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力目标 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文本导入,情境导入,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包身工的震撼力何在?本节课我们将从写法、语言、内涵这三个方面入手,做深入的探究。,写法探究,写法探究,问题一: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材料,既具体地再现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况,又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一条主线与一条副线交互发展,有机地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主题。,问题二: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点面结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写法探究,问题三:除此之外,探讨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精炼简洁,形象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个性化的语言,比喻新颖贴切,精辟的警句,问题四:写法启示有哪些?,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拓展延伸,问题一:包身工作于年,至今已经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你认为文章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说说你的看法。,包身工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社会黑暗,毫不畏惧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问题二:设想一下,今天的“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七十年前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更有人格尊严。,课堂小结,1.结语: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2.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和想象,以包工奶为题,写一篇的记叙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