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6554628 上传时间:2020-10-11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奈曼旗大镇四小学区中心校 马立新 说 课 材 料 课程总目标 学段目标 说教材 说建议 本册教学目标 学段目标 课程总目标 说 课 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数与运算 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册教学目标 10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够等 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 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 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 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 程,通过教具、学具认识时间和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思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 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 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 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采样、证 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 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 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 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 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 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 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 的意志,建立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 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 惯,形成实事求是 的态度。 二年级属于义务教育第一学段,这一册教 材与前两册教材相同,都是以 数学课程 标准 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 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教 材中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 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 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 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 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本学段中的知 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 度具体表现在: 数与运算: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 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 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 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 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 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 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 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 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 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 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 认识米和厘米、角的初 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总不同 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 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 样 。在教学中,应注 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 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 动中, 获得对简单几 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 经验。 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 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 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 简单应用,初步学 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 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 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 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 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 在集体中的作用。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米、 1厘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米 =100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初步认识线段,会亮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知道交的 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 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乘法口诀,熟 练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时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践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地 思考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 教 材 数与运算 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 和减法。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这册教材共包括八个单元,主要框架结构包括三方面 的内容。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 (一)数与运算 数与运算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 减法、第四单元: 2 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 7 9 的乘法口诀的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 在本册出现,而是放到二年级下册出现,主要目的是 分散难点。 (二)空间与图形 空间与图形所涵盖的单元有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认 识厘米和米)这里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 的过程、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五单元:观察 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 具体包括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排列与组合),这是新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一些 简单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 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 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实践活 动 测 量 估量长度 建立长度概念 图形与 位置 数学广角 图形的 认识 数的运算 表内乘法 100以内 的加法 和减法 认识直角 上 册 知 识 体 系 小 学 二 年 级 数 学 认识“分” 第 一 单 元 长 度 单 位 教学时分两步: 1.用不同的 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 不同的长度。 1.什么是线段及特点。 2.画线段。 3.量线段。 1.建立米的观念。 2.厘米和米的进率。 3.测量方法。 用米和厘米 进行测 量 量 解决日常 生活问题 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 来说明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 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 正确表现。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 1厘米、 1米大致有 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 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 能力改变了教材。因此教学时,不应再从线 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 的方式。 第二单元 100 以内的 加法和 减法 (二) 两位数加 两位数 两位数减 两位数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 不进位加 例 2.着重解决从 个位加起的计算 顺序的问题 进位加 例 3.解决 两个问题, 一是个位上 的数相加 满十如何向 十位进位的 问题,二是 笔算两位数 加法计算 方法的 总结。 不退位减 退位减 例 1 例 4.巩固加减法,着重 教学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中 需要用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的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画面 上的内容,以此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两位 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境图中的内容,为 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如在退位减法教学中,面对 56-18”的计算任务,首先让学生认真 思考“个位上 6减 8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 冲突。然后引导他们结合摆小棒的操作过程揭示其退位的方法,并 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发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 退位”和“怎样退”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 生对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 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生活中 的小数 例 2.画角 例 3.认识直角 角 的 初 步 认 识 第 三 单 元 方法是:从一个点起, 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什么是直角? 注意直角符号? 加深对直角、锐角 钝角的理解 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 和指教,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 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和 直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 么样的图形是角;他有一个 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 以了。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内 容虽然浅显,但教师在教学 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 准确的。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直 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和理 解。 表 内 乘 法 ( 一 ) 第 四 单 元 乘法的初 步认识 5的乘 法 口诀 2、 3、 4、 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 口诀 例 1.乘法的意义, 认识乘号,读法、 写法。 例 2.同数相加 和乘法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的 名称。 例 2.2的乘法口 诀的来源和意义。 例 3.3的乘法 口诀的来源 和意义。 例 4.4的乘法 口诀的来源 和意义。 例 1.5的乘法口诀 的来源、意义, 熟记口诀 。 用数学 例 5.乘加乘减 例 6.乘法应用题 26的乘法口诀 第四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 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 2 6的 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 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 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 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 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 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 好数学的内驱力和逐步发展学生的应 用意识。 辨认从 不同位 置看到 的简单 物体 的 形状。 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 的简单 几何体 的形状 例 1.观察物体 第 五 单 元 观 察 物 体 第五单元的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 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 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 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 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 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 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 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 可以了。 8的乘 法口诀 表 内 乘 法 ( 二 ) 第 六 单 元 7.的乘法口诀 例 1.让学 生经历口诀 的编制过程, 掌握口诀的 特征,熟记 口诀。 例 2.利用迁移学习 8的乘法口诀 9 的乘 法口诀 例 3.例 5.在理解乘法意义 的基 础上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例 4.借助数轴学习 9的乘 法口诀 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 2 6乘法口 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 利用学习 2 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 和学习经验来学习 7 9的乘法口诀。 2、为了更好的记忆口诀,在操作 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熟记 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 诀。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联系生 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 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 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 学习。 认 识 时 间 第 七 单 元 例 1. 通过教具、学具 了解分针走一小格是 1分钟 例 2.在认、读钟面上时间 的基础上学习几时几分 第七单元教学建议: 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重 视操作播表或动态演示) 5分 5分的数 2.用不同的颜色区别时针和 分针走过的区域,理解 时和 分的关系 (演示多种方法播 钟) 进行课件动态演示 3.降低难度,由易到难 认读 结合,结合操作解决难点, 整理方法 4.解决问题时利用排除法 、 图示法来完成。 数 学 广 角 第 八 单 元 排列顺序不同, 就表示不同的两位 数是有顺序的。 选定的一组事物与 顺序无关。 第八单元的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 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 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 入浅出,化难为易。 2把握好教学要求,注 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 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 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 材施教,不要人为的拨高 要求。 说 建 议 评价建议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 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 识。 二、本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 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 图形内容和素材。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 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教材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 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 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 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 素质的基础。 课程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直观 教具、学生身 边的数学、网 络教学和多媒 体教学,开发 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 识,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 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提高数 学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