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指纹识别系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279126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VC指纹识别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VC指纹识别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VC指纹识别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VC指纹识别系统 VC指纹识别系统目 录前 言 3数据库设计&nbsVC指纹识别系统p;41需求分析 42数据流图&VC指纹识别系统nbsp;53数据字典 64数据库VC指纹识别系统概念结构设计,局部E-R图、全局优化E-R图 75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优化后的数据模型 95VC指纹识别系统.1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建立关系模型 9VC指纹识别系统5.2 模型中的函数依赖 95.3 分析范式VC指纹识别系统,优化数据模型 95.4 分析完整性要求,提出主键VC指纹识别系统、外键、候选键 105.5 提出用户视图&nbsVC指纹识别系统p;106数据库物理设计(用SQL语言实现) 1VC指纹识别系统06.1 数据库结构定义 106.VC指纹识别系统2 建立索引、视图 116.3 存储过程(如果使用VC指纹识别系统)的结构和定义 126.4 主要的查询语句等&VC指纹识别系统nbsp;12系统功能 121程序的运行VC指纹识别系统环境 122开发环境 133系统总体设计功能模块图 134主要功能VC指纹识别系统描述 145主要运行界面的图片 VC指纹识别系统15程序调试情况 16总  VC指纹识别系统结 17参考文献 17 数据库设计1需VC指纹识别系统求分析一、系统功能需求: VC指纹识别系统对于普通的手机用户来说,该系统仅允许他们作一个操作:即可以使用该VC指纹识别系统系统通过手机号与密码发出查询请求, 查询该手机所剩余的话费。 以下所述的各种功能都是针对专门的工VC指纹识别系统作人员。他们拥有各自的账号与密码。&nbsVC指纹识别系统p;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账号与相对应的密码登陆系统才能有权限完成以下的各VC指纹识别系统种功能。 工作人员的登陆账VC指纹识别系统号也存在两种,一种为普通的工作人员账号,可视为employee账号;VC指纹识别系统一种为特定的管理员账号,可视为employer账号。&#VC指纹识别系统61618; employee账号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工作人VC指纹识别系统员的姓名,而employer账号可以例外。VC指纹识别系统; 两种帐号均可进行的操作有:1.&nbsVC指纹识别系统p;更改与当前登陆账号所对应的密码。2. 可以统VC指纹识别系统计并查看所有的手机用户信息,该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仅关于本手VC指纹识别系统机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是登记该手机的用户信息。3.&VC指纹识别系统nbsp;手机的各种信息包括手机号,手机密码,手机收费方式(手机卡使VC指纹识别系统用种类或手机套餐使用种类),手机当前余额等。4. VC指纹识别系统;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等。5.&nVC指纹识别系统bsp;当存在新的手机号时,无论此时有无用户对其进行登记,都VC指纹识别系统可以将与该手机号相关的纪录添加入数据库中,即可以添加手机用户的纪录VC指纹识别系统。6. 对于所能查看的信息,在需要时可以对相应VC指纹识别系统的信息进行修改更新。7. 对于已销号的手机可以删VC指纹识别系统除关于该手机的纪录。8. 如果存在过多的信息,而需VC指纹识别系统要查找某一条特定纪录时,提供足够的查询信息,如手机号或用户身份证号VC指纹识别系统,则可以直接查询关于该手机号的纪录或关于该用户的所有手机纪录。VC指纹识别系统9. 可以统计并查看所有的手机充值纪录,充值纪录VC指纹识别系统信息也包括两类:手机信息与执行此次充值操作的管理员信息。VC指纹识别系统10. 充值手机信息有:被充值的手机号,本次充值的金VC指纹识别系统额,充值后本手机的当前金额。11. 管理员信息有:VC指纹识别系统管理员编号与管理员账号。12. 可以对特定的手VC指纹识别系统机进行充值,即可以添加手机充值的纪录。13. 可VC指纹识别系统以查询特定的手机充值纪录,提供手机号或工作人员编号,可以查询VC指纹识别系统到对该手机进行充值的纪录或由该工作人员执行过的手机充值纪录。VC指纹识别系统14. 注意已存在手机充值纪录不能也无需由工作人员自VC指纹识别系统身进行删除或更改。15. 如果系统中某手机被销号VC指纹识别系统,则关于该手机所有的充值记录将全部自动消失。16.&nbVC指纹识别系统sp;每一次手机被充值后,手机的所剩金额将得到自动更新。 通过特定的管理员账号所可以VC指纹识别系统执行的特殊操作有:1. 可以查询所有的工作VC指纹识别系统人员的详细信息,该信息包括:工作人员编号,账号名称,密码,性别,家庭VC指纹识别系统住址以及该工作人员是否具有管理员权限。2. 当出VC指纹识别系统现新的工作人员时,可以添加该工作人员的信息。3.&nVC指纹识别系统bsp;对现存的工作人员的信息可以进行修改。4.&nbsVC指纹识别系统p;当工作人员离开此岗位时,可以删除该工作人员的信息。VC指纹识别系统5. 对当前系统中存在的所有信息可以进行备份。6VC指纹识别系统. 如果已作过备份,存在备份文件,则可将对系统中所有的VC指纹识别系统信息进行还原(鉴于时间关系,目前该功能的实现较为草率,在以后的VC指纹识别系统版本中将对该功能作做进一步的改进)。&nbVC指纹识别系统sp;系统的功能需求图见系统功能中6.系统功能设计模块图。二、系统非功能需求 VC指纹识别系统方便性 实时性᠙VC指纹识别系统2; 快捷性6.3 存储过程(如果使用)的结构和VC指纹识别系统定义6.4 主要的查询语句等 &nbsVC指纹识别系统p; 1对表staff进行操作的语句有: VC指纹识别系统   查询表中所有行,并按staff_id排序VC指纹识别系统:select * from staff order by VC指纹识别系统staff_id;对于一定的staff_id值,查询表中相应VC指纹识别系统列:select is_manager from staff whVC指纹识别系统ere staff_id =; &nVC指纹识别系统bsp;  对于一定的staff_id值,查询表中所有VC指纹识别系统列:select * from staff where staVC指纹识别系统ff_id = ;插入新行:insert stVC指纹识别系统aff (staff_id, staff_name, staffVC指纹识别系统_addr, staff_password, sex, is_manVC指纹识别系统ager)   values (, , , , , );    删除某列:delete from staff where staff_id=;    更新表中的特定列:Update staff set staff_name = , staff_password = , sex = , staff_addr = , is_manager = where staff_id = 。   2对表phone,customer所执作的操作与对表staff的操作类似:   查询:select * from phone, customer where phone.cus_id = customer.cus_id order by phone_id;        select * from phone where cus_id is NULL order by phone_id;        select cus_id from phone where phone_no = ;   插入:insert customer (cus_id, cus_name, ID_no, sex, cus_addr) values (, ,);   删除:delete from phone where phone_id = ;   更新:Update phone set phone_no = , password =,fee_type = , balance = CAST( AS money)  where phone_id = 。   3对表order所执行的操作:   查询:select * from order order by order_id;select * from phone where phone_no = ;         select phone_id from phone where phone_no = ;   插入:insert order (order_id, phone_id, staff_id, money, balance) values (, ,CAST( AS money), CAST( AS money);   4备份恢复数据库所需的语句:   建立备份文件:EXEC sp_addumpdevice disk,DiskBak_MPQ,;   文件备份:BACKUP DATABASE MPhoneData to DiskBak_MPQ;   文件恢复:RESTORE DATABASE MPhoneData from DiskBak_MPQ;   删除备份文件:sp_dropdevice DiskBak_MPQ。参考文献1 朱如龙,刘焰编著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2 求是科技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6月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派遣,笔者曾于2005与2006年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Argonne 国家实验室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师从网格之父Ian Foster教授,进行网格安全研究;同时对芝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了调研,全程旁听了两门核心课程,还对其他四门课程进行了部分旁听,并参加了校园内的多项学术活动。本文结合笔者在芝大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芝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芝大的校园文化。1世界一流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创建于1891年,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捐资创办。学校坐落于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南部的Hyde Park,在密执根湖畔,距市中心七英里,占地211英亩。校园不设立围墙,是完全开放的。本科生一般在五千人左右,研究生在一万名左右,教师(Faculty)两千多名。学校主要包括本科生学院、四个研究生部:生物科学部(Biological Sciences Division)、人文科学部(Humanities Division)、自然科学部(Physical Sciences Division)和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 Division),还有神学院(Divinity School)、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法学院(Law School)、普里茨克医学院(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等六所专业研究生院。Argonne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并由芝加哥大学负责运行管理。虽然芝大的历史远不如哈佛等一些东部著名大学悠长,但芝大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地包容了洪堡与纽曼两种大学理念,建构了独特而卓越的组织理念、研究理念和教学理念, 在科学研究与教学上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建校后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首任校长哈珀 (William R. Harper)的倡导下,芝加哥大学从创建时期开始就以研究型大学的姿态出现,始终注重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1907年,芝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博士成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1942年,芝大物理系教授费米(Enrico Fermi)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核裂变链式反应堆,将人类带入原子能时代。该校在1943年率先创办了全球最早的行政MBA课程,189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建筑学、文艺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任教和访问过的学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81位,是美国大学中拥有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目前仍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芝大任教。在本科教育上,芝大构建了全美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通识教育理念。本科生在前两年必须修完校方指定的所有通识(General education)课程,后两年可以依自己的兴趣专攻特定的专业课程。直到今天,讨论式的教学法、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对原始经典及第一手文献的研读,仍然是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2基于通识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属于研究生部的自然科学部。计算机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和科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B.S.)学位。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14门,B.A.还要增加3门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2.1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每一个本科生包括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业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识课程具体分为下列三类:第一类是人文科学与艺术,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如何深入解析文学、哲学和历史类的著作以及如何以易理解的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它们,并且学习一种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第二类是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自然界进化、计算机与数学等,引导学生对多种形式的科学观察、科学推理和自然规律的威力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比较;第三类是社会科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哲理,展示社会科学如何通过想象和系统分析来阐明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并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除了以上三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芝加哥大学对本科学生还有外语和体育方面的课程要求。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经典著作、基本理论与论著的研读,汲取人类历代文明所积累的知识精华,陶冶心灵,建立分析式、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并具有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写作技巧。因此,通识教育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对高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在大一安排跨学科的基础课学习,但一般比较注重数学、物理等学科,所涉及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芝大的通识教育相比。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丰富的文化与智力遗产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如果能够参照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增加一定量的系统学习,将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大有裨益。2.2科学、系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芝大计算机系规模不是很大,研究上侧重于计算机理论与软件。专业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4门导论课,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I、II,软件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导论;2门程序语言和系统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图形学导论等课程;2门算法与理论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算法理论、形式化理论或复杂理论导论等;2门专业方向课程,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人工智能、高级系统、科学计算,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3门选修课程,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计算机课程中选修。在计算机专业中,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以及新技术的融合等问题,一直是国内高校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分析芝大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系统化。这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芝大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注重基础理论。安排了4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硬件相关的导论课。程序语言与算法理论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体系中也很强调这方面的课程。因此,基于通识教育理念,芝大计算机课程体系首先是重视学科的基础教育,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规律设置课程。二是,将一些关键的、体系复杂的课程分成由浅入深的多门课程,并以此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结合,融合最新技术,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芝大,课程的编号分为10000系列、20000系列、30000及以上系列。10000系列的课程是通识教育、导论和入门课程,20000系列是只面向本科生的中等层次、高级或更高层次的课程,30000以上系列是研究生课程,某些课程允许本科生选修。围绕同一个理论或技术,常常在多个序列中开出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位:10000系列“浅、博”,即注重基本概念,而且涉及面广,常常包含最新技术的介绍;20000系列“常规、系统”,即对课程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论述;30000系列“深、新”,即对课程深层理论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研读。30000系列的研究生课程中,除了部分对20000系列的深化课程,还增加了面向特定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分析的课程。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从整个计算机学科的角度进行系统规划,每门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之间的联系清晰合理。 由于笔者在国内承担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芝大重点旁听了“CS23500:数据库导论”课程,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这门课程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两次课,共10周,授课学时相当于国内的30学时。在学时上比国内同类课程少(我们一般在40学时以上);在内容上增加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技术部分,如触发器、数据库连接等,还大量增加了新技术,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半结构化数据与XML等但对于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等都不涉及。笔者在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任课教师Nestorov教授交流课程内容安排时,他介绍说,数据库课程内容很多,芝大和斯坦福都将其分为两门课程:入门课程和高级课程。入门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理论,面向数据库应用开发以及最新的数据管理方法,课程面向应用,涉及面广,只面向本科生。高级课程是数据库技术理论的深入分析,包括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原理与技术等,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芝大的这种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牢固掌握课程知识,还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上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及时反映出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程选择的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开放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芝大一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授课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我所旁听的两门课程本科生数据库课程和Ian Foster教授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网络课程,选修人数都在十五、六人。上课地点是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教室,学生座位都是沙发式的大的软座椅。教师在第一堂课会把要求学生提问题、给反馈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讲课时不时地发问,引发课堂讨论;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教师会根据问题耐心解答,并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学生们很喜欢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Ian Foster教授课上经历的一次课堂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传输层TCP协议的拥塞控制。在讨论拥塞控制窗口大小的调整方法时,首先有两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着一名旁听课程的芝大计算机系教师也谈了自己的理解,却遭到了参与讨论的一个学生的反驳,随后这名学生和这位老师展开了争论。从这次课堂讨论中,我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听讲,而是积极主动地以批判式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在他们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案与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很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将企业管理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借鉴,乃至直接应用到教学过程管理当中,将会对当前教学过程管理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会对教学过程管理理论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企业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引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已超过50,我国高等教育在短短几年中就由精英型教育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使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也使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下降,这种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两个方面。面对这种现实,如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检查与评估三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环节。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每个环节如何实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却缺乏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有许多成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经验和方法,若能借鉴,乃至直接将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管理之中,一定会对当前的教学过程管理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会对教学过程管理理论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涉及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涉及到企业运行时所有要素,包括对人、财、物等各种有形资源的管理,也涉及对许多无形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如企业文化、发展策略等,是一个非常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决策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企业的质量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物资与设备管理企业的信息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面提及的每一个方面都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多种观点各异的理论,并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1。教学过程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案与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很多因素,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过程复合的整体。(1)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许多领域,教学过程的管理在很多方面和企业管理有相似之处。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学过程的直接目的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启发思维。教学过程是按照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围绕着教学大纲进行的,是一个目的性很明确、计划性很强、组织性很严密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矛盾过程。教学过程要涉及有形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如教师和学生,也会涉及许多无形的资源,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和许多因素相关,能否对这些因素进行正确的分析、有效的管理,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的影响。(2)教学过程管理涉及的问题从时间跨度和规模上讲,教学过程管理虽然不能完全和企业管理相比较,但就其涉及的因素而言,教学过程管理也是非常复杂的,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课程的特点、定位分析授课对象分析,包括授课对象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习惯的学习方式、相关基础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根据课程和学习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学习对象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的监控、诊断、评价教学过程的质量、进度控制教学效果反馈、建议和意见收集处理机制教学过程的修正机制课程氛围营造作业评价、作业管理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资源管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上述各个方面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理论,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很少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和管理,形成体系完整的教学过程管理理论。4 将企业管理的成熟理论和经验用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企业管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涉及许多因素,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因素,而且许多因素都是模糊的许多模糊的非物质因素,如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往往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间的和谐关系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管理研究的重点都会涉及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方法往往会对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涉及对人的激励和管理、对相关资源的管理、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对目标结果的评价等几个方面管理都是关键因素,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在积极地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管理企业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激励机制为例,关于激励机制的主要理论有:泰罗的工资制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 前三个理论首先明确了人需要激励,激励可以变成动力,而后两个理论则是关于激励的过程。对具体的激励方法也有充分的研究,在文献2中就将企业常用的激励方法作了如下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学习结果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借鉴企业管理中经过实践检验的激励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将会使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成果。激励机制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问题之一,而人力资源管理也仅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部分,企业管理中还有许多理论可以为教学过程管理所用,如可以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建设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借鉴企业资源管理的思想来管理教学资源等。 借鉴ERP思想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一个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与利用的系统。ERP通过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充分整理、有效传递,使企业的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ERP在系统设计中可集成某些管理思想与内容,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ERP经历了MRP、MRPII和ERP三个阶段,至今已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在各个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供应商可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成熟的、商业化的产品供选择3。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资源,如教学对象、教学课件、讲义、相关的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等,在教学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中间的结果,如学生的作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课堂表现,学生的意见、建议,学生的问题等。将ERP思想全面移植到教学过程管理当中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使用系统化的、体系化的观点来管理教学过程,将为教师有效地管理教学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持。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应具备下面的能力:课程分析系统学生的课前评价系统教学过程的诊断、评价教学过程的质量、进度控制教学资源管理作业管理评价系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效果反馈、建议和意见收集处理机制等它能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结构、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制定教学策略、营造课堂氛围,评价学习效果。结论有效的教学过程管理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管理有非常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用到教学过程管理中来,用系统的观点、体系化的方法来管理教学过程,将对教学过程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当然,企业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两者也有很多不同,如何更好地应用、借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1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 郝忠胜,刘海英人力资源的管理与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变迁的基础上,得出其发展轨迹,论证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进而统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若干实施建议。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CFC2006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目的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理论和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最初的单纯一门高级语言课程,到现在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以及各专业应用课程,在同一个名称(计算机基础)下日渐充实并完善了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学科发展为线,以各专业实际应用要求为纲,得到了稳步发展。从长远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将长期存在,并不断渗透整合于各专业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教育,而是普及信息化社会中,人生存必备思想和技能的教育。有必要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透过纷繁的争鸣,寻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思想。1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史和内涵1.1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历程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次热潮。当时新成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机系统的操作使用,第二层次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第三层次是进一步学习软硬件知识,第四层次是结合各专业的应用课程。本时期的特征是IBM PC、DOS操作系统和Basic语言。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二次热潮。从本时期开始,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有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而成为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分支。本时期的特征是多媒体处理器、windows操作系统和图形用户界面。进入新世纪,我国迎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三次热潮。计算机基础教育由高校延伸至中小学。根据教育部规划,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将在全国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而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一起,构成我国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完整体系。这一时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愈益枝繁叶茂,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继而编织成承上启下、既有独立的基础课程,又渗透于各专业课的立体网络。本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层次并进的局面,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计算机教育”丰富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CFC2006)提出了面向非专业,面向应用,按照“能力-知识结构”构建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1.2计算机基础教育内涵的变迁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的初期,一方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这种情况奠定了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的基调往往以“程序设计”为切入点,务求传授一些能够快速应用于本专业工作和研究的计算机技能。或者希望从各专业中遴选人才,充实计算机专业岗位。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可以用“计算机应用教育”来概括。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蓬勃发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对象扩展到高校全体学生。对很多人来说,计算机已融于工作和学习中,并未刻意体会它的存在。而对于大学生,要培养的正是这种自然而然应用计算机的习惯,或曰使全体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可以用“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教育来概括。随着Internet的普及,计算机的角色逐渐淡化、回归正常,而成为网络中的节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心也从具体的“计算机”转移到抽象的“信息”。无疑,从信息的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契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种知识对象。CFC2006将这一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总结为“信息技术教育”。在这20多年的历程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同一个名称下,其内涵在不断变化着。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计算机教育的思想,要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归宿。但是,应用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迅速老化、过时的风险。再者,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看作是单纯的学习和工作道具,有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停留在应用工具教育的低级阶段的危险性。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当超脱基本知识和技能,确立它的核心价值和指导思想,从更高的理论角度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避免低效而盲目的单纯技术跟随。2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信息素养2.1信息素养简述这个来自图书馆学领域,早在1974年就被提出的概念,时至今日已经继承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基因。根据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eded);能够通过可行而高效(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的方法获取这些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并整合于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能够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清醒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获取、使用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ACRL的5大标准只是给出了具有信息素养的大学生的详细描述,而没有说明通过何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信息素养内涵包括以下4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在培养信息素养时,可以从上述方面着眼。2.2从技术到素养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蜕变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渐次减弱,“信息”和“文化(素养)”逐渐浮显。从“计算机”到“信息”的转移,是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信息是计算机的工作客体。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有限,人围着计算机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于是,计算机僭越了信息这一客体,向人们展示其非同寻常的速度和精度。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大行其道,很难找到何种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不再是瓶颈。而且,人们不再直接面对计算机的高精度和高速度,而是一篇文档,一幅图像或一段影音。搜索可能的数据信息,整理成计算机可识别的形式交其处理就成了紧迫任务,人围着信息转。这时候,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特性才真正体现出来,计算机本身的角色逐渐回归正常。从“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文化的含义有人类文明和个人文明两方面,就人类总体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Culture);就个人来说,指的是人掌握文化知识的水平(Literacy)。在涉及个人知识和修养水平时,多用素养(Literacy)一词。当人类掌握了某种技术而加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并持续运用、革新和批判思考之,使其点滴融入人类原有思维和行为模式,则“技术”可望塑造新的“文化”。就个人来说,则可望具有该种素养。 人类不可能永远重复同一种劳动而毫无思想增益。计算机基础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的低水平重复上。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当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立足于技术又不断超越技术,展开从技术到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2.3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开展较晚,但基于较完整的理论基础而构建。是以中小学阶段起步虽晚,却较早引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沿革而来。在早期的争论和探讨中,从来都是“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应用”争锋,“信息技术”少有出镜,更遑论“信息素养”。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逐渐转向与中学衔接。从CFC2004开始,将信息素养的理念鼎立于“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将信息素养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3以信息素养教育统领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素养不止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还应当是它整体建构的核心。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全部能力和知识结构都要从信息素养角度描述,课程体系也应当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进行规划。3.1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基础教育必然的结合3.1.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素养应该是深深扎根于社会语脉和共同体之中的文化, 而不是由非情境化的知识技能所构建的“学校化素养”。上述论断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一方面要坚持泛素养教育,避免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另一方面要坚持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避免信息素养教育神秘化、虚无化。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渗透于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堂实施潜移默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是渗透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中心。虽然过去我们也注重概念的教学,但其着眼点和侧重点主要是在知识的教授上,因此强调的是对概念自身的把握 形状,无视了概念教学的进程与学生才干的培育。在新课改的教与学中,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也存在异样的缺乏和需求处置的效果。一、物理概念教学进程中存在的主要效果由于遭到传统教学与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出现了一些违犯学生认知规律,疏忽学生心思、思想开展的教学,譬如对概念教学应到达的目的不明白;无视概念树立的条件和背景,断头去尾,取其表而略其质;不能把概念与学习者的生活、文明背景相联络,等等。这种教法的结果,招致学生只会融会贯串概念,不能正确了解和灵敏运用,学生的知识和技艺不能到达新课标的要求。二、物理概念学习进程中存在的主要效果学生构成物理概念需求经过“基本概念(包括隐概念、前概念、初概念)逻辑数学概念迷信物理概念”的开展进程。所以物理概念学习往往不是坏事多磨的,存在着以下典型困难。1.前物理概念的搅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休息中取得的理性看法。建构主义以为,学生从出生就末尾了探求环境和顺应环境的活动,在活动中建构了特定的认知图式。前物理概念是生活观念,是在观察和思考 的基础上自发构成的,是临时阅历积聚的结果,没有经过严密的迷信剖析与实验证实 。所以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有些是浅薄的、模糊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由于学生看法的局限性,他们难以从少量的实例中提醒物理现象的实质特征,看法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所以,前概念对学生的再学习,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如:在生活中学生都观察到,要使放在地上的课桌运动起来,必需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课桌运动起来后,假设不继续推它,它将会停上去。于是一些学生就会以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没有力的作用,物理将运动上去。带着这样的前概念,学习“力是改植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时,这些学生就发生了认知上的困难,对迷信的概念无法了解。2.理性看法的缺乏树立物理概念是依据研讨效果的需求,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背景知识的指点下,充沛剖析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特征,应用剖析、综合、比拟、笼统、概括、推理、类比、等效等物理思想方法,笼统出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实质特征的进程。假设对所要研讨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基本特征缺乏了解,缺乏对它的理性看法,那么构成概念的逻辑思想进程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对机械波的了解,假设仅仅是依照书上的波的构成进程停止解说,大少数学生不清楚波终究是什么,各个质点终究怎样运动,很多学生会以为波向前传达,质点也会随波迁移。学生构成这样错误的看法,除了有前概念的影响外,主要是学生对波没有一个理性的看法。假设我们用横波演示仪,在学生眼前演示横波构成的进程,学生就能很轻易了解机械波的特征:波是振动方式的传达,质点不随波迁移,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分歧,等等。3.思想才干的局限中学生的思想才干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表现为“不擅长有目的、有方案、有条理地停止思想。碰到 效果,往往靠直觉阅历停止推理判别”去建构知识的概念。因此,虽然手头有感知资料,还是不能很好地停止归结、总结、笼统,以抓住概念自身的特征和实质停止了解。三、物理概念教与学的应处置方案略针对教与学存在的效果,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停止思考 。1.教员备课指点(1)精备教材。备教材时,首先从概念的构成与开展进程方面动身。明白这些物理理想提出了哪些效果需进一步研讨,即明白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它是怎样在有关物理现象中笼统出来的,要把握 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有典型的表象作为树立概念的基础,即弄清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