学习;重视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