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由来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6450314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中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中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中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中的由来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 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 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 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 30 里处,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这 座雄关一经设立,关塞内外就风烟弥漫,战火不断。当时北方游牧民族 不时南犯,迫使秦国为保障关中地区安全,在此屯兵把守。汉文帝十四 年 ( 公元前 166 年 ) ,匈奴老上单于率 14 万骑兵入侵朝那 ( 今固 原东南 ) ,由萧关南下,一把大火毁了回中宫。骑兵直进到陇县、凤 翔一带,这次进犯,关中受损甚大,于是汉文帝派卢卿等三位将军分别 驻守上郡、北地和陇西。委任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为将军,率 领大军阻击匈奴,迫使老上单于终于退兵。从此,汉日夜重兵把守,进 一步加强萧关和关中内地的防守。此时的萧关已成为关中西北部的屏障 和门户。汉武帝元封四年 ( 公元前 113 年 ) 刘彻率大队人马北出萧 关,开通了萧关道。匈奴单于也曾派使者来长安商谈亲和。魏晋以后, 关中多事,萧关皆为人车马往来孔道。唐武则天称帝后,也未放松萧关的防守,派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 以防备突厥进犯。唐神龙元年 ( 公元 705 年 ) 废弃他楼县又置萧关 县。唐至德 ( 公元 756 年 ) 年后,被吐蕃吞没,关中再一次受到威胁。 大中年间 ( 公元 859 年 ) ,经过一翻拼杀,唐又收复了萧关县。明代 为防御鞑靼进犯,又大大强化了萧关道的防守。由此可见,萧关确为控 扼要地,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向关中进犯的一条主要通道,被历代王朝所 重视并在此修筑边塞重镇。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 80 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 “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 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 3 里,板筑土城墙,略呈 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 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 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其交通地位仅 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一条西北 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道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武关道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 次兵出武关进行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东方,其中两次 通过武关道。秦末汉初,刘邦领兵破武关,战蓝田,入关中灭秦。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 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 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 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 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 的交通纽带。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取信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 ( 公 元 215 年 ) ,曹操率统大军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南北朝分裂割据 时期,散关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时,金兵南下,进犯 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散关固守,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南宋绍兴元年 ( 公元 1131 年 ) 吴氏弟兄与金兵在此又进行了激烈的 战斗,屡立战功,名垂千古。今散关岭上,一座五间二层敌楼,横锁关 上。敌楼上有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 浑厚遒劲。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吴氏兄弟雕塑巍 然而立。关下竖有“古大散关”碑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 30 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 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 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 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也是 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著书道德经的地方。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 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 ( 公元 196 年 ) 始设潼关,并同时 废弃函谷关。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汉、隋、唐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 潼关是这些王朝京都长安的要重东大门。它因其北带渭、洛水汇黄河抱 关而下之要 ; 南依秦岭,有潼关十二连城禁固而诸谷之险 ; 东、南山 峰连接,谷深崖绝 ; 中通羊肠小道,险扼峻极。西周建国后,虽还未设潼关,但一条连接长安的东大道成为宗周镐 京与成周王城间的车马大道。设置潼关后,潼关道是横穿古代中国腹地 连接长安洛阳的轴心大通道。唐代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间大驿路, 交通地位居诸驿路之冠。安史之乱,叛军就是沿长安东大道攻陷长安。 唐末黄巢起义也是由潼关十二连城进兵,攻破潼关“甲骑如流,辎重塞 途,千里络绎不绝”,直入长安。潼关道也戏称亡唐之路。千百年来,萧关、武关、散关、潼关道上不仅弥漫着滚滚硝烟,也 曾布满了商贾、行旅和使者的步履。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长安 出发,其北路就有一条由中渭桥渡渭水,沿泾河西北行,经今礼泉、淳 化、彬县、长武等地后,越甘肃东南,过萧关,再进入河西走廊。这条 畅达的“丝路”,是南接渭水北岸、东通三晋和西通河西走廊的大道。历史上一些入萧关、武关、散关和潼关的文人墨客也曾讴歌吟咏,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开元二十五年 ( 公元 737 年 )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 代大诗人王维逢使出塞宣慰,在萧关道途中作了使至塞上的有名诗 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早已成为千古绝句。岑参胡笳送颜 真卿赴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卢纶送都慰归 边“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王昌龄塞下曲“蝉鸣桑树间, 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等三首诗作,描绘了萧关道外 奇特的塞上风光和诗人穿越萧关时的心境,不免令人有悲凄之感。陶翰 出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一反前调,气势轩昂,歌唱英雄气概。唐代诗人李涉一首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塞溪水,一夜潺湲送客 愁。”道出了武关的险峻和无奈。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潼关吏一诗中 曾以“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战戟,万古用一夫”来描述潼 关峻险和雄奇。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抒发了诗人对西北前线边关将士抗击金兵,赢得胜利的 欢欣之情。明人李汶 甲申防秋有感 “萧关倚剑又年华,鹿鹿川原 走传车”。从诗中可知,明代的驿路已改在萧关道上。清人徐乾学陇 山歌 “萧关朝那接北地,酒泉张掖连凉州”。诗中道出了萧关的重 要地理位置,清时的萧关仍有驿道通过。关中之名,始于战国。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 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 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 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 ( 加三点水,请拼 字 ) 、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 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 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 70 多位帝王,先后有 13 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 1100 多年。也正是由于以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种的因素,岁月悠悠,潜移 默化,古风古韵古都的烙印,深深地影响和形成了古朴、奇特的关中民 风民俗民情以及关中人“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争不闹”中规中矩的 生活方式和习性。也许,关中历史太久远,文化太厚重,关中那历史的 天空总是那么凝重、神奇,人们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历史,随出就能感觉 文化,随地就能寻觅文物。关中既有沉淀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传承的 文明,又有历史的拖累、传统的负担、安逸的满足,使现代的关中,步 履蹒跚,翅膀沉重,起飞艰难。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 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 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