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4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361358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初中物理讲课教案模板(共 4 4 篇)篇)第 1 篇: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 w=fs 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能用公式 p=w/t 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第 1页 共 31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难点:功的概念建立。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1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第 2页 共 31页最佳的结合。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 2 课时。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活动阅读讨论阅读活动卡 p16 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阅读教科书 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情景视频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活动讨论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 w=fs。活动应用进行活动卡 p17 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分析例题,巩固练习。活动学生实验进行活动卡 p1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活动分析数据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活动比较快慢进行活动卡 p1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情景应用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第 3页 共 31页七、教案示例第一课时引入阅读活动卡 p16 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新课机械功问题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讨论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阅读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公式:w=fs。单位:1 焦=1 牛米体会 1 焦的大小。知识应用 3应用问题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活动进行活动卡 p17 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第 4页 共 31页义。例题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教科书 p1例题、例题。布置作业教科书,、题。学生实验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 p1的活动表格中。第二课时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分析活动卡 p1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新课 2功率问题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结论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采集数据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 p1表格二中。问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结论第 5页 共 31页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p。公式:p=w/t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 w。1 瓦=1 焦/秒。体会瓦的大小。功率单位的由来介绍瓦特。知识应用 3应用视频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例题教科书 p例题、教科书 p例题。阅读教科书 p阅读材料、sts 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布置作业教科书,、题。第 2 篇: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整理了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第 6页 共 31页水平目标 1培养观察水平: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水平: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 1 分钟的时间,理解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实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如何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因为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测量”的结论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理应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理应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准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准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准确第 7页 共 31页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准确的测量关于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理应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能够了在准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准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准确和错误能有准确的判断准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能够观察课本上的 11 和 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能够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点,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协助学生想第 8页 共 31页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 1 米、1 分米、1 厘米、1 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能够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 15、16、17 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能够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理应讨论不按照准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理应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 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 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能够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能够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准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讨论后得出因为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能够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第 9页 共 31页【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水准 2、内容的祥实水准 3、资料本身的丰富水准八年级物理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水平目标:1,观察和实验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应用水平: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良好的实验习惯 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应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理应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第 10页 共 31页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理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理应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第 11页 共 31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目标:1、观察实验水平: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水平: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理应多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理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能够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能够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第 12页 共 31页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能够实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第 13页 共 31页观察一些实例,能够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理解,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能够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第 3 篇: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讲课稿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第 14页 共 31页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的内容提升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看上去似乎矛盾,其实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体现了“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课标要求,所以对凸透镜的认识重点放在生活实际上,反对将学生的注意力过分纠缠在“主光轴”等概念上,这一减一增,反映了对知识传承的弱化,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强化。第 15页 共 31页三、增加的知识点 1、从“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变为“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的应用为什么就一定只能局限于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呢?教材中为此专门增加了两节即“眼睛和保护你的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2、增加了走进彩色世界一章:“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和“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使传统的教材中“颜色之迷”是打“某”号的,表示选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最多也就留点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一般都不会再作任何说明和解释,有些教师更是一跃而过。然而随着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教育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部分内容作为美术的基础知识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课程标准重新提出了“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终结性要求。而且还要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关于“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在课程标准中也是重新提出的。但只提出“比较”这一过程性要求,不要求记住具体规律。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看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传统教科书变化是非常大的,7 个知识点,有 6 个发生了变化或删减,或降低,还有增加,为了让大家对整个初中物理阶段所有知识点的要求变化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要求的不同点简单概括如下:(之所以简介课标与大纲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编写课本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尤其是课改的今天,课标比教材更具有指导价值,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创新教材,整合教材,但课标是相对稳定的。)(1)、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增加了“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2)、增加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3)、对“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表述变为“能说出生活环境第 16页 共 31页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删除“知道摄氏温度”。(4)、在实验操作方面,“会使用液体温度计”变为“会测量温度”、“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5)、“知道晶体的熔点,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变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从理解层次降低为“说出、描述、知道”层次。(6)、将热学中一些要求“知道”的概念,例如“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知道液化现象”、“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变为统一的“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这一变化增加了对物质的区别要求,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整体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7)、增加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8)、“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变为“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该变化一是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由“理解”层次降为“了解”层次,二是突出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要求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9)、“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安全用电常识”、“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知道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降为了“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10)、删减了“理解电流的概念”、“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理解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地于支流之和”。(11)、删减了“知道电压的概念”、“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12)、删减“知道电阻的概念”、“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知道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的构造”,而以活动建议的形式提出了“通过实第 17页 共 31页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没有在课本上列出有关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几个因素。(13)、将演示实验“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改为“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降低了难度。(14)、对欧姆定律的要求不。(15)、删减了“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知道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而改为“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即从“理解”降低为“了解”。(16)、删减了“知道电功其及单位”和“理解电功的公式”,而改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由于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不作要求,所以有关电功计算的练习和习题也应该删减,而应该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电能的问题。(17)、删减了“理解焦耳定律”,而改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这一变化也要求学生的练习和习题作相应的变化。(18)、删减了“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会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改为“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这一变化要求学生的练习和习题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19)、删减了“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将演示实验“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电流”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0)、将“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及演示实验“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变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21)、将“常识性了解电磁波及其传播速度”、“常识性了解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发射与接收”、“常识性了解激光的应用”变为“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2)、增加了“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第 18页 共 31页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与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23)、增加了“知道物质是由于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将不断深入”、“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24)、增加了“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25)、增加了“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将“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等技能性要求改为“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6)、增加了“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7)、增加了“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28)、删减了“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作力的图示”,改为“能用示意图描述力”。(29)、将“知道惯性定律,知道惯性现象”改为“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30)、将“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31)、“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第 19页 共 31页的规律和公式(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不讨论静液以外情况)”变为“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32)、选入了“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变为“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3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变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对于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没有终结性的要求,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的浮力计算。(34)、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35)、增加了“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的内容。(36)、增加了“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的内容。(37)、增加了“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对于“机械功”和“机械功率”的概念从“理解”层次降低为“知道”层次。(38)从“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变为“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9)、将“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变为“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40)、将“知道物体的内能”、“知道传热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为“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从知道降为了解层次。(41)、将“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计算热量的公式”降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42)、将“知道燃料的热值”变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第 20页 共 31页(43)、将“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四冲程内燃机构造和工作原理”、“知道热机的效率”变为“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44)、增加了“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45)、增加了“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46)、将“常识性了解几种主要能源、节能的重要性、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变为“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的社会发展的关系”、“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47)、增加了“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最后请老师们注意:课程标准推行的是大众教育,它给出了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标准,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认为达到课标要求就行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全体学生都要达到这个标准,除此之外,对于优秀学生或者上一般的成绩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跃过这个最低标准。对于那些希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来讲,仅达到课标要求就远远不够了。因此老师们在上课时,要采用分层教学。,第 4 篇:初中物理电磁感应教案初中物理电磁感应教案【篇 1:高中物理选修 3-2_电磁感应教案】优胜教育高中物理 3-2 电磁感应教案第一节: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进行新课 1、实验观察(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在初中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第 21页 共 31页生感应电流,如图 4.2-1 所示。演示:导体左右平动,前后运动、上下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 1 中。如图所示。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表还有哪些情况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呢?(2)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把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演示:如图 4.2-2 所示。把磁铁的某一个磁极向线圈中插入,从线圈中拔出,或静止地放在线圈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 2中。观察实验,记录现象。表 2(3)模拟法拉第的实验演示:如图 4.2-3 所示。线圈 a 通过变阻器和开关连接到电源上,线圈 b的两端与电流表连接,把线圈 a 装在线圈 b 的里面。观察以下几种操作中线圈b 中是否有电流产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 3 中。观察实验,记录现象。2、分析论证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演示实验 1 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闭合电路所围面积发生变化(磁场不变化),有电流产生;当导体棒前后、上下平动时,闭合电路所围面积没有发生变化,无电流产生。演示实验 2 中,磁体相对线圈运动,线圈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有电流产生;当磁体在线圈中静止时,线圈内磁场不变化,无电流产生。(如图 4.2-4)演示实验 3 中,通、断电瞬间,变阻器滑动片快速移动过程中,线圈 a 中电流变化,导致线圈 b 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有电流产生;当线圈 a 中电流恒定时,线圈内磁场不变化,无电流产生。(如图 4.2-5)3、归纳总结请大家思考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例,能否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例 1 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磁场不变,但电路面积变化,从而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实例 2 中,导体插入、拔出第 22页 共 31页线圈,线圈面积不变,但磁场变化,同样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实例 3 中,通断电的瞬间,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迅速滑动的瞬间,都引起线圈 a 中电流的变化,最终导致线圈 b 中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从这三个实例看见,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应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表面因素很多,但本质的原因是磁通量的变化。因此,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四)实例探究关于磁通量的计算错解:初态 1bs,末态 2bs,故 210。错解分析:错解中忽略了磁通量的正、负。正确解法:初态中 1bs,末态 2bs,故 212bs关于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例 2】在图所示的条件下,闭合矩形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答案:ef【例 3】(综合性思维点拨)如图(甲)所示,有一通电直导线 mn 水平放置,通入向右的电流 i,另有一闭合线圈 p 位于导线正下方且与导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正竖直向上运动。问在线圈 p 到达 mn 上方的过程中,穿过 p的磁通量是如何变化的?在何位置时 p 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解:根据直流电流磁场特点,靠近导线处磁场强,远离导线处磁场弱。把线圈 p 从 mn 下方运动到上方过程中的几个特殊位置如图(乙)所示,可知磁通量增加,磁通量减小,磁通量增加,磁通量减小,所以整个过程磁通量变化经历了增加减小增加减小,所以在整个过程中 p 中都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例 4】如图所示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延时继电器的示意图。铁芯上有两个线圈 a 和 b。线圈 a 跟电源连接,线圈 b 的两端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在断开开关 s 的时候,弹簧 e 并不能立即将衔铁 d 拉起,因而不能使触头c(连接工作电路)立即离开,过一段时间后触头 c 才能离开,延时继电器就是这样得名的。试说明这种继电器的原理。第 23页 共 31页解析:线圈 a 与电源连接,线圈 a 中有恒定电流,产生恒定磁场,有磁感线穿过线圈 b,但穿过线圈 b 的磁通量不变化,线圈 b 中无感应电流。断开开关 s 时,线圈 a 中电流迅速减减小为零,穿过线圈 b 的磁通量也迅速减少,由于电磁感应,线圈 b 中产生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的磁场对衔铁 d 的吸引作用,触头 c 不离开;经过一小段时间后感应电流减弱,感应电流磁场对衔铁 d的吸引力减小,当弹簧 e 的作用力比磁场力大时,才将衔铁 d 拉起,触头 c 离开巩固练习 1.关于磁通量、磁通密度、磁感应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感应强度越大的地方,磁通量越大 b穿过某线圈的磁通量为零时,由 b=c磁通密度越大,磁感应强度越大 d磁感应强度在数值上等于 1m 的面积上穿过的最大磁通量答案:cd2可知磁通密度为零 s 3.关于感应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圈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 b只要闭合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线中就一定有感应电流 c若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不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电路中一定没有感应电流 d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电路中一定有感应电流答案:d a保持电流不变,使导线环上下移动 b保持导线环不变,使长直导线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 c保持电流不变,使导线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d保持电流不变,环在与导线垂直的水平面内左右水平移动解析:画出电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情况。答案:c5.如图所示,环形金属软弹簧,套在条形磁铁的中心位置。若将弹簧沿半径向外拉,使其面积增大,则穿过弹簧所包围面积的磁通量将()a增大 c不变答案:b 6.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滑行一段距离,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坠落并发出明亮的火焰;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条形磁铁在下落过程中穿过闭合线第 24页 共 31页圈,线圈中产生电流。上述不同现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过程 a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b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c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d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解析:都是宏观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机械能的减少,相应转化为其他形式能(如内能、电能)。能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做功的过程。答案:ad 7.在无线电技术中,常有这样的要求:有两个线圈,要使一个线圈中有电流变化时,对 b减小 d无法确定如何变化 22【篇 2: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延安大学首届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所属专业:理工科非物理专业参赛课程:大学物理参赛选手:任新成参赛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2013-5-102345【篇 3:高二物理教学案电磁感应】高二物理教学案选修 3-2 第四章电磁感应一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 25页 共 31页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第 26页 共 31页(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教材 p4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教材四、实例探究【例 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例 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奥斯特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例 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 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五、学生的思考: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二、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第 27页 共 31页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二)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教学手段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教学过程一、基本知识(一)知识准备磁通量定义:公式:=bs 单位:符号: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 wb/m 表示 b 的单位;计算:当 b 与 s 垂直时,或当 b 与 s 不垂直时,的计算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 p6 图4.2-1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2第 28页 共 31页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 p6 图 4.2-2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教材 p7 图 4.2-3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关系 3、分析论证: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实验二: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实验三:通电线圈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4、归纳总结: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5、课堂总结: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电路闭合;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第 29页 共 31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6、例题分析例 1、右图哪些回路中比会产生感应电流例 2、如图,要使电流计 g 发生偏转可采用的方法是 a、k 闭合或断开的瞬间 b、k 闭合,p 上下滑动 c、在 a 中插入铁芯 d、在 b 中插入铁芯 7、练习与作业 1、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 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 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 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 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线运动 c 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 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 以 ab 为轴转动 b 以 oo 为轴转动 c 以 ad 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 600)d 以 bc 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 600)4、如图,距形线圈 abcd 绕 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 90 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减小 b 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 90 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增大 c 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 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 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 360 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模板初中物理老师备课教案模板第 30页 共 31页初中物理老师试讲教案模板初中物理首课一对一教案模板初中讲课教案模板第 31页 共页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